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2866|回复: 22

邓小平祖籍安徽泗县大陆口-有关四川广安邓氏祖籍的考证

[复制链接]
<
发表于 2008-11-18 09: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邓小平祖籍安徽泗县大陆口-------有关四川广安邓氏祖籍的考证文章

有关四川广安邓氏祖籍的考证文章

《宝公新修谱》编者按:《志苑》杂志2005年第一期发表了周宏宇先生的文章《邓鹤轩祖籍地考》,论及广安鹤轩公与宁河王的父子关系。安徽老家传则写信要我们关注此事,作出响应。广安鹤轩公的祖籍问题是一个很严肃、很重大的问题。江西方面动用了各方面的人力,花了若干年时间,也还是才找到了文中提到的残碑残砖,从而认定了鹤轩公的祖父是宋朝礼部侍郎邓忠甫,而比祖父更近的父亲在何方,始终找不到。由一个姓周的人首先提出了鹤轩公的父亲是宁河王邓愈,我们当时也很惊讶。好在文章作者姓周不姓邓,否则难拂这攀附之嫌。在此情况下,冕宁邓氏两房组织了11人的考察组赴广安实地考察,找到了一些证据,并写出《考察报告》,在《志苑》杂志上发表。下面将《志苑》杂志上的几篇文章,包括一篇持否定意见的文章同时载出,请读者对照阅读,自己作出判断。

楼主其他發帖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09: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小平祖籍安徽泗县大陆口-------有关四川广安邓氏祖籍的考证文章

 

1)邓鹤轩祖籍地考

周宏宇  

2004年《志苑》第4期《访小平故乡》一文中,关于小平的祖籍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浓厚兴趣。文中说:史料记载,邓小平的祖籍是江西吉安庐陵,一世祖邓鹤轩,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以兵部员外郎之职入蜀,定居广安。1993年月出版的邓小平女儿毛毛(笔名)所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说:我们邓家的老祖先是江西吉安庐陵人,在明太祖年间出了个叫兵部员外郎的武官,被派到四川的广安履任,从此开始了我们四川广安邓氏的纪元。而这个邓氏明代以前在江西的情况,因为只有这位鹤轩老先辈一人知晓,可能又未曾告诉后人,因此便失传无考了。小平的先祖是吉安庐陵人,这是毫无疑义的,但邓氏一世祖邓鹤轩来自何方?他的祖籍在哪?却一直是个未解之迷,也是令全世界人民崇敬的世纪伟人小平同志生前的未了心愿。

其实,对于这一问题,也是最不被人注意、同时也是颇有争议的。为此,1992年小平的女儿邓楠来吉安寻祖,说是有人认为邓鹤轩祖父是吉安当地历史名人、宋朝礼部侍郎邓忠甫,其墓地在庐陵麻坑(现在的青原区富田横坑村)。当时,曾发动群众寻找,仅发现一块碎裂的青石板墓碑,复原辨认,碑为处碑,碑文从右到左分别有嘉庆元年丙辰冬月吉旦,宋礼部侍郎邓忠  甫大人之墓……重修 字样。时隔十年后的20036月,在原墓地的暖土中又发现了两块残砖,一块刻有“……墓:……鹤轩立石字样;另一块印有朱红赤符和三个竖排的墨写文字,经辨认,是古墓中的地卷。两块残砖相吻合,拼成的砖铭字样为“……讳中甫大人之墓:……孙鹤轩立石。据此,便认定邓中甫与邓鹤轩为先祖与后人的关系。

但稍加辨析,也是疑点重重。首先,第一次找到的墓碑上记载的墓主人是邓忠甫,而在暖土中发现的残砖上记录的墓主人却是中甫是明显不同的两个字。再次,墓主人邓忠甫是宋朝人,究竟是宋朝什么时期人,则无史料可资鉴定。即便以宋咸淳七年(1271),也是蒙元定鼎之时算起,到明洪武十三年(1380)邓鹤轩被派入蜀之时止,之间相距了109年,如果在咸淳七年之前,那么相距时间则更久。这样一来,他们祖孙两人在年龄上如此悬殊,这是不可能的。即使邓鹤轩不是邓忠甫的一世孙,那在撰写碑文时,无论是按规定还是按习俗,也应标明是第几代或第几世孙,才符合实情。因此,笔者认为这是从姓氏和地缘进行联想假设而把两人联系在一起的,颇为牵强,值得考虑,且仅以时隔10年的考古发现为据,一无其它佐证,二未进行认真科学地辨析,便率尔认定,如果这些发现纯属系人为的、失真的,那岂不要贻先人之羞吗。

笔者认为,确认一个家族的历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变化的眼光来探寻,而不是用有局限性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从而只把视线囿于一地。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由于政治原因、社会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会不断地迁徙而相互融合、杂居在一起,特别是在战乱年代,人们由于不同的原因更是常常举家迁徙别处。例如,战争时武将为各保其主而长年征战在外,有的是带着家眷的,一路上出生的子孙后代由于交通不便及其它原因不得不留在当地生活。同样的道理,仅仅在史料记载的出生地或任职地寻祖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或片面性的。如果再从其它历史情况(比如由于政治原因引起的人口迁徙、流动)探个究竟也许会收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邓鹤轩,职务是兵部员外郎的武官,而且在明洪武十三年由吉安入蜀,看似简单的史料记载,却隐含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这才是破解邓鹤轩身世之迷的关键所在。以此为线索,查阅《明史》,在元末明初,身份和地位比邓鹤轩煊赫并彪炳史册的还有一位邓姓人物,他就是明朝的开国元勋、特进荣绿大夫、右柱国、卫国公、卒后被追封为宁河武顺王的邓愈。

邓愈名友德,字伯颜,虹县龙宿里(今安徽省泗县大陆口乡邓大营)人。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二月十五日生。幼时聪慧好学,稍长即怀平定天下的大志。元末,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黑暗统治。其父邓顺兴,重气节,讲信义,被乡人推为练总,率领人马保境安民。后与元军作战中箭身亡,友德之兄友隆接掌兵权。不久,友隆病故,16岁的友德继掌兵权,亲率人马与元军作战。元至正十五年(1355),友德率所部万余人投奔朱元璋。元璋命他为管军总管,赐名愈,时年18岁。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邓愈率兵攻占陈友谅所占的重镇南昌,被提升为江西省参知政事,镇守南昌。消灭陈友谅后,邓愈又奉命先后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赣州诸郡,28岁的邓愈被提升为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又任命邓愈为征虏左副将军,协同徐达西征。八月,进克河州、乌斯藏诸部,招降土蕃,追击元豫王至西黄河,在黑松林斩杀元大将阿撒秃,大军深入甘肃西北数千里,河州以西皆属明朝版图。十一月,班师回京,因功赐宅第于南京洪武正街,赐虹县城南良田500顷,佃户73家,守坟户19家,赠开国辅远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绿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同参军知事,食俸禄3000石。十年,吐蕃残部抢劫乌斯藏贡使辎重。邓愈任西征将军,兵分三路,深入吐蕃腹地追杀至昆仑山,俘斩万人,获马、牛、羊20万余,招降诸国,开辟疆土数千里。十月凯旋达寿春,不久因病去世,时洪武十年(1377)十一月初九日,年41岁。朱元璋闻讯大哭,停朝三日,亲迎灵柩祭奠,并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号武顺,肖像挂太庙中享祭,并亲自选择墓地,安葬在南京雨花台西安德门里的西山。朱元璋追忆邓愈的战功时,对礼部尚书朱梦炎说:友德随我二十二年,东征西讨,尝尽辛苦,镇守八州,有功无过。你当撰文刻诸石上,以昭不朽。

关于邓愈的事迹,泗县人几乎是妇孺皆知。

笔者之所以详述邓愈,目的是要从邓愈这条线上来论证邓鹤轩之祖籍所在及其身世之所出。

20024月,一件意想不到的发现着实让人吃惊和振奋,也正是缘于这个发现,使邓鹤轩的身世之迷渐渐浮出水面。

42,在泗县地方志办公室,笔者收到一封来自四川冕宁县先锋乡双河村一位名叫邓邦文的人写给我父亲的信(我父亲在县志办退休,我母亲是大路口乡邓大营邓愈后裔,可以说对老祖先邓愈的情况是非常熟悉的)。信中说:他们正在续修家谱,据考,他们的远祖是宁河王邓愈。邓愈的老家是否在泗县?《泗县志》有没有邓愈的历史记载?泗县有没有邓愈的后裔?邓愈究竟有几个儿子?邓愈是葬在泗县还是寿春?请帮助查找一下。

