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匈奴帝国,曾经是亚洲大陆上最强大幅员最辽阔的大帝国。后来匈奴帝国和汉帝国在连续的征战中,都消耗的精疲力尽,最后几乎同时衰落,实在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东亚的蒙古高原,就是凶猛的游牧部落的故乡,他们是草原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他们四处侵略农耕文化的国家。尤其是每当出现较大的自然灾害,牲畜大批死亡的时候,他们就会进入农业文明的领地,通过掠夺资源,来延续着自己的存在——他们一批批的从蒙古高原冲出去,他们征服了许多的亚洲帝国,并且一度成为了半个欧洲的统治者——
在这个区域里面冲出来的这些游牧的部落人民,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给这个时间带来了如此巨大的改变。但是,这些游牧的部落民族很少有自己历史的文字记载。我们只有通过中国的史书和西方历史书籍的记载,加以整理和合并。
最早与蒙古利亚人民发生密切接触,并且擅长文学写作的国家,就是中国。但是中国的历史,对于公元前200年之前的诞生在蒙古高原上的这些游牧民族的历史记载,仍然是很稀少很残缺的——
尚书,是中国的一部古典的史书,记载了公元前2500年或者更早的一些历史事件,但是,我们也知道,尚书带有比较浓重的传奇神话色彩,因此,当时记载的“四裔”蛮族的历史,我们是不能全信的。
根据《尚书》的记载,当时居住在中国北部的,并且经常侵略中原的蛮族中,有一支是“戎”,还有一支叫“狄”,还有一支,有时叫“浑粥”有时又叫“猃狁”。这些民族的名称其实都是一个祖先,在西方,英国的剑桥史里面则统称他们为“HUNS”这一些部落的集体,应该就是后来建立匈奴帝国的匈奴人的祖先。
他们这些人究竟在什么时候才开始居住在蒙古高原,并且进入中国北部的境内,(我这里说的中国,就是目前中国300毫米降雨线以南以西的疆域,就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我们现在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在传说中,中国的古代帝王,似乎一直在和这些游牧民族部落进行着战争。比如,曾经有记载,说黄帝战争了“浑粥”。当然,还有一个传说,说匈奴人的祖先,是“夏后氏苗裔淳维的后代”。当然,我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小的离谱,但是中国人后来投降或者出走为匈奴人的情况是有的。
周朝的祖先,也和北方的蛮夷有密切的关系。周人本居西北,为狄戎所包围。并且我们现在已经有人认为并且有理由怀疑,周人也是源出于蛮族,后来才被中华文明所同化。在公元前14世纪中期,古公覃父因被狄戎所杀,被迫南迁歧下,才开始了周朝。而周朝的真正创立者是古公的孙子文王,他儿子是武王,灭商而统有中国。文王和武王,都曾经征讨过北方的蛮夷。
周武王征服了部分蛮夷之后,此后的100多年里,似乎没有什么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历史记载,这个时候,周朝也逐渐的衰弱了,北方的蛮族趁机造反,以前臣服中国的部落也造反了,北方的边境出现了危机,我们可以从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里大概能够分析出当时的局势,已经是危机四伏的了后来,周幽王终于因为调戏诸侯,被猃狁同族的犬戎人所杀。(见通鉴纲目公元前781——771年)
幽王之后的周朝,已经是大乱之世。平王即位之后,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决定将都城迁出镐京,历史上的“东周”就此开始。
但是,东周与西周相比,是衰落的周朝,在整个东周时代,公元前770年到前256年的500多年里,朝廷的权利实际上是掌握在各个诸侯王国的手里,而且,这些诸侯王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都是完全独立的,周朝的天子,在诸侯王看来,不过是一个名义上的精神领袖。这些诸侯王国中,有些国家临近北部的蒙古利亚的部落民族,比如赵、秦,他们与这些北方少数民族的作战中,经常能够获得胜利,因此,虽然周朝已经衰落,但是崛起的诸侯国较好的填补了实力上的空白,使得中国的中原地区继续延续着农耕文明。
