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9950|回复: 5

[名墓考證] 陈兰彬祖父墓及陈兰彬墓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3.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09-12-6 20: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陈兰彬祖父墓及陈兰彬墓同在一处相隔不到五米


清 化州 陈兰彬墓 位于化州笪桥镇石碓洞瓦面岭。坐北向南?,灰砖构筑,墓呈圆形。分三级墓台,砖砌墓环,墓碑高2米、宽0.95米,碑文“显考覃恩诰授光禄大夫钦差大臣署礼部左侍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翰林院庶吉士赏戴花翎文毅荔秋府君之墓”、“大清光绪乙未秋立”。外有砖石墙高1.7米环围。占地500平方米,四周立界石,在界石与墓环之间立石碑4通,记述生平事迹。
陈兰彬(1816~1894年),吴川县黄坡村人。清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先后任驻日尔曼、美国、秘鲁使臣。归国后,任宗人府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兼理外交事务,迁署兵部左侍郎。告老还乡后,主讲高文书院。受聘修高州府志和吴川县志。著有《诗经扎记》、《使美纪略》、《泛槎诗草》各一卷,《治河宓言》八卷,均刊行于世。
--------------此墓[坐北向南]有误,个人实地考证为坐乙向辛兼卯酉三分




名人墓葬(1)
出处: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发表日期:2008-01-27 13:50:36   【字体:大 中 小】
  百年“官厅”有望晋为“国保”
    陈兰彬故居建于光绪元年(1885年),为陈兰彬弃官还乡后第二年所建,已有120年历史。该建筑为二进砖木四合院式结构,面积400多平方米。大门朝北,门两边写着“盛德永难忘身经九万里重洋济人苦海;奇功真不朽手订十六条和约出我生天”的对联;进门后是一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和厢房,后两进为厅堂。据说该房子是陈兰彬用来接待来访官员及会客之所,所以又称“官厅”。
    1983年,陈兰彬故居被公布为吴川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被批准为湛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又进入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2003年,有关部门投入12万元对陈兰彬故居进行了第一期维修,按“以旧修旧”的原则,对破漏的屋顶、瓦面和崩裂的墙壁进行补缺,绘画了陈兰彬彩色肖像,刻录了陈兰彬生平简介和部分诗作等。最近,省又拨款45万元进行第二期修缮,在故居前扩建广场,安放陈兰彬塑像。去年,吴川市文化部门将陈兰彬故居向上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望在今年底进入“国保”行列。
    黄坡村委会书记李庆洲告诉记者,每天前来陈兰彬故居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有时一天同时来了好几批,其中有的还是海外华侨和外国游客。
    历五代皇帝的人物
    陈兰彬生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咸丰元年(1851年)中顺天举人,咸丰三年中进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纂修,后改任刑部后补主事。咸丰十年,因母病告假返乡,在高州府高文书院任主讲。同治二年(1863年),陈兰彬回京受命清理积案。同治十一年,清政府任命陈兰彬为监督、容闳(广东珠海人)为副监督,率领第一批幼童30人赴美国留学,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同治十三年,受命出使古巴调查华工遭凌辱受残害情况,保护华工利益。光绪四年(1878年),出任美国公使,开展外交工作,竭力维护华人的合法权益。从嘉庆到光绪,陈兰彬共经历了5代皇帝,是一位“历览朝廷风云、见证皇朝政坛的人物”。

