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531|回复: 8

武当传统之六脉太极之一混元太极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09-8-1 17: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武当传统之六脉太极之一混元太极
 

一.序 言
太极拳法,为武当内家拳技,是武当传统功法中的“道与术合”之典范,太极拳法体现了武当拳法中“以武演道、以武入道、与道合真”的修持指导思想,为武当先祖当年对社会所做出的一大贡献。秘谱有云:
太极秘术演大千,内外双修证本源。
法传六脉示真本,真呈一气现统元。
先祖传下证真法,一脉宗风显大千。
三十六式混元术,护持丹砂结道缘。
元真显出玲珑体,文武同工见道玄。
内呈混元真吾象,外示金锋刚柔显。
神形俱妙显真本,先天真境号混元。
混元法证玄都律,阴阳倒错颠倒颠。
显化虚实生成体,秘隐刚柔五行全。
顾盼定守中宫土,引进落空九宫间。
金锋外显生成体,丹砂内敛结作乾。
混元法现玲珑地,太极象显天地间。
太极法合阴阳律,混元法证玲珑天。
从此世间存真迹,密演苍桑度有缘。
以上为混元太极之总诀,混元太极源于武当真宗丹脉“太乙混元大法”之脉系,为武当传统的六脉太极之一。武当内家功法之修持,乃以“武法与丹道合参,内功演于武途”为修持特色。它以“太乙事仙为根本”,以“混元炼气为手段”,以“太极演象而传宗”。因各宗功法异殊,所演示的形象各异,而形成不同的拳宗。
  混元太极,它是在混元内功中“武技演化”的基础上,历经“气摧形动、抻筋拔骨”的练形阶段后,修持者体内气机和畅而产生内导外行的行功,在运化中所产生的各种动力震动身心,动象渐如“行云流水”,内在则“中正圆活”,气畅则神融,运化纯熟而形成典范的式子,其劲路“沉雄博大、深厚圆活”,演示出此脉之独特的风格,混元太极拳由此而得之。
吾有缘得窥“混元内功”之玄妙,对武当传统的六脉太极中的“混元太极”略有心得,深体古人创法不易,传法更难。故不敢怀技自珍,同弟子将其整理出来,为弘扬历代武当先祖留下的这一脉绝学,谨作引玉之砖,求教于诸位前辈隐真,使其得以发扬光大,弘以广传,造福于世人。
   广清于九五年十月.于莞城中堂养真斋
二.混元太极总诀
谱 曰:太极秘术演大千,内外双修证本源。
法传六脉示真本,真呈一气现统元。
先祖传下证真法,一脉宗风显大千。
三十六式混元术,护持丹砂结道缘。
元真显出玲珑体,文武同工见道玄。
内呈混元真吾象,外示金锋刚柔显。
神形俱妙显真本,先天真境号混元。
混元法证玄都律,阴阳倒错颠倒颠。
显化虚实生成体,秘隐刚柔五行全。
顾盼定守中宫土,引进落空九宫间。
金锋外显生成体,丹砂内敛结作乾。
混元法现玲珑地,太极象显天地间。
太极法合阴阳律,混元法证玲珑天。
从此世间存真迹,密演苍桑度有缘。
一九九五年元月再录于滨城·证真草堂
三. 太极概说
太极拳术为武当内家传统拳技,考太极起源,虽宋代华山道祖“陈抟”首先画出了太极图,然太极拳的阴阳,易数思想,早见于道家的诸般经典中。汉唐时期所兴的“贤侠剑道”等尚武之风,更使道门中溶于武林精粹,渐而将其列于玄学秘技隐而不宣。武当太极拳约五百年前流入社会,向推三丰祖师为此术之创祖。按武当派言祖不言师的祖训,诸艺传承不记姓氏,不记年谱,仅以艺名记之。今天,我们已不能找到,当年祖师创拳传脉的更详细的证据了,但是;内家功夫,身证重于言证。言祖不言师的祖训,保留了内家拳技的神髓,而代有传宗。使后世的徒子法孙在挥拳习艺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从内功演化中,追溯到太极拳起源时的真实情况;野史中三丰祖师“夜梦玄帝授拳”的传说,在传统的内景功夫中也有相关的内函。但要全面,直接的揭示太极拳的奥秘,了解太极拳功夫的本来面目是必要的,而从太极拳的根缔....武当宗传内功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践,则是达此境界的惟一途径。
在传统的功夫中,太极拳术是内功演化于武途,太乙气化,“阴阳动静,反复变迁”而化为外象演为拳宗。而各支功法体系的不同,气化方式,状态和运行路线各异,所展现的各种不同的风姿。而武当传统的太极拳宗就根据个宗脉的功法所表现的不同风格而分支脉,即武当传统的六脉太极,即为“龙虎太极、乾元太极、六合太极、如意太极、混元太极、浑天太极”合而演为太极六宗。
