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睡仙功的饮食禁忌: 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将饮食物分为酸、苦、甘、辛、咸五种气味,亦称五味。对这五种饮食物所引起的疾病,也阐述的十分深刻。酸人胃走于筋;苦人胃走于骨;甘人胃走于肉;辛入胃走于气;咸入胃走于血。故在仙道禁忌中,非常重视饮食物的选择,对辛味饮食物更是严禁。 从整体上来说,“睡仙功”是以胎息和辟谷为功能基础的修持法,因此在饮食的摄取上有很多的禁忌。一般来讲,在修炼“服气导引术”的初期,应加强饮食物的营养,也没有太多的禁忌。但在进入“锁鼻胎息术”的修炼之后,就必须严禁食用生菜和辛臭之物。诸如葫葱(hd,即大蒜和葱)、芫荽(yan,sui,即香菜),韭菜、香椿、芸苔(即油菜)等五种辛味蔬菜(亦称五荤),均会损脾乱气败仙相。 《真诰·协昌期》中说:“勿食酸咸油腻之物,食之损五脏,神不安。狗猪肉、生果子,尤忌!”以上这些饮食物方面的禁忌,是古人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可供实修者参考。
4、睡仙功为什么要强调战胜睡魔? 传统的修炼理论认为,阻碍仙道修持的最大障碍,主要是“三魔”。即所谓的“食魔”、“睡魔”和“色魔”。而在这三魔之中,最难制伏的当属“睡魔”。故《性命圭旨·亨集》叹曰:“然色魔食魔易于制伏,独有睡魔难炼”。 现代科学认为,睡眠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自然界的昼夜节律变化而适应的结果,是人体一种主动的自我调整过程。如果一个人一两天不睡觉或睡眠欠佳,就会出现倦怠乏力,精神不振。如果连续60多个小时不睡眠,就会产生头昏、头痛、耳鸣、健忘和全身无力等病症。由此可以看到,睡眠在人类生存的过程中是多么重要。人类的一生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和梦中度过的。虽然司空见惯,却又感到莫明奇妙。 古人对于睡眠的认识是从卫气开始的(详见“仙道求索”一文)。并且普遍认为,人在夜间熟睡之际,便进入了阳为阴浊所陷,昏多觉少,如同死人一般的状态。此即古人所说的“睡魔”。此时如果稍有不谨,则元精下漏,元气从口鼻泄出,使元神无所依存,以致魂梦纷飞,三宝(精气神)各自驰散,人身何能健康长寿?故此得出了“昏者死之根,觉者生之兆”的论断,主张少睡多炼,以功代眠,减少昏睡的修炼理论。 对于修炼学中炼睡的理论,《修真辨难》讲得十分清楚:“凡人卧睡,神人阴窟,气散四肢,梦寐颠倒罟获陷阱(井),无不投之。日所积者,不如夜所耗;故必打炼睡魔,使心神居室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庶行道无阻也。古仙云:睡了一时,死了一时;睡了一日,死了一日;日日有功无睡千日,便了事也。又云:一年不睡下丹结,二年不睡中丹结,三年不睡上丹结。若虚室生白,神明常照,虽寐(睡着)犹寤(睡醒)不妨去睡”。 然而,睡魔在功态中的表现为两种,这就是神驰而散乱和神未清而昏沉。 古人认为,神驰而散乱乃属魂灵游动不定,可以通过静心摄意加以整理,较易控制。昏沉则属于魄气用事,乃纯阴为主,蠢蠢冥冥,麻木不仁之症也。如练功中欲睡去,即是昏沉的表现。《吕祖师先天虚无太一金华宗旨》指出:“却昏沉,只在调息。息即口鼻出入之息,虽非真息,而真息之出入,亦于此寄焉。”故练功时须静心纯气,方能有效地克制昏沉。 那么,怎样才能心静气纯呢?《吕祖师先天虚无太一金华宗旨》曰:“(将心)用在息上,息之出入,惟心自知;不可使耳闻,不闻则细,细则清。闻则粗,粗则浊。浊则昏沉而欲睡,自然之理也,”这便是调息法中强调的“不使耳闻”的功理所在。 虽然“心用在息上”是克制昏沉的诀窍,但在具体应用时,要以两眼微微内照而不外视,两耳内听而不外闻;视者视之无形,听者听其无声。这种既不外肆又不内驰而“中”的心息法,就是“蛰眠法”修炼之精髓,古称“日月交精交光法”。 自古以来,仙道以人道为本。睡眠即为人生所需,亦为仙家所不能废。然仙凡终归有别,实乃/顷逆之道也。故修仙之人初学之际,睡眠不可过多,也不可太少。过多则精神昏昧,心智迷蒙,而流于怠惰。太少则休养不足,身体疲软,易受病疾,亦失正道。《黄庭经》云:“真人在己莫问邻。”故初始阶段,必须加上一定的人为强制因素,否则难以从有为臻于无为,达到大定生慧的美好境界。
