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科举制的起源是科举研究中最大的热点和公案之一。至今探讨这一问题的专文已有20余篇,还有许多著作辟有专门章节参加讨论。各种观点林林总总,大约有十余种之多,令人莫衷一是。尤其是主张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说的日本著名汉学家宫崎市定所著《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科举史》二书在国际上影响很大,其简本《科举——中国的考试地狱》于70年代译成英法文字之后,国际汉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跟着采用科举始于隋文帝的观点。美国人迈克尔·哈特著《世界100名人排行榜》,所列第82名隋文帝的主要政绩之一,便是说他创立科举制产生了长期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对科举制的起源问题很有必要正本清源,以取得相对共识。本文在回顾各种观点的基础上,从辨析“科举”一词内涵的演变入手,论述科举制的起源和进士科的起始时间,并着重与主张开皇七年说的学者商榷,希望能得出较为符合历史事实的认识,以达到问题的相对解决。 一 诸家观点回顾 关于科举制起源的诸种观点,大体归纳,有始汉说、始南北朝说、始隋说、始唐说、兼顾始汉与始隋说五类,具体细分,还可分成十余种。以下只举出较具代表性者。 (一)始于汉代说 近代学者较早主张科举始于汉代者为黄炎培,他在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教育史要》一书序言中说:“如果真要说科举的起源,该说西汉。当时的考试制度,不早已分科射策么?但当时并没有全凭科举。”在28页中又说:“汉朝政治,有一件事,大概当时万料不到流毒至二千年以后。及今追究当时制度,总不免有始作俑的嫌疑,就是科举。”外国学者中,自1938年杜布斯在《汉书》英译本中对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年)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傅纳以言”一事加以注释评论,认为这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起始后,由于英语中科举制度多译为考试制度,因而西方学者中有不少人主张科举制始于汉代。而一些专门研究汉代文官延揽制度的学者,更是直截了当地主张汉代的察举制便是科举制的先驱。论述科举始于汉代说者最为系统的是《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发表的徐连达、楼劲《汉唐科举异同论》一文,作者认为汉代整套科目体系中有不排除布衣入仕的常科、整个组织过程具有全国性和统一的步调、具有取舍放留意义的考试环节三大要素,汉代的察举与唐代的科举基本一致。故汉代实为科举的初创期,唐代则系其完善期。 (二)始于南北朝说 唐长孺认为唐代科举中最重要的进士、明经两项科目,从形式上来看和过去的孝廉、秀才有继承关系;秀才、孝廉考试科目的不同,也就是以后进士、明经二科之别;南北朝后期的举秀孝和南朝的明经射策从考试内容特别是从放宽门第限制上说已经为唐代科举开辟了道路他未明确说科举制始于南北朝,而万绳楠则明确称科举制始于梁朝。《梁书·武帝记》载天监八年(509年)五月壬午诏云:“负?NFEA1?成风,甲科间出。方当置诸周行,饰以青紫,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梁朝还有一些“入国学,明经射策甲科”入仕的实例。万绳楠认为这样的“明经”和唐代科举制下“明经”一科,并无多少区别。从天监八年的壬午选法中,可以见到唐代科举制的影子。因此科举制实际开始于梁朝。 (三)始于隋代说 此说又可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始于隋文帝时,其中又可细分为三种观点,其一为开皇七年(587年)说。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1946年出版的《科举》一书15页至17页中指出:科举的起源宜由北齐以来逐渐重视考试的秀才科着眼,而不宜由进士科的创立着眼,迨开皇十八年废中正制度,秀才科考试完全归中央掌握,是为科举制度的起源。但他在10年后出版的《九品官人法研究》一书中修正了其观点。在该书绪论中,宫崎市定认为开皇七年令各州每岁向中央举贡士三人,这种贡士大约包括秀才、明经和进士,进士这个名称在开皇年间就已经存在。在同书第520页他还举出《新唐书·房玄龄传》所载房玄龄“年十八,本州举进士”,从其卒年推算房玄龄举进士当在开皇十五年(595年),因此开皇七年制诸州举人为科举之始。1963年,宫崎市定又在其《科举——中国的考试地狱》一书所附科举年表中,明确将以秀才、明经、进士等科目为标志的科举制度起始时间列于开皇七年。