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背舍法——见《观无量寿经》.“三明六通,具八解脱。”又名解脱法,是佛家静
功。为禅定而舍去烦恼,贪欲,而得到理想境界。作法:①初背舍法:观想身处不
净,使贪心不起;②第二背舍法:再观想身处不净,灭除贪心而巩固之;③第三背舍
法:观想青赤黄白等色,意念集中,除去杂念、烦恼;④空无边处背舍法:观想空
无边处,定志不散;⑤齐全无边处背舍法:意识在无边处静定;⑥无所有处背舍法:
意识在无所有处禅定;⑦非想非非想处背舍法:意念在非想非非想处寂定;⑧灭尽静
定背舍法:灭想除受,意识活动虚静,解脱思想束缚,获得愉快安适:
八不中道法——见《中论疏·二本》。作法:结跏趺坐,意识思维活动“不生不灭,
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非有非无”,相对稳
定于形体中。
八叶莲花现——见《大日经疏》:“此心之处……最在于中;……将学观者,亦于此处思
虑莲花之形。”行功时,盘膝正坐,意守八叶莲花,“令开敷诸蕊俱足,于此台上思
想阿字面在其中。”能解脱诸烦恼的缠绕,有和适情志活动之作用。
九禅———种佛家静功。①自性禅:意识思维集中于一;或止观又修而静定;意识
内守不散,并逐步相对静止。②一切禅:专注于一境、一事、一物而静定;③难禅:
解难而入静;④一切门禅:一切法从;此入静;⑤善人禅:思善事而静定;⑥一切行
禅:行走而人定;静:⑦除烦恼禅:除烦恼后人清净之境;⑧此世他世乐禅:排除杂
念,而人理想境界;⑨清净净境:观虚空明净而达空寂明亮之境。
三止法——见《止观》。止为静坐,观为默木想,内守精神之意。作法:①体直
止:意想性空,止息一切攀登缘妄想;②随缘止:意想空中,安住假谛之理而不
动,静定守神。③制心止:意想知真非真而人寂静,住心于内,不分散注意力。
三昧法——又名三摩地法,见《智度论》。作法:结跏趺坐,正身,头身平正。调
节呼吸,使之乎稳,不急不徐。“正心行处,见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
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
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
心。”行功中,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导引入静,静而生慧,增
加决断,提高认识,稳定神形,达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提倡“昼三夜三时,
常行三昧。
大寂定——见《涅盘经》:“我于此间婆罗双树人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结
跏趺坐,“离一切散动,究竟寂静”。调和神形,进入精神思维活动的稳定状态。
无诤三昧法——见《金刚经》。盘膝正坐,导引入静,“无违无净,内既无诤,外
亦善顺群心,气无净讼。”与人群保持良好的关系,自然精神内守,神形和平。
大圆镜智观——见《三摩地轨》:“知身与尊无有二,色相威仪皆与等,众会着属
自围绕,住圆寂大镜智。”具体作法,是意想佛身,“佛身与我,人我我人,”融为
一体。
五持——即五种陀罗尼法。见《佛地论》、《智度论》。具体作法:①闻持,耳闻一
字之声,具悟五乘之教法,显密之差别,而稳定精神,和适形体。②法持,手持总
持,控制精神,消除烦恼;③义持,认识功法,并实践之,内守精神。④根持,于六
根之缘境,调节意识思维,排除杂念。⑤藏持,应用如来藏之理而排除杂念,稳定
情绪。
五大现——见《守护国经》。具体作法:①意想地之白色,意识思维活动集中于地
之白色;②意想水之绿色,意识思维活动集中于水之绿色;③意想火之黄赤色,意识
思维活动集中于火之黄赤色;④意想风之黑色,意识思维活动集中于风之黑色;⑤意
想空静为青色,意识思维活动集中于空静之青色。
[ 本帖最后由 707820581 于 2008-11-27 21:5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