东周时期的中国诸侯国家,仍然是以战车为主要的作战工具。但是,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开始,中国中原地区的人民学会了穿着胡服,学会了骑马作战。这说明,中国人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开始,从北方的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如何成为优秀骑兵。
公元前3世纪末期,中国的历史学家对于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开始将散居于整个蒙古高原的这些少数民族统称为“匈奴”人,这也可能是之前所说的什么“浑粥”“猃狁”、狄和戎的后裔,欧洲人开始将他们统称为“HUNS”,一个统称的民族开始出现。
这个时候的匈奴人还没有崛起成为一个统一而庞大的帝国。他们这个时候可能还是部落的集合,也可能是几个民族的一个统称,他们以游牧为生,属于草原民族。他们甚至还没有文字。
匈奴的统治者,被称为“棠梨孤涂单于”,意思就是“广大的天子”,统治者和其他的高级官员都是采取“世袭”的方式。根据传说“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他们经常举行一些祭祀崇拜活动,匈奴人有杀死敌人,用敌人的头做喝酒的器皿的习惯,而且,匈奴人的殉葬制度是很严格的,至于其他的兄长亡弟继承兄嫂之类的,此不赘述。
匈奴帝国成为土兰尼安人建立的第一个帝国,起崛起的时间,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当时,蒙古高原,也就是被西方称为蒙古利亚的这片土地,已经成为匈奴部落的领地。在蒙古高原的北部和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当时也可能居住着一些突厥族、蒙古族、或者是通古斯族的部落,还有一些古亚细亚人种,但是,在西伯利亚茂密的森林里,这些游牧民族是不适合生存的。在匈奴人的东部,当时有一个强大的种族——东胡人。他们也是游牧民族,并且也是骑马的高手,他们的生活方式类似匈奴人,有人认为,东胡人就是满州人的先祖,也有人把东胡人当成是通古斯人,可能是因为民族有类似吧,现在西方的历史书上,认为东胡人不是突厥的先祖就是蒙古族的祖先,而且东胡人和蒙古人更加接近。历史上,东胡人曾经被匈奴人征服,但是也有部分东胡人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在匈奴后期的衰弱中,他们趁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在蒙古高原和匈奴帝国的西部,就是广大的土耳其斯坦大草原。这里有另一个帖子里我介绍的塞尔马西安人的部落,在东南部的土耳其斯坦地区,就是现在的塔里木河流域,有人把这里叫做东-土耳其斯坦。但是这个叫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这个地方,直到公元后9世纪,并没有突厥人或者土兰尼安人在这里居住,按照西方的说法,土耳其斯坦,就是“突厥人居住的地方”。这个叫法显然有问题,因此,更多的西方历史学家把这个塔里木河流域,按照当时的首府“喀什噶尔”(就是现在的伊梨)的名字,称为——喀什加里亚。并且逐渐通用。当时这些在喀什加里亚的东北部的部落民族已经逐渐放弃了游牧的生活,开始建立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城市性国家,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说的”西域36国“,实际上远远不止36个。在喀什加里亚的东北部,有两个出名的国家——乌孙和月氏,而在北部的准葛尔地区,则生活着坚昆、丁零和呼揭。而坚昆就是吉尔吉斯人的祖先。丁零(丁灵)和呼揭,则被人称为回纥人的祖先。(补充一点,吉尔吉斯人和回纥人可能是远房的亲戚,因为他们的母语都是讲突厥语的民族,扯远了~)
匈奴人和他们的东西方邻居们,从一开始,就进行着不间断的战争。但是,对匈奴人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与南方的中国人进行的长达数百年的征讨与杀伐........
