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王培生对中华武学的重大贡献
著名武术家、吴式太极拳一代宗师王培生先生,一生习武,一心习武,2004年9月3日走完了他85岁的武术人生,为中华武坛留下了丰富的武学遗产。先生从9岁起学艺,经多位名师传授,苦练成才,身怀绝技,功夫臻于化境。其太极技击实战之成就受到国内外武林人士之称赞。曾获中国十大武术家之一的尊称,又得“独步当代第一人”的美誉。他不仅武艺精湛,而且注重理论研究,武学造诣极高,著作颇丰。他编著的《吴氏太极拳》在同内外流传广影响大,被美国宇航局定为宇航员的训练教材;《太极功及其推手精要》被国家教委列为大学武术教师的进修材料;《三才门乾坤戊己功》被武林誉为一代武学宗师之作。《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一书在武术界引起极大轰动,推动了太极技击之发展。此外,他还编著出版了《吴式太极枪》、《吴式太极刀》、《吴式太极剑》、《健身祛病小功法》等专著,这些书都是不可多得的武学珍品。除上述武学著作之外,他还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武学文章。他曾应聘担任了国家体委委托举办的第、二、三届世界太极拳修练大会的太极拳导师,并多次到美国、日本等国家讲学,向全世界的太极拳爱好者传授太极拳的功理功法。研读王培生老师的武学著作,深感其博大精深。他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武术知识,传授各种技法,而且在中华武学理论研究上有很多重大突破。
他对中华武学的贡献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继承武医结合的传统,创立“以心行意,按窍(穴位)运身”的太极功法;
2.传千古不传之秘,推动太极技击之发展;
3.校正前人之误说,填补武学研究之夺空白;
4.融武术、中医、气功为一炉,创祛病健身之妙法;
5.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传统武术,与时俱进、多有建树。
下面仪就个人的学习体会论述这几个问题,与广大读者共勉。
一、发扬武医结台的传统,创立“以心行意,按窍运身”的太极拳功法
“拳起于《易》,而理成于医”这句古语科学地说明武术与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学的关系。明清以来兴起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内家拳术,在创编过程中无一不受到中医学、气功学、经络学的影响,其内功修炼而达到武术的最上乘功夫。太极拳之先贤把中医经络学引人太极拳的修炼之中,并且把它当作最高层次的秘传功法。民国之后,中医学受到不公正的对待,随之而来在太极拳教学中,中医经络学也因其深奥难记而被多数拳师所放弃。因此,在太极修炼中武医结合的传统功法濒于失传。王培生是当代仅存的儿位武医结合的传人之,他继承了武医结合的传统功法,并著书立说传播此功法,使其发扬光大。
王培生老师始终把太极拳作为学问来追求。他认为,太极拳之理,不仪集中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大成,而且还包括了中医学、经络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医学、力学等各个领域,其内容之丰富,道理之深奥,非潜心钻研、实际操作,难以谙其妙旨。王培生老师在武医结合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小仅武功高超,气功深厚,而且深谙中医经络学说。在长期的太极拳修炼和教学实践中,他把中医经络学贯穿其中,独创“以心行意,以意引气,按窍(穴位)运身”理论,并以此作为太极要义,在当代中国武坛独树一帜。
王培生老师明确指出,内家拳法着重阴阳变化之理。太极十三势(八门、五步)以人体的经络穴位为本,八门五步与人体对应各有其窍(穴位),而每窍在人体经络脏腑中又各有其位,人体相关穴位的冲合即产生太极技击中的各种劲法。王培生老师要求在练功中“以意引气,接窍运身,意到气到,气到劲到”,这就是太极内功要义的根本所在。王培生老师把太极拳运行中的各种动作、各种意念活动分门别类,高度概括为:太极八法要义、太极五步要义,天干地支要义。这些不为人知的秘诀是王培生老师在前人口传的基础上,经过儿十年体用精心研究的结果。他明确指出:太极功法锻炼,都是用意念引导,通过人体穴位的冲合完成的。太极功法的运行过程,就是人体穴位的六冲六台的反复交换过程。太极功法在技击中的运用,就是由太极十三势这十三种基本方法的不同组合而产生三十多种劲法。这就是说太极功因动而生法,有法即出劲,正如拳谱所云:“太极本无法,动即是法”,其真正的含义就在于此。循此法进行太极修炼,久练得道者,在技击上可出奇效,同时在养生上也会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
