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9-20 22: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九边的形成与边墙的修建
九边是在明初边地都司、行都司的基础上,根据分地守禦的原则形成的。它的形成并不表明明王朝边防的加强,相反,不仅标志著边防的衰弱,而且由於边费的空前增长而加深了财政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
首先,随著九边的形成,明王朝北部边防大幅度南移。明初,北部边防在现存明长城以北的辽东、大宁、开平、东胜到嘉峪关一线,沿边设置卫所,驻紮重兵,且耕、且屯,且战、且守,在此基础上,待机进剿漠北。自永间放弃大宁以后,开平、东胜相继丟失,河套沦陷,屯田破坏,代之以增兵死守,筑城硬挡,处於被动挨打地位。从现存明长城看,西段鄂而多斯高原一带比明初东胜防线南移几百公里,东段赤峰到吉林一带比长城南退一百二十公里,中间京畿一带,由於大宁的割让,蒙古兀良哈三卫入居外边之内,内边之外,京师变成边防重镇。特别是大同一带,因东胜、丰州失守,云川、玉林内遷,「重边」尽为虏有,三云形势异常险峻。
其次,由於边防危机随著边防线的南移日益加重,明廷不得不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到长城沿线进行消极抵抗,表现为:
一、九边募军日增、军饷滋甚。
据《春明梦余录》记载九边军队情况,明初「原额」各镇 共计591415人,隆庆初年增至856722人。据万历《明会典》记载,弘治时各镇共拥兵89万多人,比明初增加30万人。以军士月粮一石计,年增边饷360万石。明中后期粮价暴涨、石值银一两,共计边银不下千万两,而整个国库(太仓)年收入总四百万两左右。庞大的九边军饷开支使明财政空前危机。当时人描写九边增加军饷的情况说:「主兵不足,增以募兵,募兵不足,增以客兵,调集多於往时而坐食愈众。屯粮不足,加以民粮;民粮不足,加以鹽粮;鹽粮不足,加以京运,饋饷溢於常额,而横费者滋甚。」(26)这里所说的「常额」,乃是明政府规定的每年「起运」九边的边饷额。万历《明会典•户部十三•起运》曰:「起运京、边,各有定数。」说的就是起运京师和九边的两项基本赋税开支。
起运京师的赋税主要储存於户部太仓、皇帝御用库、运河沿岸中转库、户部以外诸部寺仓库及南京仓库五处。其中户部太仓是明代的国库,包括粮库和银库两部分,粮库於成化八年(1472年)始定额为400万石,实际每年入库难以定额,崇祯时实入200余万石;银库收入夏税、秋粮折银、鹽课折银、户口鹽钞、商税、银课等,总数一般在400万两左右,万历五年(1577年)最高,达435.94万两。其支出主要有官俸、军饷内府银和九边年例三项,其中九边年例(又称京运年例)一项,隆庆初年年支230余万两(其中大同一边每年77万两),万历年间常在三、四百万两左右,崇祯年间增至500万两,崇祯末年增至2000万两,不得已增征新饷850余万两,新饷超过常年两倍,仍然满足不了九边的开支。
起运九边的赋税包括民运税粮和鹽引两部分,与军屯、京运一起构成了边费的四大来源。民运税粮有本色、有折色,指户部每年指派北方诸省运至边仓税粮本色有米、麥、豆,折色有草、布、钞等,后多折银。隆庆元年(1567年),运至九边粮料本色、折色共计银364.155万两,后来仅山西、山东、河南、四川、北直等地年解边仓达267.4243万两。鹽引即通过开中制实粮九边,弘治年间年供124万余引(折银57万两),后来不断增加,隆庆四年(1570年),仅宣府一镇便给鹽引20余万。可见九边开支是明朝最大的财政支出,到明后期远远超出了起运常额,所以有「三饷加派」出现,弄得公私匮乏,促成了农民大起义爆发。(27)
二,「边墙」修筑、耗费惊人。
随著明初防线的被打破,为抵制蒙古进一步南下,各边皆重新修筑边墙,作为防禦工事,形成了现在的万里长城。
