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8-14 16: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仪总算信守诺言,没打赵国的主意,而是直接向自己的家乡魏国开了刀。
公元前三二八年,张仪出兵占领了魏国蒲阳,然后又劝秦王将其地归还给了魏国。就在魏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张仪来了。
魏王听见张仪说:“秦王对魏国如此宽大,魏人岂可无所报答?”
张仪这哪是什么谋略啊,纯粹是流氓逻辑嘛。就好象一个人拿起别人的手指头咬了一口,然后赶紧捧进嘴里吮了一下,就说:“你看,我对你这么好这么温柔,你怎么能不表示表示呢?”还没等人家开口,就直接把人一条胳膊给卸下来了。
张仪就是怎么干的。弱国无外交,魏国慑于秦国淫威,不得不将河西以北的上郡十五县与少梁之地割给了秦国。秦、魏势力的消长,这就是一大关键。
张仪耍流氓的成果极其辉煌,不但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还赚来了宰相之职。
从此,张仪的“连横”之策全面展开。
张仪在秦国做了六年宰相,有一天却突然被免了职。几天后他摇身一变,居然成了魏国的宰相。可见弱国岂止无外交啊,简直无内政嘛!张仪当魏相不做别的事,成天就游说魏襄王西面事秦,做诸侯的表率。可见他当初被“免职”纯粹就是个阴谋。不,是个大阳谋。
魏襄王不答应,他就让秦开打,攻取曲沃和平周。软弱的魏襄王死后,魏哀王即位,立刻联合六国之兵大举攻秦。六国联军虽然声势浩大,可是外强中干。一到函谷关口就被秦军打得落花流水。韩将申差被俘,还被斩首八万余级。
张仪趁势再说魏哀王:“六国合纵表面上看像是兄弟,可就算亲兄弟为了争夺家产也要大打出手,何况诸侯间的矛盾呢?今大王如不事秦,秦国出兵河东,先切断赵、魏的联系。而韩国素来畏惧秦国,绝不敢出手相救。如此魏国孤危,亡可立待。” 魏哀王无奈,只好背叛纵约,与秦盟和。
张仪功成,继续回秦当他的宰相去了。
摆平了魏国后,张仪的下一步目标便是齐、楚。一想到楚国他就想起当年的被鞭之仇,便给当年的老板、楚国宰相写了封恐吓信:“想当初我陪你喝酒,没偷你的玉璧却被你打得半死。你好好守卫你的国家吧,我可要来偷你的城邑了。”
张仪到了楚国,首先入手瓦解齐楚联盟。他利诱楚怀王说,“楚如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一听,联盟是虚的,这六百里地可是实实在在的,就遣使与齐断绝了关系,并派遣一名将军陪同张仪入秦受地。
没想到张仪早就打好了算盘。
一行人驾着车来到了秦国。张仪忽然车绳失手,坠落车下。
张仪这一掉下来,整整消失了三个月,也没上朝也没露面。与此同时,秦国已在暗中与齐结盟。随后张仪才又冒出来,对眼巴巴盼了三个月的楚国将军说:“我有受封的城邑六里,愿意把它献给大王。”
楚国将军一听就傻眼了:“我奉大王之命,来接受商、於之地六百里,没听说是六里地啊!”
将军回去复命,楚王勃然大怒,举兵伐秦。如此正中秦国下怀,立刻联合齐国两面夹击,大败楚军,斩首八万,占领丹阳、汉中。楚王急红了眼,增兵再战,再败。最后只好又割了两座城邑与秦议和。
张仪当时写信说要偷楚国城邑,果不其然,说到做到。
楚王对张仪恨之入骨。正巧秦国向他提出想用武关外的土地换取楚国黔中之地。楚王正在气头上,居然说:“不用换了,只要你把张仪交出来,我把黔中送给你。”
在国家大事上只凭意气而不用头脑,楚国有这样一个宝贝国王,怪不得忠君爱国的三闾大夫最终会自沉在汨罗江。
秦惠王一听,乐得要死,只是不好对张仪开这个口。张仪看出了秦王的心思,就自愿请求到楚国去。这无异于自投罗网啊。秦惠王赶紧给他打预防针:“楚王怨恨你不履行承诺,必将置你于死地而后快。”
张仪却表现得很沉着。他这回想玩点大的,即便是提着脑袋玩。
可他早就算好了,就算有风险,赢面还是蛮大的。历史后来证明了,张仪此次舍命一搏,果然赢得钵满盆满。可见,成功固然需要机遇,但关键时刻是否敢于提头上阵、置生死于度外,也是枭雄与凡夫的分野。
当然,前提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张仪举了三个理由,表明楚王不敢杀他:“首先,秦强楚弱;其次,我跟楚国大夫靳尚是哥们,而靳尚跟楚国国母郑袖关系不一般,郑袖的枕头风楚王又一贯听从;最后,我又是奉大王之命的堂堂大秦使者。有此三,谅楚王也不敢动手。就算万一楚国杀了我,可能够替秦国换来黔中之地,正是我最大的愿望。”
听听,这就叫胆识过人!在波谲云诡、杀机四伏的战国时代,一介匹夫能混到秦国宰相,能够玩天下诸侯于股掌之中,没有这点傲人的资本,单凭耍嘴皮子恐怕也办不到。
张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还没走,一笔重金贿赂已经到了楚国大夫靳尚的手上。他一到楚国,恨得牙痒痒的楚王立刻囚禁了他,准备把他宰了。而他的公关机器也随即开动。靳尚马上找到郑袖,说:“张仪被押,秦王想救他,必然会把秦国美女嫁给楚王以换取张仪,并且用能歌善舞的宫女做陪嫁。而秦女一旦得宠您就靠边站了,不如替张仪说情让他出狱。”
