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弘法大師--即身成佛義蒙鈔」淺譯
壹、即身成佛義蒙鈔 一、書書題
即身成佛義
凡書題皆為一部書之總標示,其全部內容,完全概括於書題中,
所以只要能瞭解書題之含義,就不難推知此書之大概枝葉了。自古以
來,解釋經典最先重視書題,如三論宗以依名、因緣、顯道、無妨四
種方法解釋其義;天台宗用通別、五重玄義、四悉檀等方法解說;華
嚴宗亦用能詮、所詮、證文就義等方法解釋說明;其它顯教則以六種
解釋、七種立題等方法解釋標題。只有真言宗立「即順門」、「不共
門」二者,「即順門」亦用六種解釋、七種立題等方法,與顯教相同
,而「不共門」則以三大、三密、五佛、五智」等本宗不共之法相來
解釋題目,此處則以「不共門」之法相來解釋之。
即身成佛,乃父母所生下給我們的這個肉體,就是佛,或者是可
以成佛的意思,所以「即」這個字,並不是兩個物體相合,而是「當
體全是」之義。若簡單的以金胎兩部來說明,「即身」乃指凡夫的肉
身,由地、水、火、風、空五大因素組合而成,此五大為萬物生長的
本源,一切德性皆含藏在其內,所以稱為「胎藏部」。
「成佛」乃指所開悟者,什麼是「悟」呢?即凡夫之心識作用,
為第六識大之德用也,此第六識大中,隱然包含堅固不壞之智德,所
以稱為「金剛部」。「即身」表為「胎藏部」,成佛「表為」金剛部
,故本書以「即身成佛義」為名,詮釋「即身」、詮釋「成佛」,亦
不啻詮釋金胎兩部也。 次以三大釋之,三大即體、相、用三者。若由平等之體大方面觀
察,則「原始之初」與「根本」不二。無有分別,眾生與佛一體,吾
人自然即是已成之佛,不須經過修行才成正覺也;但是若由有分別之
相大而言,則佛就是佛,眾生就是眾生,不經過修持,如何成佛呢;
若由有活動表現之用大詮釋,則法界森羅萬象。無不具有靈妙之活動
,即行者皆必須以「自身即佛」之理念,將佛陀的德性,發揮於行、
住、坐、臥四大威儀之中,無有間斷。此外更有三部、五部等說明,
來解釋「即身成佛」之義,為恐繁冗,就不再敘述解說了。根據其它
版本的「即身成佛義」曾經解釋「即身成佛」有三種含義:(一)理
具成佛(二)加持成佛(三)顯得成佛,約略說明如下:
(一)理具成佛:即一切眾生如實了知自心遠離因果,法爾自然,
具足金胎兩部曼荼羅功德的道理,當體即是佛,不待顯現。
(二)加持成佛:由實際的修行三密加持,使自身的佛部、蓮花部
、金剛部三部諸尊之德性,速疾顯現。換言之,即手結印契、口誦真
言、意念住於本尊的三摩地觀想中,而自身外無本尊、本尊外亦無自
身,念而無念,觀而無觀。使本尊與自身加持涉入,我即本尊。本尊
即我,相應一致,此為加持成佛。唯此加持成佛,只有在修持而住於
本尊三摩地時方屬之,一出此境,不免又為妄念所擾,而成凡夫了。
(三)顯得成佛:若一再的修持此三密加持的瑜伽觀想,無有間斷
,直至習慣成熟,行、住、坐、臥,皆住於本尊三摩地中,最後, 於
行者肉身,顯現本有之果德,獲得身土無礙之十界平等身,自心開顯
諸佛的淨土佛國,具足諸佛德性,乃真實的成佛,謂之顯得成佛。此
三種成佛,若以本有、修生二者言之,則理具成佛相當於本有,離於
因果,卻因果不二,無有分別。加持成佛、顯得成佛則相當於修生,
加持成佛為因,顯得成佛為果。若以體、相用三大言之,則理具成佛