为了提高太极拳的锻炼效果,王培生老师在传授吴式太极拳时,把太极技击方法和气功健身功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贯穿于37式太极拳的套路之中。比如,他运用中医学关于“五官通五脏”、“五指通五脏”、“五行对应五脏”的理论指导太极拳演练,要求人们在盘拳走架时,凡遇阴阳掌变化时,翻掌动作都必须个指头一个指头地翻转。这样细微的手指运动,能起到锻炼内脏的作用。
关于中医经络学在太极技击中的运用,在传统太极拳里属于上乘功法。旧时师傅择徒甚严,“遇真可传之人”才“口授之秘决”。主要是“截、拿、抓、闭之法,即截其气、拿其脉、抓共筋、闭其穴”。当今已濒于失传。王培生老师在讲授37式太极拳时,将这些上乘功法穿插其中,无私地传授给学生。如他救“海底针”一式时传授“定身法,点极泉”之点穴法,教“下势、上步七星”时传授“拍血海”的打穴封血法,教“翻身撇身捶、白蛇吐倍”时传授“金丝缠腕”等擒拿方法,等等。这样教拳,可增加人们学习太极拳的兴趣,又使太极技击之法得以流传。
王培生老师教拳不仅仅强调姿势的准确,同时还特别强调意念的运用和知觉反应。每个动作,甚至于屈指扣腕都要循经切脉意走穴位,并月应该明白身体各部位是如何配合致的,眼神注视何方,虚实如何变化,穴位之气感如何,它的健身和技击的效果何在等等。平时训练必须严格按照“以心行意,以意引气,按窍运身”的太极功法进行操练。有人经过多年实践总结王培生老师传授37式太极拳的特点,概括为八个字,叫作“循经走穴拳法自然”,这是十分恰当的。
王培生老师继承武医结合的传统武术文化,把中医经络学运用于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并使之发扬光大,被尊为“一代宗师”是当之无愧的。
二、传千古不传之秘诀,促太极拳技击之发展
太极拳是武术,其基本功能是技击。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太极技击之法已很少有人知晓。
关于太极拳打法,古谱中《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这首歌诀是练习打法的指导原则。至于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运用则没人传授。拳谱中虽有几首关于技击的歌决,但很少有应用的解说。旧时代的拳师们对技法保密,不轻易示人,仅口传门徒而不上文字,即使写在拳谱中,也是藏头露尾、玄奥难解。
近几十年来,人们只知太极拳能健身,不晓得也不相信太极拳还能技击防身。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那些有真功夫的太极大师现身说法,并将太极拳技击之身法毫无保留地贡献给社会,传授给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王培生老师就是这个潮流中的代表。大家都知道技击实战的胜负是一个武术家武艺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他所代表的拳种能否立足于武林,并得以广泛传授的重要条件。1981年在中日武林技术交流时王培生老师以高超的太极拳拳术,战胜日本国一流武术家全日本国少林拳法联盟少林拳专门学院教务长山崎博通,实现了他为祖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光的理想,同时也为太极拳正了名,使更多的人知道了太极拳不仅能健身,而且能防身,它是最高明的武术之
。他将自已平生所学和几十年的研究成果都倾注在太极拳体用八法之中,四处讲学,向学生传授太极技击功法。
1985年他应邀在国家教委举办的大学武术教师进修班上讲授太极推手,并写出了武学名著《太极功及其推手精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书中详细论述了太极拳各种劲法的形成,并且把少有人知,太极拳用之“四要一发”、“拿”、“化”、“打”,介绍给读者,将千古不传之秘公之于众。王培生老师破译古谱,将杨氏老谱中玄奥难解的《太极拳九要诀》中的“五字经诀”翻译成太极拳打法易懂的白话文。
“五字经诀”五字一句,共二十句,各句的首宁正是“二十字诀”。
披闪担搓歉,黏随拘拿扳。
软棚搂催掩,撮坠续挤摊。
有人研究后认为,“二十字诀虽押韵,而不成句意,亦非二十种技法或要领,故可能为后人对“五字经诀”的缩写形式,以便记忆。”
王培生老师明确示人,这二十字决是太极技击的十八种打法。这就是“披”“闪”“担”“搓”“软”“歉”“黏”“随”“拘”“拿”“扳”“掤搂”“催”“掩”“撮”“坠”“续”“挤摊”。
