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楼主: 慧安居士

立向与收山出煞用 磁北/ 正北/ 真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6 12: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山里山外 于 2008-7-26 11:55 发表 再来挨一砖头即然各家各法,都是尊从杨筠松风水,不各各位大大,能从杨公所注风水典籍啵能找出是用日昝定位还是磁北定位做风水的呢?磁偏角文献上可考大多是北宋初年沈括[梦溪笔谈]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 ...
請看維基百科

指南針在中華文明圈用於指示方向的記載略早於歐洲,但是實用的磁羅盤是由中國還是歐洲發明則有爭議

司南

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古代記載的「司南」就是指南針最早形式(戰國時 韓非子 有度篇 即已出現司南一詞)。東漢王充(公元27~約97)《論衡》(明嘉靖版)卷十七是應篇第五十二說「司南之杓,投之於地,其柢指南」,這個記載雖不是最早,但是最早表述清楚的一個。司南具體形式卻有很大爭議,早期研究者判定為天然磁石為勺配合地盤,雖有出土漢地盤和河南南陽東漢墓出土石刻司南勺圖佐證,但畢竟無完整配合出土。1950年代中國的科技史者試圖以天然磁石製做勺形司南,但因天然磁石磁距小、底部摩擦大而未成功。2005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孫機近根據前北平歷史博物館舊藏殘宋本《論衡》認定「司南之杓」杓字實為酌,那麼看來「其柢指南」之柢也非指勺柄。


雖不能否定王充所述司南是一種「磁石為勺配合地盤」的指南針,但在實用磁羅盤發明前指南針的形式主要是水浮指南針,同時還有如緣靠、絲懸、尖頂等其它形式。目前最早見於航行用途的指南針記載於(宋)朱彧僎《萍洲可談》:「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


《萍洲可談》成書于1111年-1117年間,但所敘述的是1086年的事[1]。這比Alexander Neckam可能寫于1190年的《論器具(De naturis rerum )》中說法:航海時「白天雲遮太陽,或夜間黑暗不辨方向時,使用磁鐵摩擦鐵針,針停時指南北,」早約一個世紀。與英國幾乎同時法國和稍晚一點的義大利也有了首次指南針的記載。


水浮指南針也可適用於航海,因為體積不大並非像某些人認為那樣容易潑灑,近來曾在青島和海南發現明代瓷質水浮指南針,尺寸大至為:最大外徑9.5厘 米;上有盛水同心圓孔徑4.4厘米,孔深2.3厘米,外圍青花釉繪刻度,底座、四壁厚實堅固,估計是去水收藏,用時加水。現代液體羅盤基本原理類似,不過 改進採用了密封技術。


磁偏角的發現



北宋慶曆元年(1041年司天監天文學家楊惟得著《瑩原總錄》「客主取的,宜匡四正以無差,當取丙壬針于其正處中而格之,區方直之正也。蓋陽生於子,自子至丙為之順;陰生於午,自午至壬為之逆;故取丙午王子之間是天地中,得南北之正也。

1088年沈括夢溪筆談》「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偏東,不全南也。」

1115年寇宗奭本草衍義》「以針橫貫燈心,浮水上,亦指南,然常偏丙位。」

現代指南針

明代罗盘二十四方位图
明代羅盤二十四方點陣圖

羅盤即現代指南針基本形式有說法是義大利人發明。阿拉伯人的歷史記述認為指南針是中國人發明的,經過了阿拉伯人有效改進后才傳入歐洲。但是歐洲現存關於指南針的記載早於阿拉伯,阿拉伯語中指南針(al-konbas)一詞也似源於古義大利語。


中國關於旱羅盤目前未發現早於西方的明確記載。近來在江西臨川一座葬于公元1198年的宋墓里發現一俑(標寫「張仙人」), 手持一似風水羅盤「亦是旱羅盤」物,有觀點認為旱羅盤中國也可能早於西方使用,但可能先發明於江南沿海(如泉、廣)一帶應用,故博學如沈括也未見到,今後 尚須考古文物工作者努力。內陸後世旱羅盤則多用於風水羅盤和校時羅盤,如174/l189曾三異《同話錄》「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天 地南北之正,當用於午。」「地螺」可能是一種校時羅盤,主要用途是校時。

參考文獻

  1. ^ 《中華科學文明史》第三卷,李約瑟原著,柯林,羅南改編,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譯 ISBN 7208039666

发表于 2008-7-26 15: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北京的磁偏角是西偏5度半,而永乐年间磁偏角应大致也在这个数值附近,

陳兄,你又錯了!


根據老美的官方網站:

北京1600年7月20日的磁偏西角是 3度 34分 http://www.resurgentsoftware.com/gpetrie/GeoMag/geomag25.exe
北京1900年7月20日的磁偏西角是 3度 7分 changing by 0° 1' W/year。

北京1911年7月20日的磁偏西角是 3度 34分 changing by 0° 3' W/year

北京2008年7月20日的磁偏西角是 6度 31分 changing by 0° 5' W/year http://www.ngdc.noaa.gov/geomagmodels/struts/calcDeclination


陳兄是如何得知1420年的磁偏角????小弟說你是想當然爾,沒說錯吧!受限於資料庫只到1590年,北京的磁偏角,小弟查過,好像1750年左右,曾有0度31分的時候,剛電腦鬧脾氣,一下子,找不到!