相當於體大,加持成佛相當於相大,顯得成佛相當於用大。大師在此
篇雖沒有明白的說出,但這些意趣,實已包含在其中了。
本書題「即身成佛」之命名,自古以來有很多種說法,但是以「
付法傳」中, 大師自作的惠果和尚傳裏提到,惠果和尚常對門人說,
金剛界、大悲胎藏界兩部大經,乃諸佛之秘藏;即身成佛之路也,普
願能流傳法界,度脫有情眾生……等。蓋大師入唐時,在青龍寺接受
惠果和尚之密法付囑,故於師訓中,取此四字,作為此書之題名。此
實為最有根據之說法了。
第一節 引用經典之文詞為證明,以確立「即身成佛」之理論 本
論沒有序分(寫此論之時間)、流通分(寫此論之地點)(佛菩薩所
說的經典才有序分、流通分,如:一時我聞,佛在舍衛國….…等,
首尾都在論述「即身成佛」的依據及含義。大致可分為二段,第一節
--引用經典來證明「即身成佛」理論的正確;第二節--對於經典
中引用之「即身成佛」,解釋其義理之差別。
第一節可分為三部分:一、以問題的解答,來說明「即身成佛」
所依據的經典。二、引用經典裏的八段文詞,來證明「即身成佛」的
理論依據。三、總結以上之證文,而確立「即身成佛」的教義。
一、首先問曰:一般的經典、論著都說,須經三大阿僧祇劫的修
行,才能成 佛,而真言宗所建立的「即身成佛」理論,有什麼憑據呢
?
答曰:此乃依據秘密藏中,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的經典集結
而成的。一般經論則包含了法相、三論、天台、華嚴四宗,其中天台
、華嚴兩宗,雖然沒有說必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但所詮釋
「即身成佛」的道理,僅止於義理上之闡揚,而沒有談到修行方法,
若和依三密加持而修行的真言宗比較,仍屬於顯教須經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成佛的範圍了。秘密藏者,就是指下文所引據的二經(大日經、
金剛頂經)、一論(菩提心論)。而龍樹菩薩所作的菩提心論,為何
也稱為如來所說的呢?因為龍樹菩薩的本地就是妙雲相如來,而且其
論中所詮釋的內容,不外是宣說法身如來內證之秘旨,故皆稱為如來
所說也。
二、引用經典的八段文詞來證明
(一)金剛頂經說:修此三昧者(指大日尊一字頂輪王三摩地),
現證佛菩提。 此「金剛頂經」乃指不空三藏所譯「金剛頂一字頂輪王
瑜伽一切 時處念誦成佛儀軌」,簡稱「金輸時處儀軌」,乃大本「金
剛頂經」之精萃。 三昧即三摩地,由梵語翻譯而成,在此翻成等念,
等持、等至,即心住於一境而不亂,契入本尊內證之德體,而與大智
相應的殊勝定也。 大日尊一字頂輪王,乃由大日如來頂上所化出的金
輪明王的聖號。此金輪明王可分為大日金輪與釋迦金輪二種,前者為
大日如來所現之金輪明王,頭戴寶冠,眼如素月;後者為釋迦牟尼佛
現之金輪明王,頂上為螺形之髮髻,全身發出金黃色的光芒,手結定
印,印上有一個金輪,具足相好光明,為應身佛所化,位居胎藏界曼
荼羅之釋迦院。此處所指,乃前者之大日金輪,故特別加上「大日尊」
三字。一字者,乃此尊以「勃林」一字為真言之故。頂者,代表「無
上」的含義。輪王者。如世間輪王(國王),為人中之最尊貴者,此
尊在諸佛中。亦居於最尊高之位也。
(二)又云:若有眾生遇此教,晝夜四時,精進修,現世證得歡