    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
    清同治年间,黄河泛滥,两岸数十万民众受灾,引发饥荒,受命在京清理积案的陈兰彬再奉命大名府前往灾区赈济,大批水患饥民得以救活。陈兰彬还亲自到黄河两岸考察,察看灾情,研究治河要诀,写成《治河刍言》8卷,提出治理黄河主张。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在陈兰彬故居的墙壁上,记者见到一幅《陈兰彬公使向美国总统递交国书》的图画。陈兰彬的同房曾侄孙陈延华告诉记者,该画是他托人从美国国务院图书馆复制回来的,当年美国总统接见陈兰彬等人的“觐见图”现存于美国国务院图书馆。
    陈兰彬是我国第一位出任美利坚合众国的外交官。1878年由清政府派驻美国华盛顿,到华盛顿不久,他便前往拜会美国总统和国务卿,向美国总统递交国书,签订十六条和约,接着设立公使馆、总领事馆就华侨事务馆。他深入华人生活区,帮助华人解决困难,维护华人合法利益。期间,还出任古巴国和秘鲁国公使。他继续深入了解侨工情况,多次向侨居国抗议华工被虐事件,并签订《古巴华工条约》,深受华人侨胞的爱戴。
    陈兰彬还是我国带学童到国外留学第一人。1872年,清政府为培养军事人才,学习外国技术,决定向美国选派留学生,在全国各地挑选120名幼童分四批前往。清廷任命陈兰彬为监督、容闳为副监督,于这年的八月率第一批10至12岁的学童30人赴美。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这批留学生在美国读完小学、中学和大学,术有专攻,学有所长,部分人回国后取得辉煌业绩,其中著名的有:唐绍仪,曾任民国国务院总理,后回家乡中山县任县长,毛泽东曾称赞他能上能下;詹天佑,铁路专家,中国第一条铁路的设计者,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林云陔,曾任广东省省长、中央审计部长;还有梁敦彦、吕鸿基,均是文化界名人和大学教授。
    出使外域多年,陈兰彬眼界大开,耳濡目染了许多国外的新事物,回国后,看到外国资本无孔不入中国,损害大清利益,“十余年来,洋商轮船日增,中国民船日减”,深感忧虑,痛心疾首,乃陈书阐述国办招商的好处,后在曾国藩、李鸿章倡导的洋务运动推动下,清政府终于设置了轮船招商局,吸引国内资本,“略分洋商之利”,三年间,便使“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约已1300余万两”。陈兰彬功不可没。
    引退还乡后致力修志编书和写作
    陈兰彬一生以读书为乐,饱览群书,且擅长诗对。陈兰彬同房曾侄孙陈延华一边向记者翻开一本由他收集整理的《陈兰彬诗文遗著》,一边对记者说,陈兰彬自小聪颖,五岁便能作诗,“端阳人竞渡,儿童放纸鸢。飞入云牙里,一线系青天”一诗便是他端午节在江边观看龙舟比赛时脱口而出的。
    他撰于高州冼太庙的一副234字对联,为广东省第一长联。
    清光绪年间,陈兰彬曾奉命出使日本。与日本首相会晤时,对方出一上联来刁难:“黄河绿水三三转”。三三得九,联语是利用乘法来说黄河九曲。陈兰彬毫不迟疑地对出了下联:“紫海青山六六弯”。六六为三十六,用以指日本首相花园里的三十六转红湖假山。日本首相连连称赞陈兰彬对得工整、巧妙,不敢小觑陈兰彬。
    1884年,陈兰彬因病引退还乡,他投入大量精力撰写地方史志,先后领导编辑完成《高州府志(光绪志)》24卷,《吴川县志(光绪志)》10卷,《吴川风俗志》1卷、《石城县志》10卷。他著有《毛诗札记》、《使美记略》、《使美百咏》、《治河刍言》、《泛槎诗草》、《重次千字文》等诗文集。
    陈兰彬回到家乡时已69岁,他每天都来到江边,端坐于堤岸的树荫下,读书沉思,看江水注入大海,一张张帆船由远而近,又渐渐远去。
    当年,他从村里坐船上京,又远涉重洋几度出使,走的也是水路,每天眺望着不远处的鉴江入海口,看来来往往的帆影,他心中一定涌起无限的感慨。