秦始皇统一300毫米降雨线以东的中国之后,派将领出征匈奴。结果,匈奴北撤,退入了戈壁沙漠。而蒙古高原的南部地区,之间并入了秦王朝的版图。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的入侵。
我们知道,当时的秦始皇并不是修筑长城的第一人,他只不过是下令将诸侯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完善,以巩固边防,这个当时长达近3000公里的防御工事,确实是对北方的边境的安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很多西方的学者认为,匈奴人正是无法南下征服中国人,才选择向西迁移,并驱逐了哥特人,占领了他们的领地,这促成了罗马帝国的崩溃。因此,西方有不少人认为中国修筑长城,是罗马帝国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这也不能说牵强,可能是有道理的............
秦始皇死了之后,秦帝国也差不多完蛋了,公元前202年,刘邦做了皇帝。完成了统一的大业,汉朝开始了,由此匈奴也与汉朝进入了全面的战争。但是,汉朝存在差不多400多年,其兴起与衰落,差不多正好与匈奴帝国相同。我不认为这是简单的巧合,而是两个东方的帝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彼此都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根据《汉书》的记载,在大约公元前215年的时候,匈奴部落的大本营,所在地不在外蒙古,而是在内蒙一带。当时匈奴的单于叫“头曼”。公元前214年,蒙恬北伐,头曼败于秦,乃迁漠北蒙古(就是现在的外蒙),蒙恬收复了内蒙一带。秦灭亡之后,趁着中国内乱,头曼南下,又收复了内蒙,并将行营建在河套一带,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附近。此时的匈奴,在头曼的带领下,已经逐渐的团结起来,但是,还没有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在当时匈奴的周围,南方有汉帝国,东边有东胡,西边有月氏和乌孙。这些国家时常威胁着匈奴帝国,而头曼的儿子冒顿,在继承父亲的大业的同时,开始东征西讨,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就要由此出现在世界的东方,并在此后的几百年里,对世界的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冒顿的征战——
冒顿即位不久,就从事征战,准备着手建立属于他的帝国。 当时,匈奴的东方,有强大的东胡人。他们几次与匈奴发生战争,并且迫使冒顿撤退。但是,冒顿经过积蓄力量,终于彻底击败了东胡人。俘虏了大量的民众和牲畜,迫使东胡并入匈奴。当时,东方仅仅剩下极个别的部落民族还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比如:在满州地区北部的鲜卑和乌桓。但是,这些部落,在后期也臣服于匈奴,每年上缴贡品。解决了东部的威胁之后,冒顿又向西和西北进军。先后征服了荤窳、屈射、丁零、隔昆(就是坚昆或者吉尔吉斯)、和龙新犁五个部落民族。并且夺取了广大的外蒙草原,控制了西伯利??北部和土耳其斯坦的东北部,疆域大的惊人。
但是,冒顿并没有满足,他继续向西南进军,准备征服喀什加里亚地区。
冒顿首先击破了月氏和乌孙两个国家,然后逐渐控制了喀什加里亚地区的26个小的城邦国家,这些说印欧语言的国家,终于被土兰尼安人所征服,匈奴统治了整个喀什加里亚地区。强迫这些城邦国家向匈奴人上缴贡品。
而匈奴人和汉王朝的战争,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在70多年里,谁都无法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双方一直在不断的消耗着对方的实力。公元前202年,刘邦做了皇帝。公元前200年,刘邦亲自率领部队进攻匈奴。汉军当时主要是步兵,行动迟缓,而匈奴人主要是骑兵,他们机动灵活,并且能够使用弓箭做远距离的攻击。于是,汉军被匈奴人在白登包围了7天,于是陈平用计拯救了汉军和刘邦。详细的过程我不讲了,总之,冒顿老婆的话打动了他家的相公,于是,解围走人,刘邦拣了条命。
