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12-7 00: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下石鼓文:
石鼓文是指刻于“石鼓”上的石刻文字,又称为<<猎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刻石文字,书法古茂,遒朴而有逸气,大约在唐朝初年 (西元七世纪)才被发现于陕西凤翔县。所发现的石鼓共有十个,这 些馒头形的石头,大约有三尺高,底部是圆的,直径约有一。每个“ 石鼓”的四周都刻着一首四言的韵文,内容大都记载着天子出游、畋 猎的情形,因此“石鼓”又称为“猎碣”。原文共有六百四十字(重 文不计),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可以辨识的大约有二百多字。
石鼓文的字体比较扁平,字形的结构比较繁复,所以有人 认为石鼓文便是大篆(又称“籀文”),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较疏朗, 而且排列整齐。清康有为曾谓 : [ 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字的结体上较为繁复。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与先秦时期的大篆又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大篆与小篆之间的一种书体。其笔法方正、均衡,布局紧凑,笔法圆阔,极为周致。为历代习篆书家所喜爱。
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现存的石鼓文是宋朝收集的十石鼓,上面刻有文字,当时认为是描述周穆王出猎的场面,后来的考古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代的作品,有的字已经残缺不全。当时由于尚没有发现甲骨文,所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康熙曾经复制了十面石鼓,补刻文字,放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宫殿后面。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唐代诗人韩愈曾作《石鼓歌》,其中有“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的诗句。可见,在唐代普遍认为石鼓文出于周代。至宋代,欧阳修仍认为石鼓文为周宣王时期史籀所作。近代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石鼓文疏记》将石鼓文的历史缩短到了秦代,认为是秦文公时期出现的。郭沫若又考证石鼓文的制作年代为秦襄公八年。
晋侯苏“编钟”
西周厉王时期。编钟为成组的青铜乐器。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钟上都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最后两钟为2行11字。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过程。
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此套编钟14件,并抢救回.1993年初,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14件晋侯苏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证实上博从香港抢救回归的14件钟与此次发掘出土的2件钟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编钟数目应是16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经过专家反复研究,我们知道这套编钟的主人是晋侯苏,也就是晋国第八代诸侯藉。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这套编钟成为考订西周诸王年代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