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水思想的可贵之处是把人毛成自久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同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这种大地有机自然观,既是风水思想的核心.也是东方传统哲学的精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西方社会,在进受了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环境灾难后,“重新发现”了中国风水关于整体有机自然观的价值,并将这一思想逐步纳入近现代建筑学和城市设计思想体系。传统的风水思想得到科学发挥。碧森尤信风水是一门独特的中国文化分支。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风水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理想生存环境的代名词。风水理论基本的取向,特别关注于人与居住环境的关系。风水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同一个有机整体。风水息想的基本原则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风水的这种整体有机自然观,不仅造就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景观的独特风格,而且得到近现代建筑和城市设计思想的认同、筛选乃至升华,风水关于“人一建筑一自然环境”的合理关系,最终得到有效利用和科学发挥。 一、风水有机观与“有机建筑”理论的文化认同 风水追求自然的情怀,提倡“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要求建筑物要与周围的白然环境融为一体,主张整个环境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机结合。总之,风水的目标是面向自然的,也是面向整体有机的。 风水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理想的生活环境,由于中国古人把居住之宅看作“人之根本”,因此,风水思想的最有利的表现舞台是建筑学领域。由于风水环境观的实用价位和哲学意义,因而再度唤起了近代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等相应领域对它的推崇和信赖。意大利有机建筑学派的理论权威赛维,在《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中,就曾不无感慨地说:“当我们对工业社会未来的幻想破灭之后,我们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转向了史前社会。因为我们已醒悟到困扰我们星球的生态灾难的严重程度,已觉察出宠大的社会使人与人和人与周围的环境越来越疏远。” 为改善人与环境越来越疏远的关系,从19世纪末叶开始,欧美国家兴起过“都市美运动”(City Beautiful Moverment)又有过瑞恩(C. Wren)的伦敦改建,奥斯曼( G. F. Haussman)的巴黎改建,霍华德( E. Howard )《明日的城市》一书中所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等等,均反映了人们要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取向。在美国,19世纪中叶开始,还出现一门将建筑与生态及景观融为一体的“景观建筑学”( Landscape Architecture ),这也表现出“回归自然”的取向。 在这种“回归自然”的潮流中,美国建筑学家沙利文(Louis Henry Sullivan,1856---1924)于1900年所提出的“有机建筑”(Clrganlc Architecture)的思想,主张建筑的整体与细部、形式与功能的有机结合。这种思想正与风水所强调的整体有机思想合拍。之后,赖特在沙利文思想的基础上,对有机建筑的理论和实践作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挥。1953年,赖特对“有机建筑”作了如下解释:“有机建筑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建筑,它的目标是整体性( entity )”,“有机表示的是内在的( intrinsic )——哲学意义上的整体性。”他在设计一所住宅时,就“努力使住宅具有一种协调的感觉(a sense of unity),一种结合的感觉,使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如呆成功(建筑师的努力),那么这所住宅除了在它所在的地点之外,不能设想放在任何别的地方。它是那个环境的一个优美部分,它给环境增加光彩,而不是损害它。”赖特眼中的有机建筑就是“自然的建筑”( a nature architecture ),房屋应像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的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他说,有机建筑就是真实的建筑,“土生土民是所有真正艺术和文化的必要的领域。