匈奴占领了整个蒙古高原之后,并且得到了汉朝送来的公主二房。汉朝自此臣服于匈奴。
至于刘邦死了之后,冒顿给吕后写信,表示要求通婚,这也没什么,按照匈奴的习惯,这是正常的事情,兄弟之间死了人,兄弟继承对方一切资源,是合乎匈奴礼法的,但是这在汉朝看来,就成了大逆不道的事情,这个问题不说了,省略——
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去世了,他的儿子稽粥即位,稽粥,就是老上单于,他在位一共是16年,(公元前174年——公元前160年)。
老上即位初期,汉朝派公主与之和亲,派中行说随行,中行说因对汉市不满,投降匈奴,并且提供汉朝大量信息与情报,提供对汉战争的计划。公元前166年,老上单于派兵14万,秦汉之西北,直逼长安。
当时是汉文帝时期,文帝乃发车千乘,10万骑,逐匈奴出塞,但也不追击,这样僵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眼看不能短期内战胜对方,于是议和。议和的结果规定——“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汉亦制之”,请大家注意这里的措辞——“引弓之国,受令单于”与“冠带之室,汉亦制之”,这时期的汉朝,明显还是缺乏底气。(以上参照的是〈通鉴纲目〉〈汉书〉)
这就是说,条约明确写明了匈奴统治满州利亚、蒙古利亚、准葛尔地区、和喀什加里亚,我们可以参照前面的地图。这个地图是公元前135年时期的匈奴和汉朝疆域图。当时的汉朝,只统治300毫米等降鱼线以东的中原地区,疆域与秦朝时期变化不大。当时西藏没有列入中国版图,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没有能力实施有效的管理。因此,文帝时期的匈奴疆域是比当时的汉朝大了至少4、5倍。但是汉朝的人口和经济实力,则远远的超越了匈奴,这就为日后汉朝敢于与匈奴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随着老上单于与中国汉王朝缔结了和约,匈奴逐渐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西方。开始了对月氏的战争。经过一系列的攻击,老上单于的匈奴军队迫使月氏西迁。月氏的西迁,对整个中亚地区影响极为深远,月氏虽败,但是月氏与其他中亚部落相比,仍然是强大的民族,月氏的西迁,又迫使中亚的部落再次西迁,因此,匈奴征月氏,可以说是改变了世界历史上中亚各国的格局。
月氏是一种说印欧语言的古老民族,本来居住在中国甘肃境内和喀什加里亚东北地区,以游牧为生,时代与匈奴为世仇。(这个仇怎么结的,不知道)头曼单于在位的时候,先后两次征讨月氏,冒顿即位之后,也先后两次讨伐月氏,并击败了月氏,迫使月氏臣服。月氏虽然臣服,但是一直没有灭国,而是不断的与匈奴人抗争。公元165年。稽粥单于在位的时候,月氏曾经发起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反对匈奴人的战争。但是,稽粥击溃了月氏人,杀月氏国王,并且把国王的头砍下来,作为喝酒的器皿。匈奴人认为以敌人的头做了酒器,不但可以彻底征服敌人的灵魂,而且还可以将敌人的力量和智慧占为己有。
月氏国王被杀之后,一部分月氏人被接受了匈奴的统治,少部分坚持真理的人月氏人,网南进入了南山,就是进入了青藏高原地区,躲避于西藏人的羌族部落中。历史书上叫他们“小月氏”。另外一大部分月氏人,则向西北逃窜,进入准葛尔盆地,沿着伊梨河和伊斯色克库尔湖附近定居。这块土地,本来是属于塞种人(SAKAS)的,月氏人驱赶塞种人而占其地,就迫使塞种人逃避他方,在中国的历史书上记载着这些塞种人向西入侵了索格底和巴克特里亚地区,并且占领了原来属于希腊人的领地(中国历史上,叫这个国家为“大夏”,也有的书叫“达海国”。而南逃的月氏人,进入了印度西北部,并且建立了罽宾王国(见〈汉书〉) 但是,可怜的月氏人也不能在新的土地上安居乐业,仅仅几年之后,他们就受到了新的威胁——乌孙。乌孙和月氏人本来是居住在喀什加里亚地区的俩邻居。后来乌孙和月氏结仇,月氏人杀了乌孙的国王,迫使乌孙人北上进入匈奴的地盘躲避。老上单于很喜欢这个乌孙国王年轻的儿子,于是帮助乌孙人民复国。乌孙得匈奴兵马的帮助,领兵西进,打破月氏。(这事情应该发生在公元前160年左右)以后,乌孙复国之后,就世世代代的居住在准葛尔地区,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直到他们彻底的消亡.................
