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到此一遊趴趴走有此一說........
這一帶基隆人舊稱為荷蘭城,根據近人考據可能早在三、四百年前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就曾建堡壘於此,只是文獻上不見記載‚所以又名「荷蘭城砲台」。中法戰爭之時,法國人也曾佔據過。日據時代則又曾有大規模整修,以現在山間留存的建築物來看應是日據時代改建之結果。
而根據「第三級古蹟仙洞砲台修復計劃」的研究指出:最晚在清光緒年間就有設置砲台。中法戰爭中砲台被攻陷,而今日所見依形制來看是日據時代的產物。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十九日起已列入三級古蹟,其地理位置在今基隆市中山區太白里光華路37巷底‚正是基隆港出港口的左側山上‚地理位置險要‚地形則為一馬鞍形。
遺址保存尚可,規模尚完整,但經過當地居民的私自搶建,現在只存砲台區尚稱完整。如今砲台區包括營區廁所、日式營舍、彈藥庫、砲盤區、機槍陣地(英式測距儀基地)、觀測台等等,砲盤成一長形配置,建築主以鐵水泥與安山岩築成,一字排開‚面對基隆外海(東海),可以說是屬於明砲台,是迎敵的第一線。
砲盤共備有四尊砲,砲座直徑達13公尺,現在放置在梅園(役政公園)的阿姆斯拖朗後膛加農鋼砲即原置於此,可見這砲台當初戰力之強大(中法戰爭前後時期安置)。砲盤下方有斜坡道通彈藥庫,亦皆以鐵水泥築成並配合安山岩石塊以丁字形砌法堆砌而成。石牆厚近1公尺,入門處設置有橫向檔牆,可以避免流彈與火星的波及。砲盤間均設有土牆(隔堆),是保護砲座與人員(通常有砲長、瞄準手、計算手、遞彈手(退彈手)、裝填手…)的配置,具有吸彈作用。砲台有180度的砲軌,前設鐵水泥製子牆,牆內並設置有儲彈孔(可放四枚砲彈),以因應戰時砲彈暫放所需,但數量不一。
觀測台位於東北端制高點,拾級而上,可觀測砲彈彈著點與監看敵蹤。視野甚廣,當初即以旗語與對面小山上的指揮所聯絡。指揮所、機槍陣地(曾放置測距儀的圓形基地)則位於西側山坡上,地勢上易守難攻。指揮所則面向觀測台以收聯絡之便為考量。
營舍旁有獨立的蓄水井與濾水池、亦有一蒙古包式的廁所,目前現代化改裝後仍在使用中。
由於砲台區隔堆相連‚草地青蔥、綠意盎然,前方視野遼闊‚海天一色‚景色絕美。常有婚紗公司帶領新人在此拍攝婚紗照,留下美麗的見證‚更有情侶佳偶來此遊憩。為冰冷的砲台添益幾許浪漫氣氛。
白米甕砲台與大武崙砲台都是昔日港區的左護衛,一明一暗捍衛著基隆左岸港灣的安全。除此之外,登高望遠,可以遠眺碧海藍天,波濤萬頃,近看東北角海岸(和平島、望幽谷)、基隆嶼,風光秀麗,詩情畫意展現無遺。加上協和火力發電廠的三支煙囪(仔細看‚其實是四部機組‚四根煙囪喔!),儼然成為基隆港進港的新地標。
有關白米甕的傳說,向來眾說紛紜,僅提供一說,以為參考:據「思古之幽情」一書裡說最原始的版本是,「古時候紅毛洋人侵占台灣北部,當時漢人為了避難,紛紛躲到海邊大大小小的山洞裡躲起來不敢出來,日子一久,大家帶來的食物都吃光了,正窮途末路的時候,有人發現有一石頭形狀像是米甕,細看之下還真是米甕,裡頭還湧著白米,大家如獲至寶,靠這些白米度過一段相當艱難的日子,奇怪的是白米湧出的量不多也不少,每次都配合需要的人數湧出,可是避難的人當中,就是有貪心自私的人,為了獨占白米,遂將米甕口挖大,從此白米甕失了靈,再也湧不出白米了」。其實民間傳說是活的,經過民間的流傳與穿鑿附會後都或多或少會改變,現在版本太多無法細屬,大多脫離不了「因貪心而喪失原有福分」的範圍,其實應是仍有啟發作用的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