太极拳的骨架由“棚、履、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个字组成,这十三个字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不论那一宗太极拳,它在行功的过程中,手眼身法步及临敌对阵都体现着这十三个字的要义,而修持者的身体在体内气化状态下对肢体所产生的有规律的运化,随着功法的不同而各臻妙境,皆体现着十三式的神韵,这就是六脉太极的分野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太极拳的演练过程中,掌法的运用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以手握固成拳的姿势并不多见。那么;为什么不称“太极掌”而称“太极拳”呢?原来在传统的武学中“拳”是泛指一种徒手演练的功法形式,而非现代理解的“拳”字,在行功中,从手部的生理学理解,拳是由掌屈曲而成的,掌法在运化中包括了指法的“点、撮”及擒拿闭穴诸法,加上太极拳的上乘境界中的“哪里碰上用哪打”的身法运用,皆生于气达四梢,的自然演化,因此,掌法在变化上运胜于拳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内练之法”是太极拳的基础,手握成拳的姿势传统上称其为“锤”法,少林寺罗汉堂尚存有壁画“锤谱”即是佐证;武当派的“锤法”总归于“八法神锤”之脉系,而其列入太极拳的只有“太极五锤”之变化。
太极拳以十三式而成法,以阴阳互为,无极生太极的思想为理论内核,参以天地风云,日月雷电,以及飞禽走兽之神形,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其中的“阴阳学说”更是其本质所在,所有这些内容,脱胎于道家的学术思想。正因为如此,几百年来把许多太极拳理论研究者导向了玄学的虚无飘渺,而俗传的拳家则沉迷于死功夫中而不究本来,太极真髓是渐传渐失了,武当派的先贤们从修真的内功实践,犹其是动功的修持中,体悟了阴阳二气在自身的循经运化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元运化的方法,演出了太极拳这一精深的武技。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即定的专业术语,这就使其完善为一门修持的实学,而不是清谈家的“坐而论道”了。可惜,数百年的尘烟掩埋了这一块璞玉的光华。当现代人再参研这些功诀时,实际的功夫体验与古谱中完美的境界,却越来越遥远了。


原始的太极十三势,一字是一字的用法,时间和空问的结合,构成了一个事物的立体运动,把十三势放在任何一个运动过程中,就使这种运动注入了太极的灵机,也就产生了太极拳的完整运化。时空的概念,体现了中华古老“易学”的深刻内涵。老一辈的太极名家,曾这样对人说;“你看我的一举一动,哪个动作来符合十三势的”?这是他们将太极的神髓完全融通以后,巳经达到了“法境长存”的境界!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功夫高深的人,可以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麝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了。从这名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正传的太极拳功夫,并无一定的套路,一气周流,赋予肢体以灵动,十三势使其归于太极的法度,无论元气怎样翻腾,跳不出这个规矩,以至日久功深,归于无为而无不为的化境。这就如水本无形,是器物使其定形。气于力合,产生了太极拳各种内劲,拳诀中云;“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阴阳两种对立气质的运化,是产生内劲的源泉。此中演出“惊、弹、崩、炸,拧、裹、钻、翻,抽撤连环...” 今人但知“松、静、缓、柔”就是太极拳,而不知这只是“太极拳”的一个方面而巳。“太极拳”能练至“运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境界的巳少有,又有几人可练至“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的内家真力?皆知“缓如行云流水”,又有几人知道太极拳也“快似急风闪电”?但知有“四两拔千斤”之妙,又有谁肯去参悟“练成千斤力,只费四两功”的道理呢?矛盾总是双方对立依存的,否则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又为何要是“一黑一白”的一两相缠绕呢?
