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8-28 21: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在进关之时,是宣言书,也是瓦解农民起义的号召,更是向所有被起义军打倒的官僚、地主、豪绅宣传清军的政治主张。把满族的清朝与明朝的民族矛盾,掩饰过去,转而把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突出了出来。因此,清军所向无敌,起义军败走,各地迎降不绝。范文程有力地把握了历史转折的时机,提出适宜的策略,为清朝夺取全国政权立了大功。康熙年间内阁学士韩英说,范文程“佐命兴朝,首倡入关,廓开大计,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者。厥后皆如公策,而我国之大业以成,万世之丕基以定。”这是很恰当的评价。范文程能利用阶级矛盾,转移民族矛盾,争取明朝各级官僚和地主阶级的支持,这是他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为清朝制定的正确的战略方针[比李自成的认识、分析高明] 。
清军攻占北京之后,多尔衮面临一个异常复杂棘手的政治局面。明朝的京师,在短短的四十三天里,先被李自成攻破,又被清军夺取。历史发展之迅速使世人瞠目。明朝的忠臣遗老、投降李自成的官吏、未来得及撤走的起义军、饱受战祸的黎民百姓,几百万人混杂在北京。怎样收拾这个残局?从哪里开始?这些,多尔衮只有依靠范文程去处理了。
首先是,多尔衮听从了范文程的不要乱杀人的建议,下达了“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的命令。而且多尔衮个人只带千骑入城宿卫,几万大军“尽屯骑兵于城外”,而且没有多尔衮的标旗,任何人不许出入,一时间初步稳定了民心,使众人无不悦服。并且郑重宣布“本朝定鼎燕京,天下罹难军民,皆吾赤子”。
多尔衮这个摄政王忙于军务,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处理改朝换代的纷繁复杂的政事,随军而来的范文程被推到了前台。他以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胸怀,抱着治世的夙愿,化敌为友,争取大批汉族官吏和民众的信任,宣传施以“仁政”,并且“颇爱百姓”,自己现身说法:“我大明骨,大清肉耳。”[我就不明白了,乱臣贼子也就罢了,他还要美其明曰]号召大家都效法他那样投降清朝?
范文程当时“每日坐午门右决事”,他是清政府的实际组织者,他不得不“昼夜在阙下,事无巨细应机立办”。一时间“挺伐四方,文武甲兵,事无巨细,咸公综理案牍”。
范文程随大军进京后,首先把明朝皇宫里所典藏的律令章册接收过来,作为清朝遵明旧制的根据。
范文程为了把满汉民族矛盾掩盖起来,化敌为友,曾说大清江山“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国也”,并且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这一点。进京之后,范文程就建议并得到批准,由清政府主持为崇祯皇帝及皇后、皇妃发丧,历时三天,并且“易梓宫,备仪卫,修陵墓一切如制”。俗话说人死以入土为安,在改朝换代之际,范文程亲自为被推翻的明朝皇帝发丧,足以证明他具有政治家的风度,给明朝的官吏以及所有拥护者以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抚人心,成功] 。
当时明朝有些遗老家在南方,在京师动荡,家破人亡之际,无路可走,便投书范文程求助。请“求扶丧南还”,范文程立即派遣骑兵持令箭护“送至张湾,于是殉难诸臣之丧,多次第南归”。这样做的结果,表现了范文程对这些“殉难”诸臣的同情与关怀,也争取了这一大批人对范文程的信赖。
在这百度草创之际,为了安定天下百姓,制定一个什么样的田赋政策是至关重要的大事。由于连年战争,明末的辽饷、剿饷、练饷三饷屡次增加,人们异常痛恨。在战火中饷册皆被李自成起义烧毁,惟有万历年间的故籍还存在,当时有人提议寻找新册,范文程表示反对,他主张用万历时旧饷册说:“就是以万历年间为定额,还应考虑给人民带来的困难,怎么能还去寻找那三饷的册籍呢?”于是决定甩万历年间的田赋标准征税天下。这实际上是宣布清朝为了使农民休养生息而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结果“岁减数百万两,民赖以苏”,这样做,稳定了亿万农民的心,使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了政策的保证[与事实不符] 。
为了进一步争取广大知识分子对清朝的支持,范文程上疏说:“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商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请再行乡、会试,广其登进。”他建议“首请开课取士,以收入才”。得到批准后,清廷派他主持考试,考中的一千多人,这样做就为清朝争取了追求仕途的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
范文程在进京伊始,亲主政务,日理万机,为崇祯发丧,安抚孑遗,举用废官,搜求隐逸山林之士,考订文献,更改明朝法律命令,广开言路,招集各级官吏,收求各种档案册籍,安定了人心。又实行轻徭薄赋,给人民以生息的条件。这些都为清朝的巩固,奠定了政策的基础。
要从根本上医治战争创伤,发展经济,清初钱粮缺乏是一大难题。范文程提出兴屯田之法,推行屯田垦荒,设立政府专门机构。实行结果,解决了入不敷出的财政困难,为人民发展生产创造了条。 [优秀政治家]