岑仲勉在196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通鉴隋唐比事质疑》“进士科之始”条中,也认为开皇七年制定之贡士,“实唐代进士科之先声也”。发展至今,开皇七年说相当流行。其二为开皇十五年或十六年(595、596年)说,韩国磐先生于《历史教学》1955年第2期发表的《隋朝中央集权势力与地方世族势力的斗争》一文认为,进士科在开皇中已出现;并在1955年撰写的《关于科举制度创置的两点小考》中指出,所谓科举制度,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来选举人才的选举制度;按房玄龄十八岁举进士推算,开皇十五或十六年时应已出现了进士科。第三种观点认为始于开皇九年(589年),见贾志扬《宋代科举》一书,此说虽未加阐释,但估计是依据《隋书·高祖纪》所载开皇九年灭陈统一全国后,四月下诏令“武力之子,俱可学文,人间甲仗,悉皆除毁。有功之臣,降情文艺,家门子侄,各守一经,令海内翕然,高山仰止。京邑庠序,爰及州县,生徒受业,升进于朝,未有灼然明经高第……见善必进,有才必举。”这是以隋统一中国当年作为科举始年。 另一派认为科举制始于隋炀帝时,此派观点也以进士科的出现作为科举起源的标志。具体又可细分为四种。一是认为始于大业元年,陈直以1920年洛阳出土隋北地太守陈思道墓志所载“公弱冠及进士第……以大业二年卒”为据,主张进士科始于炀帝大业元年二是认为始于大业二年,此说以《通鉴纲目》将进士科始建时间系年于大业二年为据,为过去大多数学者所采用。三是认为始于大业三年,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第3编第1章第1节中说,607年(即大业三年),隋炀帝定十科举人,其中有“文才秀美”一科,当即进士科,这是科举(主要是进士科)制度的开始。此说也得到一些论者的赞同。四是认为无法确定大业何年,“炀帝始建进士科”,是比较审慎的说法许。 (四)始于唐代说 1932年9月,陈东原在《学风》2卷8期发表《隋唐的科举(中国教育史话之三)》,指出:隋置进士科,与前代孝秀之制,相关甚微,并无显然之变迁。不过进士科之名目,起于隋代。“科举之制,与其说肇端隋代,毋宁说起自有唐。”1934年9月,邓嗣禹在《史学年报》第2卷第1期发表《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一文,在考证排比古代有关科举考试始于隋或始于唐的史料后慎重作结曰:“科举之制,肇基于隋,确定于唐。”文后附俞大纲、张孟劬与邓嗣禹讨论此文的信函,张表示完全赞同邓的观点。俞则认为不得以进士设科年代,以定考试制度始于何时,“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为定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俞大纲还将此函以《与友人论中国考试制度起源书》为题,单独发表于1934年11月出版的《光华大学半月刊》第3卷第4期。此后不久,邓嗣禹将此《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一文略作删改收入其1936年印行的《中国考试制度史》一书中,列为“科举肇基于隋确定于唐”专节。邓嗣禹此说似乎兼顾始隋与始唐说,但其观点还是可以归入始唐说一类。在该书中所附历代考试沿革略表中,在炀帝大业二年栏列“初以进士为科”。他在该书中还说:“隋置进士科,似非科目之比”,“梁有射策对策,后齐之饮墨水,约略有场规矣,虽谓考试滥觞于此时可也。然后周及隋,考试之事,反无闻焉。故谓科举确定于唐者此也。”在谈及废科举时,又说“此令一下,科举之制,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正式开科以来,行之千二百八十四年,而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告终矣。”。可见其观点是主唐说。何忠礼于《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发表《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一文,在邓嗣禹、俞大纲、张孟劬等人讨论科举起源的基础上,主张科举制应具备士子应举允许“投牒自进”、一切以程文定去留、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三个特点,因此科举制的起源和进士科的创立时间都在唐代。此说也有一定影响。傅璇琮也认为“进士科是唐代出现的新事物”。外国学者中,较早也有一些人以为科举始于唐初,或始于唐太宗时,或主张始于武德五年(622年)。 (五)兼顾始汉与始隋说 笔者曾提出,科举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即西汉以后分科目察举或制诏甄试人才任予官职的制度,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即隋代设立进士科以后用考试来选拔人才任予官职的制度。