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8-12 21: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先代之乱—分裂的开始
建武政权存续了短短一年左右,问题就骤然增加,在混乱局面下,北条氏的残党纷纷起事,妄图复兴武家政权。其中末代职权高时之弟时兴还联合西园寺公宗策划了暗杀后醍醐的计划,但计划不幸败露,公宗随后被斩。但公宗的暗杀行动已经掀起了反抗建武政权的浪潮。此时一个人在信浓武士们的拥立下成为了撑起反对天皇专 制大旗的领头人,他就是高时之子北条时行,其举兵史称“中先代之乱”(因北条氏之镰仓幕府为先代,足利氏之足利幕府为后代,时行为两代之间的北条氏族人,所以称中先代)。在甲信豪族的支持下,时行很快收复镰仓,足利直义仓惶逃出,临行前为了不让护良落入北条手中,命属下将其杀害,护良时年仅二十七岁,这位日后本大有希望的亲王,就这样在争权夺势的暗流失足身死了。 直义在镰仓被攻陷后,便向京都报告了此消息。尊氏得知后便向后醍醐请战,要求是受封负责全国庄园治安的总追捕使和把持全国军事指挥权的征夷大将军二职。后醍醐深知,自护良亲王死后,朝廷内已鲜有能与其抗衡之人,自然不能让尊氏越做越大,于是尊氏的要求没有被批准。尊氏见后醍醐没有放权的意思,也不自讨没趣,依照义家、赖朝征讨东国的先例,未得天皇批准,就自封征东将军,领兵前往三河与直义会合去了。 尊氏在行军途中收编了大量当地武士团,并且对于投诚者全部宽大处理,这样尊氏的军容便日日扩大。虽然军势庞大,但尊氏军的行军速度却异常之快。只用了十九天就到达了距京都414千米的镰仓,平均每日行进了近22千米!比日后羽柴秀吉中国大折返时的平均速度16千米要快的多!这恐怕要算是日本历史上最快的速攻了。 在尊氏的强攻下,镰仓很快陷落,时行再次遁走信浓。后醍醐得知后,意识到尊氏的实力即将增长到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不除尊氏,自己地位难保。于是后醍醐便向镰仓下旨,以平定中先代之乱之功授予尊氏从二位官阶,命其速速回京。尊氏本欲回京,但直义和近臣高师直都认为,护良虽除,京都反尊氏势力仍不可小视,并且后醍醐等公家势力也是尊氏的威胁。更重要的是,尊氏兄弟在镰仓已经拥有足够的兵力和人望,这明显是个重树武家政权的大好时机。尊氏听取了他们的意见,拒不回京,开始在镰仓自行封赏诸将。在以往武家政权树立的过程中,公家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了阻挠,但由于手中不掌握军队,所以无法阻止武家政权的建立。然而后醍醐在实行集权时保有了一部分兵力,并且以楠木、新田为首的武士们也都忠心于天皇。因此尊氏匆忙建立政权不仅不会使后醍醐屈服,反而会受到来自朝廷的强大压力,这点可以说是尊氏对形势估计的一个失误,从此也使尊氏在后世对他的评价中不可避免的要扣上骑墙派的帽子。很快,在尊氏不接受令旨的消息传回京都后,朝廷便以反逆罪下达了尊氏讨伐令。 见讨伐仇人的机会到来,新田义贞马上以谋杀护良亲王为由向后醍醐弹劾尊氏,并自请出征。随后朝廷便組建了以尊良亲王为总大将(还是老一套)、义贞为副将的尊氏讨伐军。相较于尊氏征镰仓时的急行,义贞仅以每日14千米的速度行军,用了二十七天才到达镰仓附近。然而尊氏此时却突然丧失了战意,将军事指挥权交给直义,自己前往寺社准备出家。