600多年过去了,邓愈还有后裔客居在远隔万水千山的异地它乡,这不禁让人惊喜万分。在此前的1999年,笔者的父亲还收到过另外一封来自甘肃省宕昌县农业局一位名叫邓科写的信,考证其甘肃邓氏先祖邓钦的祖籍问题,经过大量有关史料论证,已查清他们为宁河王邓愈之子邓钦后裔。原来,邓钦是于洪武六年随父邓愈西征后留守甘肃,二十三年在甘肃迭布阵亡,葬在新寨口,此时,邓愈已去世了13年。邓钦阵亡的消息因为交通不便、通信不畅,在两年后的洪武二十五年才传到京师。另查《古虹邓氏宗谱序》中说:世代中有遗失无自考证者一概不书。这些也许是导致史实失传无考的原因。

据《虹谱》载,邓愈有八个儿子,只有长子邓镇、次子邓铭、三子邓 的身世有记载,而其他5个儿子的情况已失传了。据四川冕宁邓邦文提供的《振声祠堂族谱》所载:端一公,江西抚州府临川县马祠堂人……明宁河武顺王之后也,洪武十年王卒,公袭爵卫国,产小儿不报。端一公,即四川冕宁邓氏先祖。经四川有关部门邀请,泗县大路口乡邓大营族人远赴四川考证,证实端一公确实为邓愈之子。看来,当年邓愈西征时,是带着儿子一道出发的。按邓愈的功劳及其与朱元璋的关系,其子孙被封武官随父出征是完全符合当时朝廷的非骨肉之臣莫能守重镇、守边陲 的规定的。

那么,邓鹤轩是否也是邓愈之子,在邓愈远征江西时就在邓愈身边并留守江西吉安呢?笔者认为邓鹤轩与邓端一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史料记载二人同是江西人氏,一个在吉安,一个在临川,后又先后到四川。《振谱》载:端一公,江西抚州府临川县马祠堂人。《宁河王事略》载:元至正二十年,邓愈平定饶州后,十月,驻兵临川。王好令森严,秋毫无犯,江右之民,争持牛酒迎劳,悉却不受。可见当时邓愈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与拥戴。此后不久,慑于邓愈的武力与威望,抚州、建昌、临江等23州皆请降,这就符合了邓端一是江西临川人的说法。值得一提的是,在没有发现邓愈为虹县龙宿里人之前,四川冕宁县的邓氏后人一直误认为端一公的出生地江西临川就是他的祖籍所在地。在邓邦文夫妇没有去江西临川考察之前,谁也不知道它是错的。为什么会记载错,诸多因素是不难分析和理解的。《振声祠堂族谱》修于民国36年(1947),距今仅五六十年的时间,此前500多年的历史史料、谱牒,由于动荡、战火,已残缺或丢失毁坏,只能凭借一辈一辈的传说而已。既然是传说,其中难免有讹误。究其所考,端一公的祖籍所在地应为虹县龙宿里(今安徽省泗县大陆口乡邓大营)。

元至正二十二年,邓愈率兵攻占南昌,朱元璋大喜,曰:南昌襟江带湖,乃楚之重镇,吴之屏藩,得其地是去陈氏(陈友琼)一臂矣。其人好讼难制,山寨未附者多,非骨肉重臣莫能治之。(《宁河王事略》)于是命他的侄子、大都督朱文正和邓愈等人镇守南昌。后,邓愈又奉命先后平定江西南安、南雄、赣州诸郡。通过观察地图,从南昌到江西南部的南安、赣州等地,吉安是必经的要冲之处。元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继吴王位,时伪汉将熊天瑞尚据赣州未下。上谕王曰:熊天瑞……违背初言,侵扰地方,理宜讨罪,安靖人民,今委江西省参知政事邓愈统领各部军马赶速起程,自吉安以南地方,但有山寨尽力扫荡……’”(《宁河王事略》)。可以看出,吉安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南昌的南大门,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另据朱元璋的非骨肉重臣莫能治之的谕旨,能镇守吉安的也必定是他最信任的人。根据当时社会政治现状,把守各边关重镇的都是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又是他身边的江淮一带老家的心腹爱将,而决不会任用地处江西边塞的当地人,因为,朱元璋认为其人好讼难治,会威胁到他的江山稳固,况且在他的统治思想中,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早已根深蒂固。因此他派他的亲侄子朱文正和爱将邓愈守南昌,而镇守重镇吉安,要么是他的骨肉,要么是他身边忠勇大将的骨肉,而当时在朱元璋身边邓姓的大将只有邓愈一人。因此,在吉安镇守的、邓姓的武官就只能是邓愈的骨肉了。

另外,按邓愈的人品及功劳,朱元璋与邓愈之间的感情也是最特殊的。翻阅《明史》,跟随朱元璋起家的明朝开国元勋,在朱元璋得天下后,邓愈是为数不多的能最终保全其身的大臣。朱元璋在封功臣诏中说:谕御使大夫邓愈,自幼相从,屡更使任,虽经摧挫,口无怨言,宜列公爵。看来邓愈与其他人相比虽战功卓著、劳苦功高,却淡薄名利,不求闻达,这点深得农民皇帝朱元璋的钦佩和赏识,因此他曾对邓愈说:予与汝义虽君臣,恩同骨肉。可见两人之间的感情非同一般。也因此,为了奖赏邓愈,邓愈的子孙多被加官进爵,邓愈去世后,子孙世代袭封,也符合了前文的端一公,……,洪武十年王卒,公袭爵卫国的史实记载。另据《明史》记载,朱元璋采纳谋臣刘基(伯温)建议,制定了军人世袭制,即军人职业代代相传。据此推定,在明洪武十三年,邓姓的、能够做上兵部员外郎之要职的人,就只能是邓愈的儿子了。不仅如此,邓愈的后裔世代保皇,为官清正,忠心不二。明崇祯十七年,邓愈十一世孙定远侯邓文明,时任崇祯帝的京畿守卫大臣,统领兵马守安定门。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祯自杀,邓文明被俘,在对他进行抄家时,发现他的府上与其他官宦之家相比,是一贫如洗,才知道,邓氏家族世代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于是放了邓文明,不再加罪。

邓鹤轩是邓愈之子还有一点可以佐证:即邓鹤轩入蜀的时间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查阅《虹谱》,正是在洪武十三年,邓愈的长子袭爵封申国公,拜征南将军;次子授明威将军,迁西安右护卫指挥佥事,十六年,调云南普安卫指挥使。这与邓鹤轩于洪武十三年以兵部员外郎之职入蜀在时间上的相符绝不是一种巧合,原因何在?朱元璋在《袭封宁河武顺王长子申国公册诰》中说:朕初率师东来,尔镇(邓愈长子)之父,年虽居幼,……,神风凛然,每战有之,所以行赏亦同乎最,生受公爵,死后王封,此实朕法先圣之典。今洪武十三年,服制以终,朕思愈劳,命尔袭封为申国公,恪守前业,勿晦勋劳,是善于成后者也,庶不负朕,体哲王之道,钦哉。从以上文字描述得知,邓愈在洪武十年卒,按封建社会的礼制及孝道,他的儿子们守孝三年后,即洪武十三年,才分别被进一步册封。《明史》中还有记载,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长期震慑、弹压边远之地豪强,朱元璋决定派强大的军队进驻四川、云贵等地。于是,来自江淮的精锐部队沿着边远重镇、咽喉要道次第布防,按照军队编制驻扎下来,三分守卫,七分耕种。为让他们安心屯田戍边,朱元璋又从江淮一带把他们的家属举家迁来,而朱元璋对邓愈的儿子们又是充分信赖的,因此,被派往邓愈曾经涉足过的边远重镇戍守,这就是邓愈的儿子们为什么分散在江西、四川、甘肃、云南等地的历史原因,邓鹤轩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时间及背景下到四川广安履任的。

如果邓鹤轩是吉安当地历史名人邓忠甫之后,而非朱元璋身边忠勇之臣的骨肉,以当时的政治历史情况及朝廷钦定的非骨肉之臣莫能守重镇、守边陲之规定衡量,是绝不会被派入蜀戍边的。从以上诸多方面的历史史实,可以断定,邓鹤轩只能是邓愈的儿子,其祖籍在虹县龙宿里(今安徽省泗县大陆口乡邓大营)。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09: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小平祖籍安徽泗县大陆口-------有关四川广安邓氏祖籍的考证文章