P1020444.JPG

发表于 2008-7-26 16: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抽空去了北京的【西單】(二環附近吧),可惜,沒有找到壬丙向的房子。

到了西單的【北京圖書大廈】,人氣很旺(可能是暑假期間,很多學生)

順便拍了照、粗略量了坐向。回下圖:

1.jpg
t2.jpg
发表于 2008-7-26 16: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往西走,到了西單的繁華區。

中友百貨旁的【華南大廈】,也順便拍了照。

3.jpg
t4.jpg
发表于 2008-7-26 16: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帖由 山里山外 于 2008-7-26 11:55 发表 再来挨一砖头即然各家各法,都是尊从杨筠松风水,不各各位大大,能从杨公所注风水典籍啵能找出是用日昝定位还是磁北定位做风水的呢?磁偏角文献上可考大多是北宋初年沈括[梦溪笔谈]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 ...
如何證明書裡所寫地羅就是現在的指南針/旱羅盤?

請看樓上維基百科的羅盤考古資料顯示:北宋之前的羅盤,還是羅盤──水浮/懸針的羅盤。有關考古資料, 見此貼
File0001_0001.jpg P1020444.JPG

貼貼
楊公那時還沒「
羅盤」問世!除非撼龍經作者,晚於北宋!
发表于 2008-7-26 16: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机先生的这两个例子说明什么呢?
发表于 2008-7-26 17: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大们说的在理

但是《論衡》認定「司南之杓」杓字實為酌,那麼看來「其柢指南」之柢也非指勺柄。既然不是勺柄指南,那是什么指南呢?
如何證明書裡所寫地羅就是現在的指南針/旱羅盤?考古当然是应尊重的事实.不过文献记载也是事实.如果因为考古末发现并不能说明已后的岁月不能发现.

 

我们在网上讨论的时候除了个人的经验和文本记载的东西.如果离开了这些也不知道当说什么了.如果否认了撼龙经是杨公写地.也无从察找就是杨公写的.

发表于 2008-7-26 17: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机兄,不对呀!是东三环,你反跑到西面去了。
发表于 2008-7-26 20: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网上讨论的时候除了个人的经验文本记载的东西.如果离开了这些也不知道当说什么了
中國人有傲倫舉世、翔實的25史,應該夠了嗎?既然不尊重現存考古資料。好的,根據你既有的經驗,與所習的書本常識,請問中國人何時用筷子?中國人何時廢除席地而坐,改坐椅子?答的出來嗎?
发表于 2008-7-27 09: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慕羲 于 2008-7-26 15:45 发表

陳兄,你又錯了!

根據老美的官方網站:

北京1600年7月20日的磁偏西角是 3度 34分 http://www.resurgentsoftware.com/gpetrie/GeoMag/geomag25.exe
北京1900年7月20日的磁偏西角是 3度 7分 changing by 0° 1' W/year。

北京1911年7月20日的磁偏西角是 3度 34分 changing by 0° 3' W/year

北京2008年7月20日的磁偏西角是 6度 31分 changing by 0° 5' W/year http://www.ngdc.noaa.gov/geomagmodels/struts/calcDeclination

陳兄是如何得知1420年的磁偏角????小弟說你是想當然爾,沒說錯吧!受限於資料庫只到1590年,北京的磁偏角,小弟查過,好像1750年左右,曾有0度31分的時候,剛電腦鬧脾氣,一下子,找不到!

慕兄呀,不要太相信洋人!1900年北京的磁偏角?那时八国联军忙着在北京抢掠,然后纵火,他们有时间来测量磁偏角?就算1900年的对,那之前呢,他们依据公式计算?要知道,目前对于磁偏角的成因还没有一个合理的解析,只有伦敦始于1600年的逐年观测才让人知道了磁偏角的约600年的变化周期。地磁南北极
在地质历史上还有多次的颠倒,老美又计算出来了?

发表于 2008-7-27 09: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今天北京的磁偏角超过了6度,那更好,天机兄在北京调查正壬丙的房子吉凶情况就更有意义了! 对了,我说这样的罗盘坐向以正北论是壬丙兼亥巳,但慕兄说我错了,不是兼亥巳而是兼子午。我还是不太明白,再次请求慕兄详细解析我错误的原因。万分谢谢!
发表于 2008-7-27 09: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读者新做了一个案例

呵呵呵,實在精彩

 

 

雖然老耿是以大玄空法+玄空大卦派(六十四卦)+巒頭法為主比較會被規到磁北派去

 

 

不過正北派的道兄,也言之有物老耿也樂觀其成

[ 本帖最后由 耿鉦洲 于 2008-7-27 09:46 编辑 ]
发表于 2008-7-28 02: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enzhengru 于 2008-7-27 09:13 发表 如果今天北京的磁偏角超过了6度,那更好,天机兄在北京调查正壬丙的房子吉凶情况就更有意义了! 对了,我说这样的罗盘坐向以正北论是壬丙兼亥巳,但慕兄说我错了,不是兼亥巳而是兼子午。我还是不太明白,再次 ...
這貼回陳兄沒錯,是小弟東西方向搞顛倒,真的錯了,對不起!感謝東離子兄看了前貼,及時來電糾正!前貼小弟算錯,刪除,以免誤導他人!
下列才是正確的
正北角度=磁北角度 ─ 西偏的磁偏角。
正北角度磁北角度 + 東偏的磁偏角
詳見
http://www.fengshui-168.com/viewthread.php?tid=19103
发表于 2008-7-28 02: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enzhengru 于 2008-7-27 09:04 发表 慕兄呀,不要太相信洋人!1900年北京的磁偏角?那时八国联军忙着在北京抢掠,然后纵火,他们有时间来测量磁偏角?就算1900年的对,那之前呢,他们依据公式计算?要知道,目前对于磁偏角的成因还没有一个合理 ...
若是老美的公式錯,沒時間測量,請問陳兄你又是如何測量/計算?回答可要有根據。

不相信現代數學公式,難道要相信你的「想當然爾」????