前面说了,月氏人被乌孙人占领之后,只好侵占别人的土地来安家。他们侵占了索格底和巴克特里亚,这个地方的国家,就是中国历史上称为“大夏”的国家。也叫“达海国”。巴克特里王国是希腊人建立的国家,包括了妫水以南的巴克特里亚地区和妫水以北的索格底地区。当时,妫水以北的地区,随着月氏人进入准葛尔,这里也受到了塞种人的入侵,这里当时已经几乎被塞种人占领。当时的巴克特里国王本来也没打算要这个地方,心里只想着能够保全妫水以南的巴克特里亚本部地区就够了。但是几年之后,月氏人把塞种人赶走之后,有开始入侵这块土地。被赶走了塞种人,只有向西南方选择抵抗最小的地区迁徙,于是,塞种人入侵了伊朗高原上的帕西安帝国(可能看到这里,大家基本就对上号了)于是这里改名成为塞种斯坦,就是现在伊朗地区的塞斯坦省。
月氏与塞种人的迁徙,对世界历史之影响远不仅此,他们同样还影响了印度的历史。因此,稽粥(老上单于)征讨月氏的影响可谓深远。公元前160年,稽粥死了,他的儿子军臣单于即位,开始了长达13年的统治,直到公元前126年为止。军臣单于即位的第三年,汉朝的景帝继任文帝出任国家元首。汉朝因此引发7国之乱。但是此时军臣单于采取了修养生息的政策,没有因此而入侵中原,确实是失去了一个问鼎中原的绝佳时机。
汉景帝继续与军臣单于和亲,通关市,派遣公主出嫁,继续维持了当时签定的和约。军臣单于在位期间,过去臣服的乌孙,竟然逐渐发展起来,并且争取从匈奴人手中获得独立,于是军臣单于发兵攻打乌孙,匈奴没有取得胜利,被迫撤兵。从此,匈奴对乌孙的统治,也就仅仅维持在名义上的宗主而已。由此可见,匈奴这个时候已经有衰退的征兆,但是还不是很明显。毕竟在公元140年前后一段时间,匈奴仍然是亚洲地区,或者说是东方最强大的帝国........................
这一段,我们应该回顾匈奴与汉王朝的全面战争——
汉景帝死了之后,武帝刘彻即位。刘彻统治中国长达53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武帝逐步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稳定了内政之后,汉武帝刘彻开始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并且最终遏止了匈奴人的势力,将他们逐渐赶到了戈壁沙漠..........
汉武帝即位初期,已经打算北伐,但是当时的汉武帝担心自己的实力有限,不足以以一己之力而胜匈奴,于是,他派遣使臣张骞,寻找30年前被匈奴击败的月氏人,想联合月氏的力量东西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踏上了离家的路程...............
