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在那馬鎮發現的一本民間自編族譜為相關學科研究提供了史料
修譜記祖是華夏民族的優良習俗。修族譜、家譜之風曾在宗族意識較濃的地區形成氣候,然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後,族譜、家譜被視為封建遺物遭到大規模銷毀,族譜、家譜的修纂也就逐漸少見。日前,南寧市良慶區文物工作者在那馬鎮那蓬村發現一本保存完好的手抄莫氏族譜。
記載家族滄桑變遷
這本族譜封面為大紅色,封面右起寫有金黃色“鉅鹿郡莫氏族譜”軟筆行書字樣。整本族譜由前言、統計表和族譜3大部分構成。前言陳述了編寫族譜的意義及作用,概述了莫氏家族的淵源,並記錄了莫氏家族的祖訓、家訓;統計表分別對家族在各地的分部、受過高等教育及高壽老人進行統計;族譜部分是對分佈在各地的後裔子孫按年代記錄。
翻開泛黃的紙頁,工整的倣宋字體記錄著這個家族的滄桑變遷。據記載,莫氏家族的始祖為莫志堅,居住在山東省青州府壽光縣白馬驊,北宋舉人,生五子。長子莫文允與次子莫文敦、三子莫文星于西元1053年隨狄青將軍領兵南征有功,宋皇帝賜官桂省,並令官籍于南寧,任守備。來到廣西後,文允公一支定居白沙;文敦公一支分往賓陽至荔浦等桂北一帶;文星公一支分往蒲廟莫村、橫縣及西江、珠江流域。
祖訓詮釋宗族輝煌
南寧市莫氏家族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家族,從宋代的武舉“武德騎尉”莫文允到共和國將軍莫文驊。據不完全統計,自明朝洪武二十年至清朝年間,莫氏家族考取舉人、貢生等共計48人,民國後考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的達39人。
“克勤克儉,奮發圖強,開闔有勢,苦學精耕;崢嶸鼎盛,世代綿長,繁衍有慶,譜寫新章;人文蔚起,科甲揚名,此乃祖先之豐功偉業,為後裔奠定堅實基礎,樹立良好榜樣,為後裔應互相奮勉,繼往開來,戮力同心,自強不息,建功立業”,莫氏家族祖訓給我們詮釋了莫氏族人如此興旺的原因。而“族接先人勤儉持家成偉業,譜留後裔辛勞為國建奇功”莊嚴而樸素的祖訓仍激勵著莫氏族人繼承先人創下的偉業,繼往開來,再創宗族輝煌。
為研究地方史提供史料
據了解,這本《鉅鹿郡莫氏族譜》始編于1980年,歷時兩年零六個月,成書于1983年,共325頁,為鉛印本,倣宋字體,詳細記錄了莫文允一支共25代的繁衍概況。
“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族譜是記載同宗共祖的血親世系,人物事跡的歷史典籍。”良慶區副區長吳曉說,這是一本珍貴的民間自編族譜,它對研究相關學科,諸如社會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