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2916|回复: 9

可樂和薄荷糖混在一起,會迅速汽化膨脹

[复制链接]
<
发表于 2007-3-31 13: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3: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3: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3: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3: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3: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網路追追追/曼陀珠和可口可樂不能一起吃?(一)

網路流傳一封轉寄信,警告大家曼陀珠跟可樂不要一起吃,並指出已有兩名巴西小男孩因此致死,信末還附上兩者相加後爆發的圖片為證,天啊……事情有這麼嚴重嗎?

 追追追小組/調查報導

清涼好喝熱量低的健怡可樂,是許多人愛喝的飲料,皮脆心軟的曼陀珠,也是許多人喜歡吃的糖果,不過最近網路流傳一封轉寄信,警告大家曼陀珠跟可樂不要一起吃,並指出已有兩名巴西小男孩因此致死,信末還附上兩者相加後爆發的圖片為證,天啊……事情有這麼嚴重嗎?

看原信:可樂不要跟曼陀珠一起吃

像這種好玩又好像有點驚悚的謠言,我們當然是先試試再說。我們總共做了四個實驗,不過第一個實驗和後面這三個相隔了很久的時間(原因下一篇再說),所以只有後面三個實驗有影片可看(請參見文末所附影音檔)

<1> 實驗一:2000ml可樂+薄荷口味曼陀珠一條
→結果:雖然不是健怡可樂,但如同謠言中的影片,一下子就爆發了。作過相同實驗的陳偉民老師則在其網頁中表示,他選用健怡可樂,純粹是避免爆發後地板黏黏的。

<2> 實驗二:600ml可樂+葡萄口味曼陀珠一條(請看文末所附影音檔,因為錄影時雜音太多,所以竹子湖七號在轉檔時加了音樂進去)
→結果:可樂遽然噴發,顯示其他口味的曼陀珠也會形成噴泉現象。

<3> 實驗三:600ml可樂+紹興梅 (竹子湖七號的回憶)
→結果:投入第一顆梅子時,瓶內明顯產生許多氣泡,但後來投入的梅子都浮在上面,瓶內產生的氣泡不多,過了一段時間才增加,然後慢慢溢出來。我們推測,可能是梅子都浮在上面,表面沒和可樂完全接觸,所以二氧化碳無法找到附著面,於是我們使用湯匙攪拌、也用手搖晃瓶身,企圖加速兩者反應,果然,兩種方式都讓泡泡又持續溢出一陣子,不過後勁一樣弱;最後,我們使用大絕招──「雪克可樂瓶」(shake the cola bottle),用手封住瓶口並倒置可樂(算是搖晃的干擾動作),讓數顆梅子和可樂充分混勻,結果可樂猛然噴發!(淡水河註:這算作弊吧)

我們詢問竹子湖七號,實驗情況和他遇到的狀況不太一樣,竹子湖七號表示,他以前投入的梅子是直接沉入瓶底,因此才丟三、四顆就完全噴發,完全沒有攪拌或搖動瓶身;而實驗中的梅子都浮在上面,產生的氣泡不多,且要透過攪拌等外力加速二氧化碳附著,和他遇到的狀況差很多。(竹子湖七號背後音:時代變了,連梅子也不一樣了)


<4> 實驗四:600ml沙士+薄荷口味曼陀珠一條(請看文末所附影音檔)
結果:→沙士在10秒內就噴發完畢,顯示碳酸飲料都能製造噴泉現象。

總結一下,可樂加曼陀珠還真的會「噴」,但還不到「爆炸」這麼誇張。

<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3: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為什麼會「噴」呢?