    为方便村民出入,他出资从硇洲岛购回石块,固江堤,铺石级,建埠头,村人称之为“高低石”。而今,这里成了“黄坡村高低石文化广场”,一块块青石板还在,那座颇有气势的武帝庙也在,一条文化长廊上贴满了诗书字画,旁边是一间图书阅览室,分别写着“幸福亭”、“长安亭”、“幼皋亭”字样的三座凉亭是最近才修起的,几个老人坐在亭里乘凉聊天,一群孩童在江边的草地上追逐戏耍。去年,湛江市委宣传部、湛江市文化局和吴川市委宣传部、吴川市文化局分别在这里挂上了“湛江市特色文化村”和“吴川市特色文化村”两块牌匾。     
    1894年,陈兰彬在家乡病逝,时年78岁,葬于化州县笪桥镇,与他祖父的坟墓靠在一起。
                                                          -----------------------







    清  深圳  赖恩爵墓  原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大坑山鸡爬地,清光绪三年(1877年)迁至王母王岐塘。
    墓上建筑呈凸字形,以花岗石结砌。全墓分为墓冢、享堂、祭台、墓堂和墓道5部分,面积为1432平方米。墓顶浮雕龙戏珠,其下为“峋山遗爱”石匾。墓碑浮雕花纹,中嵌黑色板岩字碑,高0.55米、宽0.39米, 碑文为楷书阴刻:“光绪三年岁次丁丑孟春月下浣吉旦迁葬;皇清诰授振威将军提督广东全省水师军门、显考讳恩爵、谥武昭德卿 赖公府 君之墓”以及立碑子孙之名字。墓堂上环列有石鼓、石柱础、石狮,墓道上有石狮,华表各1对。墓保存基本完好。
    赖恩爵(?—1848年),新安县鹏城人。在反抗西方殖民者入侵的战争中战功显赫,曾受道光皇帝赐予“巴图鲁”(勇士)称号,官至广东水师提督。
    1984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花都  吴荣光夫妇墓  位于花都赤坭镇松岗村打鼓岭山坡。为吴荣光夫妇同茔分穴合葬墓。吴墓在左,其妇墓在右。坟面全用花岗岩大石板砌筑,平面如两个半圆形并列。墓在抗战广州沦陷时被盗掘,墓碑被砸(右墓的连州青石墓碑尚存一残块,有“考妣”两字),大石板砌筑的坟圈被撬开,破坏严重。坟前原有华表、石人、石马、石羊等,已毁。
    吴荣光(1773—1843年)佛山人。历官至湖南巡抚兼湖广总督。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休仕回佛山,与当地绅民组织团练,迎击英军侵略者。吴荣光是著名鉴藏家,金石学家。晚年居桂林,整理文稿,刻成《筠清馆金石录》、《金石款识类五卷》,写成《历代名人年谱》、《帖金》、《金石录石文》等,均未刊印。
    清  连山  杨愈将墓  位于连山福堂镇新溪村鸦托山。墓坐东南向西北,灰沙夯筑土坑墓。墓门两侧用青砖砌成弧形状扶手。祭台分两层,第二层两边各有一小石狮。墓碑文:“皇清敕授武翼都尉举人广西游府谥忠惠明毅显考愈将杨公墓。”墓志铭引用道光圣旨全文作序。
杨愈将(1792—1849年),广东连山福堂人,武举出身。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杨被任命为虎门要塞沙角炮台营把总。在率兵抵御英国军舰进犯的激战中,身负重伤,后获两广都督奖赏。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升官至儋州游府,同年病逝于任上。
    1990年连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湛江  窦振彪墓  位于湛江市郊区硇洲岛北港糖房村判明坑。墓平面作葫芦形,纵深22米、宽12.7米,灰砂构筑,以糯米、蚬壳粉混和捣灰作封土,坚硬异常。墓碑文用宋体字,文为“皇清诰授振威将军赏戴花翎福建水师提督军门晋赠太子太保赐谥武襄窦公升堂府君墓”,上款“咸丰元年岁次辛亥仲冬谷旦”,下款列立碑子孙名。墓道两侧残存石翁仲8个、石狮4个、石象、石马、石羊各两个。1986年11月,墓被盗。经市博物馆发掘清理,据盖朱书窦振彪名讳、官衔、寿考,有加序10年之俗。清出顶戴朝珠、官服常服、玻璃眼镜、竹漆折扇等器物20余件,以玉器最精,有碧玉鼻烟壶和金质鼻烟探棒。残骸已葬,墓已复原。
