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日飲1枝紅酒 設計師骨枯
嚴重者要換臼 男每日上限兩杯
飲酒成為不少中產一族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紅酒,既顯示品味,亦有助健康;但有室內設計師因日日飲一枝紅酒,僅50歲已出現髖關節骨枯,劇痛無比,更影響活動能力。
事實上,港人暴飲(一次飲逾5杯酒)的比率去年創4年新高。長期攝入過量酒精可引致骨枯,嚴重者須換人工臼。衞生署忠告,男性只可日飲2杯葡萄酒,女性更只可飲一杯。
一次5杯 暴飲創4年新高
根據衞生署的資料,一次過飲最少5杯或5罐的酒精飲料,稱之為「暴飲」。今年公布的數據顯示,08年4月暴飲比率達9.2%,是自05年4月以來的新高,07年4月的比率為8.9%(見表)。
去年衞生署行為風險因素調查顯示,管理及專業人員較多在被訪前的一個月內曾最少飲一杯酒精飲品,比率約43.6%,較文員、服務人員等人士為高。
髖關節骨枯 長服止痛藥
有醫生曾接獲飲酒致骨枯的個案,一名50多歲室內設計師,日飲一至兩枝紅酒,及後大髀位置感到疼痛,痛楚持續多時,甚至痛至半夜難眠,在一年多前求醫,確診髖關節骨枯,需長期服食止痛藥物。
另一名40多歲裝修工人,因出現腰骨痛、臀部痛,持續3個月之久,向數名骨科專科醫生求醫,曾診斷坐骨神經痛,及後轉介至骨科醫生,終確診髖關節骨枯。
該名病人向醫生表示日飲10罐啤酒,醫生始知病人由於飲酒致骨枯,求醫時情況嚴重,兩邊髖關節已枯,其中一邊更已塌下變形,引發劇痛。
骨科專科醫生蔡森洪指出,骨枯後有關組織不會正常修補,服藥只作治痛之效,治標不治本,沒有藥物可以令已骨枯的組織重生。
「大部分骨枯病人求醫時已屬嚴重,他們一直忽略病徵,直到痛得影響睡眠及活動,才求醫解決。」蔡稱。
行路劇痛 求醫始揭患病
據醫管局資料,去年約有500宗接受全關節置換手術,大埔醫院骨科康復科副顧問醫生羅尚尉指出,公院也接獲不少病人因飲酒引致骨枯需要換關節的病例,部分人酗酒,例如過量飲用烈酒、燒酒等。
一般而言,長者骨枯需要置換關節,主要原因是骨骼退化或創傷引致,而較年輕的患者因骨枯而需要置換關節,則大部分由於飲酒引致。
「患者出現痛、行路不舒服的時候求醫才知道骨枯,40至50歲的人也有骨枯,有部分因酗酒求醫,始揭發骨骼也有問題而轉介至骨科。」羅尚尉表示。
撰文:伍瑋瑋
酗酒也會傷骨?
酗酒傷肝傷腎,也可傷骨!大埔醫院骨科康復科副顧問醫生羅尚尉表示,造成骨枯的原因包括過量服用類固醇,及長期飲酒。
脂肪細胞變大 阻血流入
目前醫學界未證實酒精引致骨枯的原因,但有研究指酒精可令骨髓內的脂肪細胞變大,然後阻塞血液流通,減少血液進入骨骼,引致有關骨骼缺血。
至於何以大部分個案影響髖關節?羅稱,這與其先天構造較脆弱有關。有些骨頭內有很多細微血管,猶如河流分支,即使有血管受阻,其他血管也可供血,故影響較少,但股骨的血液供應不一樣,血管分支不多,倘有血管受阻,即血液「無路入」,股骨頭在缺血情況下便會出現枯萎,甚至壞死。
欄名:知識庫
健康+品味 中產愛品酒
「做生意、請客食飯,行政人員社交,都會飲酒,而紅酒可抗氧化,又顯示個人品味!」香港紅酒協會會長張耀成一語道破,近年飲紅酒成為中產潮流的原因。
葡萄酒免稅 趨平民化
中產這個族群愛追求生活時尚,張耀成分析,中產愛酒人士增加,正是由於生活、工作,及社交都需要飲兩杯,而高品味的場合都飲用紅酒,正符合中產追求時尚的要求,工作及社交上,紅酒代表有品味的款客佳品。
另一方面,近年的醫學研究指飲紅酒有助健康,包括預防心血管病、防疫、減衰退等(見表),這亦正正切合中產一族追求健康的心態。
港府將葡萄酒免稅,也將紅酒這種高檔的時尚生活產品,進一步平民化,令中產可承擔更多高檔次的紅酒。
去年入口量 大升2倍
事實上,本港紅酒的入口量,自去年2月免稅後,08年全年入口量較06年升兩倍之多。
飲酒可怡情,提升生活質素,淺酌也有益健康,惟豪飲卻可傷身。
據衞生署資料,過量飲酒可致癌症,包括口腔癌、大腸癌、乳癌,影響肝癌功能,引致脂肪肝、肝硬化、高血壓等,而依賴酒精也可引致酗酒,造成上癮。
衞生署建議男士每日最多飲兩杯紅酒,女士更只可飲一杯(見表)。
營養師黃榮俊教路,飲酒應該選擇低濃度酒精類,飲用時亦可以加冰減低酒精濃度及避免空肚飲酒。
撰文:伍瑋瑋
求醫多晚期 髖關節須全換
髖關節是一個球窩關節,有醫生指出,早期骨枯與晚期骨枯的治療方針不同,惟大部分患者求醫時已屬晚期,須考慮接受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早期可作血管骨骼移植
骨科專科醫生蔡森洪稱,早期的病人,可接受帶血管骨骼移植手術,有關手術從身體中取出帶血的骨骼,並移植到有問題的骨骼,冀刺激有關血管細胞再生。
該手術較複雜,要抽取病人盆骨或小腿外側的骨骼,再移植至出現骨枯的組織上,刺激細胞再生,成功率約70%至80%。然而,由於不少病人求醫時,病情已嚴重,手術成功率會降至50%至60%。
「早期患者可接受此手術,但並非每個人都可以有效,病人要注意,有可能接受手術後,帶血的骨骼沒有刺激再生的效果。」蔡森洪稱。
年輕病人或需再做手術
至於晚期的病人,蔡解釋,倘病人骨枯情況嚴重,甚至骨骼已變形、塌下致影響行動,刺激骨骼再生的成功率更低,可考慮接受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惟此手術其中一個考慮點是較年輕的病人有需要再接受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手術。
蔡舉例,倘一名40至50歲的病人置入人工關節後,其活動量大,也需要工作,人工關節的損耗較高,會較易鬆及磨蝕,有關人工關節的壽命恐較短,病人為了維持活動能力,或需在老年時要再做手術。
反觀一名60至70歲的長者置入人工關節,該關節可使用10至20年。但蔡表示,接受手術與否視乎病人的需求,也有病人只服食止痛藥作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