從網路上用「可樂加曼陀珠」搜尋,很快就發現已有一些理化老師與學者做了分析。第一篇是發現月刊中,新莊高中陳偉民老師發表的「與表面張力何干?」,第二篇是期刊「科學新天地」的「可樂的噴泉現象」,作者張哲政教授目前在台大化學系服務,也是TVBS報導這則新聞時的採訪對象,最後一篇「【潭秀版】曼陀珠VS可樂」則是台中潭秀國中理化老師張俊材,與學生實驗後發表在個人部落格的分析。

瀏覽一下這幾篇文章,老師們對可樂噴發的看法很一致,綜合陳老師與張教授的說法就是「瓶內的氣體壓力驟然上升,而將可樂推排出瓶口,由於大量氣體挾帶液體同時要通過狹小的開口,因此產生噴泉效應」。

張哲政教授更進一步以「亨利定律」來解釋:剛開瓶的可樂,因為溶液中的二氧化碳(CO2)變得蠢蠢欲動,隨時準備逸出,液體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這時候如果投入曼陀珠,會「加速釋放」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因「瞬間」產生太多,窄小的瓶口無法即時釋放,因此可樂被氣體擠壓出去,就形成了噴泉現象。

什麼是亨利定律呢?大家可以參考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系網頁的說明。

參見: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系亨利定律實驗─原理篇
   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系亨利定律實驗─汽水篇

此外,張教授也指出,「曼陀珠表面的玉米粉、糖粒等微細的粒子成分,其表面在微觀世界裡極為粗糙,會加速二氧化碳溶出」,這個「粗糙固體表面加速反應進行」的論點,張教授表示可以從沸石置入可樂瓶的實驗得到驗證。

不過,關於可樂噴發的原因,網路上也流傳另一種說法,說是曼陀珠中的阿拉伯膠降低了水分子的表面張力,使水更容易形成氣泡,ABOUT.com的謠言版主也支持這個論點,認為表面張力與曼陀珠提供附著表面,都是促使可樂噴發的原因。

針對表面張力的論點,張教授的看法則不同,他認為乾燥後的阿拉伯膠不易溶於水,因此不可能瞬間減低水的表面張力,讓可樂噴出。此外,在陳偉民老師以糖和食鹽進行的實驗(糖、鹽會增加表面張力)裡,可樂仍然會噴出(淡水河註:在我們的實驗裡,用酸梅也會)。因此,就目前的資料來看,可樂爆發的原因,偏向亨利定律與粗糙表面加速二氧化碳逸出說法的證據較有力。

了解完可樂噴發的原理,大家最關心的,還是兩者能不能同時吃進肚子裡吧?針對這點,大家可以看看張教授的分析,簡單的說, 「可樂進入胃內與曼陀珠作用時,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氣體的量,將遠不及影片中所顯示的噴泉效應。」換言之,要衝掉腦袋是不可能,但打嗝倒是可能的。

以上參見:
發現月刊第113期 與表面張力何干?/陳偉民
期刊「科學新天地」 可樂的噴泉現象/張哲政
材哥的筆記本 【潭秀版】曼陀珠VS可樂

附記:
這個謠言其實流傳了很久,所以,有一些「故事」可以說,如果還是有人對曼陀珠配可樂有點怕怕,聽完追追追講古,應該就可以釋然了。欲知詳情,請待下周六再跟大家分解囉。

<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3: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網路追追追/曼陀珠和可口可樂不能一起吃(二)…誰說的?

上一篇報告裡,我們提到「曼陀珠加可樂不可一起吃」這個謠言很有一些「故事」可以說,這一篇就是來還債,不,說錯了,是來告訴大家,究竟這個謠言是怎麼來的。

先講一下追追追小組自己的故事。其實,這篇謠言在2005年10月28日以前就已經流傳了,淡水河怎麼能記得這麼清楚呢?1.因為,TVBS有報導啦!
(新浪網還有留著,參見以下網址:http://news.sina.com/tvbs/304-107-106-107/2005-10-28/0436295309.html)
2.因為事實上,在TVBS刊出前一天,淡水河才剛和萌萌在茶水間玩過。本來想出報告了,但因為萌萌還想多問一些學者,所以拖了一下,沒想到隔天TVBS就報導了,還掛了一個大大的「獨家」。

