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316
- 回帖
- 0
- 精华
|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6 21: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按語:
一、本則故事前段取材自《雜阿含第一二九一經》,中段取材自《雜阿含第一二三二經》、《相應部第三相應第一九經》,後段取材自《增支部第七集第七經》。
二、故事中的財主摩訶男,恐怕古今中外都有這類人。他們雖然家財萬貫,但實際上所過的生活與窮人無異,真是貧窮的財主。《雜阿含第九一經》就稱這種人是「愚癡人」,「如餓死狗」。
三、《大智度論》說,財富、富貴是「五家所共」(大正藏第二五冊第一四二頁中),「五家所共」的說法,應該就是源自於《阿含經》的教說吧!
四、常常提醒自己:財富是「五家所共」(「怨敵」或可以與「盜賊」一類,而英譯本譯作「不喜歡的繼承者」),或可以減輕對財富的執取,也有助於降低財富在發生巨變時的衝擊。
五、近來台灣出現「月光族」一詞,意思是指「每月把錢花光光」的人。這類人以年輕的「新新人類」居多,他們之所以會這樣,或許是源於「錢只有花掉了,才是自己的」之不確定感。不過,如果「把錢花光光」不曾用來廣植福田,那也只是徒然養大自己的慾望,而後又被自己養大的慾望所壓迫的實質貧窮者罷了。
六、修福分,當然比保有財富可靠。佛陀說「福分樂報寶藏,始終不會亡失」的意思,是指福分不會因為風、火、王、賊等外來因素而損失,但是,修得再多的福分,也有受報完畢的耗盡時。《雜阿含第二六四經》中,佛陀就舉自己為例,敘說自己在過去生中,因長時間的修福,得到了許多「勝妙可愛」的果報,不過也都在長遠的生死中「皆悉磨滅」了,因而教導比丘們,應當「永息諸行,厭、離、斷欲、解脫」。所以,徹底的說,「信、戒、慚、愧、聞、捨、慧」,才是能真正解決人生苦迫的七種財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