发表于 2008-7-31 15: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慕羲 于 2008-7-28 02:33 发表 若是老美的公式錯,沒時間測量,請問陳兄你又是如何測量/計算?回答可要有根據。   不相信現代數學公式,難道要相信你的「想當然爾」????

 

      如前所述,由于地磁场成因科学还不知晓,而地磁场亦非偶极子磁场,因此根本就没有任何公式可以计算。老美某网站搞出的什么公式,都只能是一些经验而已,用于短期计算误差可能要小些,但用于几百年的时间段,那根本就不可以相信!某地的地磁场变化的清晰历史,必须靠地层里记录下来的剩磁变化才能搞清楚,但这并非容易的事情,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做的那么仔细。

      我说今天的北京地磁场偏角与600年前应接近,依据是伦敦400多年的地磁偏角记录而推算的磁偏角约600年周期规律。当然这也得由以后的观测记录来证明,这我书里是说了的。

发表于 2008-8-1 10:38:59 | 显示全部楼层
90楼何大大,作风水如果在山区如何定日落地平之影?只好定正午之影,这样一来杨公时代沒有准确的天文时钟,大暑前后之午时内毎一分钟太阳行地平径度约一山.
发表于 2008-8-1 12: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h298014 于 2008-8-1 10:38 发表 90楼何大大,作风水如果在山区如何定日落地平之影?只好定正午之影,这样一来杨公时代沒有准确的天文时钟,大暑前后之午时内毎一分钟太阳行地平径度约一山.
先生有以教之, 恭聞其詳!
发表于 2008-8-6 20: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enzhengru 于 2008-8-5 23:34 发表         有请东离子兄详细讲解,为何与“乾山乾向水朝乾”无关。不管你的南北卦究竟是什么,我还想问东离子兄,在你还没有了解来龙的情况下,你是如何来确定城门的呢?这会不会是 ...

純就個人對學理的觀點,不牽涉到對任何人的偏見。

前曾提及天玉經     

乾山乾向水朝乾,乾峰出状元。卯山卯向卯源水,骤富比石崇。午山午向午来堂,大将镇边疆。坤山坤向坤水流,富贵永无休。  

要論到此四局,就要將地理先生常常掛在嘴上的先天為體、後天為用的實際意義了解。更要將經文乾與狀元、卯與骤富、午與征戰封侯、坤與富贵永无休的卦象契合,聰明的先生,如能朝這二個方向去理解經旨,會很容易而且貼切的領會。

此四局已含括八局卦象的應用,許多書還加寫出 巽山巽向,酉山酉向,子山子向,艮山艮向,湊足八個局或八個現象,實在是對經文的完全不瞭解,對陰陽對待的wuzhi。 

風水操作,不論使用的是玄空、64卦、三合、九星的理論系統,都是以山向與龍、砂、水形成卦氣交媾或生旺墓的互應,產生吉凶庥咎的關係。  

除非山龍局或近水之地,陽宅操作佈局,要論及來龍,是不懂陽宅的人在吹牛,陳先生所提示的2個案例,1例坐向子午兼癸丁1度,也就是磁北周天191度,以屋宇中心立極,大門午山191度,炉灶乾山319度,側門卯山93度,魚缸坤山228度,所有的佈局都在南北卦天地人三才理氣的天元兼人元城門訣調頻可容許正負度數內,考之陰陽對待,是以四正四隅天地人三元人倫交媾為用,(因為已經人倫交媾,自然能有快速吉利的現象,但這種現象與狀元格局所蔭現象不同),而非以玄空大卦的卦氣交媾,若硬要以玄空大卦卦氣交媾的乾山乾向水朝乾論,是不懂乾山乾向水朝乾與狀元體用之義,也不懂連山八卦、先天八卦生成次序及演化要義,有誤導後學者之慮。   

再2例,坐向子午兼癸丁1度(磁北),也就是磁北周天191度,以屋宇中心立極,大門午山191度(不知道是磁北還是正北),炉灶乾山313度,側門卯山87度,魚缸坤山222度,如此坐向調頻與用神已犯十二宮駁雜之氣,何須論及來龍。  

再者大门在午丙1度,炉灶在乾戌4度,侧门在卯甲5度,而鱼缸或窗在坤未4度,這種佈局要考慮外在形勢局,是可以用,也會發,只是多病痛,也是南北卦三元人倫交媾,當然不合玄空大卦卦氣交媾的乾山乾向水朝乾理論。

 

[ 本帖最后由 東離子 于 2008-8-6 21:04 编辑 ]
发表于 2008-9-11 14: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暑前后之午时内毎一分钟太阳行地平径度约一山.
一山15度,一分鐘跑一山15度,只要24分鐘,地球就繞太陽一圈360度?閣下口誤吧!?
发表于 2008-9-27 18: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都钻牛角尖了,风水以何为纲以何为目,孰为主孰为次要分清楚
发表于 2008-9-27 21: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這样的事:三僚曾姓地师做的风水,地师说辰山戍向兼乙辛,用香港产的罗盘去量,为辰山戍向兼巽乾,七八年后请另一个三僚曾姓地师再测也是辰戍兼乙辛.怪事,盘面指数指南针都指张三度.疑是指南针的磁性强弱所致.难道三僚罗盘指南针有秘.有窍?知原因的易友們说说...
发表于 2008-9-28 10: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三元 于 2008-9-27 21:15 发表 有這样的事:三僚曾姓地师做的风水,地师说辰山戍向兼乙辛,用香港产的罗盘去量,为辰山戍向兼巽乾,七八年后请另一个三僚曾姓地师再测也是辰戍兼乙辛.怪事,盘面指数指南针都指张三度.疑是指南针的磁性强弱所致.难道三僚 ...

 

 

不知会不会是在做磁针时就已是把磁针的指向修正了?