张骞通西域的事情我简单的介绍一点点:张骞出发的时候,有100多人,后来就剩下两个人。历13年,主要是张骞去找月氏的时候,被匈奴人扣押,因为当时双方有和约,还没有彻底的反目,所以一直没杀他。匈奴人对他不错,给了他牛羊和妻子。但是张骞还是找了机会逃跑了。经历千辛万苦之后,张骞终于找到了月氏的都城所在地。但是,此时的月氏已经在妫水以北定居了很久,这里牧草肥美,部落安居乐业,月氏人似乎正在努力让自己忘记过去那段悲痛的历史,于是,张骞只有回去,他取道南山,想沿着羌族的领地回国,但是他再次被匈奴俘虏,于是,又是一段长时间的软禁。
公元前126年,军臣单于死,匈奴国内大乱,大乱的原因,就是军臣单于的弟弟伊秩斜和军臣单于的儿子争夺大单于的宝座,于是,张骞趁着局势混乱,逃跑了~~
张骞回到长安之后,武帝大悦,拜张骞为大中大夫,也就是相当于统帅部2级参谋,相当于德军统帅部的情报参谋,后来,又封博望侯。张骞之所以受到如此的重用,我想也是因为刘彻已经知道了张骞的价值,张骞这10几年辛苦生活,终于换来了回报——
张骞除了给当时汉王朝带去了西域的文化和重要信息,而且,还带去了葡萄和苜蓿,根据张骞的叙述,汉王朝才第一次知道,在中国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古老而神圣的国度——印度。
也正是有了张骞的信息,汉武帝刘彻数次派遣使臣寻找印度。但是西南大山路途险峻,没找到,反而发现了不少居住在西南地区云南、广西一带的少数民族,于是开疆拓土,汉王朝时期的中国,第一次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了西南地区。
正是有了张骞的准确的情报,在此后的100多年里,汉王朝的军队不断的向西寻找并拓展着自己的疆域,并终于控制了河西走廊、以西的准葛尔和喀什加里亚等地区。
张骞出西域的时候,在汉王朝的西边,一直到罗布诺尔,这是西方对此处的一个统称(我觉得这个统称比较合适),其实就是罗布泊湖和附近河流流域,当时的罗布迫是一个大湖,有几条支流汇入其中,相比是风光旖旎~~牧草肥美的世外桃园
以前,这个地区,生活着两个民族——乌孙和月氏,后来这两个民族西迁之后,匈奴占据了这个区域,并且在这个地区扶持了几个臣属于自己的城邦国家。在罗布诺尔??的祖先,就有古羌族的血统。在罗布诺尔以西,就是汉朝史书上讲的“36国”
当时的36国,基本都已经臣属于匈奴,匈奴在当时的焉耆设置了地方官,维持其统治。负责税收和贡品的收缴。刚开始,匈奴对各国的政策还是很有特色的,叫“杀富济贫”,有时候从富裕的国家多收点,接济接济贫困地区。
喀什加里亚的北边是天山,天山北边是准葛尔盆地和伊梨河流域,此时的这片区域,还是乌孙的地盘。而喀什加里亚的西边,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葱岭。现在叫帕米尔高原。葱岭以西,就是大宛国,
大宛国后来被称为破落那帝国,或者是浩罕帝国,占据了药杀水的上游的广大地区。大宛这个国家当时比较大,共有70多座城,但是此处的居民并非游牧民族,他们已经开始进入了农耕文明。民众骁勇善战,在匈奴的重压之下,一直保持着国家的独立与领土完整,实属是不易。
在大宛的西边,就是月氏和康居两国。上面提到,月氏原本居住于中国的西北,后经准葛尔盆地迁入南部索格地地区,这个区域在《汉书》中被称为“河中”地区。根据张骞的记载,当时月氏的王庭在妫水以北还没有迁都,但是月氏已经征服了妫水以南的大夏国——就是达海国、或者是西方历史书籍中说的由希腊人建立的“巴克特里亚”。自此,希腊人统治的巴克特里亚的历史,就走上了消亡。虽然张骞的记载中没有提到希腊人在巴克特里亚的统治,但是他也说明,正是由于大夏的松散的城邦制,没有有效的团结起来对抗外来的入侵,才导致了月氏人逐个的击破并征服。此时的月氏人虽然还是保持了游牧民族的特色,但已经开始逐渐走上了定居,并具备了农耕文化的特点,出现了封建贵族地主。
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当时的月氏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虽然被匈奴击败,但是仍然具备中央集权国家的特点。但是,几年之后,月氏的封建贵族地主的势力逐渐扩大,终于导致了月氏的分裂,月氏于是分为5部,其中最大最重要的一部,就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贵霜”王国。以后,贵霜王国逐渐的崛起,并征服了整个东伊朗地区(波斯高原的东部),而且进入了印度的北部,并且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后来著名的——贵霜王朝。
至于康居,当时国家所处的位置在月氏的北边,也就是在妫水和药杀水之间的索格底地区的大片土地。后来这片区域出现了几个出名了城市化国家——布哈尔和撒马尔罕。在张骞通西域的时候,康居人就在药杀水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并且逐渐发展起一座延续至尽的历史名城——塔什干。
康居当时还是继承和发扬了游牧民族的特性,逐水草而居。他们“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见《汉书》),说明当时的生存压力还是相当巨大的。但是康居人并没有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而屈服,他们坚强的屹立了一段时间,也曾经逐渐的壮大,成为中亚地区一个强大的国家。但是可惜的是,他们最后也走上了月氏人的旧路,分裂为5部,并逐渐的消亡,化为历史中的一颗璀璨的沙砾,其结局不能不令后人慨然......
