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三公九卿,因为这些个官基本上包罗了政府的重要部门。 三公: 一、丞相。当然拉,也叫宰相,这个官职是百官之首,辅助天子,总理政务,那么他最早是怎么来的呢?“宰”是封建时代(特指,不是教科书的“封建”)宗庙祭祀前主宰牲之任的人,后世的“主宰”一词,就源于此,也执掌礼仪,不过这个官职管的事情也很杂,比如治膳,说白了就是厨师。《吕氏春秋》说:“伊尹以割烹要汤。”即庖丁也。后来的:“治大国若烹小鲜。”估计也和这个有关系。(一笑……)[em:35]“相”则是封建时代贵族的祭祀之中执掌礼仪的人,也兼管朝聘、宴享、会盟等等,所以一开始是家相,后来才演变成国相。 后世宰相为政府首脑,宋世权利较大,自明以后,宰相一职废除,就变成了一个尊称了。 二、御史大夫,即副丞相。《战国策》:“献书于大王御史。”最早也是王室私臣,御史大夫下有御史中丞为副官,按周礼,丞相主太宰,御史大夫主小宰,而御史中丞等主宰夫。 汉朝时候除正副两职外,另有御史十五人,接受公卿的奏章、文件等等,相当一个秘书班子,后世御史就变成为天子纠察百官的职位。 三、太尉。武官的首长。汉武帝时宠其为大司马,主于内朝,以丞相主外朝。这个没什么说头。 以上为三公,别称分别是司徒、司空、司马。
九卿 一、太常。主管宗庙礼仪的官,这应该是宰相职位分化之后的官职,下属的官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医、太卜等,也是九卿之长。 二、光禄勋。执掌宫掖门户,相当于后世的领侍卫内大臣,下属大夫、郎等官职。 三、卫尉。执掌宫中卫兵,相当于侍卫统领,下属公车司马、卫士、旅贲等,与光禄勋不同的是,这个官职是武官。 四、太仆。主管车马,当然只是归皇家所用。 五、廷尉。主管刑罚,相当于后世刑部尚书。 六、大鸿胪。主管归化蛮夷,相当于后世理藩院、总理衙门、外交部等等。 七、宗正。主管宗室,相当于后世宗人府。 八、大司农。主管天下财赋,以供给国家公费开销,相当于后世户部尚书。 九、少府。主管天下财赋,不过供给的是天子和宗室,相当于后世内务府,但权限要小些。 以上为九卿,论起来,最早这些都是天子私臣,也可以从其功能的逐渐演变看出王室和政府的分离过程。
再说别的: 尚书,秦朝时候,少府有遣吏四人,在宫里主管发放书籍,就是“尚书”,到了汉朝有六尚,分别是尚衣、尚冠、尚食、尚浴、尚席、尚书,地位低下,干的基本都是太监的活,到了汉武帝时候,才开始重用尚书,到最后为一部之长官。 侍郎,最早还是皇帝身边的侍卫,“郎者言廊也”,也是因为他们的工作都在廊下侍卫而得名,也是天子近臣,等闲人不能担任,主要有三个途径:一、荫任,官员俸禄两千石以上的,可以选一子担任郎官。二、资选,家财五百万以上,可以出任。三、特殊才能,估计是受到孟尝君、信陵君的启发。 宦官,最早也不都是阉人,地位也不低下,因为当时的传统,贵族身边常有刑人服侍,基本也是出自贵族阶级,而宦的意思也是仕宦,并无贬义。 国,记得当年有个老外说长城是中国的国境线,后来被人驳斥,说哪里有城墙修在国境上的?其实这个“国”,最早的意思就是城墙以内的部分,春秋早期,基本上一个城就是一个国家,后来出现了“附邑”,意思是一个国除了都城外,还有其他的城。国以外是郊,也是农业生产的地方,再往外就是荒野,也是蛮夷出没的地方,所以那个时候夏夷杂处,我们说的“南蛮、东夷”等等,也是个大致的方位。所以说最早的城墙就是边境,勉强也说的过去。当然那个傻老外不会明白,但是我们要明白。 九流,最早不是指各个职业,在春秋战国时期指的是九个学术流派:儒、道、法、墨、兵、农、纵横、阴阳、杂。(凭记忆,不一定准确)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最开始没这么牛的话,它的原型是:“ 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 太史,之所以单独提出来,是因为这个东东是治史者的老祖宗,地位不高,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来,而且从司马迁的文章里(好象是信笺)也有表述。春秋时候,诸侯不能私自修史,在各国的史官都是天子之臣,卫国太史柳庄死,献公说:“柳庄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环球热讯社区http://bbs.hqhot.com】原贴网址http://bbs.hqhot.com/viewthread.php?tid=928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