进京之后,根据范文程的功绩,清廷给他“进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加拖沙喇哈番,赐号‘巴克什’。后又进二等精奇尼哈番。”随着范文程的声望越来越大,不免与大权独揽的摄政王多尔衮发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多尔衮由摄政王改称叔父摄政王,又变为皇父摄政王,独揽天下大权,朝廷的信符和各级官吏升迁簿全在他手里掌握,一时间朝廷内外“只知道有摄政王,而不知道有皇上”。多尔衮为了加强自己的影响,毅然摒弃范文程所提倡的争取民心的宽厚政策,而改行残酷的高压政策,强行推行“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政策,并且要范文程别过多地插手干预他的政策。
范文程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以及多尔衮几十年,洞若观火,“有古直士之风” [溢美之词,把对士的极高荣誉安在他身上] ,忠心耿耿地为清朝献计献策,对多尔衮也是刚直而不随声附合,这就激起多尔衮的不满。终于在顺治三年(1646年),多尔衮对范文程发出警告说:“现在国家各项事务,各有专人管理。”限制范文程少管事务。又说:“你们这些内官对于国家的事务,应当及时报告。”而范文程回答说:“文程等朝夕在王左右,凡有闻见,无不面启,候取进止,无庸具体敷陈。”范文程这样依然固我,终于在顺治三年和多尔衮矛盾激化,因一件小事而被多尔衮为“下法司勘问”。虽然没有罢官,但权力已被限制和削弱。而范文程自己只好处处小心谨慎明哲保身了。
当朝中满洲贵族权力斗争激化之际,顺治五年(1648年)多尔衮削去亲王济尔哈朗爵位、幽毙了肃亲王豪格,又命亲信大学士刚林、祁充格同范文程一起删改太宗实录。范文程进退两难,知道事关重大,如果遵命将留后患,如果违命将受处罚,于是为了保全自已,声音养病闭门不出。结果多尔衮死后被控犯有“谋逆”之罪,刚林、祁充格一起被杀,范文程“与同官当连坐,上以文程不附睿亲王(多尔衮),命但夺官论赎。是岁即复官。”他能躲过这场大难,完全是由于他有自知之明,才能保全自己。清廷对他的忠心,很是赏识,顺抬九年(1652年)被授以议政大臣之职,这是汉官从未享有的恩宠,说明他用自己的行动进一步取得了顺治皇帝福临的信任,随即“复进一等精奇尼哈番”,特命“监修太宗实录”。
范文程为了向顺治帝表示自己的忠心,上疏奏曰:“诸位大臣上疏弹劾大臣,无非是为君为国,皇上应当爱惜他们。”顺治帝接受了她的建议,恢复了因上疏弹劾大臣而被降职革职的官员。
积几十年经验,范文程对君主关系颇有见解,在福临与他商讨如何处理这个关系时,他说:“大凡作事恰到好处附合天意者,必须君明臣良,互相信任,互相谅解,才能有利于国事。假若人主刚愎自用,谁还敢进言?势必使阿谀奉承献媚之人日益亲近;而忠厚耿直的人就日益疏远了。人主如果自己诚心诚意,公正廉明,臣下自会翻然从善,这样才符合天意,国家的命运一定悠久,永享太平了。”多尔衮死后,顺治时期,君臣关系进一步密切了。范文程堪称为一代名臣,顺治称赞他“文程在盛京时不附贝勒,后亦不附睿亲王,众所共知。”史载,“上勤于政治,屡次到内院去,让诸位大臣从容咨访,文程每每以班首承旨,所陈述回答,都能使皇上满意。”
为了解决恢复生产和选拔人才两大难题,范文程又建议“条兴屯四事,曰选举得人,曰开垦守获,曰积贮转运,曰责成考课。”于是在乱久民稀的湖广、江西、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大兴军事屯田和官助民屯,结果对恢复生产安定农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范文程还大胆地提出,治理天下首先在于会用人,他针对清朝重满族轻汉族和任人唯亲大搞宗派的弊政,建议朝廷各部院大臣都要推荐人才“不论满汉新旧,不拘资格,不避恩怨,取真正才守之人”去充当各级官吏。范文程这样选拔、培养人才,博得了顺治皇帝的赞许。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为了表彰范文程的功绩,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后又加升太傅兼太子太师;到顺治十四年(1657年)又恩诏加秩一级,并将其画像收藏在皇宫之内。
范文程少好读书,颖敏沉毅。投奔努尔哈赤后,对清廷一片忠心,无论换了哪个皇帝,他都有自知之明,所以在他经历的整个清初的三朝四代历史上留下了丰功伟绩。他自己知道他一生所进奏章,多关系到重大的决策问题,所以在他监修太宗实录时,把他草拟的奏章一概焚烧不留,而在实录中所记下者,不足十分之一。他这样做,免得“功高震主”,突出个人。但从各种史料里,从我们能见到的记载里,也足可以看到范文程确是一代名臣。时势造英雄,有他这样的人辅佐,清朝受益匪浅[确实] 。他最后多次因病上疏请求休养,顺治帝才“暂令解任”,还想病愈之后再来召用。但是范文程功成引退,离开朝廷“辟东皋为别业,稍构亭馆,植卉木,引亲故,徜徉其中;时以诗书骑射课子弟,性廉慎好施与。”就这样平安地度过晚年。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逝世,终年七十岁。玄烨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立碑以纪其功绩。几十年后,康熙亲笔书写了“元辅高风”四个字,做为祠堂横额。这是清朝统治者对他的最高的评价了。范文程在那个时代,他所能做到的,是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自己的力量[以今论古,大谬] 。范文程提倡民族合作 ,民族谅解,安定百姓,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选拔人才,使用贤良,直言敢谏,招降纳叛,这些对清朝的建立与巩固,都起到巨大作用。而努尔哈赤、皇太极不囿于民族偏见[个例] ,重用范文程,委以重任,给以重权,君臣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终成大业。范文程的成功与其说是明君贤相的结合,不如说是封建儒家思想,在清初取得的重大胜利[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可笑之极] 。范文程不愧为清初卓越政治家的称号[同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