张骞个人到过的国家,似乎仅仅局限于康居和月氏。对于中亚地区或者更西部的国家,他是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的。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张骞没走那么远。
其实,在月氏的西部,还有一个著名的国家——安息。他们居住在土耳其斯坦的西南部和伊朗高原的西部地区。其实“安息”就是我在另一个帖子里说的“帕西安人”,这也是西方的称呼。因为,安息的英文字母是ANSAK,而帕西安帝国的缔造者的名字ARSAK,证明了两者都是一音转译。
另一个中国历史中记载的国家“奄蔡”,则居住在土耳其斯坦的西北部。奄蔡人就是西方历史书上记载的“阖苏”,因为英文的拼写证明了这一点——AORSI,AORSI人有人认为是马萨盖达人的后裔,我在前面的中亚历史故事介绍中,介绍了马萨盖达人的情况;也有人认为是马萨盖达人和土耳其斯坦人通婚之后产生的变种。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对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中对于中亚地区的几个国家的名称对上号了吧——
漏了一点,根据剑桥中亚史的描述,当时的土耳其斯坦的东北部,居住着吉尔吉斯人,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说的“坚昆”人。此外还有丁零人,有人说他们是回鹘人的祖先。他们此时都是匈奴帝国的臣属。
刘彻即位之时,派遣张骞出西域的主要目的,是想联合月氏人,一起进攻匈奴,使匈奴东西不的兼顾,从而消除汉王朝北部的重大威胁。此时,刘彻虽然表面仍然和匈奴维持良好的关系,但是私下里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积蓄力量,与匈奴一战!
可是,刘彻没有想到的,张骞出使5年之后,一直没消息,莫非人间蒸发了~。刘彻于是单独行动。设伏兵于北部边界,诱击匈奴的军臣单于。可惜功败垂成,匈奴单于逃跑。由此,两国彻底决裂,进入了长期的战争。但是当时两国的实力大体是相当的,谁也不能征服谁,汉在西部取得了突破,公元前127年,汉军占领河套地区,恢复了秦朝时期对鄂尔多斯草原的控制。而匈奴人则在东部地区取得了优势,占领了山西和河北的重要地区。双方基本是打平。
公元前123年,匈奴迁都,将司令部迁往漠北蒙古的色楞格河区域,也就是现在的乌兰巴托。这里也是1300年之后蒙古帝国崛起的地区,而此前,匈奴的王庭一直是在漠南蒙古。蒙古的迁都,历史评论家有两种说法,一说匈奴的北迁,是为了引诱汉军北进而歼之,另一种说法,认为匈奴北上,是拉开与汉朝边界的距离,有示弱的意思。我个人认为,后者的说法是成立的,匈奴本来为游牧民族,其战争的韧性与汉朝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此次的北上,确实有暂时脱离接触的嫌疑,因此我认为,自匈奴都城的北迁开始,汉朝和匈奴的军事均势,正在逐渐的改变......