发表于 2008-9-29 14: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在别处找来一篇也来凑凑热闹

《古今图书集成》卷679《堪舆名流列传》载,在杨惟德撰进《茔原总录》同年,曾有堪舆家吴景鸾应诏选入司天监,据该列传所载堪舆名流师传授受情况,较吴景鸾稍早或同时有谢和卿(字班斋,号玉元子)作有《神宝经》和《天宝经》;较吴景鸾稍晚或同时,又有孙伯刚(名毅臣、号纳斋)撰《珑林国宝经》。

这几篇堪舆著作,较《茔原总录》流传更广,被辑入《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阅检这几篇堪舆之作,确有当时应用指南针于风水择葬的记述。 谢和卿《神宝经》开篇即说:“尝观择地之要,必当明理为先。故知旁道支离,遂使正宗湮没。或用针盘而定向坐,或执卦例而谈吉凶,何殊胶柱调弦、刻舟求剑,承讹接夘,析绪分端。”至其文中,又提到:“穴泥星辰,岂能移其板脚。”注谓:“星辰,罗盘方位之星辰,今人泥此点穴。”云云。明人顾乃德及徐试可编辑《地理天机会元》集有谢和卿《至宝经》,内中亦有谓:“挂定线分为正脉,断然不用使罗经”。 孙伯刚《璚林国宝经》则在篇末述谓:“世俗葬术多因针盘以定坐向,指卦例以言吉凶,此大谬也。学者其镇之哉。”

这些记载,虽流露出作者以流派不同而对世俗问流行用针盘定向坐的择葬之术十分鄙薄,竟至未能记述捕南针的形制及用法(如《茔原总录》“丙午针”之类),但也确实说明了宋初及以前更早,即有指南针在世俗间流行用于风水择向的事实;同时,也证实了《茔原总录》载述的可*,在这层意义上说,他们留下的记述仍是宝贵的。

此外,《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所辑《管氏地理指蒙》中,留有宋初著名堪舆家王伋一段重要注语,说:“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度上三乘。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断不灵”(《管氏地理指蒙·释中第八》)。按《堪舆名流列传》引《处州府志》载,王伋字肇卿(即注语中“工赵卿”),又字孔彰,其祖父王讷曾在五代后周时会同著名天文学家王朴参与制历,则王伋生平早于或同时于杨惟德是可以判定的。而王伋的重要注说,不仅提到了指南针,也明确提到了磁偏角这磁偏角的角度,显然是以汉代式盘上二+八宿方位,即北方“虚”、“危”宿之间,或“南方张(宿)度上三乘”,来表示的。这又清晰透露了汉代式盘和指南针发明史的不解之缘。

如果按二十八宿星图循王伋所述而画出“虚危之间针路明”的方位角来(图9),则在北偏西或南偏东7度左右。这又正与杨惟德《茔原急录》“取丙午壬子之间是天地中”很好吻合,足见两者的记述是相当忠实,也相当可贵的。

循着堪舆家的传承关系上溯,阅检传世风水著述,的确可以发现,指南针的发明应用和磁偏角的发现,既早于杨惟德《茔原总录》的记载,也早于王伋的记述。 如据《堪舆名流列传》、元代曾葛馨《俯察要览》载,五代至宋初有堪舆名家廖瑀号金精,其传世之作《泄天机》即《金壁玄文》,就有关于指南针与偏角的明确记述,正与杨惟德、王伋等人所述一致。

其谓指南针应用:“四象既定分八卦,先于穴星后分水脊上用盘针,定脉从何方来;次于晕心标下下盘针,定脉从何方去;又于明堂中流水处下盘针,定脉从何方来、何方去”。而论及指南针发明和磁偏角的发现,其诗云:“八卦支干各有方,古人测影费推详。南针方土常偏定,丙午中间妙用长”;论谓:“古者辨方位,树八尺之桌而度其日出入之影,以正东西,又参日中之景与极星以正南北。《周礼》匠人之制度繁难,智者用周公指南车之规制,以木为盘,外书二十四位,中为水池,滴水于其间,以磁石磨针锋,浮于水面,则指南。然后以臬影较之,则不指正南,常偏丙位,故以丙午间对针,则二!四位皆得其正矣。用此以代树臬,可谓简便,真万古不灭之良法也”(引自明代徐试可《地理天机会元》卷五所辑《泄天机》,徐善继、徐善述《地理人子须知》卷七下《天星》所辑廖瑀《泄天机》)。

所谓“以丙午间对针,则二十四位皆得其正矣”,实际正是杨惟德《茔原总录》“故取丙午壬子之间是天地中,得南北之正也”的说明,是以磁针所指,对位罗盘上二十四方位刻划的丙、午方位之间,则罗盘子午方位即为地理子午方位,而非地磁子午方位,其余方位也因此皆合地理方位。

早于廖瑀还有卜则巍《雪心赋》提到指南针。《堪舆名流列传》载录,晚唐至五代时,有“濮都监,字则巍、号昆仑子,世居赣,荐太史,不就,为黄冠师,作《雪心赋》”。濮则巍即卜则巍,其《雪心赋》也是流传很广的风水名著,其中有记谓:“立向辨方,的以子午针为正”。说到指南针的应用,也隐含了磁偏角问题。 至于更早,则有晚唐风水大师杨筠松的堪舆名作《青囊奥旨》,即《宋史·艺文志》谓:“曾、杨一《青囊经歌》二卷”、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所谓“杨、曾二家《青囊经》”。该文为杨筠松撰,其门生曾文迪作序,故有杨、曾之说。该作在明初(洪武四年秋)又有刘基即刘伯温加序备为推崇,后辑入《古今图书集成》及《四库全书》。内中说到:“先天罗经十二位,后天方用干支聚。四维八干辅支位,母子公孙同一类。二十四山双双起,少有时师知此义……”。在传世杨筠松名著《疑龙撼龙经》中,也同样提到了“地罗”。如“坎山来龙作丁午,却把地罗差使转”;又“不比寻常格地罗”。 据《堪舆名流列传》引《江西通志》,杨筠松,“窦州人,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人昆仑山步龙。一过虔州,以地理书行于世,称救贫仙人是也。卒于虔,葬虔中药口”。如是,则在九世纪末叶,罗经用于风水择向,已是很流行的事了。 当然,仅“罗经”二字,尚无以判断是否用磁针指南;“二十四山双双起”之句,更含糊不清,难于作出磁偏角的具体判断。