2)邓鹤轩是泗县人吗? 安徽/朱志东/

看了周宏宇在《志苑》2005年第一期上发表的《邓鹤轩祖籍地考》(以下简称周文)后,作者居然从与邓鹤轩毫不相干的人和事上断定邓鹤轩为泗县人、明宁河王邓愈之子。笔者倒是从周文中得出相反结论:邓鹤轩不是邓愈之子,而是被周文轻易否定的宋礼部侍郎邓忠甫之孙。

一、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明确:我们邓家老祖宗是江西吉安人,在明太祖年间出了个兵部员外郎的武官,被派到四川广安履任。这就是说,邓家的一世祖邓鹤轩是从江西吉安脱颖而出的。可见,邓鹤轩是江西土著,而非泗县邓愈之子。

二、中国人历来渴望光耀门庭,如果广安邓氏是宁河王邓愈之后,其家谱中早就写明了,决不会出现弃王爷而要员外郎当一世祖之事。

三、周文说:当时朝廷规定非骨肉之臣莫能守重镇,守边陲。笔者认为,此规定是对主官而言,一个小小的员外郎,何须骨肉之臣,更何况广安地处天府之国的腹地,在当时也并非重镇边陲。

四、在中国家谱中拉同姓历史名人作祖先的现象时常发生:朱元璋就想让朱熹做祖先,袁世凯登基时也想找个名人做祖先。即使我们承认四川冕宁县和甘肃宕昌县邓氏为邓愈后代,那也不能成为邓鹤轩是邓愈之子的佐证。因为这二地邓氏与广安邓氏设有任何关联。

五、笔者认为,邓鹤轩是宋礼部侍郎邓忠甫之孙是因为有出土文物为证(如果似周文所怀疑出土文物的真实性,那就另当别论了)。邓忠甫墓砖铭上清楚地写着“……讳中甫大人之墓……孙鹤轩立石。虽然砖铭上的中甫与碑文上的忠甫有一字之差,但笔者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古时人们写字并非如今人这样规范,通假字、异体字、替代字在古籍中比比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施行文字改革,文字的使用才规范起来。至于周文认为,祖孙年龄相距上百年是不可能的。笔者觉得作者的结论下的太轻率。且不说,元定鼎中原时(1271)宋并未亡,它还可封官到1279(亡时)。鹤轩在洪武十三年(1380)是多大年龄(40还是50),单从年龄上讲,祖孙相距100来年也不是稀奇的事。古人多妻妾,60岁得子也是常有的事。假定鹤轩在1380年为40岁,那他就是1340年生人,其祖父就是1240年生人,正是宋朝人。当然,假定代替不了事实,邓氏祖先的生卒年代也是应该可查到的。鹤轩的可在族谱中查,忠甫是吉安历史名人,生卒和做官年代都应能查到。到时,他们是否祖孙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那么,吉安(古称庐陵)邓氏的源流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手头则有一个线索,但苦于不能赴赣实地考查,在此仅用以抛砖引玉,供有志者研究。据史料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新野人邓禹为云台第一元勋,生十三子,其第六子邓训有四子,即骘后(世居上蔡)、悝后(世居叶)、弘后(世居西平)、阊后(世居西华)。骘后之子凤官中袭侯,凤之子兴,兴生二子,即芝、兰,兰生矩,矩生勇,勇之后裔世超,唐代宗时为尚书、节度使,权知袁州府(今江西宜春)。修于1924年的安福县《枫田邓氏族谱》曰:邓梅魁,宋时(1049)从袁州白芝(今分宜县)迁安福瓜佘定居,若干代后分别迀安福的枫田、赤谷、平都,吉水的醴塘、邓塘和庐陵的固江、横江、永阳等地。

邓姓为黄帝苗裔,其始祖邓受为黄帝27世孙,邓禹又为邓受的47世孙,江西邓氏族谱皆奉邓禹为先祖,如果设有特殊原因,邓鹤轩当为东汉邓禹之后。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09:3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小平祖籍安徽泗县大陆口-------有关四川广安邓氏祖籍的考证文章

 

3)明朝宁河王邓愈第二十一世孙谈其家族

                安徽/邓传则/

《志苑》杂志编辑部:

贵刊2005年第一期上发表的题为《邓鹤轩祖籍地考》一文,我读后感触甚深。作者观点明确,态度坚定,论据充分。我想,这篇文章的发表,对于我们宁河王邓氏家族,对泗县乃至安徽来说,意义非同寻常。

近四五年来,我先后去过湖南、甘肃、四川、江苏,考察宁河王邓氏家族600多年曲折动人、光荣而又悲壮的历史,收获颇丰。

20025月,应四川凉山州冕宁县邓端一一房的邀请,第一次远赴考察,查史料,找证据,分析推理,为他们的始祖邓端一的身世和祖籍地定了位。在他们欢送我返泗的大会上,我作了题为《临别肺腑语》的讲话,提出七点考查意见。20033月,又应冕宁县另一支邓宝后裔的邀请,第二次入川,为这房邓姓始祖邓宝的身世和祖籍做了结论。原来,邓端一就是宁河王邓愈的第五子邓铎,邓宝就是宁河王邓愈的第六子邓铨。从此,冕宁两房邓氏,明确了自己始祖身世所出和祖籍所在后,欢欣鼓舞。

一年前,我的《临别肺腑语》讲话稿,被周宏宇的父亲(我的同学)拿了一份去,《邓鹤轩祖籍地考》一文中,就吸取了我那篇讲话稿的内容,不少地方都为原话。我很赞成周宏宇的这篇文章,由此想到去年1018日我在《皖北晨刊》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喜逢盛世,认祖返乡》的文章,此文可作为周宏宇这篇文章的映衬和旁证。

由于个人精力、时间、经济等条件的限制,有些事尚不能如愿。如邓愈长子邓镇之后,家史记载,他们于明、清时代,就先后迁徙到武昌、西安、南昌、南京、北京等地为官去了,至今无法寻到。据湖南武冈方志办介绍,洪武四年,邓愈征北,还丢一个儿子在唐县,这些,我都无能为力了。

贵刊是发行到全国的正规刊物,信誉很高,承蒙贵刊的覆盖面,也许会给宁河王邓氏家族,及宁河王邓愈故乡安徽泗县带来更多喜讯。

祝你们工作顺利!                                邓传则
2005
314

明朝开国勋臣宁河武顺王邓愈,安徽宿州泗县邓大营人,原名友德,朱元璋赐名愈。元末起兵反抗蒙元的黑暗统治,每战必身先士卒,深受将士拥戴。18岁时归附朱元璋,此后跟随朱元璋20余年,南征北战,东征西讨,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洪武十年,与沐英征西,在班师回朝途经寿春(今寿县)时病逝。朱元嶂命皇太子朱标亲迎灵柩至临濠。命地理官在南京选一风水宝地(今邓府山),辍朝三日,亲临视葬。命礼部尚书朱梦炎撰写碑文,铭于神道碑上。朱元璋在为肖像题跋中写道:天生元辅兮,佐我底定乎九州,溯其功勋德业兮,实无人可以侔,垂凛凛于尺幅兮,直与河岳而长留。邓友德事朕二十余年,辛苦备至,兹复歿于王事,朕深悼之,.令画工肖像配享太庙,用致尊崇,并将副本略志数语,赐其长子邓镇,以示笃念勋臣至意。洪武十年十月有一,御笔。

由于邓愈劳苦功高被封为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卫国公,追封宁河王,谥武顺,位列开国功臣第四。并荣封三代,王父邓顺兴被追封为卫国公,祖父被追封为南阳候,曾祖父被追封为临淮伯。

邓愈生有8个儿子,除第八子太平奴幼卒外,目前,江苏、安徽两省周边地区十几个县市的邓氏,大都为邓愈三子昭勇将军邓镛之后。其长子邓镇、次子邓铭之后,到第十一世时先后迁徙到武昌府、西安府、南昌府,江宁府、北京祖固山等地为官去了。至于四子邓钦、五子邓铎、六子邓铨、七子邓铿?,600多年来,家史中只保留他们的名字而已。这几个弟兄是否成人,是否结婚,是否留有后代,无人知晓。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宁河王家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二房邓铭,四房邓钦,五房邓铎,六房邓铨,七房邓铿的后裔终于先后在江苏泗阳、甘肃宕昌、四川冕宁、湖南武冈等地被找到。由于年代久远,他们竟不知祖籍在哪,有的记为应天府处士巷、南京猪市街,有的记为江西抚州府临川县马祠堂,有的泛指为河南。今天,在国泰民安的社会大背景下,经过族人的不懈努力,使邓氏族人的后裔先后与老家泗县取得了联系,并于2003年清明节期间,在600年后首次认祖返乡,举行庆典,祭扫祖墓。