一來,這則「謠言」當時並不是「謠言」,只是網友好奇來問問「是不是真的會噴出來」,二來,新聞從業人員對於重複人家已經報導過的內容,總是比較興趣缺缺(當然,我們知道某些媒體並不介意報導別人已經報導過的東西,例如,網路追追追)。所以,就擱下來了。

沒想到一隔二年,這則影片居然也「變種」了,原本只是像youtube上的搞笑影片,在加上一個聳人聽聞的「故事」──巴西小男孩因此致死──就變成一個廣為流傳的謠言了。

不過,這個舊瓶加新酒的謠言,倒也讓我們又重新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國外闢謠網站Hoax-layer、Snopes跟About,在2006年11月也刊出可樂加曼陀珠的結案報告,不過他們追查的重點,不只在於可樂加曼陀珠吃了會怎麼樣,他們還更深入的去分析影片外的故事文本。按理來說,「食用可樂加曼陀珠致死」這麼驚人的消息,應該會引起各方媒體的關注,但不管在巴西或者任何地區,皆沒有任何導致死亡的相關新聞報導;Snopes並指出,謠言中許多細節模糊帶過,例如受害者只說是名「小男孩」,沒說名字、死亡地點設定在「巴西」,不是其他特定地區、事件發生時間是「上個星期」,而不是其他時間,細節這麼模糊地帶過,Snopes認為事件應該是虛構的。

雖然事件應該是虛構的,但Snope發現這則謠言的敘述方式跟以前某個傳說很像:(下文取自Snopes網站)

A kid ate 6 bags of pop rocks at a party. He then proceeded to drink a 6-pack of Pepsi. The two substances combined in his stomach and exploded, killing him horribly. That’s why pop rocks were taken off the market in the early eighties.

這個古老的傳說大意是:有個小孩吃了許多pop rock(類似跳跳糖的糖果,吃下去口中會有糖粉批哩啪啦跳動的感覺),然後喝了六瓶可樂,結果兩種物質在胃裡混合後,「砰!」的爆炸一聲小男孩就死了──「喝可樂再吃糖果,混合爆炸致死」?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覺得很熟悉?


<
 楼主| 发表于 2007-3-31 13: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來,這是1979年開始流傳的老謠言「Death of Little Mikey」(中譯:小米奇之死)。為什麼謠言叫「小米奇之死」呢?根據About.com謠言版主的解釋,因為該則謠言宣稱,在榖片廣告中飾演”Little Mikey”的小男童,因為同時吃了跳跳糖跟百事可樂,結果兩者混合爆炸死了。事實上,這位本名叫做John Gilchrist的小男孩依然活著,還健康地活到30歲;而且跳跳糖跟可樂一起吃,在國外也沒有聽說過任何傷亡事件。換言之,「可樂加曼陀珠」應該是「可樂加跳跳糖」的現代版,加了影像的變種謠言。

除了闢謠網站對可樂加曼陀珠的謠言提出澄清,可口可樂公司也特別在官方網站提出聲明,告訴大家謠言是假的:

請參見:可口可樂官方網站(美國)
可口可樂官方網站(台灣)

雖然謠言是假的,不過網路上悚動的可樂爆炸影片依然滿天飛。Snopes的報告中提出兩則最受矚目的影片:Dancing Fountains 與 Chain Reaction,兩名看起來像科學家的男子,以曼陀珠加可口可樂作出壯觀的噴泉實驗,影片最後列出一行網址:http://www.coca-cola.com/challenge/(註:2007-02-13再觀看時,影片後面的網址變成www.coke.com與www.mentos.com ) 點進去觀看,發現該活動其實由可口可樂公司贊助(曼陀珠也有,點進曼陀珠官網也可看到),大家可參考美聯社的報導(網友JackalLin提供的線索)。

參見:美聯社新聞

總之來說,可樂加曼陀珠的噴發畫面的確很驚人,但這只是個變種的謠言,沒有人因為一起食用致死,千萬別被可樂爆發的影片嚇到囉!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6 15: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