科举一词的内涵在一千多年间也有所变化,宋以前科举(或称贡举)多指广义科举,明清以后直至现在通常用狭义科举的概念。以下将进一步论述这一观点,并将进士科举的起始时间明确定为隋炀帝大业元年。 二 广义科举与狭义科举 科举起源问题不仅是史实的考证问题,而且牵涉“科举”的定义问题,只有明确“科举”一词的内涵,才能取得对科举起始时间的共识。 对科举起源问题有如此之多的分歧,主要与科举制度至为复杂、科举一词在千余年中含义有所变化有关,也与《隋书》未记录进士科设立年代有关。按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是两个既密切相关又有所区别的问题,由于一般人多将进士科的起始作为科举制起源的标志,因而很有必要考证清楚进士科的出现时间。而科举一词的内涵前后有所不同,因此要辨明科举起源问题,就不能将讨论的范围局限在隋唐时期或汉唐之间,而需扩大视野,将此问题放到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中加以考察,上至西汉,下至明清的有关制度和提法皆须做比较分析,甚至外国19世纪以前的文献中都有一些相关史料可供参考。 “科举”一词的最初含义是设科举人或分科举人,或者说是设置科目贡举人才。“科举”一词的要素为“科”和“举”二字,虽然二字连称是隋文帝以后才出现,但早在汉代已分别出现过“甲科”、“四科”、“贡举之制”等提法,也有“高第”、“上第”、“下第”等科举时代常用的名称,甚至还有“不应旧科”、“犹不应科”的用法。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诏“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此次诏举与汉代以来各朝皇帝的诏举是一脉相承的,但文字上略有新意。此前各代诏举一般也是分科举人,然而未将几科与举人连在一起表述,而隋文帝首次提出“以……二科举人”,对科举一词的出现,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看有一定的意义。隋唐时期,“科举”一词的正式用语多称为“贡举”,但唐代也有直接称科举者,除常见“应八科举”、“应四科举擢第”《旧唐书》卷90《李怀远传》。以外,还有“不从科举”、“嘉遁科举”等说法,而且还出现了与后来意义相同的用法。中唐时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曲号义阳子》载:“贞元十二年,驸马王士平与义阳公主反目,蔡南史、独孤申叔播为乐曲,号《义阳子》,有团雪散云之歌。德宗闻之,怒,欲废科举,后但流斥南史、申叔而止。”蔡南史、独孤申叔为进士,唐德宗因此事认为进士中存在某些浮华轻薄之风,因此“欲废科举”,这里的“科举”便专指进士科举。《唐国史补》卷下《叙进士科举》还用“进士科举”一词来概括关于进士科的专门记述。《孙樵集》卷7《序西南夷》云:“其新罗大姓士,有观艺上国,科举射策与国士偕鸣者。”孙樵是唐宣宗大中九年及第进士,后官至中书舍人,序中所云是指外国士人参加科举的宾贡进士。 另外,唐代还有单独用“科”字来表示科举或科第的用法。如《柳宗元集》卷23《送崔子符?罢举诗序》说:“世有病进士科者,思易以孝悌、经术、兵、农,……科不俟易也”;同书卷25《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云:“仆未冠,求进士……今夫取科者,交贵势,倚亲戚”,这里所谓“取科”,意为取进士科第。与此类似,《韩昌黎文集校注》卷3《答陈生书》说“汲汲于科名”的进士科举子陈商“所问则名,所慕则科”;同书卷4《送陈密序》载太学生陈密云:“密来太学,举明经,累年不获选,是弗利于是科也。”韩愈告诉他说:“爵禄之来也不可辞矣,科宁有利不利邪?”此处的“科”则是指明经科举。 宋代科举的正式名称虽还以“贡举”为主,但使用“科举”一词者多了起来。如欧阳修在《新唐书·选举志》中说“德裕尝论公卿子弟艰于科举”;《苏文忠公全集》卷5《论养士》说:“三代以上出于学……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叶梦得《石林燕语》卷3云“以科举取士,得人为盛”。《宋史·选举志》中也常言“科举既数”、“科举制度”、“遽废科举”、“不经科举”、“更行科举”、“遇科举仍自发解”、“不由科举”、“科举之文”、“两项科举”等等,其含义已与今天所言科举基本相同。日本学者曾我部静雄认为至北宋末期,官方的诏书中始有以科举作为贡举之意,至南宋末期似已大部分使用科举之名称。因此,在宋代贡举渐次为科举所。元代以后,科举一词已基本上取代“贡举”,但一般更多的是使用“科目”。而宋神宗时罢去明经诸科,仅留进士一科,后虽分为经义进士、诗赋进士,金朝还有策论进士、律科进士,但至元代皆统一合为“德行明经科”,实即进士一科,明清两代相沿不改。此时虽称“科目”,但却是有科而无目,分科举人的含义已不复存在。 明清时期,“科举”有特指和泛指两种用法。科举特指为提学官在各地科考后拔取准备参加乡试的科举生员。