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基斯坦的东北部,分布着一种特殊的文化---布鲁沙斯基文化。布鲁沙斯基各族主要分布于今天克什米尔西部喀喇昆仑山中,他们说的布鲁沙斯基语BURUSHASHKI,是另一种系属不明的语言。《魏书·世宗纪》永平四年( 511年)载,“六月乙亥,乾达、阿婆罗、达舍、越伽使密、不流沙诸国,并遣使朝献。┅┅八月辛未,阿婆罗、达舍、越伽使密、不流沙等诸国并遣使朝献。” 以上记载,已有学者指出,越伽使密应为伽使密,即克什米尔。 乾达无疑是犍陀罗。至于阿婆罗,笔者怀疑系Khaplu之音译。
上述《魏书》之“不流沙” 、唐代之“勃律” 、宋代之“布路沙” ,以及藏文的Bru-sha或Bru-za,均为布鲁沙斯基语Burushal一词之音译。布鲁沙斯基语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语言,它处在印欧语、藏语和突厥语的接壤地带,而又不属于任何一种语族,因而很可能是雅利安人到来之前的一种语言体系的残余。布鲁沙斯基语现仅分布于罕萨河右岸的罕萨中部地区和左岸的纳格尔(Nagar),以及亚辛,使用者主要为Yashkun,Shin, Nagaris, Kamin, Gabara, Chilis, Hunzakuts, Marooch等部族,这一语言原先曾流布于相当广泛的地域。Burushal指“操布鲁沙斯基语之人所居之地” ,巴基斯坦学者认为它包括吉尔吉特、纳格尔、阿斯托尔(Astor)、戈尔(Gol)、达丽罗(Darel)、布尼亚尔(Punial)、古比斯(Gupis)、亚辛及奇特拉尔北部等一片广阔的地方。对比现在的地图,相当于今巴基斯坦北部地区除去巴尔蒂斯坦后的全部地域,此外还包括毗邻的奇特拉尔地区的一部分。布鲁沙斯基民族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纳尔噶人和罕萨人。
和大多数南亚人不同,雅希昆人(YASHKUN),纳尔噶人(NAGARIS)和罕萨人(HUNZAKUTS)个高肤白,发色浅淡,说着不为外人知的语言BURUSHASHKI。人种学家知道他们源于同一个祖先,却搞不清楚他们到底来自何方,口耳相传的历史追溯回千年前,除了传说,还是传说。相信自己流着亚历山大大帝属下士兵的血液,纳尔噶人和罕萨人中代代出现的蓝色眼睛,也印证着当年的骄傲。
罕萨山谷(Hunza)距离新疆仅30多公里,是一处被喜马拉雅山包围的地方,位于海拔2438米的喀喇昆仑山区,包容在崇山峻岭之中,长161公里,宽5公里,有居民4.5万人。这里风景如画,恬静如诗,人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自给自足,与世无争。当地人几乎从不患病,六七十岁根本不叫老人,八九十岁仍在地里劳作,健康地活过一百岁在这里并不算什么稀罕事。在喀喇昆仑公路开通前,这里是罕萨王统治的独立王国,只有绝壁上的数条小道连接着外面的世界。1986年的罕萨王国只有两万多人,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和习俗,人类学家至今没有搞清楚罕萨人的祖先究竟来自何方?只有偶然出现的沙色头发和蓝色眼睛,暗示着古老的传说:罕萨人源自亚力山大大帝的士兵。 罕萨人信奉伊斯兰教以卡里姆.。阿加汗四世(Krim Aga Khan Ⅳ)为精神领袖的什叶派支系——伊斯玛仪派。
卡里马巴德(Karimabad)是罕萨地区的首府,罕萨大王还在这里延续着他的统治,除了一些卫戍部队,整个罕萨没有警察,没有监狱,更不曾有过税收与保险。在喀喇昆仑公路开通前,这里是罕萨王统治的独立王国,这种隔绝与封闭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援助巴基斯坦修建了喀喇昆仑公路,公路在1978年就通了车,但当第一批游客看见背衬乌尔塔雪峰(Ulta,海拔7388米)的巴勒提特古堡(Baltit Fort)时,已经是1986年的事了。从此喀喇昆仑的美丽山谷和巍峨雪山向世界登山者展示了它的万种风姿与千般娇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