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史料,在明初年间,按照当时非骨肉之臣莫能守重镇的要求,邓愈之子作为皇亲国戚之后,多被派往边陲重镇,戍守要塞去了。歿后,其儿孙往往也都落根异地他乡了。

史载,洪武三年(1370),邓钦随大将军徐达、父亲邓愈远征甘肃,与河南王扩廓帖木尔(王保保)战于车道岘(令甘肃西车道岭),前哨统兵官右丞胡德济(胡大海养子),疏于防守,遭敌袭击,损失惨重。徐达大怒,解除其军职,械送京师,并斩其部属数员,以儆效尤,令邓钦接替其兵马。明军自临洮进克洮州、河州、岷州,追扩廓于西黄河,出甘肃西北数千里而还,沿途土酋望风而顺。洪武五年(1372),辰澧一带苗民作乱,太祖命邓愈为征南将军,帅江夏侯周德兴,江阴侯吴良,将军杨璟、黄彬、邓钦共统兵征讨,连克苗兵四十八洞,邓钦战功卓著。

洪武六年(1373),太祖命魏国公徐达为主帅,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卫国公邓愈为右副将军,率兵巡访西北边境。因岷州新附,又处番汉前沿,番酋屡有附而复叛者,乃留邓钦以总兵之职镇守岷南。战时带兵,平时屯田,长达10余年之久。后邓钦见岷南一带水秀山清,土广人淳,随安家于其地,称为邓家堡。后因有人修水磨一座,改名邓家磨。

洪武二十三年(1390),洮州番叛,邓钦率军征剿,两军交战于木寨岭(今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处),与敌血战40多天,粮尽弹绝,为国捐躯。殁后葬于哈达铺新寨沟口(今甘肃宕昌县境内)

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第十八子朱楩任岷王,建立岷王府,邓钦之子邓标任岷王府护卫将军,后随岷府展转迁徙到昆明、姚安、漳州、武冈,直到武冈之变的明末崇祯年间,200多年后才又回到甘肃岷南为民。

洪武十四年(1381),邓愈第五子邓铎(字端一),以指挥使之职随颖国公傅友德、梁国公蓝玉、西平侯沐英征云南。洪武十六年(1383),傅友德、蓝玉调回京师,留沐英镇守云贵。邓铎被擢升为征南副将军,留守代管苏州邑(今四川冕宁),驻军菩萨渡。永乐四年(1406)秋七月,朝廷命成国公朱能征安南(今越南),调邓铎助战,邓铎率领自己的4个儿子松、兰、斩、恩,五员大将一齐出征。失机落陷,父子五人为国捐躯四人,只剩次子邓兰一人生还。邓铎殁后葬菩萨渡。

邓愈第六子邓铨,于洪武五年(1372)被朝廷封为尚宝司丞,铨自幼爱舞枪弄剑,天资聪颖。稍长,经常随兄出征,驰骋沙场,屡建奇功。因战功卓著,洪武二十三年(1390)被擢升为武伟郎之职。当时番夷猖獗,邓铎防守边关力量不足,时局吃紧,朝廷便命邓铨将军入川补镇。邓铨与周、王二将军饶道云南,沿安宁河流域,跋山涉水,过关斩将,一路北上。先驻小云南(今西昌)三块石,后驻高山堡棠李坝,镇守北沙关。安营不久,黑林子老虎关番夷反叛,气焰嚣张,五哥邓铎无兵相帮,难以扼守。邓铨当机立断,移师菩萨渡,与胞兄共同防守老虎关,阻止外夷入侵,多次平定边匪叛乱。多年后,邓铨率领自己的两个儿子邓乾、邓坤和侄儿邓兰一起,共同防守西南边陲要塞,边关太平,百姓安居乐业。邓铨寿终正寝,安葬于菩萨渡兄墓侧,与兄相依为伴。

邓愈第七子邓铿,洪武六年(1373)初授勋卫,后宦游南楚,其子邓政钦官湖广指挥使,歿后葬黔阳,其后裔落根湖南武冈、洞口、邵阳一带地区。

600多年一瞬间过去了,先祖先辈们留在异地他乡的根苗,却枝繁叶茂,子孙繁衍昌盛。仅在凉山一带就有十四五万之众,湖南武冈、洞口、邵阳一带,也在10多万之众。人才辈出,家风鼎正。他们继承先祖遗志,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20035月下旬,苏、皖、甘、湘、川五省宁河王后裔代表,第二次会聚四川冕宁,共商创建宁河王纪念馆和兴办宁河实业的大事,为配合西部开发,带领族胞脱贫致富,做出自己的贡献。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09: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小平祖籍安徽泗县大陆口-------有关四川广安邓氏祖籍的考证文章

 

4)来自小平故里的考察报告

?--邓鹤轩祖籍地续考

四川/邓天亮/

《志苑》杂志20052月号上署名周宏宇的《邓鹤轩祖籍地考》一文,论证了世纪伟人邓小平的始迁祖邓鹤轩是明朝开国元勋宁河武顺王邓愈的儿子。以《考》文为线索,宁河王邓愈的另外两个儿子邓端一公和邓宝公在四川省冕宁县的后裔,组成了一个11人的考察组,于2005516日至21日,在广安市协兴镇牌坊村,与当地的邓氏族人一道,通过查资料、考证古迹传说、走访年高德劭者、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经过6天艰苦细致的工作,进一步找到了四川广安姚坪里邓氏始迁祖鹤轩公与明朝宁河王邓愈父子关系的一些证据。

鹤轩祖从江西到四川广安履任,这是没有疑义的。但鹤轩老先辈以前的情况怎样?他父亲是谁呢?这一直是个谜。牌坊村于民国38年(1949)的《新修分谱启》中写道:自明以前弗可考矣,为什么弗可考呢?文中写得很清楚:吾祖昉携眷属之粤东廉祖任上以避之(邓昉,姚坪邓氏九世祖。邓士廉,字人麟,邓昉父亲,崇祯壬午癸未联捷进士,由海阳(广东潮安)县令历官吏部尚书。一引者注)。河过三叉,海贼劫抢,举家溺水,其子嗣祖,绍祖弟兄独存,所戴(原文如此一引者)之行李谱牒随之损矣。由此可知,弗可考的原因是谱牒损矣。《考》文说:1992年,小平女儿邓楠在江西吉安庐陵麻坑发动群众挖到的一块碑文有嘉庆元年丙辰冬月吉旦,宋礼部侍郎邓忠甫大人之墓……重修字样。时隔10年后的20036月,在原墓地的暖土中又发现了两块残砖,两块砖相吻合,拼成的砖铭字样为“……讳中甫大人之墓……孙鹤轩立石。大家知道,不管古代或现代立碑,“×××之墓,×××的字样,都是用石板竖立镌刻,从未见过有用砖刻碑的,尤其是作为礼部侍郎的中甫大人 ,更不会用砖刻碑。这两次的发现,除了《考》文中说的不同,祖孙年龄悬殊及上文说到的原因外,牌坊村的邓氏族人在座谈中还说,这可能是人为造的。他们认为,鹤轩老祖从四川广安到江西吉安去给他的祖父立碑,那鹤轩祖的父亲呢?怎么不见鹤轩公为他父亲立的碑或他的父亲去给他的祖父立碑呢?按常理,即使孙子给祖父立碑,也应将父亲的名讳刻上,更何况明朝的人隔着一个蒙元去与宋朝的人形成至亲的祖孙关系,这可能吗?另据史料载:邓剡,字光荐,江西庐陵人,又字中甫。宋末避地福建,赵总卿辟为干官,经推荐任为宣教郎,宗正寺簿。元兵到,带着全家避居香山,遇土贼,妻子皆焚死,后来他自己随着南宋皇帝赵昺迁到崖山,被任为秘书丞,兼权礼部侍郎,迁直学士。元将张弘范猛攻崖山,陆秀夫背着幼主投海死,国亡。邓光荐一再投海,不得死。为张弘范俘获。张待之以礼,多次请他出家为僧道,他不同意,后得放归,元大德初年(约12971300年)卒。(《邓姓史话》第19页)。这段文字中带着全家避居香山,遇土贼,妻子皆焚死。说明邓中甫带的是全家人,而妻子和儿女都被火烧死。后文张弘范请他出家为僧道,也说明邓中甫已无后。另外,邓剡字光荐,后人为其立碑时用中甫也似乎不妥。如宁河王邓愈字伯颜,徐达字天德,常遇春字伯仁,岳飞字鹏举,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为这些古人刻的碑,都不会用他们的字,而是用名。由此可见,这两次发现是失真的。