总大将意志消沉,士兵的士气必然也要下降,于是在双方交战的手越河原上,足利方的士兵不是被新田军杀死,就是投降,溃不成军。然而意欲乘胜追击的义贞却不得不在箱根停止了进军,其原因乃是过惯了衣食无忧生活的亲王根本受不了连日的作战,勒令军队停下休息。义贞只得眼看着亲自消灭足利氏的良机丧失。随后义贞致函奥州的显家,邀其与自军共同出战,挟击足利军。在灭族危机摆在面前时,尊氏才重新操戈上阵。当时尊氏已做好了出家的准备,已经切着发髻了。尊氏的属下们为了和新田军相区分,便也都切了发髻,这种名为[一束切]的发型从此成了尊氏军的专属发式。尊氏与败退下来的直义军合流后,便运用了其擅长的快攻,趁敌军还在休息时突然袭击。很快击败了义贞之弟义助的军队。随后尊氏又前往义贞所在的箱根,此时直义已在与义贞的作战中落败,与尊氏合流后,双方在佐野山作战。战斗中尊氏寝反了新田方的大友贞载,导致义贞落败。当初义贞在分倍河原同北条作战时就通过寝反对方将领获得了胜利,相信当时意气风发的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也会成为此计的受害者。 义贞落败后,尊氏与京都的面前再无强力的阻隔。这位武士们的希望即将以统治者的身份前往京都,缔造一个新的时代,然而他的面前真的是一片坦途吗……
镰仓、多多良滨、凑川
义贞战败的消息传至京都后,后醍醐在怨恨尊氏反水反到自己头上的同时,也只得手忙脚乱的布置京都一带的防御。在尊氏来到京都后,看到的是名和、千种、结城在濑田的二千人、义助、文观在山崎的七千兵、楠木在宇治的五千兵,以及义贞在八幡一带的一万人。八万足利军兵分数路,由直义、师直攻濑田、尊氏亲自攻打宇治,其余各将分别攻打剩余地区。虽然尊氏军攻势强劲,但在天皇方将士的奋力抵抗下也难以占到便宜。然而就在双方进入胶着状态时,曾被后醍醐剥夺了播磨守的赤松则村见报复时机已到,便和细川定禅突袭了山崎的义助军。背后突然受敌的义助军阵脚大乱,瞬时溃不成军。天皇方坚固的防御体系被撕开了一角,则村还趁胜追击杀入京都,后醍醐仓惶之下逃往比叡山。结城亲光为刺杀尊氏假意投降,遭此前加入尊氏军的大友贞载发现,二人大战一场后亲光被杀,贞载也因伤重在第二天死去。虽然这只是一场未遂的谋杀事件,但从贞载冒死护主来看,武士们的心早已牢牢的归附于尊氏了。 在这种形势下,尊氏本可一举消灭天皇势力。然而护良亲王生前的谨慎布局此时起了作用。年轻的小将北畠显家奉尊良亲王为帅,带领着由亲房、显家父子精心训练的奥州军前来支援,使得尊氏速战速决的想法不幸破灭。并且尊氏在鸭川一带还被义贞的奇袭战术打的晕头转向,甚至有自杀的冲动,幸好义贞因天色渐暗、自己兵力过少而退兵,让尊氏检回了一条命。但随后尊氏又碰上了战术名人楠木正成,正成利用木楯来回移动的方法防御尊氏军的弓箭和近距离砍杀,又让尊氏大吃苦头,协同正成作战的义贞还趁乱突入尊氏本阵,但因双方的混战使尊氏得以隐迹于阵中,义贞和他的武士们竟然都没找到尊氏,使得他又一次死里逃生。但随着正成阻断了尊氏军的粮道,尊氏的前景愈发不妙。 在连连失败后,尊氏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失败的原因。最终他看出,武家政权的成立虽然要压制公家势力,但建立武家政权却一定要得到公家的支持。以天皇为代表的建武政权自然不会支持他,但在收到赤松的一封书信后,一个人进入了尊氏的视线范围,他就是曾经赶下后醍醐,又被后醍醐赶下天皇宝座的光严上皇。尊氏与上皇联系到之后,双方很快达成了共同打倒建武政权和后醍醐的目标。