一切的一切,症结在于本末倒置了,人为编撰的套路,不是根据气机自然运化的规律而行拳,仅可活血健身,而久积则易招气机纠结之弊,不可不慎也!十三势讲的是用法和要求,走的是证道修身的路子。而内功气化之道,以内练入手,演出拳技致气畅神融,经脉通畅后,归宗于十三势是水到渠成的事。太极拳本属太乙神功中的一部分,单独以十三势为究竟,而没有传统玄门功夫的学养,是取枝叶而去根本的做法,殊不是取也。
武术野史上,于明朝永年间,曾有“九脉合真,封真五百”的盛事,使正宗的内家功法,未能广传于世。数百年以后,当太极拳走向社会的时候,它的真正功夫内密,尚封藏于八百里青苍的武当山中。降至明末清初,社会的浩劫,太极密术至此方荡散人间。
四.混元太极功理述真
混元太极拳,传于武当太乙门内《太乙混元大法》,是武当传统的六脉太极的一支。“太极拳法”自三丰祖创,按武当正传,诸艺承传不记姓,不追年谱,仅以艺名传世。正宗的武当内家拳法,乃内功演于武途,以“太乙事仙”为根本,以“混元练气”为手段,以“太极演象”而传宗。仅就太极演象而言,阴阳动静,反复变迁,演为外象而成拳路,而各宗功法异殊,所演示的形象各异,而形成不同的拳宗,故各宗按其功夫体系,及表现的风格而分枝脉,按传统计有六支:龙虎太极、六合太极、乾元太极、混元太极、浑天太极、如意太极,合为传统的六脉之学。
混元太极,它是在混元内功武技演化基础上,历经气摧形动,抻筋拔骨的练形阶段后,气机和畅,内导外行,运化中产生各种动力震动身心,动象渐如“行云流水”,内在则中正圆活,气畅神融,进一步运化纯熟,形成典范的式子,对诸式的武技内涵体悟通透,内气循阴阳二经牵缠运转而归宗于十三势,形成典范的拳势,形成其独特的风格,其劲路沉雄博大,深厚圆活,演示出此脉风格,混元太极由此而得之。
如此,不识混元之象,难尽斯术之妙也,凡武当正宗,皆言拳功相合,譬如大树,功是根本,拳乃枝叶。唐人魏征云:求术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运者,必浚其泉源。然则,混元者何?曰:元阴、元阳化合之谓也。乾坤之大,日为阳极,月为阴极,以字会意,“日月”二字左右相合为“明”字,故混元者;元明之道也。《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载:“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诞于宝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妙不可得名”又载“...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可见,混元之象,正是老子所谓;“恍兮忽兮,窍兮冥兮,其中有‘精’”,的先天真一之境也。若人将体内的元阴、元阳打成一片,则能步入此境。易图(如图一所示),此乃宏观,是后天返先天之学;以微而观之,则一气周流无处不达,何处无阴阳?亦何处不混元?三丰祖师有诀云:“流珠灌养灵根性,修道之人知不知?”此流珠即言混元内功中“气聚成形”升华而成的太乙混元流珠。在外若将“日、月”,上、下相合则为“易”字,而“简易、变易、不易”为易之三相。太乙者,太乃至大,乙古字则为“S”,是太极图中的原始形态,以图演易理。言变化无穷则号“太极”,故太极拳内藏“鬼神莫测”之变。一个太极图武学、丹法巳俱备于中,昔江湖言内家乃仙术,信乎!混元太极,内成混元之象,外显太极之变,此宗巍然而立焉。