太极拳打法是实用技击上的“掷、打、发、放”的手法。旧时太极拳师对此多是秘而不宣的。而王老师在书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对二十字逐字详解。如“搓”字,即手相磨之意,我之手、腕、臂、肘与对方手、腕,臂、肘互相摩擦,试其劲之去向,敌进我随之退,敌退我趁势攻,在粘黏不脱之中要有圆滚之意。
为了防止学生望文生义而对要诀发生误解,王老师还从几个不同方面对要诀阐述清楚。如,对“担”字的解释,王老师讲,担即负起责任之意,任敌袭击,待其劲将着身之时,负其攻势下悬,以化其劲叫做担。并不是担当敌人之击,也不是担出敌人手足之意。
太极拳技击打法,除上述二十字之外,王老师还公开了打法十八要诀,《残》《推》《援》《夺》《牵》《捺》《逼》《吸》《贴》《撺》《圈》《插》《抛》《托》《擦》《撒》《吞》《吐》。每歌诀都是七言四句,义有用法之详细说明。试举其中《吞》《吐》二诀以观其详。
《吞》:“丈夫能屈自能伸,进退全凭巧技能,侧步轻移藏变化,窍道之至人于神。”
《吐》“吞吐明知两字连,其中变化几人全,任他学有超人技,不及千金一诀传。”
“吞”乃咽之意,非吸字之运气。咽为形没为主,与吐字相反。防内外上中下五门,披拦截砍,双分手双盖手来势勇猛,即变此手法。“吐”,即伸之意,舒伸吞咽相连而用,出没无常,一吞一吐使彼奠测,方为得策。退步在吞,进步在吐,然必须先有吞而后有吐。吞吐变化多端,熟练之后,还须仔细琢磨。盖遇机则吐,一吐复吞,吞而再吐,似吞似吐,亦吞亦吐始入于神。
王培生老师指出,太极功在技击中有很严密的锻炼方法和规矩所循。练功时先逐一熟练蓄劲、乘劲、等打、赶打等等。实际应用时的“完全技击”,必合蓄劲、乘劲、赶打、等打各种手法步法而成一体,灵活机动因人而用。
王培生老师在传授技击要诀的同时还清楚明白地指出了技击打法中最忌犯的拳之八反。从正反两个方面教会学生止确运用太极技法。
1987年王培生老师出版了《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作用》(人民日报出版社),精辟阐发了太极拳的健身理论,详述了太擞拳套路之拆招和推手要决,在讲授37式太极拳时,还传授了一些擒拿和点穴之法,将多年来人们没有见过的太极拳技击之法公之于众,打破了太极拳只能健身而不能防暴的误说,还太极拳是武术的本来面目。这本书的问世,如“投石冲破水中天”,在武术界引起极大的轰动。对太极拳技击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校正前人之误说,填补武学之空白
研读王培生老师的武学论著,会发现有不少新鲜的观点与前人大不相同。正如先生自己所言,他的武论是想在先人们不同的创拳立说的基础上,能提出一些探讨性的看法,与读者共同研讨武术的哲理和体用实践。王培生老师通过几十年的武术实践校正了前人的一些误说,填补了武学理论上的空白。在拳理上,他对中华武术理论研究有很多重大的突破。如他在太极拳教学中提出“神意不同处”的命题,在技击打法中提出“六球运转”的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对开展太极拳运动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神意不同处”
在太极拳运动中,眼神和意念的关系至关重要。以前的太极拳著作和老师的口传,都说眼神的方向和意念的方位是一致的,王老师通过长期的实践反复体会,得出了相反的论断,他认为,太极拳运动中眼神和意念不能同时集中在身体的某个部位上。例如,搂膝拗步的右掌前按,身体成左弓步,眼神看右手食旨之前方,而意念在左手,想左手在左胯旁向后扒。同时右脚跟向外蹬,全身形成一个整劲,信中在右掌上。又如,蹬脚时,眼看前手所指之处,而意想后手跟外撑。这样发出的脚才会有力,而且能保持身体的平衡。王培生老师用“神意不同处”这五个字就深刻地揭示了太极拳运动中眼神与意念活动之规律,拳理深邃而简明易懂。古代的拳论中尚无如此提法,近现代太极拳著作中也没有这样精辟的论述。这是王培生老师对太极拳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填补了武术理论上的一大空白。
(二)关于“六球”运转与内外三合的关系
武术家公认,要达到心动形随的境界,必须做到内外三合。六合做好了身体各部动作协调一致,自然地成为一体。
如何才能做好六合呢?王培生老师认为,协调人体手足躯干动作的六合,与人体的六球运转密切相关。六球是指人体的双眼、双肾、双睾丸(女为双乳)。六球分为三对,横列于人体,其阵势有如八卦中的坤卦之形(非)。眼为心之苗,是神的代表;肾为人的先天之本,是藏精之所,又生髓主骨;睾丸(女为双乳)是内分泌的重要器官,又是真气运行时大周天的必经之路,所以六球运转对于健身与技击都有重要的意义。
王培生老师在他的《三才门乾坤戊己功》中说:“乾为老阴体内长,六球运转动无常”。这是武学著作中第一次提出“六球运转”的概念。王培生老师的贡献就在于他明确指出了内外三合与六球运转的关系。这就是:①