上皇向尊氏发送院宣,承认尊氏的行动,为其取得了大义名分。为了重整旗鼓,尊氏决定前往西国和九州,联手大内等有力豪族以图东山再起。 建武二年二月末,尊氏来到了长门赤间驻扎。很快得到了亲尊氏派的少贰赖尚的邀请,但太宰府的菊池氏却和少贰立场相反,见赖尚欲收留逆臣,便在尊氏尚未动身时就向少贰氏发动了进攻,赖尚之父妙惠战死。大败的赖尚逃往博多后向尊氏通报了情况,得到消息的尊氏一行人随后在宗像社布下了阵势。 三月二日,菊池势自太宰府引七千兵讨伐尊氏,当时尊氏身边仅有三百士兵,前来支援的赖尚也仅有五百人左右。不到千人的部队如何对抗菊池七千之众?穷途末路的尊氏又想自杀了事,被弟弟直义劝阻,直义虽然在常规战术上比尊氏差了一块,但他强大的精神力却是尊氏所没有的……(武术家?)在弟弟的规劝下,尊氏又一次恢复了过来,决定在多多良滨应敌。为使已方不致全灭,尊氏将直义和赖尚作为先阵先向菊池发动攻击。直义得令后便率军对菊池发动突击,据传此时恰逢一阵强风吹向菊池阵地,使得士兵被风沙迷眼,阵势混乱。直义趁机杀入敌军阵营,菊池手下对后醍醐不满的武士也不在少数,因而作战之时都仅作观望态度,实际参与作战的菊池武敏本队仅不过千人,这使足利方逐渐扳回了数量上的劣势。但直义率军追击至松原一带时又遭武敏的两面夹击,直义又使出看家本领狗急跳墙,凭着超越常人的爆发力和精神力带领着属下们冲了出去……-_-||||随后尊氏发动寝反大法将菊池手下的松蒲党招揽至其麾下,与直义军合流大败菊池武敏。(这怎么越来越像魔幻小说里的战争……) 多多良滨的形势大逆转历来是人们称颂尊氏之才的重要依据,并且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实例。能以区区八百之众破其七千之兵,一方面是尊氏在战术方面的正确指挥及谋略起了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直义等人的殊死奋战也是取胜的关键。但从上面的叙述也可看出,尊氏所面对的七千兵一来为菊池匆忙聚集的乌合之众,二来有多半武士不愿为后醍醐卖命。再加上含有一定运气在内的天气因素,多多良滨之役可以说是一次虽有一定运气在内,但仍以尊氏兄弟的协同作战、正确规划为主导的战争。多次在末路走运的尊氏在此役后还被冠以“奇将”之名,但这个称号与其说是证明尊氏高超的作战能力,倒不如说是人们对尊氏数次在危难时凭运气化险为夷的赞叹。 此时,刚刚尝到了胜利的甜头的天皇方已经放松了警惕。迟迟不向义贞下达继续追缴尊氏的命令,作为天皇方主力军的奥州军也因领内动乱而回到了奥州,从而使天皇方军力、战力大减,义贞追剿为尊氏殿后的赤松则村时,还因无法制压领内叛乱的原因倍受非议(赤松被解任播磨守后由义贞担任该职),其手下的小山田高家强收当地农民粮食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从此不给义贞军提供军粮。这些因素使得新田军士气低落、战力下降,久攻白旗城不下,直致尊氏的援军赶来。五月,尊氏兵分两路,由直义统步卒、尊氏个人率水军,分兵出击。尊氏出兵前闻知奥州军退兵的消息,以为一路上定无有力量的阻拦,于是放心驱船航行,可惜尊氏在谋略方面始终差楠木一筹:正成让四国的手下化装成细川军士兵迎接尊氏,在尊氏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袭击,给了刚看到胜利曙光的尊氏当头一棒。