《明史》卷69《选举志》谓提学官“继取一二等为科举生员,俾应乡试,谓之科考。……生儒应试,每举人一名,以科举三十名为率。举人屡广额,科举之数亦日增。”明清两代府州县学生员招收录取和选拔举送考试构成了科举考试系统的基础部分,生员又分为增广生员、廪膳生员、科举生员等几个层次,只有科举生员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科举生员在明清之际一般简称为科举,因此小说中大量谈及“科举”。如《金瓶梅词话》第56回谈及温秀才说其宗师提学陈正池“十八岁科举,中壬辰进士”。《警世通言》卷18《老门生三世报恩》说鲜于同这位“科举的秀才”得了县公案首,“搭上一名科举,喜孜孜去赴省试”,后来报恩座师是“少答科举”。《生绡剪》第1回说某人买个秀才两年后,“又买一名科举”;第3回说“取了一名科举,就要往南京入场”;第12回说“买一名正科举”;第14回说“明年大比,今幸得已取科举”。这些“科举”皆是特指科举生员,若以科举制度去解释就不通。又如清代岐山左臣《女开科传》第5回有云:“我闻得宗师已行牌按临科举,想来孩儿本省已该科举”,“姑娘见他说要去科举”,这里的科举也应指科考拔取准备赴乡试的生员。同书第3回又云:“如今挂名读书的朋友,侥幸弄得一名科举,恨不得把科举二字做个扁钉,钉在大门之外;写个票儿,贴在额角之头。”“科举”既然可以称为“一名”,当然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科举制度有所不同,而是特指科举生员。 泛指的“科举”便是指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任予官职的科举制度。洪武三年(1370年)诏令中所谓:“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洪武十七年(1384年)“定科举之式”《明史》卷70《选举志》。,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科举含义相同。由于明初定型后的科举制度相当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在明清500余年中一以贯之,很少变化,而此制与元代以前的科举制相比又更为复杂严密,因此也有人认为科举是指明清成熟定型、采用八股文取士以后的科举制度。张之洞《劝学篇》外篇《变科举第八》说:“中国仕宦,出于科举。虽有他途,其得美官者,膺重权者,必于科举乎取之。自明至今,行之已五百余年。”清末民国时期也有一些人视隋唐至元代的科举为一类,明清时期的科举为另一类。不过,多数人还是将科举起源从隋唐算起,并以进士科的出现作为科举制的起始时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贡举”一词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指科举制度,而一般特指府州县学的贡举生员。《国榷》卷32载明人霍韬说:“国初用人,荐举为重,贡举次之,科举为轻。今则科举为重,贡举次之,荐举不行矣!”这里贡举与科举并称,贡举便是指地方官学的贡生。在悠久的中国科举史上,许多科目名称都发生过变迁,如同隋代的秀才与明清的秀才含义不同一样,“贡举”一词的内涵也有所演变,我们对“科举”也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科举”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起始于西汉;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起始于隋代。宋以前科举(贡举)多指广义科举,明清以后直至现在通常用狭义科举的概念。 几乎所有论者都认为唐代科举制包括了秀才、明经、进士等常科和“待非常之才”的制科。《新唐书·选举志》说:“所谓制举,其来远矣。汉以来,天子常称制诏,道其所欲问而亲策之。唐兴……”。只要我们明确制举是科举的一种形式、秀才和明经属于隋唐科举的重要科目,那么就应承认科举制并不始于隋代,因为汉代制诏举人的方式,汉隋间秀才、明经科的名称及考试内容与唐代的这些科目并无实质区别。考试有等第和黜落、允许考生自举也并非至隋唐时才出现。因此,古人多认为科举(贡举)始于汉代。如刘肃《大唐新语》卷10《厘革第二十二》云:“汉高祖十一年,始下求贤之诏,武帝元光元年,始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贡举之法,起于此矣。”又如陶福履《常谈》认为东汉阳嘉元年左雄改察举之制,令郡国孝廉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此会试所由?NFDB3?也。”徐天麟也认为此制“无异于后世科举之法矣”。科举制内容丰富庞杂,不仅仅是考试,但却是以考试为核心的,各种各样的制度规定和读书备考、出身授官都是围绕考试这个核心进行的。汉隋间的察举考试虽还不太严密,但毕竟有了考试这一环节,因此便初步具备了科举的重要特征。