不过据杨筠松高徒厉伯韶(见《堪舆名流列传》)传世诗文云:“先将子午定山岗,却把中针来较量”(见明代顾乃德《地理天机会元》),似可明为指南针,并涉及磁偏角。至于杨筠松《青囊奥旨》指明“先天罗经十二位”,也不无重要意义。在王振铎先生《中国古代磁针的发明和航海罗经的创造》一文中,曾述及日本特制之旱罗经,并转载奥替斯·柯雷《日本基督教史》一书中所绘清雍正时(1723-1735)日本罗经图(图l0)。而值得重视的是,这种罗经正以+二支为方位或时辰刻划,正属于“先天罗经十二位”之制。综观日本曾受我国古代文明甜响极深,很多我国古代事物甚至传承至今,或可判断,日本旱罗经或为中国古代“先天罗经”的遗制,也许并不过分。当然,也不容否认日個人民的创造和贡献,至少,迄今为止,可考的历史是,旱罗经在十六世纪上半时传入中国,风水家和航海家经久沿用的中国传统水罗经,即浮针干罗盘中以指向的指南针,才逐渐为旱罗经替代

明隆庆四年(1570年),堪舆家李豫亨《推篷寤语》云:“近年吴、越、闽、广屡遭倭变,倭船尾率用旱针盘。……但其针用磁石煮制,气过则不灵,不若水针之细密也”。在李豫亨《青鸟绪言》中又说:“至嘉靖间,遭倭夷之乱,始传楼中法,以针入盘中,贴纸方位其上、不拘何方,子午必向南北,谓之旱罗盘”。李豫亨的记述,说明了日制旱罗经的传入过程。可考的历史如此,但也不能不考虑中日文化交流中的若干反馈现像。

例如,明末宋应星的名作《天工开物》中,就称事实上我国早在西汉已生产的漳绒(古称天鹅绒)称为“倭绒”,并说它“制起东夷”即日本;又称中国古代至迟在五代时即已冶炼为用的金属锌为“倭铅”(晚清宫廷档案中的仍称锌为倭铅);等等。准此,追索中日之间指南针的交流史,澄清其真实,将不无意义的。 事实上,钩沉风水术书,指南针的发明和磁偏角的发现,较晚唐杨筠松记述未详的“罗经”还要早,至少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际以至更早。

明代顾乃德汇集唐宋时风水论著《地理天机会元》,解释指南针,提到“昔金陵得石碑于江中,载李淳风《针石论》,亦谓子午为中道格。”如果此说可证实,则唐初已用指南针,并涉及磁偏角。《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辑传世堪舆著述,有篇幅最大的《管氏地理指蒙》(卷656-664),据载为三国魏最著名的堪舆家管辂(字公明,《三国志·魏书·方技列传》有《管辂传》述其生平事迹甚详)所撰并自序,后有隋代萧吉、唐初李淳风、袁天纲及宋初王伋(即王肇卿或王赵卿)等注释。

其中,多处述及指南针与磁偏角并对磁针指向的机理加以阐释,也比杨筠松的记述更早也更明确。 其中,《望势寻形第四十七》有说:“又况顿格定针而偏中何的,易节转宫而分野多讹”。 《逾宫越分第六十八》更开篇即说:“针指坎离,定阴阳之分野;格偏壬丙,探僭越之津涯”。注释说:“针指子午,万古不易,阴阳之定位也。格偏壬丙者,非天也。盖子之西属壬,午之东属丙,以子午而较之,则有壬子,有丙午,五行各异。其用原出自上古,非后世所可臆度者。或谓臬影较偏于壬丙,纷纷争论,不知此羲和之术,所以正四时,而移之推地气则谬矣”。 这“针指坎离……格偏壬丙”之句,全可澄清嗣后杨筠松的罗经以磁针为用。比较沈括所说磁针“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气或寇宗爽所说磁针“亦指南,然常偏丙位”等,也实为一辙。