手与足合转眼球:练功时以心行意,眼视目标,手追眼、脚追手,眼到、手到、脚到。用眼球运转协调四肢的运动,久练之,不仅手足灵便,而且有很强的健脑功能。② 肘与膝合转双肾,通过肘膝运动强健肾脏,肾强则精足骨坚,耳聪目明,又可消除腰痛腿酸等多种顽症。③
肩与胯合转双牟(女为双乳)以调整内分泌,能辅助治疗很多疾病,而且有提高性机能的作用。
在技击中,运用“六球功法”也威力甚大,王培生老师的《健身祛病锦九段》一书中专有一节“六球功法”(坤桩),先生讲,练武术必须懂得“三节四梢”和身之“六球”之理法,演练才能得当,进步才会迅速。与人交手,以意念想象身之“六球”一分之际,身若滩泥之感。此时,若是对方实力按到我身上,彼顿感落空,失去重心,而被摔倒。此谓“藤萝绕树生,树倒藤萝死”之理。“六球运转”的提出,填补了武术运动理论上的一个空白。这值得武术理论家与运动生理学家们进一步深人地研究论证。
(三)关于五行五步中的进与退又如,太极拳的五步与五行的关系,前人以及当代很多人都说,五步中的“前进”对应五行中的“火”, “后退”对应五行中的“水”。而王培生老师的认识恰恰与之相反。先生认为,五步中,前进对应五行中的“水”,后退对应五行中的“火”。王培生先生讲:五行(金木水火土)在人身体脏腑中对应有窍,“金”对应擅中穴,属肺经;“木”对应夹脊穴,属肝经;“水”对应会阴穴,属肾经;“火’,对应机窍穴,属心经;“土”对应丹田穴,属脾经。要练好武术须知步法五行,即前进(水)、后退(火)、左顾(木)、右盼(金)、中定(土)。如欲前进,只要意想会阴穴,眼神朝前上方看,身体便会自然前进。如欲后退,只要意想祖窍穴,眼神朝前下看,身体便会自然后退。经王培生老师一讲解一示范,我们顿开茅塞,其理自明。上述两个相反的认识,可能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致,究竟如何评判,还需要读者在实践中反复体悟,定会得到真诠。
四、熔武术、气功、中医于一炉,创祛病健身之妙法
王培生老师不仅精于拳术,而且擅长气功。他在青少年时期曾向妙禅法师和了一和尚(法号印诚)学佛;向王一真道长学道家功法;向金互老先生学儒家的气功修炼,并且深谙中医经络学。20 世纪80 年代,他作为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理事,将自己平生所学及几十年练功经验之总结著书立说,先后出版了《健身祛病小功法》(1985 年科学出版社)《三才门乾坤戊己功》(1986 年漓江出版社)。
后来,王老师又对《乾功》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增补,更名为《健身祛病锦九段》,于2000 年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
《健身祛病锦九段》之内容很全面,包括有儒、道、释三家的修身之法。在理论上和体用上是一套严密而系统的功法。作为气功,它是一种动静相兼的功法,同时又是一项很有趣味的运动。练功时周身感觉舒服、轻灵活泼、精神焕发。对于广大的气功健身者,坚持《健身祛病锦九段》
锻炼可培育真气、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扶正祛邪、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习武者练此功法于易力、易骨、易筋、洗髓等四步功夫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王老师讲气功通俗易懂,破除迷信,全然不像某些气功师那样故作神秘之状。他解释《三才门乾坤戊己功》说:"三才"指天地人,气功就是吃气,即鼻吸天气,嘴吃地气。吸天气就是呼吸空气,吃地气就是五谷杂粮之‘地气’,当然还有意念活动,正确的动作。通过练功调节精神,健脾养胃,能吃能睡,身体变壮,延年益寿。这就是气功的真谛。《
健身祛病锦九段》 是武术、气功、中医经络学相结合的科学的健身功法。坚持这个功法,首先锻炼人与大自然相适的能力,其次在技击上它也是行之有效的体用真论。
这本书理论上科学性强,实际应用上可操作性强,强身健体之效果显而易见。是批判法**功之类的歪理邪说的好教材。书中“八桩”“八法”尤为精彩,在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中国医学气功研究会把它作为中国武术家的成就之一介绍给国际友人。
五、用现代科学理论研究传统武术,与时俱进多有建树