混元太极拳,既由“混元内功”所演化,其风格特点亦有别于社会常见的太极拳,它讲究“重意不重形”,所谓重意者,意为真意,即拳谚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行功时,需先入境,此入境非指修持中的入静及存想、意守之类,而只要练拳时把身体稳一稳,神略一凝即可,这一稳、一凝看似简单,实已是先后天之判矣。凡人每天在世务中奔忙,思想亦无刻得停,练功之初,躯体从劳禄中一停住,神识随之一刹,这一刻,正是“一念刚住,百念未生的虚空之境”,道书有云:“能与虚空同体,故能与虚空同寿”,此时混元内功萌动,随之行拳,身心能全溶入意境,信手挥洒皆能成拳,一招一式皆合法度,若如俗传之入静、意守等,则已错失先机,而坠入后天造作了。练功有素者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期然而然地进入这一境界,和光同尘,此乃圆融入世之法,是俗世修持之最平易者,亦最难者,为混元内功中“神形俱妙”之境,此时一灵独照,外形自然动静无碍,无过无不及乃有大成。
至若理法,武当内家言“法无定法,有法之极,归于无法”,而法由理生,理由心悟,故能理法精透。混元太极拳重理不重法者,盖理通、法自修,不言而喻之事也。讲功夫讲的是“功理、拳理”,其实,太极拳的原始骨架,就是十三个字“棚、捋、挤、按、采、列、肘、靠、顾、盼、定、中、守”。这十三字概括了太极拳的基本劲路和技击心法,古传的太极拳,并无套路,纯以气机运化,一任天然,出于道功,按内功修为的内涵不同而演为六脉风采,但外在均体现太极拳的神韵。武当名宿关亨九老先生在其《武当修真密笈》中言道;“....合成太极十三势,此外并无套路,因之过于深奥而玄虚,令人无从下手,虽有后人依据十三势编成套路,(即太极拳)便于行功,然已失去十三势的本来面目”。是的,本来按照传统的武当功夫,以内功入手,演为武技至经脉通畅,归宗于十三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武当派门户深隐,门规有“......不传叵测之人,以防乱世”之语,太极拳的面貌,直至约五百年前,才由道人们逐渐传入社会,但仅把拳架留下,而内功心法至今隐而不宣,虽然如此,自太极拳流传出以来,它的健身价值,已为无数的爱好者带来了身心健康,而拳架运行气血,外导内行的锻练,亦造就了不少武林高手,这不能不说是武当派对社会的一大贡献。
哪么,传统的“混元太极”又是怎样的一种风貌呢?按门内所传,混元太极起自混元真境,聚而后发,混沌初开启动拳势,劈开混沌,自然分出阴阳二极,术语称之为“二仪歧分”,二极相互牵缠,遂演出太极之形,以真意行气,以球为用,掌分八法,力发十干。掌分八法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掌分八门乃能照顾八方;力发十干为“戊己、丙丁、甲乙、壬癸、庚辛”,以混元内力故,力发十干乃功至必然,随心所运,力点之变而已。身形缓如行云流水,快似急风闪电,而随便每一动一静,皆与十三势相符,此先天气化之功,非人力所能为也,不修内功,焉有此为?因此,一个拳种的基本功,决定了这种拳的风格,但单靠操拳,是难以在实质上体现拳法的风格的,也就难以达到拳法的最境界。这如比习字,要把字写好,必须在横、竖、撇、挎、等基本笔划求,每一笔划的“形式、排布”,是构成一篇字的关键因素,同样的,太极拳的基本功,不可能在套路的操练中获得,拳路的运化是按先天气化而运,人天同易,每时每地都不同,一个劲可以是几十个招式,也可千招百招用的是同一个劲。由此可见,混元内功中的十个式子,是混元太极的拳母,十式中的手、眼、身、法、步已体现了混元太极的内在要素,其穿插、分化、环环相套即为混元太极,这本来是如把八个基本笔划随意组合成不同的字一样简单的事情,关键在得法,悟法而已(详参拙文《太乙混元球武技释密》)。
于此,混元太极的意、理、法可明矣。武当的太极拳自五百年前由道门流出社会以来,形成社会上众多学说,诸家各执一得诠释此学,至今太极拳论著已汗牛充栋,此亦足证太极学的博大精深,它高深的理论和超凡的境界,吸引了世上无数爱好此道者探索其精髓,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但相形之下,随着人们不断的编撰新套路,注解拳理,而实际的功夫体验与完美的境界,却离人们越来越遥运了,“一年着熟,三年始懂劲,十年太极还出不了门”,年表的后学者不断的拢涉,但他们太难脱出这“人为的拳架束缚”了!由是观之,太极拳发展至今,是兴耶?衰耶?