注释中“臬影较偏于壬丙”也证实了磁偏角的发现确为磁针指向与臬影相较验的结果。 在《管氏地理指蒙·释中第八》中,对磁针指向偏壬丙,又有用阴阳之说、天地之道来阐释其机理,其中说:“惟壬与丙阴始终而阳始穷,惟子与午阳始肇而阴始生。探阴阳自始自终,之蕴,察天地南离北坎之原。磁者母之道,针者铁之戕。母子之性,以是感,以是通;受戕之性,以是复,以是完。体轻而径所指必端,应一气之所召,土曷中而方曷偏。……是以磁针之所指者,其旨在斯。” 这种阐释,既有与杨惟德《茔原总录》所释相同之处,也类似于王充《论衡·乱龙篇》:“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做他类”,因“气性”同而“相感动也”以及东晋风水大师郭璞《山海图经赞·北山经第三》《磁石赞》:“磁石吸铁,琥珀取芥,气有潜通,数亦冥会,物之相感,出乎意外”。对电磁场的存在,磁性本质,作了虽然朦胧却难能可贵的理论思考。 从《三国志·管辂传》、管辰《管辂别传》记载看,并未提到《管氏地理指蒙》一书。但从《隋书·经籍志》及《宋史·艺文志》所载当时大量风水书传世的情况及隋萧吉、唐李淳风、袁天纲、宋王伋作注分析,该书即或为后人撰著而托伪于管辂,其成书于隋唐之际或稍晚,或是可以判断的。再参证前述唐代杨筠松风水著述中有关罗经的记述,在隋唐之际,指南针配位二+四向应用于风水选择活动,并有磁偏角的认识,或不宜轻易否定。天盘、地盘、人盘与正针、中针、缝针 综观风水历史曾先后以八方、十二向、二十四向划分方位又曾以八卦、天干、地支、二十八宿以至十二律吕即黄钟律等表象天、地、人的合同协调关系来划分和标示方位,再加上定向、测时、占候、观星,一器数用,及纳甲、纳音、像数、星命、谶纬等理论和方法的深刻影响,至磁偏角发现,又须在指南针方位标示中反映出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差异以便实用,在很长时间里,曾引起了罗盘、罗经、地螺即指南针针盘划分的混乱和纷争。真知灼见与臆断附会,改革创新与因循守旧,鱼龙混杂,泥砂俱下。风水术书中有关指南针“天盘”、“地盘”、“人盘”,以及“正针”、“中针”、“缝针”的不同划分和阐释,正充分反映了这一历史真实。(图11)

例如,在被《古今图书集成》编辑者断为早期风水理论著述总汇的《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中,开篇《图说》中载有《浮针方气之图》及《图说》,说及:“玄女以太阳出没而定方所,夜以子宿分野而定方气。因蚩尤而作指南,是以得分方定之精微,始有天干方所,地支方气。后作铜盘合局二十四向,天干辅而为天盘,地支分而为地盘,立向纳水从乎天,格龙收砂从乎地。今之像占以正针天盘,格龙以缝针地盘,立占圆者从天,方则从地,以明地纪”。而同载《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经》的另一篇《论气正诀·理气篇》却说:“地以八方定位,正坤道之舆图,而以正子午为地盘,居内以应地之实。天以十二分野,正随度之次舍,故以壬子丙午为天盘以应天之虚。“两则记载,都明确涉及了磁偏角发现后指南针盘面刻划方位的问题,说及天盘、地盘和正针、缝针。如果参考晚唐或五代卜则巍《雪心赋》所谓“立向辨方、的以子午针为正”,以及南宋曾三在《同话录》中“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的记述,这两则早期有关正针、缝针的记述,其含义或可得到解释,即正针标示地理子午线,而缝针表示磁子午线,其间差异即磁偏角。但这两则记载中,天、地盘同正、缝针的对应关系,却全然相反,就是很费解的事了。

在明清之季大量流传的,针与盘的对位关系则更形纷杂了。@的一位现代著名风水师王德薰在他的《阳宅理解》中分析了自明清传承至今的风水罗盘说:“罗经的三盘,一是正针,一是中针,一是缝针。所谓正针,是磁针指于地盘正午的方位;中针,是磁针指在地盘正丙的方位;缝针,是磁针指在地盘丙午两字的中间。以正针为主的二十四方位,称为地盘;以中针为主的二十四方位称为天盘;以缝针为主的二十四方位,称为人盘。”依从是说,则正针、缝针的含义未变,多一中针是正指丙位的,但正针、缝针及中针与地盘、天盘及人盘的对应关系,则又全与早期记述不同了。

至于明清之季正、缝、中针和天、地、人盘对位的应用情况,则有不少风水著作说及。例如清代乾隆间,曾连同其著述被地方举荐于清廷的金陵堪舆名流倪化南,在其《地学形势》卷五《罗经渊源》中说:“子午正针二十四位,分定二十四方之阴阳、五行,乃后天方位之五行,名曰地盘。子午中针二十四方位,乃历家分月令之气候名曰天盘。子午缝针二十四位,乃历家分太阳中气过宫之月令,名曰人盘”又说:“罗经,盘为体,针为用;体法璇玑,用法玉衡。璇玑随天转运,以玉衡纪其方位、度数;顺水随地转运,以罗经定其方位、度数,下有方位,上有天机也。”关于指南针的针、盘关系,此聊备一说,也足见指南针针盘方位刻划及应用,早不是单一以定向为目标了。
如果稽考传世早期风水著述的有关内容这一点也是很清楚的。 显然,由于指南针沿革的错综复杂,由于一器多用,更由于历代记述指南针的风水述著诸多亡佚、传讹以至托伪,要想根据这些踌世术书中的有限材料来澄明指南针的所谓正针、中针、缝针和天盘、地盘、人盘的产生机制,并据以追踪磁偏角被发现后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差异乃至精确数值,可能性恐怕是比较渺茫的。但是,从整体上考察指南针发明史上的这一奇特现像,综合多方面的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则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至少,各种迹像显示出,这问题的发生,的确由於磁偏角被发现,其时间,主要集中在隋唐之际,而所涉及的一重要人物,则是唐初继李淳风之后的大天文学家也是大风水家的僧一行。 前引晚唐杨筠松《青囊奥旨》曾提到:“先天罗经十二位,后天方用干支聚;四维八干辅支位,母子公孙同一类。二十四山双双起,少有时师知此义;五行拨配二十四,时师此义何曾记”。透露了当时指南针针盘划分的变革和在风水师中引起的混乱,但却未说明这一变革发生的详情细节。

