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扇子,古亦称“箑”,有多种涵义,一是扉子,二为屏也,三乃古代仪仗队中障尘蔽日之具,四则是用来煽动气流之具物。 “举处随时消暑热,动来常伴有清风”这副对联恰到好处地点出了扇子的主要功能,而对于我来说,则更喜欢杜牧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里所描绘的那把轻罗小扇所带来的清幽美妙意境。 扇是夏日常用之物,拂暑挥尘,障面遮目,除实用之外,扇面上的名家书画,扇骨上的良工镶嵌,雕花,又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我国,扇子的历史可说是源远流长,仅就考古学上推测扇子在中国的应用,至迟就不晚于新石器时代后期,这从古籍里描述的:“皇帝作五明扇”、“舜始造扇”等都可以看出来。 但有关扇子的实物与图象则发现较晚,据崔豹《古今注》中记载,最早的扇子是殷商时代用雉尾制作的一种长炳扇,但在当时并不是用来招风纳凉的,而是仪仗用的饰物。目前我们所见最早的扇子图象,是东周、战国时期青铜器上刻划的两件长柄大扇及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木柄漆扇残件。 在当时,以扇子的结构来看,其象征权威、礼仪的功能要多于实际的应用。 从战国晚期到西汉,以细竹篾编成半规形髹漆的“便面”,是当时扇子的主流,上下无分尊卑,都不可选择地使用了它,以现代人的目光来看,使用起来是不太方便的。 汉魏六朝以来,都不乏有关扇子的文字记载,随着时代的进步,一种新颖的长柄羽毛扇,或用雕翎八羽或编结而成,以其轻巧招风大的优势,逐渐取代了“便面”的传统地位,我们所熟知的京剧《空城计》里的诸葛亮明手执的羽扇即属于这种类型的扇子。 绢扇出现在汉代,也称纨扇、团扇或宫扇,到隋唐时已广为流行。 班婕妤著名的《纨扇歌》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即为绢宫扇生动的写照。 我们还可以从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看到众多的侍女们都手持画着图画的扇子,到了宋代,绢扇则更是大行其道,逐步走向普及。 宋、元时期,绢扇仍然是中国扇子的主体,且式样更多更丰富,同时也悄悄出现了另一新品种“折叠扇”。 据《容斋四笔》所载朱翌“折叠扇词”云:“数折聚清风,一捻生秋意”可知折扇的出现,当在公元十一世纪的北宋时代,一般认为,折扇是在宣和六年,从日本、高丽进贡而传入中国的。 折扇的问世,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小巧轻捷,使用方便的特点,令众多的传统扇子相形见绌。 折扇,在当时又称为“折叠扇”、“撒扇”、“聚头扇”等,明代宣德、弘治年间,苏州曾出现几辈精制折扇的名手,所制折扇头型有茄头、古仿、燕尾等,质仆稳重,受到达官人、文人雅士的欣赏,以后除用竹作扇骨,还发展到用红木、檀香、象牙等贵重材料琢磨、雕刻、髹漆而成,使折扇的身价更高,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的民间扇骨艺人蒋苏台更有“一柄扇骨值三、四金,尚且争购不得”的名声。 折扇并且很快为文人墨客所青睐,多在扇面上题咏绘画,用起来风韵雅致,潇洒大方,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有关扇子的逸事传闻,一些名震一时的书画家在扇面上作的书画,更使小小折扇身价倍增。 太平天国以后,苏州阊门、桃花坞一带折扇作坊盛行,当时的扇庄众多,其间著名的有“张多记”、“陆清和”、“扬政记”、“祝金记”、“吴仁记”、“李瑞记”等等,所产折扇传遍南北。 姑苏折扇在经过数百年的流传之后,如今生产工艺水平更高、品种更加繁多,“水磨骨玉折扇”,有“苏州雅扇”之称,扇骨采用清白无斑点的冬季毛竹,经过劈、浸、晒、磨、烫等多道工序,加工成腊黄玉润、丝纹纤细、光洁明亮的扇骨,扇面采用花纹清晰的棉料宣纸,上胶矾裱制而成,厚薄均匀、平正牢韧、久用不裂,配上书画后,令人爱不释手。 “竹骨女扇”,扇面用薄绢制成,配上国画花卉、山水、人物,既是装饰品,又是实用品,深受女孩子们的青睐。 如今的折扇小的只有十公分,折起来象一支钢笔,可以插在袋中,大的屏风扇,扇骨长达两米,曾有一把在香港展出的大扇,扇面描绘苏州园林,虎丘、拙政院、沧浪亭、狮子林、寒山寺等几处景点汇集一处,整幅扇面宝塔矗立,端出浮云,钟楼古刹,粉墙花窗,流水沉绿,树木苍翠,垂柳成行,一派“天堂”景象,此扇配以底座扇架,放在厅堂之中,便是一扇别致的屏风。 明代以后,明成祖朱棣因为十分欣赏折扇舒展自如,携带方便的特色,于是“命工如式为之,自内传出,遂遍天下”。 从此,竹折扇更见大量流传,无论宫廷、民间,使用折扇形成习俗,一直影响到清代,前后达三个世纪之久。 清代宫廷及民间闺阁尚崇宫扇,一般式样多为圆形或上宽下窄的方圆形,扇柄多用珍贵的材料制成,如象牙、湘妃竹、莓菉竹、红木等。 在工艺上或镶嵌或髹漆或雕刻,精美无比,甚至以象牙细丝编成扇面,其装饰点缀的成份远大于实用的价值。 此外,清代还盛行羽扇,有白羽黑端的“截白雕”,两端黑中间白的“腰横玉带”等,多用鹰、雕之羽毛为材料。 