早在五十年代,著名气功医师周潜川先生即指出:后世练太极拳的人偏重套路,动作虽花巧好看,但是已失太极原貌,而且有勃养生,因为人编撰的套路并非按天然气机而运化,气脉纠结不清,往往三阳经先行,三阴迟滞,阴阳失衡以至虚阴上逆做成偏差,晚年方显出症候,每见患高血压,消渴症者,虽脸如涂朱,其实苦不堪言。故周先生当年已大声疾呼,希望恢复三丰祖师所传太极十三式原貌,可惜,十年浩劫期间,周先生死于冤狱,此说未得广传。(见周先生著《气功药饵疗法及救治偏差手术》)吾闻古诗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愿我神州同道,能携手阐扬武当太极之真谛,则幸甚矣。
刘铁成传授.弟子梁志明整理 甲戌年元月十七日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09-8-1 17: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乙混元内功七字法诀浅释
    太乙混元内功之修持,它是以后天返先天为宗旨,要达到古人所说的“人天同易、天人合一”的修持境界,要达到这一目的,要求修持者由内到外达到统一合谐,这样才能使身体内的气机运化周身,而通达四梢,如果不能化掉后天之拙力和紧张的精神状态,则必将导致体内的气机流动受阻,而事倍功半,这就是在本功法的修持过程中七字诀要领所起到的作用,所以要求修持者在功法的修持中要深刻领会理解这七个字的内涵,并以此来指导修持实践。
七字诀:松、静、缓、柔、圆、虚、合。
  一.松: 松而不散、不用拙力。
  二.静: 以静御动、虽动犹静。
  三.缓: 缓如行云流水、而连绵不断。
  四.柔: 柔合舒展、节节贯通。
  五.圆: 圆合自然、不拘不僵。
  六.虚: 虚实分明、刚柔相济。
  七.合: 上下、左右、内外、及“神、形、意、气”相合。
(1)松:松而不散、不用拙力。
    所谓的松,是要求修持者在精神意识上放松,而不是形体上的放松,所以叫“松而不散”。而形体上的放松将导致“松驰、松懈、松散”,因此神气不能相抱,则六神无主,也就是社会上所说的松松松一场空,空的结果是把元气与病气一齐放掉,而传统的内功气化之修持,它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在传统文化中被誉为“众经之首”的《易经》,是传统文化的主干与灵魂,讲的是“阴阳变化之理,万物生化之机”,古人讲:‘易’有“三易”,即“简易、变易、不易”。三易之理贯穿在整个传统文化之中。所以武当传统功法修持也离不开三易之理,而把“松”字放在七字之首,它的目的意义不容忽视,松的目的是内外协调,而神气相抱,内外协调才能化尽后天之拙力,进而产生先天之真力,才能从后天返回先天,进入本功法中“顺天呈象”的演化,也就是在预备式“合扣丹庭”修持中思想意识的调整,为进一步的修持打下基础。
(2)静:以静御动、虽动犹静。
    在理解了‘松’的内涵前提下,才能完成由“松至静”的转化,而进一步的去体会“静”的意义,在理解领会了“静”的含义后才能更好地加以运用。所谓的“静”,它不是单独狐立的存在,它是在初步修持中的一种境界。而静只是它的表面现象,它所孕含的勃勃生机,是宇宙自然之根本,万物生化之动力,修持者在静态中所产生的变化,既是古人所说的“无中生有、虚尽实生”的境界。所以说“以静御动”,它孕含着易经上所说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哲理。而“动静相生、刚柔相济”之互化,既是易学中三易之变化,即由“简易至变易”的转化过程,“虽动犹静”,在动中求静,是指在修持中内外的协调,形与神相合,精神内守而神不外游。虽然肢体在运动,但内在的精神(思想意识)却如之不动,去细心地体察在修持过程中体内的气机变化。肢体所
