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275|回复: 31

黃元吉先生口訣鉤玄錄--陳攖寧撰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qq:QQ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06-11-19 14: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陳攖寧撰口訣鉤玄錄

陳攖寧撰口訣鉤玄錄.rar

14.69 KB, 阅读权限: 10, 下载次数: 36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发表于 2006-11-19 15: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內容簡介】

 

口訣鉤玄錄(初集)                                  

 

 

 

陳先生上海弟子謝筠壽續集未果

 

陳攖寧先生著作     

 

洪中定標識(二讀)

 

 第一章   學說之根據

       本集內容,概依清朝光緒時代江西豐城黃元吉先生所撰《道德經講義》並 《樂育堂語錄》二書爲根據,不摻雜別家學說,以免混淆

。此二書雖曾經好道之士捐貲刊印,惜流傳不廣,甚難購置。至於坊間通行之道書,名目雖多,然言理者不言訣,言訣者不言理。學者觀之,或感覺空泛無入手處,或執著死法而不知變化,以致皓首無成。故黃先生昔日教人,理與訣並重。學者先明其理,而後知其訣乃無上妙訣,與旁門小術不同。既知其訣,更能悟其理乃一貫真理,與空談泛論不同,余所以亟爲介紹於今世好道之士。

 

第二章  書名之意義

          此書原擬名《黃元吉先生學說鈎玄錄》,因嫌其太長,故省去五字。又因學說二字不足以句括此書之優點,且易於令人誤會爲虛浮之言論,非實行之方法。所以改名爲口訣。要使人明白此書中有歷代聖哲口口相傳之秘訣。學者果能按其所說,見諸實行,則了道成真,自信當有兒分把握。從此以後,不必累月經年,搜神語怪,乃知正道本屬平淡無奇;不必千山萬水,訪友尋師,乃知真訣即在人生日用,豈非一大幸事乎?

 

发表于 2006-11-19 22: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黃元吉的道德經講義和樂育堂語錄,是仙家學術中的清流,尤其相較於伍沖虛和柳華陽的撥弄精神,黃元吉的說法更趨近道家清虛無為之旨。雖然大家都說大道至簡,但修真之人深知大道至簡,但入用非易。而黃元吉能教人以自身為廟堂、自心為道場,從日用起修,毫無怪力亂神之說。值得大力推薦。

评分

参与人数 1銀元 +30 收起 理由
何有 + 30 過來人之語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6-11-20 10: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光緒時代江西豐城黃元吉先生

 

各位算算,大約20多年前,小弟碰到黃元吉的第一位傳人,據那位傳人說,他的師父還在人間。最近幾年前網路上看到一段紀錄,好像是黃另擇傳人,新傳人特別記載遵師命,從台灣回大陸取該派印劍信物的經過。

 

就算到民國93年(2004年)為止,請問黃在人間幾歲了!

发表于 2006-11-20 15: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口诀钩玄录

陳攖寧先生著作

第一章

學說之根據

    本集內容,概依清朝光緒時代江西豐城黃元吉先生所撰《道德經講義》並《樂育堂語錄》二書爲根據,不摻雜別家學說,以免混淆。此二書雖曾經好道之士捐貲刊印,惜流傳不廣,甚難購置。至於坊間通行之道書,名目雖多,然言理者不言訣,言訣者不言理。學者觀之,或感覺空泛無入手處,或執著死法而不知變化,以致皓首無成。故黃先生昔日教人,理與訣並重。學者先明其理,而後知其訣乃無上妙訣,與旁門小術不同。既知其訣,更能悟其理乃一貫真理,與空談泛論不同,余所以亟爲介紹於今世好道之士。