但楠木的努力仍无法改变历史车轮的前进,尊氏、直义兄弟很快击退了义贞的包围军,解了白旗之危。又一次被击败的义贞只得退往兵库,与楠木军合流以对抗尊氏军。五月二十五日,决定双方命运的一战开始了,无论是兵力占优的尊氏,还是暂处劣势的楠木、新田,都抱着必死之心作战。但作战经验丰富的尊氏此时又动用了佯攻战术:尊氏水军先手细川定禅率三万水军直指神户,义贞见状,判断定禅军想包抄至自己后方同尊氏主军狭击己方,便草率放弃原先守备的和田峡,追击定禅军。没有了义贞军的防御,直义迅速率兵包围了暴露在外的正成本队。尊氏水师中的吉良队也已登陆,情况异常危急。正成虽然凭借其勇猛曾一度逼退直义军,可惜孤掌难鸣,手中仅有的七百之兵难抵直义大军,最终身负重伤的正成退入一民居,立下了被后世广为传颂的“七世为人,忠君报国”的誓言后与其弟正行互刺身亡,一代战术名家,就此湮没于足利军的铁蹄之下。 中了尊氏之计的义贞闻听正成兵败身亡后,死命作战,最后退入京都。后醍醐根本没想到尊氏会再次杀来,慌乱中只得再次逃往比叡山,根本无心顾及京都的防御,使得足利军迅速进京。直义进京后,马上着手进攻比叡山。战斗中千种重显、名和长年战死,建武朝初建时名震天下的[三木一草]如今竟全部阵亡,世人也只能低声慨叹。纵然楠木等人能力再强,站在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奋战,向本无前途的建武政权尽着愚忠,不得不说是他们一生的悲哀。 南北二朝
八月十五日,尊氏根据光严上皇的院宣,立上皇之弟丰仁为帝,是为光明天皇。同月二十八日。佐佐木道誉攻下近江,绝了叡山的粮道,后醍醐陷入了断粮的不利境地。为了使光明天皇的皇位合法化,尊氏开始向后醍醐提出议和要求,经过交涉,双方确定了议和条件:延续[两统迭立]制,后醍醐退位,将三神器交给光明天皇,但立恒良亲王为太子。这使义贞十分不满,奋起抗争。最终后醍醐许诺将皇位传与太子恒良,并命义贞奉太子前往北陆继续抗争,自己则携三神器下山。虽然后醍醐表面上答应了义贞的请求,但谁又会承认一个有名无实的天皇呢?十月,后醍醐下山,将三神器交给光明天皇后立刻被软禁在花山院,这位“中兴明君”现在可要享受享受难得的闲适时光了。 十一月,在全国局势趋于安定的背景下。尊氏在镰仓时代所建立的《御成败式目》(亦称《贞永式目》)基础之上,制定了《建武式目》。《建》的内容分两大项,第1项否定了继续将镰仓作为武家政权中心的思想。第2项为行政之道,由禁止贿赂,节俭,重视礼仪、信义,禁止僧侣、女性参政等十七条组成(仿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御成败式目》亦为十七的倍数五十一条构成)。整个式目以尊氏和二阶堂是圆的问答形式呈现,十分生动可观。 然而后醍醐却不愿珍惜这难得的和平。《建武式目》颁布的一个月后,后醍醐就逃出京都前往吉野,宣布给光明天皇的三神器系伪造,自己仍是天皇。这使得日本国内突然出现了两个天皇、两个朝廷。根据两朝首府吉野和京都的地利位置,我们通常称光明天皇一脉的朝廷为北朝,后醍醐一脉则为南朝。两朝并立的时间称为[南北朝时代] 。 虽然后醍醐侥幸逃脱,余下的徒党均奋勇作战,但南朝的劣势仍得不到有效的扭转:建武二年三月,北畠显家移师灵山,率军向京都进发。奥州军一度攻陷镰仓并进入美浓,但由于从陆奥到京都经过大大小小数十场战役,奥州军的精锐得到了极大损耗,待进入伊势一带时已所剩无几,进而被高师直击败。不甘心的显家躲入河泉重整旗鼓,却再次败于师直军。显家战死,年仅二十一岁。