赖特所设计的“有机建筑”的代表作,是他与1936年在匹茨堡市郊设计的“流水别墅”,这是他将建筑与周围自然风景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赖特的作品不仅较早地打破了方盒子式建筑的框架,更富有天然的情趣,既有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交往沟通,又具有隐蔽和幽静的特色。因此,“有机建筑”在今天仍具生命力。它的思想与风水的整体有机思想在本质上具有同沟关系,因而最终获得了文化意义上的认同。 二、风水思想对现代生态建筑和规划的启示 20世纪50^-60年代,工业化囚家相继发生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诸如英国伦敦的“杀人烟雾”、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日本的“水误病”、“骨痛病”等,引起了数以万计的人死亡和受害。据此,位}t;雷•卡逊($echel Carson)的美国生物学家于1962年出版了一本叫《寂静的春天》( Silent Spring )的书,书中针对人类滥用技术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提出了严重的警告,从而使人们把对自己主存环境的重视转向了对趁个生态环境的重视。建筑学和城市规划3vJ视野也随之扩大,在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理论的基础上,日益注重整体思维,注重人与自然的有机和谐。因此,一门更为明确的学科生态建筑学出现了。 1969年,景观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家麦克哈格(Ian L. Mcharg)出版了一本生态建筑和规划方面的经典之作,其英文书名是《Design with Nature》,有人翻译为《设计结合自然》,有人翻译为《自然设计》,原序中指出,在这里,“设计”和“自然”都不是最主要的,关键之词是"with",所以,译成《结合自然的设计》可能更达原意。麦克哈格指出,建筑和规划设计要建立在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的基础之_巨。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组成的人工生态系统,是生态建筑学研究的对象。所以,生态建筑学的基本取向是,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建筑环境。简单地说,要将建筑环境作为厂个整体有机、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系统来看待。 麦克哈格在书中专列了一个问题即“困境——东西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态度”,来探讨不同的文化传统、哲学观念、宗教思想等对东西方环境观的影响。指出:西方历史上的“一神效的出现,其结果必然要对自然的排斥”,。“假如东方是一个自然主义艺术的宝库,那么西方则是以人为中心的艺术博物馆”。“尽管发展了全部近代科学,我们面对着的仍是哥白尼以前的人。不管是犹太教徒、基督教徒还是不可知论者,他们还盲目相信人有绝对的神性和神力,人与自然分离,人支配和征服地球等观念。”而东方的文化传统却不同,道教、禅宗、“天人合一”等观念均强调自然,传统美学中的“比德”说把人之德与(自然)物之性相类比。总之,东方人“相信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存与健康取决于对自然及其进化过程的理解”,所以,东方人的“城镇和景观也会与我们大不相向”。 麦克哈格在书中又专列了一个问题称作“自然主义者”。认为尊重自然的作法是值得具有反自然传统的西方人学习的。他说:“自然主义者认为进化所以得到发展,更多地是来自合作而不是竞争,在自然主义者的专门词汇中,征服不是主要的词,而孜孜探索,隙望自然(也包括人)是他头脑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又说,“自然主义者远不像我们那样认为人和生物界的其他生物是可以分开的,他们认为人是活在自然中而不是对抗自然”。自然主义者的观点很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不是征服,人是活在自然中而不是对抗自然。要求人们从根本上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从麦克哈格关于“东西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态度”的分析开始,西方学者更多地把眼光转向东方哲学和思想,发现了一门在中国延续发展了几千年的学术思想,竟与当代人们企盼的思想如此一拍即合,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思想。风水思想受到了西方景观建筑学、生态建筑学和生态规划学等领域学者的极大肯定和热情赞许,并纷纷吸收有关思想内容,1984年,美国的托德夫妇(Nrncy J. Todd, Joen Todd)出版了《生态学设计基础》(Bioshelters, Dcean Arks, City Farming: Ecology as the Basis of Design)其中专门谈到“风水世界观”。