[ 本帖最后由 玄青霖 于 2006-11-20 15:32 编辑 ]
发表于 2006-11-20 15:3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書名之意義 此書原擬名《黃元吉先生學說鈎玄錄》,因嫌其太長,故省去五字。又因學說二字不足以句括此書之優點,且易於令人誤會爲虛浮之言論,非實行之方法。所以改名爲口訣。要使人明白此書中有歷代聖哲口口相傳之秘訣。學者果能按其所說,見諸實行,則了道成真,自信當有兒分把握。從此以後,不必累月經年,搜神語怪,乃知正道本屬平淡無奇;不必千山萬水,訪友尋師,乃知真訣即在人生日用,豈非一大幸事乎?
发表于 2006-11-20 15: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昔賢讀書治學,都有一種研究的功夫。唐韓昌黎先生文集有云: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自者必鈎其玄。今按提要就是挈其綱領,鈎玄就是取其精華。余細察黃元吉先生所傳講義語錄二書,皆當時黃元吉口授,而門弟子筆錄。其初意本不要著書傳世,故其書無次序先後,無綱領條目,東鱗西爪,不易貫串。而且文筆亦不整齊,煩冗瑣屑處甚多。雖有最上乘修煉口訣包含在內,但初學觀之,亦難領會。今爲學者便利計,故提要鈎玄之法不能不用。況本書全部精華,就在玄關一竅。二書論玄竅之文字,皆散見於各處,而不成系統。今爲之聚其類別,比其條文,刪其繁蕪,醒其眉目,當較原書爲易於入門矣。學者果能將玄竅之理論,一一貫通,玄竅之工夫,般般實驗,何患不能縮天地於壺中,運陰陽於掌上?功成證果,可與三清元始並駕齊屑,豈區區玉液金液長生屍解之說所能盡其量哉?此鈎玄錄所由作也。
发表于 2006-11-20 15: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應具之常識 第一節 道家與道教之異同 提及儒釋道三教,凡是中國讀書人都能領會。在昔明清之際,曾有倡爲三教一家之說者。蓋以道的本體而論,三教原無分別。若依事實而論,則不可混爲一談。中國自軒轅黃帝而後,經過許多朝代,直到周期李老子,皆屬於道家一派。其學說是有系統。用於外,可以治國齊家;用於內,可以修身養性。古時讀書人,皆能運用此學說以處世。在位則帝王將相不以爲榮,在野則陋巷布衣不以爲辱,所謂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無往而不自在,無時而不安樂,這個就叫做道學。漢時的張良,三國時的孔明,亦是此道中人物。
发表于 2006-11-20 15:3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至於寇謙之之科誡符篆,張天師之正一派五雷法,邱長春之全真派經懺齋醮祈禱等類,這些都叫做道教。雖各派之中,也有修養的方法,但其宗旨與作用,比較古代的道家,完全不同。學者須要認識清楚,不可張冠李戴。
发表于 2006-11-20 15: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節 道家與儒家之異同 儒家學說,出於孔子。孔子以前,止有道家而無儒家。孔子當時曾受教於老聃,又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可知儒家亦發源於道家。至於儒道二家學說異同,前人議論,甚爲詳盡,今日不必贅言。讀者須知 : 儒家缺點,就是把人事看得太重,畢世講究做人的方法,沒有了期。設若一旦感覺人生若夢,人壽短促,人之能力薄弱,人之範圍窄狹,生不願意做人,死不願意做鬼。既不欲爲肉體所拘,又不甘偕肉體同歸於盡。是必求超人之學術,然後才能達到目的。此等超人學術求之儒家,頗不易得,當年孔子贊易,亦深悉此中玄妙。但是他對於門弟子不肯顯言,除顔、曾而外,得傳者甚少。因此後來儒家僅知世間法,而不知出世法。止有山林隱逸之土,如陳希夷,邵康節輩,尚私相授受耳,黃元吉先生所傳之道,就是此一派。
发表于 2006-11-20 15: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節 道家與佛家之異同 道家是中國古來所獨有的,佛教是漢朝由印度傳到中國來的。在歷史上跟本就不相同。魏晉六朝時代,士大夫崇尚清談,翻譯佛書者,不覺將老莊一部份之玄義,混融於佛教經典之內。故佛說與道家言偶有可以相通處,唐時佛學家嘗以八卦之理解釋佛教《華嚴經》,因此可知道通於佛。
发表于 2006-11-20 15: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代學者,又以內典之理,解釋莊子齊物論,因此可知佛即是道。愚見認爲佛家與道家,在理論源頭上本無不同,其所以不同者,乃在下手修煉的方法。道家工夫,初下手時,與肉體有密切之關係,佛家工夫,專講明心見性,不注意肉體上之變化,遂令人無從捉摸。