据《广安州新志》卷一第8页署名周幼安著的《望溪乡姚平邓氏》中说:明洪武中,有鹤轩者以荐举南京兵部员外入川,遂籍广安州北姚平家焉。大家知道,封建时代当官的途径不外乎三条:一是世袭,二是荐举,三是科考。平民当官的途径只有唯一的一条,就是科考。其余两条,一般人是不可企望的。世袭,又只有王公侯爷家才有此待遇。至于荐举,如果不是荐举者地位高,被荐举者也有较高出身和确有能力,要想得到荐举是不可能的。元末明初,江西一带为陈友谅所占据,友谅手下大将邓克明等多名邓姓将领都是江西籍,都曾与明太祖的开国功臣宁河王邓愈直接交兵。《明史.邓愈传》载:友谅抚州守将邓克明为吴宏所攻,遣使伪降以缓师。愈知其情,卷甲夜驰二百里,比明入其城。克明出不意,单骑走。愈号令严肃,秋毫不犯,遂定抚州。克明不得已降。这正如《考》文所说:在明洪武十三年,邓姓的、能够做上兵部员外郎之要职的人,就只能是邓愈的儿子。笔者还要补充一点,从《明史》可知,明初得到重用的,大多是与明太祖同籍的淮泗籍人,而作为六王之一的宁河王邓愈正是泗县人。而江西籍的邓姓,在明初是难以得到重用的。在江西只有宁河王邓愈的儿子才有可能得到荐举。再说世袭,只有王公侯爷的长子才有资格袭父职,其余儿子就只能是荐举,所以可以进一步推断,这个被荐举者鹤轩公,就只能是除宁河王长子之外的儿子了。

四川冕宁邓端一公房的后裔邓邦文,按照老谱上记载的端一公的祖籍地江西抚州府临川县马祠堂,到了临川,找到很多邓姓族人,结果一查,都是邓克明的后裔。后在《中国将帅全书》上找到了邓愈祖籍安徽虹县(泗县),才写信到泗县联系查找邓愈后裔。邓愈的另一子冕宁县的邓宝公,老谱中写着宝公祖籍应天府兴化县孝感乡青石板猪市街。应天府是南京这不假,但应天府属下就没有兴化县,更没有孝感乡。后人经过若干细致的考证,终于弄清了谱中的兴化县既不在应天府,也不是今天的江苏省兴化市,而是福建省莆田市兴化湾沿海一带(莆田旧名兴化),孝感乡是现在的湖北省孝感市。那么,先人们怎么会把这些相距甚远的地点拉到一起,还冠以什么”“呢?原来,宝公出生在应天府,后随江夏侯周德兴跟太祖之子楚王朱桢在楚,驻防孝感。洪武二十年又随之到兴化筑海城抗倭 (明史语)。洪武二十三年,直接从兴化来到当时的宁番卫(今冕宁县)。老谱屡遭兵燹(谱书语),先人们一代代口传,就有了以上地名。周宏宇先生在写《考》文时,尚不知冕宁县还有邓愈的另一个儿子邓宝公呢。这里还要补充说明一点,以前的谱书不象现在一样,一成书后有若干本,而是一地的一族人只有唯一的一本,平时供奉在祠堂里,因为上面有祖先的名讳,如祖先在上,平时不轻易示人,更不准转抄。某家有新生儿出世,经申报后,由族长净手焚香,请下谱书,写上新生儿名讳,这叫上谱。这种谱书一旦失落,就没有第二本,内容也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再由他们口传。口传的东西是最容易走样的。另外,端一公原名铎,因为他入川(宁番)为邓姓第一人,故称端一;宝公原名铨,因封尚宝司丞,故名。宁河王的另一个儿子邓钦到甘肃,也改名邓来祥,取来者吉祥之意。《明史》载:洪武十三年、二十三年胡惟庸,蓝玉党诛事件,诛杀功臣及功臣之后共45000余人。洪武十三年这个年代,对研究鹤轩公的 祖籍也很重要。这一年,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事发,被株连的王公大臣及其家人达15000余人,而邓愈的家人在这一年却得到了进爵。正如《考》文所言:跟随朱元璋起家的开国元勋,在朱元璋得天下后,邓愈是为数不多的能最终保全其身的大臣。这一年,宁河王长子邓镇袭封卫国公(后改封申国公),他的其余儿子也得到重用,如到冕宁的端一公。但10年后的洪武二十三年,又追论胡惟庸党,跟随朱元璋的元老、丞相李善长全家70余口被诛。宁河王邓愈长子邓镇之妻因是李善长之外孙女,也被坐诛。冕宁县的宁河王另一子邓宝公和江夏侯周德兴之子周全等几位王侯之子,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于洪武二十三年来冕宁的。在当时千变万化的政治环境下,先人们为了自身的安全,居安思危,故意变动祖籍,改变名字也是常有的事。这也给我们考证古人的祖籍、名字,提供了一条思路。

四川冕宁邓氏两房的始迁祖端一公和宝公都是宁河王邓愈之子,这是没有疑义的。邓宝公的后裔其玙公于乾隆二十五年创修的族谱中写道:公,宁河王邓愈之后也。看到此木刻本后,我们认为既然是刻印,肯定要印若干本。但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本县、外县邓氏的许多谱书都收集参考,才发觉这本满清刊刻的谱书竟是孤本。另一位启秀斋老人于咸丰十七年以其玙公本为蓝本的手抄本,内容都基本相同,但不知为什么,老人家单单未抄宁河王邓愈之后也这句话。好在安徽老家邓传则来冕宁考证时,以乾隆年间的木刻本为依据,才给宝公定了宁河王之子的位。要不是这次大型修谱,冕宁县的邓氏族人还不知道自己是宁河王邓愈之后,更不知道宁河王为何许人也。

据邓氏古虹谱记载,宁河王邓愈有8个儿子,现在已经有着落的6个。长子邓镇后裔虽未找到,但谱书中记载在北京。只有一子叫太平奴的无着落。根据谱书中世代中有遗失无考证者不书的规定,《虹谱》中记为。根据《考》文的论证及虹谱状况,我们疑鹤轩公即太平奴。据牌坊村邓氏族人及一些年高的外姓人介绍,牌坊村就是以邓氏先人立有一座功德牌坊而得名。他们回忆,这是表彰邓氏祖上功德的牌坊。牌坊上刻有一些古代战争的场面,并刻有太平战将图的字样。另据一位80多岁的冯姓老人介绍,太平是明初朱元璋的军队与陈友谅军交战的地名(可惜这座牌坊已不复存在,现在的牌坊是在原址上新立的,当然也就没有了太平战将图)。看到《虹谱》中的太平奴的名字时,我们也觉得奇怪,这位先祖怎么取名太平奴呢?是供主人役使的仆人,身为明朝开国元勋、六王之一的宁河王邓愈,为什么会为自己的儿子取这么贱的名字,而且前面还加上太平二字呢?这个名字在古虹邓氏谱中几百年,族人虽然觉得这位先祖的取名法与他的7位弟兄一点都不一致,但又找不到原因。只有当这次在广安牌坊村知道了功德牌坊上的太平战将图后,再结合《明史》中有关太平之战的研究,这个谜才得到了破解。古代的战斗场面何其多,怎么在邓氏的功德牌坊上单单要刻太平战将图呢?太平奴的取名在这里得到了解释,而且是唯一的解释。据《明史》载:至正二十年(1360)夏五月,友谅陷太平,守将朱文逊,院判花云、王鼎,知府许瑗死之。未几,友谅弑其主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汉,尽有江西、湖广地。这里的朱文逊,即太祖朱元璋之养子。后人根据这个素材,编有戏剧《战太平》。太平失守,应天大震(《明史》)。这是太祖起兵以来遭到的巨大挫折。联系邓氏功德牌坊上的太平战将图,这个谜就不难破解了。这位先祖可能就是生于这一年,其父为了让后辈记住太平之战的国耻,激励后辈励精图治,所以为其子取名太平奴。过了不久,太祖军遂复太平(《明史》),打败了陈友谅。这位先祖后来到了四川,为了记住这段历史,故有功德牌坊上的太平战将图