认为风水世界观是与天地宇宙相关的,其间还包含着深奥的精神感应。它与夫自然相和谐,以求居住者及其子孙能在聚居地获得平安的生活。风水要求房屋建筑、园林及墓地,要与地形、风和水的运作相联系。认为风水有着“鲜明的生态实用性”,这种生态实用性常被潜在的凶兆威胁所遮掩。那部分具有迷信特性的凶兆威胁,却使风水成为限制愚昧农民滥用土地的权威。生态设计学很欣赏中国风水关于人与自然相统一、相和谐的态度,并能深入领悟其中的奥秘。所以,生态学设计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风水的整体有机自然观。 三、被誉为“前途无量的学问” 中国的风水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大地同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之中,这是典型的东方整体论和自然人文主义思想的表现。英国剑桥达尔文学院的唐通(Tong B. Tang)在《中国的科学和技术》中指出:“中国的传统是很不同的。它不奋力征服自然,也不研究通过分析理解自然。目的在于与自然订立协议,实现并维持和谐。学者们瞄准这样一种智慧,它将主客体合二为一,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中国的传统是整体论的和人文主义的,不允许科学同伦理学和美学分离,理性不应与善和美分离”。李约瑟认为中国的科学人文主义建立在两个主要的基础之上:“它从来不把人和自然分开,而且从未想到社会以外的人”。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与西方人过分强调人的中心作用,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分离的作法大相庭径。西方人是在面对种种社会危机的情况下转而注视东方文化的。中国风水的潜在价值,就是在此情况下引起西方人兴趣的。 前面提到的景观建筑学、生态建筑学以及环境建筑学引入风水思想,还只是开始,风水的空间结构、规划布局原则以及景观意象层次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均有待以上各学科作进一步吸收和消化。 但是,目前已有的应用成果也是令人鼓舞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吉•戈兰尼( Golang)教授在《掩土建筑》( Earth-sheltered Habitat)一书中,在新的城镇设计方面采用的生态设计思想,就是值得借鉴的探素。国内学者糜丹宇、白智平于1990年在对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某镇作总体规划时,就大胆地提出了以覆土(或称“掩土)建筑为居住建筑主体,以生态和风水意向为设计思想的规划发展方案。这是国内首次明确地将生态学和风水环境意向运用于建筑设计中,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由于设计者将具有东方传统的风水义化思想与现代建筑规划有机结合,融文化性(风水意象)、科学性(生态学方法)和实用性(节能、避风沙等)于一体,从而获得好评,并获台湾“财团法人洪四川文教基金会”1990年“建筑优秀人才奖”。这在中国开了个好头。 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权威凯文•林奇( Kevin Lynch)早在1960年就出版了《都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主要提出了在视觉形式上的城市景观设计问题,认为城市的意象(或印象)对一个城市来说极为重要。他指出:如果人们期望的是一种能唤起丰富生动的意象的环境,那么,人们也期望这种意象能传播和适应某种实际变化所需,人们还期望从中发展出新的群体、新的意义和新的诗意。目的是获得一个有印象性又是开放性的环境。 在谈到怎样弥补“意象性的缺点”时,林奇从中国传统的风水思想出发,认为风水能处理城市设计中某些难以达到的意向。英文中没有一个用来充分表达“风水”含义的合适的词,所以,许多人只好用占卜(Geomancy)一词来表示,林奇也不例外。但从其文中内容可知,林奇的“占卜”一词在这里专指中国风水无疑。他在论述中国风水在创造城市意象的作用时说:风水是一种景观作用的复杂经验,由专家加以解释和体系化。它涉及到如何运用山丘、岩石、树木这类视觉障碍来挡住邪气侵入以及用池塘水脉引来真龙。周围环境中那些有特征的形状被隐喻为各种神灵,这种神灵可能被认为是有作用的,或是无作用和惰性的。它可以是集中或分散的、深藏的或表层的、纯粹的或混合的、弱的或强的。它必须由植物、摆设、高塔、石作来控制和强化。可能有许多译解,也可能是复杂的译解。虽然,对它们的每一种译解都能获得一种意象。最后,林奇指出:这是一门专家们正在谋求发展的前途无量的学问。可见,林奇在60年代初就正式肯定了中国风水思想在城市意象设计中的作用,是颇具眼力的。并进一步断言中国风水为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这种评论,是出于他对中国风水的偏爱?还是出于他卓越的预见力?相信时间会做出满意的回答
(转自“园林学习网”http://bbs.ylstudy.com/thread-16256-1-1.html)
[ 本帖最后由 瀛山居士 于 2008-12-10 10:2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