喜地,後十六生成正覺。
謂此教者,指法佛自內證三摩地大教王。歡喜地者非顯教所言初
地,是則自家佛乘之初地。具說如地位品中。十六地者。指十六大菩
薩者,具如地位品說。
又云以下之文句。引自於金剛智三藏所譯「金剛頂瑜伽修習毗盧
遮那三摩地法」之文中。所謂此教者以下之文詞。乃弘法大師,詮釋
經中密義的解釋。
法佛自內證三摩地大教王就是指法身佛--大日如來內心證得三
摩地勝定的金剛頂大教王經。歡喜地並非顯教所說的菩薩十地之初地
,乃是金剛薩唾的本初心地,為密宗的專有理論,故云真言宗自家專
論的佛乘之初地。
十六生者,不是指隔世輪迴十六次生死,乃是指生起十六大菩薩
的功德。十六大菩薩就是以阿 佛、寶生佛、彌陀佛、釋迦佛四位佛
陀的德性,展現而各司一德的薩、王、愛、喜、寶、光、幢、笑、法
、利、因、語、業、護、牙、拳十六大菩薩,修行至此十六尊功德圓
滿。即於第十六--拳菩薩之位,具足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
智、成所作智之四佛智,合此四智,就成法界體性智,所以生起十六
大菩薩功德,大略就是指修得五智。而證得法身佛大日如來之妙果了
。
(三)又云:若能依此勝義修,現世得成無上覺。又云以下之文
句,引自不空三藏所譯「觀智儀軌」之文,全名為「成就妙法蓮華經
瑜伽觀智儀軌」,此儀軌也被判定屬於金剛部,所以用「又云」放在
開頭。 現在把全文恭列如下: 皈命釋迦牟尼佛,演說方廣大乘經典,
為諸菩薩開示如此深奧而 最殊勝的真實教義,若能依此殊勝的真實教
義修持,這一生就能 證得無上正覺。殊勝的教義乃指五相成身觀與三
密加持,依照五 相三密的教法,修行三七日,乃至七七日,或三月
(三七、七七 、三月並非指修行時間的長短,乃是指真實的契入本尊
之三摩地,轉識成智而即身成就也。),就能在此生證得無上正等正
覺的佛果了。(四)又云:應當知自身,即為金剛界,自身為金剛堅
實無傾壞,我為金剛身。
此又引用「三摩地法」之文句,上一段所引用的,乃是「流通分」
裏的一段偈子,這裏則引用--五相成身觀(即1、通達菩提心。2、
修菩提心。3、成金剛心。4、證金剛身 。5、佛身圓滿)中,說第四
相--證金剛身之文。(五)大日經云:不捨於此身,逮得神境通,
遊步大空位,而成身秘密。 大日經為善無畏三藏所譯,全名為--大
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此處所引用的文句,為第三卷--悉地出
現品。(六)又云:欲於此生入悉地:隨其所應思念之親,於尊所受
明法,觀察相 應作成就。 此段也是引自大日經第七卷--真言行學
處品之文句,悉地大約可 分為世間之悉地與出世間之悉地。隨其所
應……等三句。其意乃為:在尊貴的 上師處接受灌頂,受持本尊之修
持儀軌,此本尊則隨行者自身宿世之因緣所相應,而能最快成就之聖
者。依照儀軌的方法修持,等到行者身、口、意三業清淨,與本尊的
身、口、意三密相應,完全契入,平等無二,就可以證得世間、出世
間之大成就了。
此經所說悉地者,指持明悉地及法佛悉地。大空位者,乃如來之
法身等同虛空,廣大而無礙,包含眾象,常恆而不變,故曰大空;位
者,諸法所依住之處,故曰位,所以大空位就是指法身佛--大日如
來之位也。 身秘密者,指法身佛身、口、意三密,連等覺菩薩都難以覺知,