座谈中,在谈到先祖邓愈被封为宁河王时,族人们说,牌坊村自古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如果某人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时,别人会骂他:你得行,你得行,你总不会比邓天王更得行!这虽然是一句口头禅,但只有在牌坊村世代流传,并以邓天王为最大,最得行。这不可能是毫无根据的口头禅,可能族人在先时口头流传邓家有个什么最大,最得行,世代传下去,也说不准是什么,再想一想天王最大,又姓邓,就说成邓天王了。回过头来一看,历史上的邓姓,封过的就只有宁河王邓愈了。小平同志遭到错误批判期间,邓家人都忌讳说这个邓天王,怕遭到别人说这个邓天王就是指小平同志,是牌坊村邓姓人有意抬高小平,说话者就会遭到迫害。说到这里,有的老年人还心有余悸。据此,完全可以推断,宁河王邓愈就是鹤轩公的父亲,鹤轩公的祖父应是宁河王邓愈的父亲、明太祖追封的卫国公邓顺兴,而不是邓忠甫邓中甫

广安邓氏老谱于明末崇祯年间俱失,后人口头传说时只知有自己的始迁祖鹤轩公,不知有宁河王邓愈,而又讹传了一个邓天王,致使后世的谱书上只有鹤轩公来自江西的记载,而没有宁河王的记载。今人按图索骥,到江西去找鹤轩公的祖上为谁人,才出现了前文提到的找到邓中甫的残碑,而找不到鹤轩公的父亲的状况。

另外,再说一点与本文论题无关的话。全国的很多邓姓,包括江西、河南、福建、安徽、四川、广东等地的邓姓都是东汉高密侯邓禹的后裔,宁河王邓愈也是高密侯的后裔,这除了邓氏谱书中的记载外,现南京邓府山邓愈墓前牌坊楹联高密前勋传铁券;宁河懋绩著金书。也是明证。

考察组与牌坊村族人双方最后得出结论:鹤轩公应是宁河王邓愈的儿子太平奴,宁河王在江西期间,随父从军,后留在江西庐陵驻防。洪武十年宁河王逝世,3年丧服满后,洪武十三年由其他大臣荐举,以兵部员外郎之职直接从江西到四川广安任职。在当时政治气候千变万化的情况下,与邓愈的另两个儿子邓端一公和邓宝公类似,鹤轩公将原任职地当作祖籍地,并将自己改名邓鹤轩,再加上谱碟损矣,以至后人弗可考

当联合考察得出结论时,牌坊村的邓氏族人欢呼雀跃,争邀远方骨肉兄弟到家中做客,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同胞。在牌坊村族胞的陪同下,考察组参观了伟人陈列馆,伟人旧居,拜谒了佛手山祖坟。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09: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小平祖籍安徽泗县大陆口-------有关四川广安邓氏祖籍的考证文章

20055
5)四川省广安市牌坊村邓鹤轩祖与明宁河王邓愈父子关系
             
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志苑》杂志20052月号上发表了署名周宏宇的文章《邓鹤轩祖籍地考》。文章用信服的证据论证了四川省广安市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的始迁祖邓鹤轩是明朝开国元勋宁河王邓愈的儿子。宁河王邓愈的另外两个儿子四川冕宁县的邓端一公和邓宝公的后裔在看到《考》文后,派出族人代表到广安考察,据志联宗。
四川省冕宁县的邓宗灿、邓宇昌、邓宗藩、邓宗级、邓显龙、邓显荣、邓天亮、邓邦文、邓明先、邓世纲、邓俊洪等11位族胞,自费于2005514从冕宁出发,于516抵达小平同志的故乡广安市协兴镇牌坊村。刚一下车,族胞们即马不停蹄地找当地族胞访问.在族胞邓型任的帮助下,代表们找到了当地年纪较大的几位族胞邓型府、邓先书、邓先信、支书邓治君及一些牌坊村邓氏族人座谈。邓治君和邓先书还提供了广安鹤轩公一房的老谱及其他很多有关材料,与冕宁族胞共同研究了这些材料。谱中记载,鹤轩公以前的情况弗可考,同时也记载了鹤轩公于洪武13年因荐举而任兵部员外郎,进而到四川广安任职的证据。这更进一证明了周宏宇《考》文中在洪武十三年,邓姓的、能够做上兵部员外郎之要职的人,就只能是邓愈的儿子的论证。因为当时在江西的邓姓将领是与朱元璋争天下的陈友谅的大将邓克明,是与宁河王邓愈直接交兵的,除了宁河王的儿子,江西的另外邓姓子弟,是没有这个资格的。鹤轩公的父辈弗可考的困惑,这一下即可考了。
5月18晚,邓先书、邓型府、邓银全、邓型任、邓先英、邓型达等族胞及他们的家人蔡思碧、张传华、陈开菊、支书邓治君夫妇及其他一些族胞,观看了冕宁族胞带来的有关宁河王邓愈膝下几个儿子后裔认祖返乡的实况录像。在接着的座谈会上,广安的邓氏族胞对确认了鹤轩公与宁河王邓愈是父子关系感到欢欣,对冕宁的族胞不远千里而来的辛劳表示感谢,冕宁族胞受到牌坊村族胞的热情接待和盛宴款待,冕宁族胞也深表感谢。双方均表示今后应加强沟通,相互促进,为整个宗族,为整个中华民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载于《志苑》2005年第四期 .  2005年5月18于广安)
附:广安考察有关信函。
1
  介绍信  
我县文教局干部邓天亮同志一行是明朝宁河王邓愈之后,安徽史志办《志苑》上的文章《邓鹤轩祖籍地考》认为世纪伟人邓小平的先祖邓鹤轩也是宁河王邓愈之子。现邓天亮同志一行前往与广安邓氏联系,并考察邓氏的祖源。这是一件严肃而有意义的大事,这不但对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有利,而且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对伟人小平同志的祖籍认定,都有积极作用。希望各有关单位、个人给予积极配合和必要的帮助为谢!
                        
冕宁县史志办公室(公章)        2005年5月12
2
、给广安市史志办的函
广安市史志办:
我县文教局干部邓天亮同志的信提出,希望贵办帮查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的祖籍,这是一件非常严肃而有意义的事。我们也拜读了安徽省史志办《志苑》上的文章《邓鹤轩祖籍地考》,认为论证还是比较合理的,有一定的价值。冕宁县邓氏两房是宁河王邓愈之后,现巳确定。他们提出根据安徽文章考查小平同志祖籍是否与明代宁河王邓愈有关的问题,有一定意义。请贵办给予帮助查实为谢!
四川省冕宁县史志办(公章)          2005年4月30
3
、未到广安考察时给对方的信。
广安市史志办暨广安邓氏族人:
我是四川省冕宁县教育局的一名职工,叫邓天亮,是明朝开国元勋宁河武顺王邓愈的第十九世孙。我们的始迁祖邓宝(也叫邓铨)是邓愈的儿子,于洪武23统兵补镇斯土(族谱语)来到此地。六百年来,冕宁的邓氏子孙一代代相传,只知邓宝是邓愈之后,原籍应天府兴化县孝感乡青石板猪市街。谱书上这样写,后人也这样认为。我县还有另一房邓氏,始迁祖叫邓端一,谱书中也写上是宁河王邓愈之后,但祖籍却是江西抚州府临川县马祠堂。两房同为邓愈之后,却来自不同的地方,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端一公房的后人邓邦文于2002年亲自到江西临川的马祠堂实地考察后,才否定了这个祖籍。经过辗转求索,终于与邓愈老家安徽泗县(古虹县)的邓传则联系上。他们约请邓传则来冕宁,经过几天的反复考证,终于确定了端一公与邓愈的父子关系。我们房始迁祖邓宝公虽然与端一公的坟墓并排而卧,但谱书上一是江西籍,一是应天府籍,后人也不敢贸然认亲。后又经过两房共同考证,邓传则第二次来冕宁,才终于确定了邓宝公和邓端一公的同胞弟兄关系。
今年,安徽《志苑》杂志二月号上发表了周宏宇的文章《邓鹤轩祖籍地考》,又使宁河王邓愈的儿子们的下落柳暗花明。据邓氏《古虹谱》及《明史》记载:邓愈有八个儿子,现巳有六人后代已有着落,长子邓镇之后人居北京,明末崇祯年间以后失去记载。尤其有一子叫太平奴的无下落,谱书中只好记为早卒。《邓鹤轩祖籍地考》一文为我们拨开了迷雾,找到了研究方向。现致信给你们,请帮查一下广安邓氏的老谱中是否有蛛丝马迹的记载,尤其是与邓愈太平奴等相关的词语至关重要。就以我房的谱书为例,乾隆25年成稿的创修本上明明有宝公,明宁河王邓愈之后也的记载,但其后的乾隆36年和咸丰年间的手抄本中,可能抄写者认为明宁河王邓愈之后也的记载毫无价值,纯属累赘,所以干脆把这几个字省略不抄。这是足以证明有的重要信息因研究者的忽略而被废弃的实例。邓传则在考试邓宝公身份时,好在有创修木刻本记载为凭,否则宝公与邓愈的父子关系就难以确定。
现将《邓鹤轩祖籍地考》一文及《明史 .邓愈传》复印寄来。(可以看出,周宏宇在写该文时,还不知道四川冕宁还有宁河王的另一个儿子邓宝公一房。)
请你们帮查阅一下广安邓氏谱的有关记载,还可访问邓氏老人对此事的知情者,邓鹤轩是否就是《古虹谱》中的太平奴
小平同志是世纪伟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受到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景仰。伟人的出生地广安也受到世人的关注。搞清小平同志祖籍不仅是邓氏之事,也是所有热爱小平同志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热爱小平同志的人之事。请你们能尽快和我们取得联系。如有必要,我们将亲自来广安考察。特此来信。
此致
敬礼
                                          