在显家最后一次出兵前,曾向后醍醐谏奏,指出了新政的失败乃是女官、僧侣等人干涉政务的结果,希望后醍醐能恢复旧时天皇与贵族之间的关系等等。显家虽然看出了非政要参与政事给国家带来的危害,但作为南朝方的臣子,他没有看出新政失败的根本原因,导致其对后醍醐一直抱有幻想,以至于这颗希望之星过早陨落。 同时,北陆的义贞因得不到充足的军粮供应放弃了金崎城。皇太子恒良逃亡途中被俘,押送回京后被杀。义贞长子义显和尊良亲王则坚守金崎直至城破身亡。义贞逃离后,联合各地豪族以及越后一门众,逐渐恢复了兵力。但在随后与越前守斯波高经在灯明寺、黑丸城一带作战时,因迟迟等不到攻陷敌城的消息,义贞仅率五十名近卫前往藤岛城督战。半路遭遇高经部将细川孝基的伏击,义贞被流矢射中眉心身亡。义贞一生的起伏都围绕在与尊氏的斗争中,然而他却总被压在尊氏之下,就像尊氏总被压在楠木之下一样。然而尊氏最终翻身而起,自己却莫名横死,不知当冥冥中的义贞想到此节时,会不会觉得有些郁闷呢~ 在显家、义贞阵亡后,南朝的势力已无法与北朝相提并论。在尊氏看来,结束两朝并立的时间很快就要到来。于是,1338年八月十一日,光明天皇授予尊氏征夷大将军一职,使其得以再次建立武家政权,按镰仓幕府的前例,新政权以政务中心所在[室町]为名,室町幕府从此建立。新幕府的政治体系基本和镰仓幕府相似,但身为将军的尊氏却将其权力一分为二,尊氏自己仅掌握军事指挥权和恩赏权,政务处理和诉讼裁决权则交给了弟弟直义。其后在地方统治方面,尊氏沿用了建武政权的体制,设立了管辖关东十国的关东管领(日后关东公方的前身,与同期的关东管领性质不同)这种相对独立的“小幕府”机构,可以说是尊氏、直义兄弟实行双头政治的延续。 对于室町幕府施行的这种双头政治体系,不少资料中都作过或多或少的评述。经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我的见解是这样的:首先,尊氏将幕府中心定在京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便于攻打临近的南朝首府吉野,然而两地的距离之近也是京都有受到南朝实力冲击的可能。为了全国政权的稳定,就要建立一个相对稳固的小政权起到一个后方根据地的作用。显然,作为源氏起家之地的镰仓是最合适的。其次,以京都为中心的近畿地方受到了商业化的冲击,这种形势其实早在镰仓末期京都周边“恶党”蜂起时就有所体现。而以镰仓为中心的关东地方的经济体系仍以农业为主,由于这种经济体系的差异,导致镰仓幕府后期无法顺利管理畿内地区。这种不利情况由于自镰仓末期持续至南北分裂的连年战乱,并没有得到多少缓解,因而尊氏就建立了这种由将军总领全国,但镰仓可自行施政的双头体系,以日本当时仍处于分裂的状况来看,尊氏的作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天无二日,尊氏能否在消灭南朝后将赋予直义、乃至后来赋予镰仓的权利收回,就成为了室町幕府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 1340年,身在吉野的后醍醐病逝,终未再次回到京都。尊氏得知后,专门为其修建了天龙寺做为悼念。想来若无后醍醐的起事,尊氏也无今日的地位,尊氏虽为武人,却也保有一颗慈悲之心,实属难得。 附文4 北朝内部的公武纷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