发表于 2006-11-20 15: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本有小乘坐禪法,亦頗注意身內之景象,並不限定日期,證其種果位,獲某種神通。無奈中國佛教徒專喜空談,不肯拼苦用功實行修煉,故大乘之說最爲投機,而小乘工夫無人過問矣。
发表于 2006-11-20 15: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節 道家與神仙家之異同 出家人光頭無髮者,名爲和尚,頭上蓄髮挽髻者,名爲道士。凡有眼者,皆能分別。若一間及彼等修行方法其不同之處何在?非但普通人不能回答,即彼和尚道士自己,亦莫明其妙。吾嘗見和尚庵中供呂祖像,道士觀中供如來像,又嘗見其老僧精神瞿鑠,問其坐功,乃邱祖小周天口訣。某老道化緣,口中聲聲念的乃是無量佛。出家人尚且如此,何怪一般在家人認識不清?遇見吃齋誦經拜偶像者,不管他是佛是道,是出家,是居俗,總而言之,送他一個修行人的雅號。至於修些什麽,行些什麽,現在的效驗如何?將來的成就如何?都不願去研究。
发表于 2006-11-20 15: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節 道家與神仙家之異同 出家人光頭無髮者,名爲和尚,頭上蓄髮挽髻者,名爲道士。凡有眼者,皆能分別。若一間及彼等修行方法其不同之處何在?非但普通人不能回答,即彼和尚道士自己,亦莫明其妙。吾嘗見和尚庵中供呂祖像,道士觀中供如來像,又嘗見其老僧精神瞿鑠,問其坐功,乃邱祖小周天口訣。某老道化緣,口中聲聲念的乃是無量佛。出家人尚且如此,何怪一般在家人認識不清?遇見吃齋誦經拜偶像者,不管他是佛是道,是出家,是居俗,總而言之,送他一個修行人的雅號。至於修些什麽,行些什麽,現在的效驗如何?將來的成就如何?都不願去研究。
发表于 2006-11-20 15: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當今之世,論及佛道之異同,已屬多事。若再提起學道與學仙之分別,更覺曲高和寡,知音者稀。雖然吾人求學,當以真理爲依歸,不可隨世俗相浮沈。況且此等學間,本是對上智之人說法,不是拿來普渡一般庸愚之士?因爲此事非普通人所能勝任,試觀歷史傳記,每一個時代,數百年間,修行人何止千萬?結果僅有少數人成就,可以想見此事之困苦艱難,談何容易。讀者諸君若有大志者,不妨先下一番研究工夫。把這條路認識清楚,然後再講實行的方法,幸勿河漢斯言。
发表于 2006-11-20 15: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時道家與神仙家,本截然兩事。在《漢書》中,道家列爲九流之一,神仙列爲方技之一。何謂九流?曰道家、曰儒家、曰陰陽家、曰法家、曰名家、曰墨家、曰縱橫家、曰雜家、曰農家,共爲九家。後世俗語,有謂九流三教者。三教人人盡知,九流則知者甚少,其實即發源於此。何謂方技?曰醫經、曰經方、曰房中、曰神仙,共分四種。考其類別之意,九流大都關於治術,方技則偏重養生。治術是對人的,養生是爲自己的。其宗旨自不同也。
发表于 2006-11-20 15: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爲道家之祖。凡講道無有過於老子者。一部《道德經》中,有講天道的,有講人道的,有講王道的,皆是雜記古聖哲之精義微言,並非專指其事某物而作此說。至其最上一層,乃是講道之本體。其言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其意蓋謂道是宇宙萬物之根源,無名無行,絕對不二,圓滿普遍,萬古常存。所謂修道者,就是修這個道,讀者須要認識清楚。
发表于 2006-11-20 15: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再論仙字的解釋。仙字又可以書寫作仟字,謂人年老而不死者曰仙。仙者遷也,謂遷山中也。古代傳記,凡記載神仙歷史者,其末後一句,大半是入山不知所終,決不似普通人老死於牖下。至於學道者則不然,《論語》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中庸》曰: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又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據此可知學道不必定要長生不死,止求能聞道悟道證道,雖死無妨,不必一定要入山苦煉。雖倫常日用之間,何處非道之所在,所患者人不能參透陰陽之消息耳。故凡種種奇怪駭俗之事,皆學仙者所必有,而爲學道者所厭聞。其不同如此。
