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108|回复: 0

画眉小史

[复制链接]
<
发表于 2009-8-13 12: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人们常说"眉目传情",当一个人感到喜悦和欢乐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眉开眼笑,眉飞色舞,感到忧虑和愤懑时,又不免愁眉苦脸,蹙额皱眉,以致横眉怒目。这说明,眉毛虽小,却可以表达人们的情感、交流思想。至于用它来形容妇女的妩媚之态就更为常见了。我们在旧小说里,往往会看到"面如满月,眉似翠翰"、"眼蹙秋水,眉蹙春山"一类的描写。有的甚至把"蛾眉""远嵋"等语词,直接用作美女的代称。如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杜牧《少年行》:"豪持出塞节,笑别远山眉。"

  从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周代,已经出现有描写妇女眉毛之美的佳句。如《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首诗说的是东周初期,卫庄公娶齐庄公的女儿庄姜为妻,当庄姜嫁到卫国时,卫人目睹她的美貌,无不为之倾倒,于是编了这么一首歌来赞颂她:说她的双手长得像初生的茅芽那么白嫩,她的牙齿像银子一样洁白、整齐......。其中"螓首蛾眉"一语,就是对她额眉的形容,意思是说她的额头像螓(一种昆虫)首一样宽广而方正;她的眉毛像蚕蛾的触须一样细长而弯曲。这是我国古代描绘妇女眉毛之美的最早名句,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传颂不绝。



  古人对妇女眉色的重视,客观上促进了妇女对眉毛修饰的时尚。一些天赋稍差的妇女,为了使自己的眉毛能达到理想的标准,便触发了修眉的动机,于是,在妇女中出现了画眉的风习。画眉亦称"扫眉",唐李商隐《代赠二首》诗:"总把春山扫眉黛,不知供得几多愁";温庭筠《南歌子》词:"倭堕低梳髻,连绢细扫眉"。都是吟诵画眉的诗句。



  画眉的习俗,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楚辞·大招》中就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青色直(置)黛,美目媔只"的记载。黛是一种画眉材料,它和粉脂一样,都是当时妇女化妆的必需用品,可见在这个时候,不仅已有画眉的现象,而且出现了画眉的材料。另外,在《韩非子·显学》中,也明确提到了画眉习俗。如"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到了秦汉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推崇和提倡,致使画眉风气日趋普及。如秦始皇宫中,"皆红妆翠眉";西汉武帝刘彻,"令宫人扫八字眉",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风尚。普通的官吏和士庶也沉浸在妇女画眉的闺趣之中。西汉时担任京兆尹一职的张敞,就是一个代表人物。据说他亲自为自己的妻子画眉,被别人看到而流传开来,在长安得了一个"张京兆眉怃"的诨号。一些平时和他有仇隙的人乘机向皇帝打"小报告",弹劾他这么做有损做官人的形象。皇帝把张敞叫来,问他是怎么回事?张敞答道:"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皇帝想想也对,再加上珍惜他的才能,并没有加以责备。从此,"张敞画眉"就成了夫妻恩爱的一个典故。



   综观历代妇女画眉样式,主要变化多集中在长短、粗细、曲直和浓淡等几个方面。从文物图像上看,先秦时期妇女的画眉样式,尽管宽窄、曲直有所不同,但都是一种长眉,河南信阳楚墓及湖南长沙楚墓出土木俑上的妇女眉式,都具备这一特点。 西汉初期,广大妇女仍承继着这一遗俗,以描画长眉为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及木俑,无一例外地描绘着长眉。



  《二仪实录》记西汉武帝"令宫人扫八字眉,"其实,这八字眉也是一种长眉。不过在画这种眉毛时,常把眉头部分抬高,并将眉梢部分压低,形成"八"字之型,湖北云梦大坟头西汉墓出土的木俑即作此式。从图像上看,这种眉式不仅很长,而且很细。可见,当时妇女在画眉时,一定要将本身的眉毛剃去,否则就无法改变原来的形状,更无法画得如此纤细。正如刘熙《释名》所说"黛,代也,灭去眉毛,以此代其处也。"