至后世,曾有不少风水著述考证并记录了这一情节,多认为:“罗经之制,相传出于九天玄女,以七十二龙加于十二地支之下,曰穿山;以六十龙加于穿山之下,曰透地;一阴一阳,纳音相对。唐时,邱公不象天机,妄扦大地,于是诏一行著《铜函》、《灭蛮)等经,变乱穿山、透地,增入八干四维,隐其实旨,以愚中外”(倪化南《地学形势》卷五《罗经渊源》)。 此所谓邱公,即丘廷翰,为唐高宗至唐玄宗时(约650-740年)大风水师,前述吴景鸾补注的《理气心印》即为丘延翰原著。

《堪舆名流列传》引《山西通志》说:“丘延翰,闻喜人。永徽时有文名;游太山,于石室中遇神人授玉经即《海角经》也。洞晓阴阳,依法扦择,罔有不吉。开元中.为县人卜葬地,理气交见。太史奏曰:河东闻喜有天子气。朝廷忌之,使断所扦山,诏捕之。大索弗获,诏原其罪,诣阙陈阴阳之说。以《天机》等书进呈,秘以金函玉篆,号八字天机。拜亚大夫之官,祀三仙祠。”据《堪舆类纂》载,宋庆历元年(辛巳)吴景鸾承诏进丘延翰《天机》及《理气心印》二书,同时撰进《阴阳天机书》,内中也提及此事。而丘延翰之“不像天机,妄扦大地”诸事,其时正在开元中,也正为僧一行供职司天监之季。在这期间,如《旧唐书》、《新唐书》、《宋史》、《通志》等记载,一行曾研究井撰著了大量风水和六壬、太乙、遁甲等术书。而六壬、太乙、遁甲、合称“三式”,都是应用式盘判定方位时辰以别吉凶的占卜术,如前所述,恰恰都与指南针的起源沿革密切相关。一行的研究与著述,或许正是针对其时指南针针盘划分上产生的混乱而展开的。虽然这些著述现均已亡佚,但前人考据此事,或应有可稽材料。

例如迟至19世纪中叶,一在华两人威烈(A·Wylle}在其所著《中国的学术》(Chinesc Researches,1897)中,即曾引述一本中文有关日规的小书”的有关材料明确地说,一行曾考察并记述了指南针磁偏角的存在。如果参证前述李淳风《针石论》遗碑之说、杨筠松《青囊奥语》、卜则巍《雪心赋》,以及传世早期风水著述《管氏地理指蒙》、《九天玄女青囊海角权衡》等有关记述及历代注说,这一事件也不宜轻易否定为传讹或无稽之谈的。

尚可参证一行与指南针应用重要变苹有关的事实,日前至少还可列举如下两点重要情况,一是二十四分法·二十四时制确在唐以后发生了重大转折;二是与此有关的赤道式日暑的发明,现知最早的确切记载,也是依“一行遗法”而制造的土圭。王立兴《纪时制度考》(《中国天文史文集·第四集》)曾洋细论证了这两点重要史实。 关于二十四分法,古代曾既用以定向,也用以纪时。二十四时作为一种纪时制度,名称与时序,全同罗盘上的“二十四山”即二十四向或“二十四至”、“二十四到”。

这纪时制度在魏晋南北朝的天象记录中尚常用及,但到唐代,就只用于风水选择,流行于民间风水术士中;而其后在天象记录中,则只用十二辰,即以十二地支序分一昼夜为十二等分。以至嗣后,二十四分法竟被一些学者弄错。如东汉张衡等用“古浑仪法”,在浑仪赤道圈上“署以维辰”,即以四维、八干、十二辰,合分二十四时刻划;又在地平圈上以“方位维辰”即二十四向表示地平方位;二十四分法既纪时,又标向。而至唐以后,这种情况竟被误解,人们以为古浑仪地平圈上的“方位维辰”也是时间刻度,直至北宋天文学家周琮及沈括时,才被纠正。而在流传于世的风水术中,自唐以降二十四分法用以刻划仪器以指向、纪时,却从未间断

而且,除按罗盘二十四山向正中点即子午中线取作正山向、即“正针”取向法外,又有“缝针”,即把罗盘上丙山(即丙时)和午山〔即午时)的分界线,作为取向的正中心线,这叫“应先天之气”的“前缝针”,使太阳到方较“正针”取向法在时刻上提前了30分钟。此外,又有所谓“应后天之气”的“后缝针”取向法,即以罗盘上午山与丁山的分界线作为取向的正中心线,这一取向法又使二十四时较之“正针”取向法延迟了30分钟。这种“正针”、“前缝针”、“后缝针”制度(图12),流行于风水术,也以唐代为始,延续至明清以降。

关于“一行遗法”赤道式日晷,据《安徽宁国府志》载,唐大中五年(851)曾造一“土圭”,为一圆形石盘,其用法“春视其面、秋睨其背,以〔春秋)二分为断,盖一行遗法”。这“土圭”,显然为赤道式或称二分式日晷,正有类南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北宋宣和年间(约1120年)曾南仲所制木质日晷:“以木为规,四分其广而杀其一,状如缺月,书辰刻于其旁,为基以荐之,缺上而圆下,南高而北低。当规之中,植针以为表。表之两端,一指北极,一指南极。春分已后视北极之表,秋分已后视南极之表。所得晷景与漏刻相应。……其最异者,二分之日,南北之表皆无景,独其侧有景。以其侧应赤道,春分已后日入赤道内,秋分已后日出赤道外,二分日行赤道,故南北皆无景也”。两则记载比较,前者虽有失过于简略,但实质并无二致。而可贵的是,前者不仅为有关我国古代赤道式日晷的最早记载,同时其明确记述“一行遗法”,时间相去一行也不过100余年,全无传讹、托伪可能。这表明,赤道式日暑即或早在一行之前即已发明,而一行对这种在各类日晷中最为准确的太阳时指示器有重大创造或改进,则无可置疑的。而在事实上,这种日晷在唐代以后已成为一种轻便计时器大行于世(图13)。清代天文学、数学家梅文鼎《勿庵历算书目·日晷备考》:“吾郡日晷依赤道斜安,实为唐制”,说明了它的流行。南宋学者王应麟在他的《小学绀珠》中,也把这种圭表列为当时四种计时器之一。而这种赤道式日晷与罗盘结合,终于演进为后世最为流行,尤其在风水师中流行的典型中国式便携日晷(图14)。在这类仪器发明史上,一行的功绩为后世风水家景仰,并载述青史,是无可争议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元 +10 收起 理由
慕羲 + 10 提供腦力激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9-30 16: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三元 于 2008-9-27 21:15 发表 有這样的事:三僚曾姓地师做的风水,地师说辰山戍向兼乙辛,用香港产的罗盘去量,为辰山戍向兼巽乾,七八年后请另一个三僚曾姓地师再测也是辰戍兼乙辛.怪事,盘面指数指南针都指张三度.疑是指南针的磁性强弱所致.难道三僚 ...
兄把磁针对准地盘壬子丙午,然后以地盘之子中作正北去推盘,就会知道问题所在了,
发表于 2008-10-3 20: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易兄以为用外盘立向.
发表于 2008-10-5 20: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8樓 大三元 的帖子