公元前126年,匈奴帝国最后一个伟大的单于——军臣单于,因病去世。军臣单于的弟弟,就是《汉武大帝》里的主角——伊稚斜。他自立为单于,并且和军臣单于的儿子於单爆发了争夺大单于的战争。经过一系列的战争,伊稚斜获得了胜利,成为匈奴的大单于。但是,这次王位的争夺战,大大消耗了匈奴帝国的实力。伊稚斜和他以后的继承者,基本上没有为匈奴帝国再现辉煌,相反,他们多短命。从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汉武帝刘彻在位的时间里,匈奴换了7个单于,而汉王朝只有刘彻一人。从历史上看,王室成员的短命,是帝国走上衰败的征兆。
与匈奴频繁的更换统治者相比,汉武帝刘彻培养了几个出色的军事统帅,卫青和霍去病。他们的荣耀我在这里不再介绍,很多帖子和电视剧都基本遵照历史做了详细的介绍。
霍去病改变过去汉军缓慢的推进方式,效仿学习了匈奴骑兵的战术,于公元前121年,开始攻击匈奴人,并获得了胜利。此后,他几次进攻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的领地,并且获得了胜利。缴获了匈奴人的“祭天金人”。这个“祭天金人”,是历史上第一次听说匈奴人有神像,西方历史书认为这个祭天的金人,很可能就是经由喀什加里亚地区传去匈奴的佛教的塑像。因为当时佛教已经在喀什加里亚地区广为流传。这个说法,现在没有办法证明是真假,如果是真的,那就是中国第一次和佛教接触。毕竟,中国中原地区第一次兴建寺庙,是东汉末年的事情。 浑邪王和休屠王的大败,激怒了匈奴单于伊稚邪。他下令召见他们俩,并准备把这两个王杀掉。浑邪王和休屠王本属于军臣单于的重臣,得知此事之后,俩人害怕,准备投降汉朝,后来,休屠王反悔,浑邪王杀之,率所部4万余人降汉。汉武帝封赏之后,安排他们在河套地区定居。从此,休屠王和浑邪王的属地居民几乎全部投降了汉朝。这对于本来人口就稀少的匈奴帝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匈奴人和南方的羌族和喀什加里亚地区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而且,先前由匈奴控制的喀什加里亚地区的部落王国,也因为浑邪王的投降,也逐渐倒向了汉王朝。从此,汉王朝逐渐控制了喀什加里亚地区,并对西域其他国家施加影响。
汉王朝从此在喀什加里亚地区逐渐获得优势,并由此加强了对匈奴地区的威胁。不久之后,汉王朝巩固了对西域国家的控制,终于可以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的对付来自北方的威胁——因此,我认为匈奴浑邪王的投降,称的上是汉匈战争的转折点,似乎是不过分的。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刘彻召集两路大军讨伐匈奴,一路是霍去病率领,一路是卫青掌权。过程不多讲,书上和影视作品中讲的详细的很。结果是霍去病的这路汉军深入1000多公里,擒杀匈奴人70000多人。而卫青的汉军遇到了匈奴的主力,两军的战争十分激烈。后来在“上天”(我怀疑就是现在常见的沙尘暴)的帮助下,匈奴单于逃脱,往西北撤退,汉军没有追上,失去了扩大战果的机会。
这次沙尘暴下的恶战,双方损失都很大,匈奴人被逐出了内蒙古利亚地区,此后他们的活动范围限制在了外蒙古利亚一带,但是仍然维持区域的强势。汉朝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北线和西线的全面优势。但是,汉军的损失也很大,出征的140000匹马,活着到家的只有不到30000匹。汉军由于军马数量的急剧减少,此后在很长的时间内,无法再对匈奴人展开征讨。此战之后,由于伤亡过大,卫青作为汉军统帅的地位,出现了动摇,并且遭到刘彻的处罚。汉军与匈奴的战争,终于因为双方元气的大伤,暂时进入了休整期。(见《汉书》)
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汉军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年轻统帅。这位被西方人称为是东方的亚历山大的传奇统帅的去世,导致汉军对外作战的指挥官,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窘境。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出现了罕见的20年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