十地菩薩更是無由窺知,故名--身秘密。上一段為弘法大師對大日
經文的詮釋。悉地梵語為 ,翻為成就之義,由持誦真言明咒之功
德,所成就世間的神通,稱作--持明悉地;成就法身佛之果位,稱
為法佛悉地,就是「即身成佛」的果位也。 大空位亦指法身佛之位,所謂法身有周遍法界而無所罣礙,包含
宇宙萬象而無有遺漏,橫遍十方三世而不變的三種德體,剛好和虛空
有無 、包含、常恆三種含義一樣,所以比喻為--大空;又為人法
一切所依住之本體,故稱為--位。
身秘密,乃謂法身佛之身、口、意三密,因位的等覺菩薩尚不能
覺知,更何況下至十地菩薩以下,故舉身秘密以含攝語、意二密也。
說「三摩地」者,法身自證三摩。諸教者,他受用身所說--顯
教。
此段引自龍猛菩薩--「菩提心論」中,「明勝義、行願、三摩
地」三種行相中的「說三摩地菩提心」之文句。三摩地,梵語為叫
 ,翻成中文為「等持」或「等至」的意思,即所謂的「禪定」。
三摩地並非一定限於密教所專有,弘法大師為恐讓人看了容易誤解,
所以特別解譯說:此處之三摩地,乃指法身佛--大日如來自性內證
法門的「五部祕觀」和三密妙行等。而這些殊勝的妙法之所以稱為
「等至」的理由,就是由觀想本尊與自身平等無二,直到證得如來之
真實境界,才可稱為「無上的三摩地」啊!又論中「諸教者,他受用
變化身所說--顯教」,乃指法相、天台、華嚴……等之顯教也。
(八)又云: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
位。 此段也是引自「菩提心論」結尾的偈文,其含意大概如下:
若有人想要證得佛陀的一切智智,而能通達徹悟「勝義」、「行
願」、「三摩地」這三種菩提心,只要具有父母所生下來的這個有漏
而不淨的身體,就可以在一念、一段時間、乃至一生當中,很快的證
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了。
三、總結立義:
依如是等教理證文,成立此義。
以上所引用二經、一論的八項證明條文,就是證明教義、教理的
條文,都明白顯示「即身成佛」的教義得以成立。
此外,「即身成佛」的證據,在其他的經典、論著中,也有過記
載,舉例如下:
(一)大妙金剛經云;得證佛身,無有生死,不轉肉身,得無漏
果。
(二)文殊五字陀羅尼頌曰:能以凡夫身,速成就佛身。又曰:
即於一座中,便成最正覺。
(三)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義軌云;由入三平等,善住瑜伽故,自
身同本尊,在凡成正覺。
(四)文殊五字真言勝相云:若誦五遍,速成無上菩提。其他如
「如意寶珠秘密成佛金輪咒王經」及「勝軍不動明王四十
八使者秘密成就儀軌」中,都有記載「即身成佛」的文辭
,因為有人懷疑是後人所作,所以就沒有完全敘述出來了
。
第二節 名義差別
此節專門解釋「即身成佛」在諸經論中的義理差別,可分為十小
節:
(一)首先請問「即身成佛」的名義差別。
(二)以偈頌來回答問題。
(三)大略的解釋偈頌分科。
(四)解釋偈頌第一句。
(五)解釋偈頌第二句。
(六)解釋偈頌第三句。
(七)解釋偈頌第四句。
(八)解釋偈頌第五句。
(九)解釋偈頌第六、七兩句。
(十)解釋偈頌第八句。
一、名義差別
如是經論字義差別云何?