我国的扇子目前已不下数百种,蔚为大观,在取材方面,扇骨一般用竹、木、牙角等,檀香木为特殊的珍贵材料,扇面一般用绫罗、绢、纸等。 形式可大体分平面(如绢宫扇)和折叠的(如折扇)两种,近年来创制的“镂雕象牙宫扇”则堪称开创了“立体的”扇子的先河。 扇子除了扇骨,扇面同样丰富多彩,除常见的矾绢、矾纸外,还有光彩夺目的金、银笺等,加工形式除绘画外,还有用刺绣、编结、火烙、镶嵌镂刻等。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的歌舞百戏用轻捷的扇子当道具,是由来已久。 无论唐宗“歌扇”,元人“杂剧”,还是今天的评弹、昆曲、京剧、舞剧及各种地方戏曲,演员借助扇子及动作,用以表现角色的不同身份及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都是一脉相传,各有千秋并妙用无穷。 其中折扇更演变出舞蹈扇和戏剧扇,舞蹈扇用彩绸镶边,挥舞起来如彩蝶纷飞,戏剧扇中有一种特制的“三开扇”,又叫阴阳扇,利用折叠方法不同,在不同的折层里涂上不同颜色,它同时可向两个方向撒折。 当年著名的京剧演员胡芝凤演出《李慧娘》之时,李慧娘变成鬼以后,握的就是这种三开扇,在台下看起来,这扇面一会儿变绿,一会儿变红,一会儿变白,给人一种变幻莫测的感觉,增加了艺术效果。 古代诗词中的“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等胯灸人口的千古名句,更是绘声绘色的刻划出古代少女种种娇憨动人的情感,令人难以忘怀。 1450年,更有一批奉教皇亚历山大六世之命,前往远东地区传播福音的葡萄牙教士,将几箱中国扇子带回了里斯本,从此,这些来自东方古国的泊来品,便从此在西方世界里落了户,并由此同样也产生了一批国外早期的制扇艺人。 在法国,扇子深受王室人员的喜爱,卢浮尔美术馆内,至今还保存着一幅享利三世手执扇子的油画,玛丽•德•梅蒂西王后的嫁妆内就备有扇子,路易十四甚至还亲手修改过一把扇子的扇面画稿,该画稿现存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内。 由此看来,扇子的功能确是奇趣而又多方位,无论古今中外,古老的扇子同样都是民间工艺美术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在众多的制扇工艺中,始终让我情有独钟是一种由镶嵌工艺所制的扇子,最初的情结产生于多年前参观一次大型工艺扇展览,大厅中央是一把制于六十年代初的象牙大宫扇,扇面镂空花纹,其间用牛角制成十八只蝉,当时正值仲夏,艳阳高照,偶尔一阵风过,耳边便隐隐有鸣叫之声,薄薄透明的蝉翼缓缓振动,叫人爱不择手。 从此开始留心,有闲暇的时候去扇坊看老师傅制扇,而今的扇骨一般来说依然是以竹为主,有白竹,方竹,老棕竹,湘妃竹,樱桃竹等,此外,还常用乌木,檀香木,象牙,兽骨等珍贵材料。 在扇骨上进行雕刻缕空其实有来已久,明清时期的李元甫、邹明若、韩湘等人均在扇骨上进行雕镌,所镌花草皆玲珑有致,山水风景精致高雅,有的小行楷书数百字圆转自如,行气倏贯,也有的刻阴阳文,穷工极巧,浑模无比,老一辈艺人继承了旧时在扇上雕刻的技巧和技术,并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镶嵌技术。 老师傅说,镶嵌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合了书法、绘画、雕镌拉花造型等技巧于一体,可以用于镶嵌的材料很多,有象牙、牛骨、檀香木、玳瑁、绿玉、红珊瑚、金银丝、螺钿等等。 镶嵌的方式和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最初是简单的、单一的在檀香扇骨上嵌方形或圆形的骨片,象牙片,并在其上镂刻图案花纹,也有在扇骨嵌接上一半檀香木一半象牙或牛骨的,然后用雕刻拉花及造型工艺来变换形式,或者用多种矿物、金属镶嵌成不同图案,山水花卉、鸟兽、草虫、人物…… 镶嵌是一种具有高度技术和技巧性的工作,它的基础是绘画,同样要有章法,但又和绘画不同,最大的区别是要有立体感,要注意扇面的整体和虚实节奏感,经及色彩对比,用以衬托出主题,必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布局合理。 年前我又见到了一把镶嵌的檀香扇精品,扇上嵌以象牙片,浅刻成群鹤的躯体,红珊瑚做鹤顶红,牛骨做黑色氅羽,周围拉刻丛竹图案,鹤群千姿百态,或昂首鸣叫,或成对翩翩起舞,更有的振翅欲飞,栩栩如生,作品别出心裁,艺术高雅趣致到了极点,只是遗憾贵极,拥有是不可能的了。 常常感慨这些巧思灵慧所设计的作品里含蕴着的宇宙山川钟灵毓秀之气,显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同时创作者的聪明才智更是一览无遗。 团扇团扇, 美人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 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 春草昭阳路断。 这团扇在被人千古吟咏的同时,又堂堂然跻登艺术欣赏境界,成为了综合性的艺术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