5、修炼过程中的各类注意事项; “睡仙功”是以服气为基础,渐达胎息功境,而后进入辟谷阶段的修炼功法。因而,基础功力是否牢固,是“睡仙功”修持成败的关键。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饮食和睡眠与炼气的关系。清代梁章钜在他的《归田锁记》一书中指出:今人常以饱食安眠为有生乐事,岂不知多食则气滞,多睡则神昏,养生家所忌也。昔应璩诗言中叟得寿之由:“日量腹节所受”。《博物》言: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孙思邈方书云:“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神仙诀了。”马总《意林》引道书云:欲得长生腹中清,欲得不死腹无屎。此等话语皆为古人修仙之要诀,须刻意领悟。 在修炼“睡仙功”的过程中,如果能按练功要求认真修炼,一般不会产生偏差。随着功力的逐步提高和功境的深入,生理上也会出现较大的变化。现将服气阶段和辟谷阶段应注意的各类事项明示如下。 服气阶段: (1)服气练功初期,寝室温度不可太冷或太热;饮食宜温,勿食冷饭。 (2)练功时定要宽衣解带,摘掉手表戒指等物;如若身有紧处,气海发闷,有损气机。 (3)修炼初期,因内气还不坚固,应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过于劳累则会损气。练功结束之后,应经常到室外散步,有利于气血的下行。 (4)在服气修炼的过程中,如丹田充满发闷,可运气从四肢导引,切莫从口鼻呼出。 (5)在服气修炼的过程中,如小便黄赤,切勿惊慌失措,练功日久,自变如常。 辟谷阶段: (1)绝谷食气的初期,心态必须坦然安稳,内气方能自行流通。如果心有所拘,或者急于求成,或心存疑虑,或畏惧失败,均会导致内气窒塞。只管勤奋进取,功到自成。 (2)食气绝谷的初期,因内气能量不够,心神还不能自静,时常产生思食之欲望。此时切须克制忍耐,如果服食,恐滓秽积存腹中,使气难行。若思食之念急切难忍,或感到口 渴身热,可用少许生姜与蜂蜜煮成“姜蜜汤”,饮之即解。如感觉胸腔满闷难受,可咀嚼甘草、桂心或五味子等中草药调节之。 (3)如果能绝谷二十日不食,表明腹中谷气已尽,每天可用芥菘(即芥菜和白菜)煮熟,调香油酱醋取味食用一至两碗,四五日后,可除菜饮汁,即能起到益气、排泄肠中恶物的作用。再过三日后,即可停饮菜汁,进入真正的绝谷状态。 此外,《神仙食气金柜妙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腹中饥饿或小便赤黄,取好枣九枚,念食则吃一枚,若二枚至三枚。一昼一夜,无过此九枣。意中不念食者,不许啖也。常含核受气,令口中行津液。” 大枣性甘,微温,人脾经。具有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益气养心、壮中强志、健脾生津、开九窍、理四肢、除烦闷、治肠瘅等功效。久服,可轻身,长年不饥,被誉为“活的维生素丸”。我平时惯用大枣沏茶,长年饮用,可供实修者参考效仿。 胎息虽然是辟谷的功能基础,但辟谷必须依赖于服食元气和服食津液方可成功。欲绝饮食,应量力而行,并没有快慢和远近的日期限制。由于元气回归腹丹田时需要经过体内的三处隔膜,故首先会感到胃中胀满。此时饮食不可过饱,尽量少食。随后便可感觉到元气通布五脏,进而回归腹丹田。一旦元气回归腹丹田,便可体验到气行周身,遍体舒畅的功效。 若按《道枢·中黄篇》所述,辟谷需用九十日便可获得成功,而且元气会在三部丹田依次停满,人体的生理机能也随之,发生显著的变化。特此摘录如下,以供参考验证。。 “三十日下田满,则神气足而不泄,且不饥矣。六十日中田满,则体无虚羸,行步健矣。九十日上田满,则内凝结而外克服矣。于是三焦平实,神凝体清,淡无所思,可以栖心圣境,以学胎仙。若夫或食或断,使人志散,喜贪诸味,则谷之气难遣,求仙者之大病焉”。 据侠门先辈的有关记载,绝谷功成之后,即便是终日不食气,气亦自足。虽整天言语呼唤,种种劳作,其气力不衰,百无妨废。须食即食,须休即休;复食复气,唯意所在。而且自觉精神有异,四肢日渐强壮。闭目内视,五脏六腑历历分明。神清形静,五脏得安;言谈举止超凡脱俗,仙风道骨,潇洒飘逸。且能视表及里,知人善恶,产生超觉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