此句之含義,乃指前面所引用的經論中,「即身成佛」的名字,其義
理的分別,究竟如何?用這一個問題,來作為以下的偈頌與長行解答
之開頭也。
二以偈頌答
頌曰: 六大無 常瑜伽(體)
四種曼荼各不離(相)
三密加持速疾顯(用)
重重帝網名即身(無 )
法然具足薩般若
心數心王遍剎塵
各具五智無際智
圓鏡力故實覺智(成佛)
這裏以偈頌來回答上面的問題。關於此頌的作者,根據別種版本
的「即身義」中,有:「唐大阿闍梨作頌成立此義」這句話似乎明白
指出,此頌是惠果和尚所作。又根據天台安然和尚的「菩提心義判供
養法四重秘釋」有:五供養諸尊,六大所和合。大曼荼羅身,真言色
身中,文字句義等。法曼荼羅身,手印標幟等。三昧耶法身,行住威
儀等。羯磨之法身,……。等句,是弘法大師回國時,由青龍寺送到
船中之說詞,因此頌中既然有「六大」這個名詞,那麼「六大緣起」
這個名詞,必定也是出於惠果大阿闍梨的口傳了。但是,既已列在此
書中,並且成為大日經的開題偈頌,或許是秉承惠果和尚的口傳,仍
應斷為弘法大師撰作為宜。(譯者自按:此處當有兩種可能: 一、此
頌完全是惠果大阿閣梨所口傳,經弘法大師照本寫出。 二、由惠果大
阿闍梨口傳真意,經弘法大師集其大成而撰。 學者無須牽強在意。)
三、總釋偈頌分科
釋曰:此二頌八句以歎「即身成佛」四字,即是四字含無邊義,
一切佛法不出此一句,故略述兩頌顯無邊德。頌文又分二:初一頌歎
「即身」二字,次一頌歎「成佛」二字。初中又分四:初一句體,二
相,三用,四無礙。後頌中有四:初舉法佛成佛,次表無數,三顯輪
圓,後出所由。
第一段總釋此偈頌乃讚嘆「即身成佛」四字,含藏了無邊佛義,
一切佛法皆不出於此,故以此偈頌,略述其無邊德性。第二段為分科
,略述此二頌八句分別所代表的含義。
四釋偈頌第一句,分四:(一)釋「六大」二字(二)釋「無
常瑜伽」五字(三)合偈頌(四)配即義。
(一)謂六大者,五大及識,大日經所謂「我覺本不生,出過語
言道,諸過得解脫,遠離於因緣,如空等虛空」,是其義也。
六大者,地、水、火、風、空五大和識大也。大日經以下之句子
,乃引用具緣品所說偈文,來證明六大的理論,真的是大日如來於自
證法樂時,所垂示的。而「我覺本不生」五句,與六大如何配合呢?
列表如下:
我 覺 識大
本不生 地大
出過語言道 水大
諸過得解脫 火大
遠離於因緣 風大
知空等虛空 空大
我覺即是大日如來自覺覺他之佛智,所以取代表菩提心種子的
字,來 配屬識大。 本不生者,本來具足,並不是依因緣而產生,故與具「空、有、
不空不有」三義之 字相當。
出過語言道者,言語道斷之義(離一切言語)。「語言」梵字為
?? 。第一個字 ,內含 字之聲韻, 字含藏「不可得」之義,即
「言說不可得」也,故與 字相當。
諸過得解脫者,「過失塵染」梵字為 ,第一個字 ,內含
字之聲韻,即「諸過不可得」之義(離諸戲論,放諸過自不造作,而
不可得也。,故與 字相當。
遠離於因緣者,「因業」梵字為 ,第一個字 ,內含 字之
聲韻,即「因業不可得」之義(諸過既已不可得,故遠離於因緣;因
業既已泯絕,故不可得也),故與 字相當。
知空等虛空者,「等空」梵字為 ,內亦含 之聲韻,即「虛空
不可得」之義(因業不可得,故證知一切皆空,最後連此「空相」亦
泯絕,契入諸法實相,故曰虛空不可得也。)故與 字相當。
此 、 、 、 、 五字依密教法相本為地、水、火、風、
空五大之種子字,詳如大日經三種悉地儀軌等所說。
有人認為善無畏三藏解釋此偈文時,以「我覺本不生」一句來詮
釋菩提實義之 字門,「出過語言道」以下等句,來轉釋 字門的意
義,似乎與大師引用此偈文引證分釋六大之旨不合,實則所詮說之相
仍然一致。
因為善無畏三藏由 字之緣起,來解釋偈文,大師由六大之緣起
,來立義闡述, 字與六大不過開合之不同。進而言之,由大師之六
大緣起說,可以知道善無畏三藏之 字緣起,不是一般所談的頑空;
而由善無畏三藏之 字緣起說,可以知道大師之六大緣起,亦非外道
所立之六大。二者似乎相異,而實則相通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