据《明实录》《明史》记载,这场筑墙运动以成化七年余子俊筑延绥边墙首开其端。其后,三边总制杨一清增筑陕西各镇边墙,总督翟朋督修宣、大边墙,兵部侍郎翁万达增筑宣、大边墙,巡抚苏祐筑内三边及辽东边墙,戚继光、譚伦扩建蓟镇边墙,等等,连年兴师动众,每筑数千百里,皆墩堡相连,层层布防,紧要处且又多重构筑。这一时期边墙比以前加高加宽,墙上有垛口女墙,绵延如鏈,且跨墙加筑墩台,虚中为三层,可宿百人。万余里的边墙,高达八、九米,底宽六米,可供十人并行、五马并轡。如此庞大的工程,举世罕见,其耗费的人力物力更无法计算。仅以余子俊筑边墙为例,所筑东自清水营紫城岩,西至宁夏花马池界牌止,长1770里,守护濠墙崖寨819座,墩台93座,一年内费用官银一百五十余万两,粮二百三十余万石,「且军民役死不下万计,……劳师戊守,岁费万千。」成化十二年,户部给事刘昂奏劾:「子俊取民无度,用财无节。……边有常供,今索於额外。借漕运而京储因以不充,急 穴 运而军民为之扰动。迄逮至京师,明正其罪」。(28)
余子俊筑边墙加重了明廷财政危机,其余各边边墙的修筑又何尝不是如此?下面列出明代边墙(长城)的修筑年表,由此便可看出明代财政负担日益超负荷的原由。
明洪武二年(1369年) 徐达筑居庸关南口。
洪武五年(1372年)修筑嘉峪关堡及东胜、兴和、开平、大宁、广宁、 开原等城。
洪武十四年(1381年) 筑榆关,更名山海关,并西至居庸,随燕山筑城。
建文年间(1399-1402年) 自宣府(今河北宣化)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壕,烽堠相接。
永间七年(1409年) 置辽东镇(今辽阳市,后移北镇县)、宣府镇(今河北宣化县)、大同(今 山西大同市)。
永间年间筑边墙於辽河内,自广宁东抵开原(今辽宁开原市)锦州七百余里,经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市)、安间州(今开原市北)。
永间十年(1412年) 自长安嶺迤西迄洗马林筑石垣,深壕塹。
永间十九年(1421年) 遷都北京。
永间二十一年(1423年)於宣府、怀来、万全、怀安等处缘边筑塞。
正统元年(1436年) 修龙门至独石塞垣。
正统七年(1442年) 筑辽西边墙,东起自今锦州市境,西至山海?关,经宁远州(今辽宁兴城市)。
正统十四年(1449年) 修缮宣府镇、蓟州长城。
天顺年间(1457-1464年)王鍇筑辽东墙塹七十余里。
成化二年(1466年)?修筑山西二边墙,东至老营好汉山,东南折抵雁门关。
成化九年(1473年) 徙延绥镇治至榆林,而后称榆林镇。
成化十年(1474年) 余子俊修筑榆林镇边墙,东自清水营紫城寨 (今陕西府谷县北),西至宁夏花马池营界牌(今宁夏鹽池县)止,长一千七百七十里一百二十三步,经保德州(今山西保德县)、延安府陕西延安市)。修筑宁夏镇边墙东段,自黄沙嘴(黄河边横城附近)起,至花马池止,长三百八十里。
成化十三年(1477年) 修筑宁夏西路永安墩至西沙嘴一带边墙。
成化十五年(1479年) 修筑辽东镇东路自开原抵鸭绿江边墙,经义州(今朝鲜新义北)。修筑宁夏沿河边墙。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修筑大同中路至偏关一段边墙,东西约六百里。
成化年间 王越筑古浪西北至嘉峪关墙一千六百里。
弘治十五年(1498年) 修缮蓟镇长城,自山海关西北至密云古北口、黄花镇直抵居庸关, 延亙千余里,缮复城堡二百七十所。
弘治十四年(1501年) 置固原镇(今宁夏固原县),修嘉峪关。秦紘筑宁夏平羌堡至景泰县边墙五百里,花马池至镇北关合计千四百里。
弘治十五年(1502年) 修筑固原镇边墙内边一条。自绕陰起,西至徐冰水,三百里;自徐冰水起,西至靖虏花儿岔止,长六百余里。修筑辽东镇边墙,自山海关,迄开原靉阳堡,凡千余里。
正德元年(1506年)修筑固原镇边墙,自石澇池至定边营一百六十三里。
正德十年(1515年) 修筑山西镇四边墙,东起长林鷹窩山崖,西抵偏关教军场,长一百二十里。
嘉靖元年(1522年) 筑辽阳三岔河北抵开原墙九万一千四百余丈,墩堡一百八十一个。
嘉靖八年(1529年) 修筑山西镇三边墙,东起老营石庙儿,西抵白道坡石梯墩,长九十余里。
嘉靖九年(1530年) 修筑固原镇边墙西段,自环县萌城西响石溝至靖虏卫地名花儿岔,长六百三十六里。
嘉靖十年(1531年) 王瓊修兰州至榆林边墙三千余里。
嘉靖十四年(1535年) 修筑宁夏河东长城。
