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9-12 06:5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兰亭叙》世称[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作,备爱顶礼膜拜。自唐以来,即不[书圣]之誉。传说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唐何延之《兰亭记》说,《兰亭》本僧辨才所宝,贞观年间太宗多次访求,辨才扒诿搪塞,乃使侍臣肖翼,乔装潦倒书生,过辨才院,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兰亭》,遂为肖翼乘隙所赚,献诸太宗,帝命 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各 数本,以赐皇太子及诸王近臣。临崩竟不舍而将入冥府。自此,《兰亭》之谜,成千古书林佳话。
作者王羲之(公元三0三——三六一年),字逸少,官晋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琅琊(今山东临沂)人。羲之少聪敏,多才艺。平生于仕途无甚兴趣,好道,游名山,泛大海,服药石。见会稽有佳山水,慨然有终焉之志。后因与太原王述不各,乃誓墓辞官,不朝廷征辟。羲之生七子,均有书名。幼子献之得羲之真传,书法不下乃翁,世称[小王]。
王羲之得享盛名与唐太宗的推重不无关系,李世民亲为逸少作传云:“详察古今,研精求篆,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不过,在唐太宗之前,羲之书法为人称道亦亦是事实。梁袁昂《古今书评》:“王右军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者,爽爽有一种风气。”梁萧衍《古今书人评优劣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王羲之曾将自己与前贤钟繇、张芝作过比较,他说:“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这种自许,却也能为后人认可——孙过庭《书谱》进一步比较三贤之书:“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余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结,匪无乖互。”
永和九年春,兰亭春禊,群贤毕至,有诗酒吟和,王羲之乘酒兴作此《兰亭叙》,醒后视之,自以为神,重写而不如。至今,群贤吟咏已无人称道,而羲之之叙却仍聚讼纷纭。清人李文田对此有些疑问,却并未引起注意,解放后,郭沫若撰文斥《兰亭》为伪作,一时热闹非凡。启功、李长路、高二适等名家都曾参与其中,这就是著名的“兰亭论辨”。传言高二适先生颇用意气,有“何来鼠子敢跳梁,兰亭依旧属姓王”句回击郭沫若,毛泽东亦曾就此说过,“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神龙本”、“定武本”最为有名。
神龙兰亭:传即冯承素双钩廓填本。纸本,二十四点五X六十九点九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因卷首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兰亭》。此本曾入宋高宗内府,元初为郭天锡所获,后归大藏家项元汴,乾隆复入内府,定为冯承素模自郭天锡始。《珊瑚纲书跋》、《平生壮观》、《石渠宝笈续编》等均有著录。《神龙兰亭》流传有绪,知名度极高。此卷通篇妩媚灵动,整饬精微。有如谈玄高士,神清骨奇,倜傥出尘,所谓魏晋风度,跃然纸上。《神龙兰亭》最为奇特之处在于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唐摹号“下真迹一等”,《神龙兰亭》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与传世逸少其它摹本比较,《神龙兰亭》完全绝去如《姨母贴》等隶意,精神焕发,无有匹敌,是王羲之《新体》行书的成熟风格。
定武兰亭:单刻贴,传为唐欧阳询据王氏真迹钩勒上石。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定武(今河北正定),故名《定武兰亭》,定武真本有二:一为元柯九思藏本;一为元独孤长老藏本,曾归赵孟 赵有十三跋。世称兰亭刻石,必推定武,与《神龙兰亭》相较,《定武兰亭》减少了笔画粗细变化,大量的牵丝在刻本中不复存在。故刻本空灵飘逸有减,浑劲安闲有加。字距行距的重新排布对原作中大小参差的章法亦有所损害。但经刻石,墨本中的某些点画,别有意趣,须作悉心体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