明太祖洪武三年设科取士诏说:“成周之制,取才于贡士,……汉唐及宋,科举取士,各有定制。”就是把汉代与唐宋的考试取士看做同一类别。明代冯梦祯《历代贡举志》说:“贡举之有科目,盖未之前闻也。以科目?NFDB3?于汉者若此。隋初,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至炀帝好文词,始置进士科。”此说则是将贡举科目之始与进士科的设置看做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件事,与本文的观点正合。 朝鲜历史上曾模仿中国实行了近千年的科举制,也有不少古代文献谈及科举起源问题。如林仁默《武科总要》序说:“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赵在三编《松南杂识》“科举类”序云:“汉史:文帝置三老、孝悌力田科,武帝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是谓科举之始也。”《增补文献备考》卷184《选举考一·科制一》载高丽朝慕愍王元年条,“权近曰:自汉科举始行,至唐其法?NFDC9?盛。”同书卷188《选举考五·科制五》载李朝英祖五十一年(1775年)赵思忠奏启:“近来科弊,难以毛举……大抵科举之制,非古也。古之取人之道,礼乐以成其材,询咨以简其贤。降及后世,里选之法坏,而汉之科法创焉。”这里将汉代创立的与先秦不同的取士制度称作“科法”,即科举之法。更值得注意的是《类苑丛宝》卷19《科举》分别记述“科目兴于汉,至隋唐而始备”,“大业中始建进士科”。此一说法将进士科的起始与科目制度的创建区分开来,表明了作者认为科举制的起源于汉的观点。 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古代韩国(朝鲜),科举成为900多年间选士任官的首要途径,科举制对社会的重大影响不亚于中国,因而也有许多人十分注意研讨科举问题,包括科举起源问题。从上引诸条史料中可见,一般朝鲜人多认为科举创自汉代,至唐代而制度兴盛。确实,制举形式从汉代产生后一脉相承,唐宋和清代的制科举形式与汉代的诏举没有多大差别,明清殿试的对策形制与汉隋间的策试十分相似。常科也发端于汉代,怎么在南朝时的秀才、明经考试属于察举,同样的科目考试到唐代就应称之为科举呢?因此,对自汉至清两千年来一以贯之的设科取士之制来说,应以同样一以贯之的思路来对待,不可因察举、科举字面的不同而断然将其裁为两截不过,隋以前的察举取士总体而言还是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自由投考还只是个别现象而非普遍行为,决定举子及第与否的考试还不够制度化和严密化,加上宋代以后多数人将进士科的创置作为科举制起始的主要标志,因此,考虑到约定俗成,我们还是将汉隋间的分科举人视为广义的科举,而狭义的或严格意义的科举——进士科举,则是从隋代设立进士科之后以考试来选拔人才任予官职的制度。 三 炀帝始建进士科 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隋代是一个短暂而重要的历史时期。由于进士科考试出现于隋代,而后来进士科又一枝独秀,逐渐代替和合并了其他诸科,成为考试取人的主导科目、甚至是惟一的科目,因此人们习惯于将进士科的出现看做是科举制的起始。从狭义的科举来说,进士科举的设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进士之名,始于《礼记·王制》,意为将进而用之士。唐人苏鄂《苏氏演义》卷上说:“进士者,可进受爵禄者也。《王制》曰:大乐正论造士之秀,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全唐文》卷536李奕《登科记序》也有类似的解释。而唐代文学家欧阳詹则说:“进士者,岂不言其可以仕进而能裨助政化,始自下而升上,终自上而利下者也。近代亦曰举人,实古今举贤进能之科也。”进士这一名称出现很早,而将其作为一个取士科目则始于隋炀帝。 在清代以前,进士科始于何时本来是不成什么问题的。自唐至清的古代学者从来都是说隋炀帝始建进士科。仔细分析推敲唐人有关炀帝创置进士科的说法,可以看出最早谈到隋炀帝建立进士科的是唐武则天时左补阙薛登。天授二年(692年),薛登以其时选举颇滥,士子皆背本趋末矫行饰能,以请托奔驰为务,为此,上疏指陈时弊,要求改革科举制度。《通典》卷17《选举五》载此疏云: 魏氏取人,好其放达;晋、宋之后,只重门资。奖为人求官之风,乖授职惟贤之义。梁、陈之间,时好词赋。故其俗以诗酒为重,未尝以修身为务。降及隋室,余风尚存。开皇中,李谔奏于文帝曰……帝纳其言,乃下制禁文笔之为浮词者。其年泗州刺史司马幼之以表词不质书罪,于是风俗改励,政化大行。及炀帝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故后生复相仿效,皆以浮虚为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