  除细眉以外,西汉妇女也曾画过阔眉,当时将这种阔眉称为"广眉"或称"大眉"。据说画阔眉的风气首先出自长安城内,然后才流传到各地。所以有"城中好高髻,四方且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的俗语。其意与墨子"楚灵王好细腰而国多饿人"一语相同,都用来比喻"上之所好,民必甚焉"这个道理。不过说四方画半额,也未免夸张过份。查汉代文物数以千计,并无一例能证明当时妇女有画"半额"式阔眉的现象。至于一般的阔眉样式,在图像中则有所反映,如广州郊区的一座汉墓中,即有戴巾帽、描阔眉的舞女形象,阔眉上还画有几个圆点,可能是这种习俗的遗存。



  东汉元嘉年间(公元151一153年),又恢复了画长眉的习俗。《后汉书·五行志》记"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这种"愁眉"实际上也是一种纤细而曲折的长眉,它的形状与西汉时期的"八字眉"异曲同工,也是眉梢向下,似"踧眉啼泣",故名"愁眉"。后世形容女子发愁,谓"愁蛾紧锁",就是从这里引申而来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画眉之风有增无减,史称魏武帝曹操"令宫人扫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细长,谓之仙蛾妆,齐梁间多效之。"可见其流行程度。直到隋炀帝大业年间,这种纤细修长的眉式仍为妇女所爱好。据说宠姬吴绛仙,就是因为"善画长蛾",才受到隋炀帝的青睐。一时间数千宫人争画长眉,致使螺黛供不应求。隋朝政府则不惜加重征赋,从波斯国(今伊朗)运来大批眉黛,分发给后宫嫔妃。唐人冯贽在《南部烟花记》中就这样写道:"炀帝宫中,争画长娥,司宫吏日给螺子黛五斛,出波斯国。"颜师古的《隋遗录》中也有这方面记载。



  据说隋炀帝巡幸江都,特制大量龙舟凤舸,"每舟择妍丽长白女子千人,执雕板楼金楫,号为'殿脚女'。一日,帝将登凤舸,凭殿脚女吴绛仙肩,喜其柔丽,不与群辈齿,爱之甚,久不移步。绛仙善画长蛾眉。帝色不自禁,回辇召绛仙,将拜婕妤。……由是殿脚女争效为长蛾眉。司宫吏日给螺子黛五斛,号为蛾绿,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直十金。后征赋不足,杂以铜黛给之,独绛仙得赐螺子黛不绝。"



  到了唐代,画眉之风更为盛行。尤其在盛唐以后,几乎成了妇女的普遍妆饰,连一些女孩,都学着大人的模样,描绘起细长的蛾眉。李商隐《无题》诗:"八岁偷照镜,长眉己能画,"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情况。至于那些贵族妇人,更把画眉看得无比重要。其他妆饰可以不施,惟有蛾眉是非画不可的。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唐玄宗封杨贵妃三姊妹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每人每月给钱十万,为脂粉之资。然而虢国夫人不施脂粉,自衒美艳,常常素面朝见天子。虽然不施脂粉,但眉还是画的,只是画得浅淡些。杜甫诗中就这样形容过:"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涴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可见画眉在这个时期妇女脸部妆饰中,已占首席地位。



  这种风气的盛行,与帝王的推崇不无关系。据史籍记载,唐玄宗染有"眉癖",他对妇女画眉的嗜好,比起隋炀帝来毫不逊色。史称"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日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一朝天子亲自推广和提倡,画眉之风在妇女中盛行不衰,就不足为奇了。其实唐代妇女的画眉样式就远还不止这十种,这在出土及传世的绢画、陶俑、壁画及石刻上反映得非常明显。



  总的来说,唐代妇女的画眉样式,比起从前显得宽阔一些。尽管有时也流行长眉,但形如"蚕蛾触须"般的长眉比较少见,一般多画成柳叶状,时称"柳眉"或称"柳叶眉"。如吴融《还俗尼》诗:"柳眉梅额倩妆新。"韦庄《女冠子》词:"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等。这种柳眉的形状,在贞观年间阎立本的《步辇图》、总章元年西安羊头镇李爽墓出土的壁画、天宝年间张萱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以及五代顾闳中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图》中,都有比较清晰的描绘。



  比柳眉略宽而更为弯曲的,在当时叫"月眉",也就是在《十眉图》中的"却月眉"。因其形状弯曲,如一轮新月、故名。唐诗中也有不少描写,如罗虬《比红儿诗》:"诏下人间觅好花,月眉云髻选人家。"杜牧《闺情》诗:"娟娟却月眉,新鬓学鸦飞"等。从形象资料上看,这种月眉的形状,除上述特点外,两端还画得比较尖锐,黛色也用得比较浓重。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有不少供养人形象,就作这种眉式。