产生的灵动自转是由境来统御,而境的产生是由静来作基础的。所以古人说“由静而入境”只此一径可走,无二法门,这里所说的境是指修持者在静态所产生的一点“灵光、灵动”。
(3)柔:柔合舒展、节节贯通。
    柔是修持者在理解了“松、静”二字的内涵并指导修持实践的过程中,在修持者体内所产生的灵动,是由于修持者体内元气在不断充实聚结的前题下,必然产生“循经导脉、飞经走窍”等内在的气机运转,而“内导外形、如流水穿堤”,以柔韧和合之力贯穿于整体运动之中,柔呈于表,内孕阳刚之力,在修持中阴阳二气的转化,正合内家拳法所讲的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理论,内家拳法所说的柔也不是绝对的纯柔,而是柔于表面,刚在其中,是在柔中产出的真刚,在柔顺中一但封死了对方的招式,则给对方的感觉是坚硬不屈的。而内家拳法中所讲的“运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致,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所讲的就是刚与柔的转化。                                                  
(4)缓:缓如行云流水、而连绵不断。                        
    内家拳讲的是“柔、缓、轻、灵,开合有术,运化有方”,而柔缓轻灵的前提则是修持者体内的元气充盈,气足则血旺,血旺则筋柔,筋柔则肢体灵活,如传统医学有“气足血旺,气亏血亏和血为气之头,气为血之帅”的论点,而‘缓’的作用是要求修持者在如行云流水般的运行中,去体现体内气机的运化规律,所以拳谚讲:“运劲似抽丝,出拳如放箭”之说,来形容行动中动作轻柔匀缓而连贯协调,柔中寓刚,虚实分明,在连绵不断地运动中,转接和顺,处处体现虚实变化,并保持重心稳定而变转灵活,所以‘缓’字的作用不但是对动作的要求,也孕含着“物极必反,柔极生刚”,由慢到快的哲理变化。
(5)圆:圆合自然、不拘不僵。
    在七字诀当中,‘圆’是关键的一环,在“松、静、柔、缓”的基础上,要求手法灵活,不缰不滞,使关节运转如意,横直顺逆起落伸缩,应走弧形,作出大小不等的弧形或环形,手臂的松柔圆活,使手臂的“筋、皮、肉、纤维”得到松舒的运动,日久功深手臂圆转灵活,自然会产生出沉重的感觉,缠绵的意趣。如太极拳所讲的“朋、履、挤、按、采、列、肘、靠”等多种劲力皆由此产生,沉稳中带有轻灵,轻灵中带有沉稳,轻灵又不流于飘浮,沉稳又不犯僵滞,体内的元气化成的内劲象水银一样,既沉稳又流动灵活,可随意运动到某一点。在本功法的修练中把它叫做“混元流珠”,拳家把它叫做整劲,也就是传统内功气化修持中所说的“先天真力”。修持到此可说是初窥内家拳法之妙。并由此可登堂入室,而达此道之巅顶。
(6)虚:虚实分明,刚柔相济                       
   修持至此,达到由“后天返先天”的境界,而虚灵内含,在“松、静、柔、缓、圆”中去细心体会在行功中的细微变化,去体会气的运转,如拳谚中所说的:“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尖悬”,以气运
身而达四梢,正所谓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身体中正安舒而支撑八面,进退转换,虚实分明。为下一步的‘合’也就是“神形俱妙”的修持打下基础.