署名    2005年4月30
通讯地址、电话号码(略)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8 09: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小平祖籍安徽泗县大陆口-------有关四川广安邓氏祖籍的考证文章


   
6)太平奴是否幼卒之我见    邓传则
近四、五年来,我在探究宁河王邓氏家史的过程中,发现各地宁河王后裔的家史中,都存在着一些记载不详,甚至误载、错载的现象。如江苏泗阳的虹乡老二房;甘肃宕昌友德之后来祥公的老四房;四川冕宁明宁河武顺王之后也的邓端一、邓宝公两房;湖南武冈愈公之少子曰子林的老七房;都存在着诸如此类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缺少当年实际记载的原始资料,时间一久远,又是口头流传,慢慢就走样了。二是遇到一些不解之谜,难以破解,就予以删减或更改,致使流传下来的史料,存在着极端失真的现象。《古虹邓氏宗谱》也不例外。
民国八年(1919),《古虹邓氏第七次宗谱》中,记载始祖邓愈有五个儿子,长子镇、次子铭、三子镛、四子铨、五子鉴。始祖生有这五个儿子的概念,从儿时起,就铭刻在我们的心底,谁能怀疑这不是真实的?可是到了1994年,我们在续修古虹第八次宗谱时,又有了新的发现,五河县邓氏手中,尚保存有光绪八年的六修谱。六修谱中记载始祖宁河王有八个儿子,依次为:镇、铭、镛、钦、铎、铨、鉴、太平奴。我们感到十分诧异,七次谱竟将四子钦、五子铎、八子太平奴删去,行六的铨变成行四,行七的鉴变成了行五。先人们这种篡改历史,极不严肃的隨意性,让人费解。再校对世图部分,同样让人吃惊,从第二世起到以后的若干世止,一共删掉500多人。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参阅老谱《序》和《谱例》的记述,原来是世代中有遗失无自考证者,一概不书妻子俱无者,除本身有所表现外,尽刪去。其中非夭折即不能自力,甘冒不孝之大,自绝于先人者也的指导思想在行事。邓铨洪武五年封为尚宝司丞,邓鉴洪武六年授勋卫,这是本身有所表现,予以保留;而邓钦、邓铎、太平奴,什么表现都没有,所以尽删去。我认为,这种陈旧、过于苛刻的观念是不现实的。时隔六百多年后的今天,事实证明,邓钦、邓铎不光本身有所表现,为宁河王家族谱写出一曲曲光荣而悲壮的赞歌,而且子孙繁衍昌盛。太平奴恐怕亦是如此。
由此,不由使我联想到六次谱以前的五次、四次、三次、二次,乃至创修谱。这几次宗谱都已不复存在了,那里边对家史是怎样记载的,已成历史之谜。六次谱尚记载始祖有八个儿子,五次谱记载几个?他们排行顺序是怎样的?四次、三次、二次,乃至创修谱,都是如何记载的?是否是每次均有变动?无人可知。我们不是想全盘否定老谱,完全怀疑老谱的真实性,老谱中有许多史料是十分珍贵的,千金难买。看事物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从目前情况来看,老谱确实存在着一些记载不详,或误载、错载的现象,出现了一些任意刪减的随意性。我们也不必过于苛求和责备先人,因为时代不同,那时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都要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历史上留下的一些谜团、存在的一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让我们再去找先人们问个清楚,巳是办不到了。这只有靠我们这一代人去深入地探究,我们无力完成的,只有留给儿孙中的佼佼者了。
六百多年来,始祖邓愈的四子钦、五子铎、六子铨、七子鉴,谱书中除了他们的名字以外,几乎是一片空白。可现在,他们的后裔遍及半个中国。那么,始祖的第八子太平奴又是怎么回事呢?
西元1994年,我初次看到六次谱中始祖的第八子名曰太平奴时,就产生许多疑惑。其他兄弟七人,名讳偏旁都从,而唯有老八名为太平奴,什么名字不好起,而以太平奴为名呢?并将他记为幼卒太平,本意为社会平安、安定,也有用它作为地名的。奴才奴仆之意。既然太平,怎么又会奴才奴仆呢?太平相结合,一定有它特殊的含义。什么含义?实在不得其解。近期得知,四川广安协兴镇牌坊村的邓氏反映,原来牌坊村因有一座先祖的功德牌坊而得名。原功德牌坊的四壁上,绘有太平战将图。由此联想到始祖归附朱元璋不久的至正十五年(1355)六月,始祖与开平王常遇春渡江作战,先克牛渚矶,后攻太平,拔之。然五年后的至正二十年(1360)闰五月丙辰,友谅派兵复陷太平。太平守将朱文逊(朱元璋养子)、院判花云等被杀,应天大震。其时,宁河王邓愈尚在江西征战。此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为了铭记这次教训,不忘耻辱,始祖邓愈就将刚出生的一个骨肉,取名为太平了。未隔几个月,邓愈与常遇春等水陆合击,遂复太平,雪了太平失陷之耻,使应天又有了屏障。(事见《明史.太祖一》4-9页,《邓愈传》3748页)而后人续修宗谱时,不了解当时背景,。以为太平奴没有大名,肯定是弟兄中排行最小的;连大名都还未取,肯定是幼卒了。牌坊村邓氏的始迁祖为邓鹤轩,邓鹤轩老先辈与这幅《太平战将图》有什么关联,这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安徽省方志办主办的《志苑》杂志20052月号上,刊登了一篇题为《邓鹤轩祖籍地考》的文章,论证了邓鹤轩为宁河王邓愈之子,观点明确,态度坚定,论证充分。四川冕宁端一、宝公两房宁河王后裔,组成了11人的考察组,赴鹤轩祖当年履任之地广安市协兴镇牌坊村实地考察。通过座谈、走访、开研讨会、参观等多种形式,又找出了许多宁河王邓愈与邓鹤轩为父子关系的证据,并写出了《来自小平故里的考察报告》一文,进一步确认了这种关系。当地的邓氏族胞,通过谱书记载和一些民间传说,反复推论,也一致同意这种关系。到此,太平奴幼卒的历史之谜,终被揭开。        2005620初稿)
(注:此文是安徽泗县邓泽露等族胞于传则逝世后清理遗物时发现的,于20064月寄来。此时离传则写此文的时间已近10个月了,离传则逝世的213,也已两个月。我们看到该文,更怀念为宁河王邓氏大团圆呕心沥血,奔波于各房之间的传则公。)

再谈鹤轩公祖籍地  
(按:这是一封准备发出的信,后因信未发,特将主要内容加了个题目,可能对读者全面了解鹤轩公祖籍这一事实有帮助)