嘉靖十五年(1536年)於宁夏镇黄河外边对岸处筑长堤一道,顺河直抵横城大边墙。修筑固原镇新边墙一道、自徐冰水至鸣沙洲,长一百二十五里。
嘉靖十八年(1539年)修筑山西镇边墙,自阳方至八角堡,凡一百八十里。修筑嘉峪关 西、北、东边墙。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挑修大同壕墙一道,延袤三百九十余里。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 修筑大同镇东路边墙,凡一百三十八里。修缮山西镇边墙,自丫角而南历老营、野豬溝、利民一带,凡一百四十里。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 修筑榆林镇边墙,西段自定边营至龙城堡,长四百四十余里;中段自龙城堡至双山堡,长四百九十余里;东段自双山堡至黄甫川,长五百九十余里。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 修筑大同镇边墙,自丫角山至阳和,凡三百余里。翁万达筑山大边墙千 余里,苏祐筑紫荆等三关边墙五百里。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修筑宣府镇边墙,自西阳和镇西界台起,东至龙门所灭胡墩止,长七百一十九里。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置蓟州镇(治今天津蓟县,后移今河北遷西县)。修筑甘肃镇边墙,自东大间口至破山一段。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修筑宣府镇边墙,自东路新宁墩,至六强子,凡一百六十九里。
嘉靖三十年(1551年) 开大同、宣府马市。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杨博筑山西右玉县牛心堡,修烽堠二千八百有奇。
隆庆二年(1568年) 修筑宣府镇边墙,起自龙门所盘道墩迄於靖虏堡大衙口。
隆庆三年(1569年)命戚继光任蓟州镇总兵,修筑蓟州镇边墙,延袤二千里。於边墙砌筑砖石和修建空心敌台。
隆庆六年(1572年) 修筑甘肃镇边墙嘉峪关至酒巴泉一段。
万历元年(1573年)李成梁修缮辽东镇边墙二十八万二千三百七十三丈。
万历二年(1574年)修筑榆林镇边墙六百七十一里。刘应节请修辽东西台墙七百九十一里。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重筑雁门关边墙,绵亙十五里。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修筑甘肃镇新边墙,自靖虏卫县黄河索桥起,至庄浪县界士门川,共长 四百里。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 )修缮辽东镇边墙。
明中后期修筑太行山东麓边墙,经娘子关、马嶺关、黄榆关、峻极关,抵今 山西左权县之黄泽关,经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市)、平定州(阳泉市东南)、辽州(今山西左权县)、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市),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县)。(29)
边墙修筑只是增加心理上的一点安全感,根本上抵挡不了蒙古军队的南下。各边边墙都屡遭破毁,毁而复筑,耗财更大。
万斯同《明史•间府》云:
秦人备胡筑长城,长城一筑天下倾。
至今笑齿犹未冷。
岂知明人防北狄,专籍筑城为长策;
不曰长城曰边墙,版筑纷纷无时息。
东方初报墙功完,西方又传虏寇边;
虏入溃墙如平地,纵横饱掠无所忌。
虏退复兴版筑功,朝筑暮筑竟何利?
帅臣徒受内府金,川原空耗内府费。
……
屡朝庙算皆如此,奈何独笑秦始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