发表于 2006-11-20 15: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者,學道與學仙,前人意見,常有衝突處。唐白居易詩云:"皇皇道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此蓋據老子之說以謗仙也。又抱朴子朴:"五千言雖出老子,然皆泛論較略耳。其中了不肯首尾全舉其事。至於文子莊子關令尹喜之徒,雖祖述黃老,但永無至言。或複以存活爲徭役,以殂歿爲休息,其去神仙已千億里矣,豈足耽玩哉?"此又據神仙之說,以謗道也。
发表于 2006-11-20 15: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歷代以來,如此類者,數不勝數,皆是己而非人,黨同而伐異。其實皆搔不著癢處,亦猶之乎佛教中性宗與相宗對立,淨土與參禪互訐,徒費屬舌而已。至於後世之性相融逋,禪淨雙修等法門。若可以調和於二者之間矣。然不免騎牆之誚。道之與仙,亦猶是也。
发表于 2006-11-20 15: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斯世,資質本至不齊,境遇又不一律。能學佛者,末必能學道,能學道者,未必能學仙。此言其人之才力有勝任與不勝任之分。凡好學佛者,末必好道,好道者,未必好仙。此言其人之性情有相近與不相近之別,既不能舍己以從人,又何能強人以就我?只要大體無差,不妨各行其是,毋庸彼此互相攻擊,徒見其器量之小耳。
发表于 2006-11-20 15: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口訣之來源 上古時代,沒有紙筆墨硯。若想做幾部書,流傳於世,供大衆閱看,是一件最困難的事。故凡有玄微的理論,切實的工夫,以及普通處世的格言,都是師以口講,弟以耳聽。猶恐語句太多,不能記憶,遂將其中最關緊要者,摘出幾句,編成簡括有韻的文章,便於使人背誦不忘,臨時即可應用。其例如後 《曲禮》曰:"坐如屍,立如齊,禮從宜,事從俗,將上堂,身必揚。將入戶,視必下。遊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寢毋伏,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以上皆言做人的道理。
发表于 2006-11-20 15: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書經》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十六個字,將修養的道理,已包括盡了。
发表于 2006-11-20 15: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經》系辭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購媾,萬物化生。"後世丹經所言陰陽的道理,不能外此。
发表于 2006-11-20 15: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經》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即後世丹經所謂先天一炁之說。
发表于 2006-11-20 15: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莊子·在宥篇》,引廣成于教黃帝之言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敵外,多知爲敗。我爲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爲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於二百歲矣,吾形末嘗衰。"
发表于 2006-11-20 15: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圓頓按: 這段文章,把長生的道理,和盤托出,玄妙無倫。凡後世丹經所言,煉己築基、周天火候之說,無不在此。黃帝爲道家之祖,而廣成子又是黃帝之師,其言如此顯露,如此切實。奈何後世學道者,不於此尋一個出路,反去東摸西撞,七扯八拉,真所謂盲人騎瞎馬,愈來愈錯,越弄越糟。
发表于 2007-2-1 11:5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只是初集,现在全集已经有了。我找出来发给大家。
发表于 2007-3-13 21: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5 16: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