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全国人民广受恩泽,二十多年来,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发展欣欣向荣,一股寻根认祖的热潮也在中华大地上兴起了。新世纪初,四川冕宁的邓氏也找到了自己的祖根――安徽泗县宁河王邓愈老家。
我们四川冕宁县的始迁祖叫邓宝(保),乾隆25年创修的谱书上写道:邓保(宝)公,宁河王邓愈之后也,源籍应天府兴化县。(见复印件)冕宁的另一房端一公邓氏,谱书上写着:宁河王邓愈之后也江西抚州府临川县马祠堂人。(见复印件)邓宝公和邓端一公的坟墓并排葬在一处,同有宁河王邓愈之后的记载,祖籍地却相隔千里。
直到西元2002年,端一公房后裔邓邦文按照谱书上的记载,到江西临川县寻祖,在马祠堂找到当地邓氏。翻开谱书一查,才知道此地邓氏乃元末明初陈友谅的大将邓克明之后,当年是与朱元璋、邓愈直接交战的一方(邓克明、邓志清兄弟事可见《明史太祖本纪、邓愈传》)。
否定了端一公的江西籍后,邦文从《中国将帅全书》中找到了邓愈系安徽古虹县(现泗县)人的记载,于是写信到泗县史志办联系,找到了宁河王邓愈之21世孙邓传则。在邓传则的帮助下,冕宁邓氏两房(端一公房和宝公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祖源。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当初邓邦文不是先到江西否定了老谱中的记载,后找到安徽古虹邓愈老家,而是先联系到安徽老家,后才否定老谱中的记载,那有可能很多族人都会提出,应以老祖先们在谱书上的记载为准,不能轻易否定老谱记载了。
2005
2月,《志苑》杂志(安徽省史志办主办)发表了安徽人周宏宇的文章《邓鹤轩祖籍地考》(周宏宇在写此文时,还不知四川冕宁有邓宝公一房,所以此文中未提及该房)。我们看到文章后,觉得一个外姓人对邓氏祖籍尚且如此关心,作为邓氏后人,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冕宁邓氏两房组成了11人的考察组,到广安牌坊村实地考察(见《考察简报》),进一步找到了邓鹤轩公应为宁河王邓愈之子的一些证据。
一、广安牌坊村《邓氏谱》虽然有鹤轩公原籍江西吉安府的记载(见复印件),但江西于1992年和2003年两次找出的残碑残砖,说服力都不很强,失真人为(牌坊村人语)的痕迹很大。按常理,应是找年代较近的父亲遗迹比找年代较远的祖父遗迹要容易一点,但怎么始终找不到鹤轩公的父亲的蛛丝马迹,两次都指向其祖父”“邓中甫呢(见《邓鹤轩祖籍地考》和《来自小平故里的考察报告》)?道理很简单,正如四川冕宁《端一公谱》(振谱)载:端一公原籍江西抚州府临川县马祠堂,《宝公谱》载:宝公源籍应天府兴化县一样。原来,当年宁河王邓愈在江西战斗和生活了五年(见《明史》),端一公在其间出生,故有此说。宝公房在应天府(南京市)也找不到一个兴化县。据考证,此兴化县即现在福建省莆田一带,宋、明时均叫兴化,此处海湾现仍叫兴化湾。邓宝公出生于应天府,后随江夏侯周德兴在此处筑海防抗倭(《明史》语),四川的《文摘周报》曾报道过现金门岛三字为当年周德兴所书。洪武23年,邓宝公由此处出发,率兵到现在的冕宁县补镇(《宝公谱》语)。鹤轩公原籍江西的记载,原因很可能与此相似,不然,怎么在江西能挖到南宋末邓中甫的残碑,而邓中甫之子却找不到呢?据史料载,邓中甫元兵到,带着全家避居香山,遇土贼,妻子皆焚死(见《邓氏史话》)。古文中,妻子的合称。可见,邓中甫的妻子和儿子皆被火烧死,已无后(见《来自小平故里的考察报告》中的论述)。人们根据广安牌坊村《邓氏谱》的记载,已形成了鹤轩公祖籍江西吉安的思维定势,于是就想方设法找证据,这就有了残碑残砖。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要知道,祖籍地与父亲或祖父的居住地、出生地,不一定完全等同,在社会动乱时期,尤其如此。
二、直接把鹤轩公与宁河王邓愈横向联系起来的一条线,还是四川广安牌坊村的功德牌坊上所镌刻的太平战将图和安徽古虹宁河王邓愈谱中其子叫太平奴的记载。
为什么牌坊村邓氏的功德牌坊要将当年对于朱元璋军队来说失败了的一场战役(朱元璋养子朱文逊和爱将花云均被陈友谅所杀,太平失守。事见《明史太祖本纪》)的故事镌刻上去?为什么一位公侯之子会取太平奴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安徽邓传则《太平奴幼卒之我见》一文中已论述得很清楚,这里就不赘述。
四川冕宁《端一公谱》(振谱)和《宝公谱》均有宁河王邓愈之后的记载,乾隆25年创修的《宝公谱》(木刻本)有此七字,而在其后的咸丰17年的手抄本内容虽抄自木刻本,但恰恰没有这七个字。如果没有木刻本为凭,只凭此抄本,要想证明宝公是宁河王邓愈之后,可能还颇费周折。牌坊村《邓氏谱》虽然也无此七字,但从谱中记载可以看出,早年即谱牒损矣,凭世代口传,难免走样。尤其民间根本不知道宁河王何许人也。2002年,四川冕宁邓氏开始寻祖根寻到宁河王时,很多族胞推测宁河王的身份。因冕宁县境有一条安宁河通过,有人推测宁河王可能是管理安宁河的小官吧。直到读了《古虹谱》和《明史》后,大家才对宁河王邓愈有了较多的了解。可见,口传者、抄录者,并未重视此七个字的份量,口传遗亡或抄录省略,均是情理中之事。好在太平战将图太平奴的名字把两者联系起来了。
另据江西九江和湖北武汉邓氏族胞看到我们发布在因特网上的宁河王邓氏有关资料后,称他们也是邓愈之后,并有谱书记载,邓愈祖上确为江西籍。据考证,再继续上溯,江西邓氏又源于东汉高密侯邓禹,先祖由河南邓州而来,安徽古虹邓氏谱也有记载。
作为邓氏后人,我们虽然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找到了一些可以证明鹤轩公与宁河王邓愈关系的一些证据,但小平同志是世纪伟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祖籍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在国内外影响都很大。在目前创建和谐社会的大氛围下,我们的认祖归宗无疑对加强民族凝聚力,加强和谐社会,促进两岸关系(冕宁邓氏两房有很多族胞在台湾,已参加了修谱),都有积极作用。
据说,小平同志生前也有搞清祖籍的愿望,但因忙于国事而未果。这些结果虽然已得到宁河王家族和广安牌坊村邓氏族胞的认同,但还要经过专家的认同,经过多方的认同。

<
发表于 2009-2-3 08: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华就是精华,顶。
<
发表于 2009-3-25 14: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楼主了,太多资料了,好详细,要慢慢看
<
发表于 2009-3-25 15: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小平信风水得很,听说在广西北海也放有
<
发表于 2009-3-25 18: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梧桐树引的常發灌水帖兄弟这只凤凰来
<
发表于 2009-3-25 20:2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啊

 

好贴

KyrgZY0T.gif
<
发表于 2009-3-25 20: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
发表于 2009-3-25 21: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华就是精华,顶
<
发表于 2009-3-26 13: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好资料。我的祖先也是当时和邓铨公同来四川冕宁的周全公,他们邓、周、王是三“挑担”,也就是同娶了一家三个女儿郑氏为妻。
<
发表于 2009-3-28 19: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机会也去看看名人的故居
<
发表于 2009-3-28 19: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名人家的风水有哪些特色呢
<
发表于 2009-4-4 19: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楼主了,太多资料了,好详细,要慢慢看
<
发表于 2009-4-12 15: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哗不容易的资料!!!
<
发表于 2009-11-17 13:5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小平祖籍安徽泗县大陆口-------有关四川广安邓氏祖籍的考证文章
<
发表于 2009-12-14 23: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人都是靠风水起家吗
<
发表于 2010-6-30 11: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好长啊~~~~

辛苦楼主了,太多资料了,好详细,要慢慢看
<
发表于 2020-10-4 18: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安葬据说极其隐秘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5-1-25 08: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