  阔眉是唐代妇女在画眉时采用得较多的一种形式。刘绩《霏雪录》称:"唐时妇女画眉尚阔,故老杜《北征》云:'狼籍画阔眉'。……余记张司业《倡女词》有'轻鬓丛梳阔扫眉'之句,盖当时所尚如此。"所叙情况与当时的实际情景相符。在唐诗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如法宣《和赵王观妓》诗:"城中画广黛",沈佺期《李员外秦援宅观妓》诗:"拂黛隋时广"等等。阔眉在初唐时期,已经在宫廷内外流行。这个时期的阔眉,一般都画得很长,给人以浓重醒目的感觉。在具体描法上,有两头尖窄的,也有一头尖锐、一头分梢的;有眉心分开的,也有眉头紧靠、中间仅留一道窄缝的;此外,还有眉梢上翘或眉梢下垂的,真可谓诡形殊态,变幻无穷。



  大约从盛唐末年开始,妇女的阔眉又流行起短式,到中晚唐时,愈益明显。周昉所绘《簪花仕女图》中的贵妇,即作这种妆式。唐诗中有"桂叶双眉久不描"之语,所谓"桂叶"就是对这种短阔之眉的形容。 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八字之眉再度流行。这种起源于西汉的眉式,到中唐时,更富有迷人的魅力,无论在宫中还是民间,都受到普遍欢迎,它和椎髻、乌唇等一起,被称为"元和时世妆"。与此同时的诗人白居易、李商隐等,在诗中都有描写。如白居易《时世妆》诗:"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李商隐《蝶三首》诗:"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从周昉所绘的《纨扇仕女图》看,唐代八字眉与汉代有所不同,不仅描绘得更为宽阔,而且还十分弯曲。如果说西汉时期的"八字"还仅仅是意似的话,那么这时的"八字",则完全是形似了。



   宋元时期的画眉样式,虽不及唐代丰富,但也有不少变化。据说有个名叫莹姐的女妓,一人就发明了近百种眉式,百日之内,日换一种,无一重复。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眉式大多湮没失传。现存宋人画塑中,以《历代帝后像》中所绘的一例最为典型,画中不论皇后还是宫女,都将眉毛画成宽阔的月形,然后在月眉的一端(或上或下)用笔晕染,由深及浅,逐渐向外部散开,一直过渡到消失,别有一种风韵。史书中有"倒晕妆"之名,或即指这种妆式。 元代后妃的画眉样式也颇具特色,从图像上看,一般多画一字眉,这种眉式不仅细长,而且平齐,可能是蒙古族贵族所特有的一种妆式。 明清时期的妇女祟尚秀美,眉毛大多画得纤细而弯曲,长短、深浅变化不多。一直到近代,这种眉式仍为广大妇女所喜好。



  古代妇女画眉所用的材料,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楚辞》、《战国策》及《韩非子》等书,在记述妇女画眉时,都提到过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序》:"南都石黛,最发双蛾";唐刘长卿《扬州两中张十宅观妓》诗:"残妆添石黛",都是对这种化妆材料的吟诵。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这种磨黛用的黛砚,在我国南北各地的汉墓里曾被多次发现。有的器物上还存有石黛的黑色痕迹。最为难得的是在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里,还发掘出一包完整的"黛黑"。这包黛黑被放置在妇女梳妆用的梳筐盒里,显然是一种化妆用品。可惜在出土时已经粉化,不知是否在随葬时已被磨成粉末。



  古文献中提到的"黛",除妇女石黛外,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及螺子黛。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颜料,在南北朝时期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妇女的画眉材料。螺子黛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要蘸水即可,无需碾碎,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据说五代时有一个名叫张遇的人,就是制画眉墨的能手。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正如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所记:"前代妇人以黛画眉,故见于诗词,皆云'眉黛远山'。今人不用黛,而用墨。"可见到了南宋时,由于这种现成的画眉墨日益普及,妇女们已很少再使用石黛。



   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在宋人笔记中也有叙及。如陶?《清异录》记:"自昭哀来,不用青黛扫拂,皆以善火煨染指,号董墨变相。"说明这个时候,已经有烟墨一类的染画材料了。南宋学者陈元就在他所著的《事林广记》一书中,将这种画眉墨的制作方法介绍得更好具体:"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



  到了本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我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主要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而成的黑色油脂。由于它们使用简便,又便于随身携带,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
楼主其他發帖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6 07: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