(7)合:上下、左右、内外、神形、意气、相合。
    内家拳法之修持讲的是“内外三合”,也叫“六合”。内三合为:“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也就是太乙混元内功中第三个层次“神形俱妙”的修持,在修持中身形要中正安舒,虚灵内含,进退转换,虚实分明,手随足运。足随手行,上下相随并逐渐做到“意到、眼到、身到、手到、足到”。正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外如一,动静如一”。使“神、形、意、气”达到高度的统一,至此,则达到混元内功中“神形俱妙”的修持境界。武学的修持使修持者在形与神得到同时地锻炼,随着修持境界的升华,修持者的静定功夫和自我控制能力都得到调整而达到一定的境界,至此才可在师尊的指导下进入“太乙混元大法”,


武当太乙混元球之合扣丹庭修炼谈
 楼主| 发表于 2009-8-1 17: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当太乙混元球之合扣丹庭修炼谈
缘起:
很长时间以来,对于以武入道,以武演道这个分别怎么也弄不明白,抬杠、探讨更是不计其数。为了想了解其真义,几个月是时间,放弃所有修的功法,查书,想得到答案,看完书,继续抬杠……
2004年的八月,刘铁成先生下令:想知道吗?重修金锋抖肘!
随即在E话通,为我演示金锋抖肘,说:一月后再来报道!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遇到很多的困惑,但,终于很艰苦的坚持下来,360次,真的很辛苦。
2004年九月,我问:体内如同海浪,终于明白了。可用收功?
刘先生道:本来就应该收,你不收,还练什么?!
我说:方法呢?
刘先生道:合扣丹庭!
于是,我在金锋抖肘做完后,加入合扣丹庭,但,一段时间以来,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一次行功中,小腹不停的向内收,似乎要贴到命门,过了一会儿,自动又逐渐鼓起来。再后来,丝丝凉气不断的从外界涌入丹田,等确实不在进入,我收功,一瞬间,我终于明白收功为何要一切一按……
我把这个疑惑感受对刘先生相告,先生道:修一年!
于刘先生的弟子,禾兄谈这般经历,禾兄说,正常!
我跟好多人抬杠,合扣丹庭可以采气,但,没有一个人信!
禾兄说……很精彩的谈话,我会择日整理发到网上。
声明:
以下所有内容均选自刘铁成先生著作《武当太乙混元球》,个中题目为个人添加的,是为了方便阅读。


第一部分:行功述要
以字解意,合扣丹庭是以三窍同源为准则,即是把双手的劳宫穴和丹田穴扣在一起。因为混元球的修持锻炼,是以后天返先天为入手。在人体生成后,靠后天气和后天的水谷之气来维持生命,通过练功来采纳天地间的混元太和之气,使自身的阴阳二气得以平衡,并处于饱满状态。预备式的作用在于把体内的阴阳二气聚集在丹田,组织一次新的顺天呈相的演化,所以本功法对预备式的作用非常重视,要求练功者对这一式的内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而这一式练得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以后行功的进度,只有做好这一式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运化。《悟真篇》有诗日:
咽津纳气是人行
有物方能万物生
鼎内若无真种子
犹将水火煮空铛
古人认为吐纳导引,只是一般人的修持行为,只有达到了全精,全气,全神,即是先天的精气神与后天的精气神合在一处,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上药三品,能把三品上药调合一处,方能产生神通变化之功效,才可以长生久视,以达修真证法的目的。


第二部分:动作要领
1、行功规范