王培生老师虽是传统的武术大师,但他的思想毫不保守,能立足在武术研究潮流之前列与时俱进。他对中华武学研究的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常令我们这些晚辈钦佩不已。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就开始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太极拳的健身作用。那时,他与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合作,用对比组的方法研究吴式太极拳辅助治疗糖尿病的机理。凡练拳者血糖下降快,病情稳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科学之方法对比的数字证明了太极拳的健身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干部工人学生函须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在各级体委的倡导下,王培生即萌发创编简短的套路的设想。他在教拳实践中摸索,大胆革新,于1953 年就创编出吴式简化太极拳37式,他是简化太极拳的创意者,开先河之人。大家都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多大的胆量和勇气!
上世纪80 年代初,人体生命科学异军突起。人们开始认识到:人体简直就是一部高科技的天书,似乎比天体更为深奥。王培生老师以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论为指导,用阴阳八卦理论解读人体之奥秘,解读武术现象。他认识到人体周身皆如卦象。人体即是卦象,卦象酷似人体,人体各种运动姿态,也体现卦象,具体到武术动作姿势不同,就是因其体现的卦象不同,打拳就是变卦,较技也是变卦。这就是八卦掌散手功夫的本质。1985 年王培生老师在南宁传授八卦散手掌时,经过精心的研究、演练。他给六十四掌逐一配上卦象,从而使天人合一的传统八卦哲理与武术技法有机地融为一体,促使传统武术八卦散手掌向人体科学的发展历程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学时有不少武林人士不理解,对于此举颇有微词。经过20 年的实践,王培生的创举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证明王培生老师的创举在武术研究上具有科学的前瞻性。
1987 年王培生老师出版了《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作用》一书。他开始尝试用最新的现代科学理论分析研究太极拳,在书中明确提出用现代科学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来解析太极拳的健身与技击作用。这样深刻地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在当今太极拳著作中是极为少见的。我们可以骄傲地说,王培生老师一直站在太极拳科研的前沿阵地。
王培生老师在中国当代武术史上可以算作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是一位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的武术家,名副其实的武学大师。他一生对武学的建树之多,有如千手观音持无数器,做无数法,尽无数意,狂花纷纷时时呈现出灿烂的光辉,让后人永久记忆。
王老师的武学讲课深人浅出,平易近人。他用贴近生活的实际事例讲解极其深奥的太极拳理,语言浅显易懂,引人入胜。对于初学者,使之兴味盎然,引其人门,又向他们指明一条深造的道路;对于有一定功底的人,可从他那深人浅出的叙述中体会其蕴含的无穷深奥之拳理,而达到更高的层次上去。真乃化玄妙为平常,以平凡出神奇,让人钦佩、心悦诚服。
对于武德,王培生老师也有其独特的理解。一位记者这样描写王培生老师:过去旧时代人们认为:“怀中有宝,不可示人”。37式太极拳是件宝,王老师对人倾囊而出,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本事让别人“偷”走,而是唯恐别人学不好。他对学生精诚传授讲解,每一拳式都要说出其内在的涵义和技击作用。年逾古稀的他还到各地机关、学校讲课,为的是让这套功法被更多的人继承下去,发扬光大。王培生老师坦荡胸怀,慨叹而言:“过去讲武德主要指口德和手德,这是起码要求。现在讲武德就看你是不是大公无私,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献给人民,造福子孙后代,使国家兴旺发达。用太极拳造福后人一直是我孜孜以求的理想。
以上仅是个人的学习体会,发表拙文意在抛砖引玉,以期武术界的领导及武林广大朋友,都来关注并参与王培生武学思想的研究。
王培生对中华武学的重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