本来就是用外盘立向,盘之运用实只三盘内盘格龙消砂(煞),中盘纳水,外盘立向 。龙从地起,水自天来。易友想想这句。罗经之三盘非是天道左旋地道右转,而是山,水,向 之运用。其实有必要求什么真北么?没必要 啊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一切昭昭在目啊。风水没有那么难,很简单要诀很洁简,葬书,青囊(黄石青囊,杨公青囊,曾氏奥语)就像易,道德文,很洁简。
发表于 2008-10-5 21: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易圭尺 于 2008-10-5 20:57 发表 本来就是用外盘立向,盘之运用实只三盘内盘格龙消砂(煞),中盘纳水,外盘立向 。龙从地起,水自天来。易友想想这句。罗经之三盘非是天道左旋地道右转,而是山,水,向 之运用。其实有必要求什么真北么?没必要 啊 ...
原來易圭尺就是孔乙己先生!


請孔老先生玉步移駕 http://www.fengshui-168.com/viewthread.php?tid=23275



发表于 2008-10-5 22: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在乱猜,验过古墓,才知道真假。
发表于 2008-10-6 23: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0樓 慕羲 的帖子

兄之高论弟早已看过,至于孔乙己之称弟不敢,兄定配得上啊,前人之说泥不得啊
发表于 2008-10-10 19: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的正北问题

看了很多朋友的争论,有以磁北定位的,有以正北定位的,磁北固然无时不在移动,那正北呢?? 请看如下引述:

地极移动

地极移动,简称为极移,是地球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的运动。1765年,欧拉最先从力学上预言了极移的存在。1888年,德国的屈斯特纳从纬度变化的观测中发现了极移。1891年,美国天文学家张德勒指出,极移包括两个主要周期成分:一个是周年周期,另一个是近14个月的周期,称为张德勒周期。前者主要是由于大气的周年运动引起地球的受迫摆动,后者是由于地球的非刚体引起的地球自由摆动。极移的振幅约为±0.4角秒,相当于在地面上一个12×12平方米范围。
由于极移,使地面上各点的纬度、经度会发生变化。1899年成立了国际纬度服务,组织全球的光学天文望远镜专门从事纬度观测,测定极移。随着观测技术的发展,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国际上相继开始了人造卫星多普勒观测、激光测月、激光测人卫、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全球定位系统测定极移,测定的精度有了数量级的提高。
根据近一百年的天文观测资料,发现极移包含各种复杂的运动。除了上述周年周期和张德勒周期外,还存在长期极移,周月、半月和一天左右的各种短周期极移。其中长期极移表现为地极向着西径约70°~80°方向以每年3.3~3.5毫角秒的速度运动。它主要是由于地球上北美、格棱兰和北欧等地区冰盖的融化引起的冰期后地壳反弹,导致地球转动惯量变化所致。其它各种周期的极移主要与日月的潮汐作用以及与大气和海洋的作用有关。

岁差与章动

在外力的作用下,地球的自转轴在空间的指向并不保持固定的方向,而是不断发生变化。其中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岁差,而周期运动称为章动。岁差和章动引起天极和春分点位置相对恒星的变化。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编制一本包含 1022颗恒星的星表时,首次发现了岁差现象。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根据对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独立地发现了岁差。据《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
牛顿第一个指出产生岁差的原因是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吸引。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绕黄极描绘出一个圆锥面,绕行一周约需26000年,圆锥面的半径约为 23°.5。这种由太阳和月球引起的地轴的长期运动称为日月岁差。除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外,地球还受到太阳系内其它行星的引力作用,从而引起地球运动的轨道面,即黄道面位置的不断变化,由此使春分点沿赤道有一个小的位移,称为行星岁差。行星岁差使春分点每年沿赤道东进约0.13角秒。
地球自转轴在空间绕黄极作岁差运动的同时,还伴随有许多短周期变化。英国天文学家布拉得雷在1748年分析了20年恒星位置的观测资料后,发现了章动现象。月球轨道面(白道面)位置的变化是引起章动的主要原因。目前天文学家已经分析得到章动周期共有263项之多,其中章动的主周期项,即18.6年章动项是振幅最大的项,它主要是由于白道的运动引起白道的升交点沿黄道向西运动,约18.6年绕行一周所致。因而,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也有相同周期变化,在天球上它表现为天极在绕黄极作岁差运动的同时,还围绕其平均位置作周期为18.6年的运动。同样,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也具有周期性变化,并引起相应周期的章动。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5 04: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