身体自然站立,双脚与肩同宽,两脚平行,双脚踏实,两腿伸直,切忌弯曲,双手自然放在大腿两侧,双目平视,神光内守,头要正直,全身放松,排除一切杂念,气沉丹田,呼吸自然,双手慢慢地合扣在小腹丹田处,男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女右手在里,左手在外。

2、注意事项:
其一,在练功中切忌闭眼,古人认为眼为神光之所聚,眼为心之苗,得肾水而能视,神位主帅,睁开眼睛练功,使人得以光明,在行功中要目光平视,眼神是意念与视线的统一,神光内敛,以其达到自身全神的运化。
其二,两腿伸直不要弯曲,在练功中虽然强调气机的阴阳交注循行,但也要注意气与力合,以利于后来的武技演化,这也体现了武当功法刚柔相济虚实有形的独特性。
其三,双脚平行站立,是为了调节体内气机的平衡,如站立时脚跟内移,则形成外八字脚,这样将导致双腿的三条阴经先行交注,如站立时脚跟外移,则形成内八字脚,这样则促使足的三条阳经领先运行,而三条阴经后行,故为了保持平衡,而取其半阴半阳的平行站立为准,但在练功中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阴阳二气的盛衰关系而自我调节,不可偏执。

第三部分:合扣丹庭内景释密
谱曰:
气沉丹田起玄机
混元宝境授此密
吾今授尔玲珑法
须还不坏金刚躯
这里所说的气沉丹田起玄机、混元宝境授此密,即是让练功者在练习者套功法时,首要的一点就是先要把体内的真气聚集在丹田,以形成混元之象。所谓的起玄机,就是一次新的运化的开始,混元宝境指的是体内的元阴元阳在丹田形成混沌(即阴阳不分)的状态,授即是传授,此密是指处于混沌状态的元阴元阳重新运化而剖产阴阳,从而产生了这套混元球的演化。吾今授尔玲珑法,说的是运化的方法是玲珑剔透的,古人把它描绘为敛之潜藏一粒中,放之弥漫六合表。须还不坏金刚躯,这句话体现了武当功法的与众不同之处,武当功法的宗旨是以武为主,由武入道,所以诸种功法的初级阶段都是为日后的武技修持打基础的。这一式的内景是把散在全身的元气聚集在丹田。

第四部分:合扣丹庭武技释密
合扣丹庭一式,在武技方面的作用,重在心法及元气的培育。
从外象看,双掌内外劳宫重叠扣于小腹丹田,双足同踏,稳住中宫。是武技中隐而未发,含而不露的状态。术捂称这一心法为“十面埋伏”,意谓虽有十面埋伏,而已心沉寂,泰然处之。诀云:“气沉丹田起玄机。”在一个“沉”字.能沉而后静,沉静故能应敌不乱,盖因万缘俱寂之境,亦混然无隙,一点触发而全身皆应,克敌于顷刻。
单练此式为专修之功,可达全身虚灵,一触即发之境。另外,功中要求双目平视,禁忌闭目练功,单练时行功于晨旦及月夜,取大千水、火合于自身,壮元充力,能练就双目神光,应敌时双目随发劲一瞪,能便对手不寒而栗。综上所述,合扣丹庭主要锻炼神、意、气、力的统一。“气足可贯千钧力,神清可透万顷田”为其境界之写照。
发表于 2009-8-9 22: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顺便问下:哪里可学到真正的太极拳
发表于 2009-9-24 11: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谱曰:
气沉丹田起玄机
混元宝境授此密
吾今授尔玲珑法
须还不坏金刚躯
发表于 2009-12-7 17: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谢谢了!
发表于 2009-12-8 01: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谱曰:
气沉丹田起玄机
混元宝境授此密
吾今授尔玲珑法
须还不坏金刚躯
发表于 2009-12-8 11: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功绝技,增长了见识。
发表于 2009-12-27 22:5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9 02: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