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朱载堉(1536-1610): 一位受世界瞩目的皇族音乐家,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明代著名乐律学家,历学及数学家。 朱载堉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九世孙,明宗室郑恭王朱厚烷之子。相传朱载堉是怀胎11月方生,其母高妃生他时难产,恰好宫门前飞来一只凤凰,翔徊鸣叫,高妃高兴不已,产下朱载堉。朱载堉出生后经常哭闹,尤其在晚上更是啼哭不已,搅得家人不宁。一天,朱载堉又哭闹不休,他的父亲郑恭王烦闷不已,就吹箫释怀,朱载堉一听到箫声,就停止了哭,从此,箫便成了他的宠物。 关于朱载堉求学也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他的舅父礼部尚书何塘告老还乡后,在河内县天鹅池岸建了一座“景贤书院”,招收弟子。前来应试的孩子均由父母陪同,络绎不绝,而朱载堉独自前往,何塘奇怪,便问其故,朱载堉朗声答道:“家有父母,校有师尊,怎能说独自一人?”何塘一听就喜欢,就又问他年纪,他说:“童生八月荷月满,若年足十不差三。”落款是“乐乐乐”。何塘沉思片刻后说:“小小顽童七岁半,以乐为志律当先,乐在其中性且直,光华焯乐在来年。”何塘非常赏识朱载堉的天资,遂将自已一生之学识均倾心相授。 朱载堉早年跟随何塘学习天文、算术。嘉庆19年,其父遭诬陷下狱,朱载堉亦受牵连,离开王府,另筑土屋独居19年,一心钻研乐、律、数学和历学,后来其父冤情被昭雪,他七次上疏不愿继承王位,经皇帝批准,与儿子朱翊锡一起终身享受世子、世孙的俸禄。 经过多年研究,朱载堉著书20余部,但当在71岁时将自已多年的研究成果献给朝廷时,却被束之高阁,未受到重视。 朱载堉一生著书20余部,《乐律全书》则是他最有影响的一部,发明了“十二平均律”(即“新法密律”),解决了历来未能解决的旋宫转调问题,是律学上的重大突破,直到一百多年后,德国音乐家威尔克迈斯特才提出同样的理论。他创造了用于校正律管(即用于定律的标准器)管口的方法——“异径管律”,十九世纪末,一位叫马容的欧洲音光家对朱载堉设计的异径管律进行测试后也惊汉不已:“中国乐律比我们更进步了,我们在这方面都还没讲到......”。 朱载堉还改编了《豆叶黄》、《金字经》等歌舞音乐作品,编订了《乐舞全谱》,记有朱载堉自已编制的舞谱,大都是古代雅乐舞蹈,就其完整性来说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舞谱,共有六个种类: 一、人舞谱 二、六代小舞谱 三、灵星小舞谱 四、灵星祠雅乐天下太平字舞缀兆之图 五、二佾缀兆图 六、小舞乡乐谱 前五种乐舞有舞姿或队形图,《小舞乡乐谱》则仅用文字说明舞蹈动作,并配有歌词、律吕、打击乐谱。他所绘制的舞谱是人物动作,极为详细,按图的动作,造型连接起来就是整个舞蹈。他在舞谱编制的组合中,将乐谱、舞姿、进退、调式等等详细配合融为一体,是一份综合性的“总谱”,这种编制舞谱的方法对后世产生的积极的影响。 他最大的成就可能就是将数学和音乐统一在一起的:“十二平均律” 应用三分损益法完成一个音阶中各个律的计算以后,比基音高或低8度的音只能约略地比基音高一倍,而不可能正好是一倍。打一个比方,如果基音“do”的相对频率是“1”,按照三分损益法算得的高8度的“do”的相对频率不是恰好为“2”,而是要多出一个差数,即要高一个“古代音差”。由于“古代音差”的存在,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8度。为了消除这个差数,满足对音乐艺术的更高追求,古代乐律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一个小小的“古代音差”问题,其求解的道路竟走了漫长的两千年时间。 最后正确、圆满解决“古代音差”问题的是中国明代的音律学家朱载堉。1584年,朱载堉在他的著作 《律学新说》中大胆的扬弃了沿用两千年的就律制,提出和创造了现今乐器上使用的新律制──十二平均律。 朱载堉除了是一个音律家外还是一个优秀的数学家,他以的等比级数分配音律,使任何两个相邻音律间 的频率比都是,或音程为100音份,从而彻底地消除了使用三分损益法产生的“古代音差”。这是乐律研究的一个革命性进步。由于相邻的各律间的等程性,使得这样的乐律对任何曲调都能应用,并彻底解决了自由转调问题。朱载堉的创造性理论,为曲调的创造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并为现代键盘乐器的创造打下了基础。 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是对世界声学发展的重大贡献。朱载堉的著作流传到西方后,受到了西欧物理 学家们的高度评价。在朱载堉提出十二平均律五十二年后,欧洲乐律家默森(Merscenne)也提出了同样的理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