郑袖一听有人争宠,这还了得!就不管白天黑夜地跟楚王吹风:“大王就别跟张仪过不去了,当臣子的各为其主,这也是人之常情嘛。况且现在咱的土地还没给人家,人家就把张仪送过来了,这说明秦王还是很尊重大王的嘛。大王不但没回礼,还杀了张仪。秦国一定会举兵,我请求大王让我们母子迁徙到江南,免得当鱼肉任人宰割。”
昏庸的楚怀王禁不住软缠硬磨,只好放了张仪。
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张仪果然就碰上了。他刚被释放,还没回秦国,就听到苏秦已死的消息。他马上意识到,他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
张仪牢牢把握住了这个历史赋予他的机遇,立刻游说楚王西面事秦。楚王为了保住黔中,只好答应。张仪随后又游说韩王,也取得成功。回秦后,秦王遂封其为武信君,并赏城邑五座。张仪又乘胜追击,接连说服齐、赵、燕等国与秦结盟。
至此,由苏秦缔结的业已有名无实的六国合纵彻底土崩瓦解,张仪的连横运动臻于高潮。
张仪当年被当成贼打得半死之后,依旧自信满满。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舌头还在,并且他相信它的力量。
而此后张仪在游说魏哀王时,也曾经这么形容过人的舌头的力量——“众口铄金,积毁消骨”。
他的崛起跟苏秦一样,靠着一条舌头驰骋天下、封侯拜相。
可别人的舌头也不是摆设。所以他的结局也是跟苏秦一样,在“众口铄金”之下从巅峰迅速滑落深渊。
张仪大功告成之后,怀揣着六国连横的盟约从燕国启程回秦国。
春风得意马蹄急。很快,他就隐约望见了咸阳城上的雉碟。但是他也看见了,远远的城头上有一杆不祥的旗幡在摇。
那是丧幡。国丧的丧幡。
那一刻,张仪的一颗心肯定从骄阳似火的晴空中直接掉进了冰窖里。
秦惠王死了。
新立的秦武王打从当太子的时候起就看张仪不顺眼。他登位后,秦国的大臣们乘机日以继夜地诋毁张仪,那说辞跟当年燕国人骂苏秦的一模一样,什么“不诚实”啦、“卖国谋私利”啦之类的。对此,苏秦和张仪这对难兄难弟不愧是师出同门,不但命运极其相似,连应对之策也如出一辙。
张仪去觐见秦武王说:“我有个不成熟的计划,想奉献给大王。”
秦武王没拿正眼瞧他,冷冷地说:“怎么样?”
张仪说:“替秦国着想的话,东方各国有大乱,大王才能扩张。现在听说齐王非常憎恨我,我张仪所在的国家,它一定会攻打。所以希望让我这个不成器的人到魏国去,齐国一定攻打赵国。待魏齐交战,大王趁机攻韩国、进三川,屯兵函谷、进逼周京,周朝定会献出祭器。大王就能挟持天子,掌握地图和户籍,成就帝王大业。”
秦王采纳了他的策略。
我们无从得知张仪此次献计赴魏,是抱着怎样的目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在秦国已不能立足,留下来必定凶多吉少。
魏国是他的故乡,也就自然成了他首选的避难所。
但是,明知魏国已经国势日蹙,而他一去则齐国必犯,他张仪这是何苦呢?这不是加速自己的灭亡吗?
张仪毕竟是谋略家,他早就计算好了一切。
张仪赴魏后,齐国果然出兵。魏王恐惧。张仪一看,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就对魏王说:“大王不必忧虑,让我去退却齐军。”
随后,张仪派遣他的家臣冯喜去楚国,让他以楚国使者的身份前往齐国。冯喜依照张仪的嘱咐,对齐王说:“大王您明明憎恨张仪,可我却不明白,您为了能让他稳稳当当地寄身秦国而做得这么周到。”
齐王一听就觉得诧异了:“我恨他,他到哪我就打哪,他现在已经离开秦国到了魏国,我因而攻魏,天下还有哪里能让他寄身吗?”
冯喜说:“这恰恰就让张仪可以在秦国安身了。”接着冯喜就把张仪当时对秦王说的话一五一十全都说给了齐王听。最后冯喜说:“张仪这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一旦成功,就完全取得了秦王的信任,这就是大王出兵致使张仪得以长久在秦安身的原因啊。”
齐王恍然大悟:自己出兵就正中张仪之计,遂了他的心愿了。
于是齐王立刻退兵。
此刻,望着齐国大军退去时扬起的滚滚黄尘,张仪估计是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齐王退兵,恰恰是中了他的计、遂了他的愿了。
因为当初向秦王献计的时候,他压根就没打算回到秦国那块“积毁消骨”的是非之地,而是希望在魏国的相位上安身的。
或许,他还想在故国的相位上颐养天年?
这一点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第二年,他便死在了魏国。
也许,和死于非命的苏秦相比,张仪应该算是寿终正寝了。虽然他没想到大限来得这么迅速。
苏秦当年曾对门人说过自己不如张仪,就最后一着而言,他算是不幸而言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