    窦振彪(1785—1850年),湛江硇洲岛那金村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广东水师提督,旋调福建水师提督,曾率水师在梅林、穿山、虎屿等处洋面截攻自广东北上之英国侵略军船舰,“断夷帆索”,“击毁夷船”。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卒,移柩归葬于此。
清  南海 邹特夫 (邹伯奇)墓  原在南海县黄歧区泌冲村横江头。1997年迁黄歧区泌冲后海长青墓园内,原墓为半月形土堆墓,东向,面积20平方米。碑高0.8米、宽0.47米,碑刻“皇清徵士 邹特夫 先生之墓”。
     邹伯奇(1819—1869年),清代科学家,南海泌冲人。精天文历算,著有《甲寅恒星表》、《赤道星图》、《乘方捷术》、《测量备要》等,曾创造自动摄影仪器和测绘南海地图。
    1994年南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吴川 林召棠墓    位于吴川县浅水镇大双塘村蛇岭。墓坐西北向东南,面积50平方米,灰沙夯筑,作双环形,墓体完整。墓碑高1.15米、宽0.5米,碑文楷书阴刻:“清翰林院修撰芾南林公墓”,后土碑筑均齐全。
    林召棠生平见本章第一节  “林召棠故居”条。
    清 南海 朱九江墓   位于南海县九江镇下西坊龟山。原葬于西樵右凤翼岗,后迁葬于今址。墓向西南,面积25平方米,为花岗石建造太师椅形,墓碑高1.34米,迁葬题书人是清同治辛未科状元梁耀枢。
朱次琦(1807—1881年),南海九江人,时人称朱九江先生。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候任知县。清咸丰二年(1852年)任山西襄陵知县190天后告病南归,从此在九江礼山草堂讲学长达20年,著名的学生有康有为、简朝亮、梁耀枢等。
    1994年南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大埔  何如璋墓  位于大埔县湖寮镇甲溪弓坪山顶。面积30平方米。墓坐东向西为三合土构筑,长6米,宽5米。墓堂深3米,宽4.3米。正中为花岗岩墓碑,高0.8米,宽0.45米。 碑文分三行, 中行书:“清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事子莪”;左行书:“诰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右行书:“钦差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如璋何公墓”。现存尚好。
何如璋(1838—1891年),字子莪,广东大埔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以侍读出使日本,首任驻日公使。著有《使东述略》1卷,《管子析疑》36卷。
    1985年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  化州  陈兰彬墓   位于化州笪桥镇石碓洞瓦面岭。坐北向南?,灰砖构筑,墓呈圆形。墓碑高2米、宽0.95米,碑文“显考覃恩诰授光禄大夫钦差大臣署礼部左侍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翰林院庶吉士赏戴花翎文毅荔 秋府 君之墓”、“大清光绪乙未秋立”。外有砖石墙高1.7米环围。占地500平方米,四周立界石,另立石碑4通,记述墓主生平事迹。
--------------------向辛兼酉三分
陈兰彬祖父墓及陈兰彬墓.jpg
-------------------------附上结穴地形图



    陈兰彬生平见本章第一节  “陈兰彬故居”条。--------------此墓[坐北向南]有误,个人实地考证为坐乙向辛兼卯酉三分
    清  南海  冯夏威墓   位于南海西樵山蟠龙洞。为混凝土构造,花岗岩石墓碑上刻:“伟人冯夏威之墓”,下款:“拒约同人立”。
    冯夏威(1875—1905年),南海县沙头镇北村人。旅美爱国华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限禁来美华工条约》期满,美国拒绝废约。冯从美返国上书清政府,反被斥为“破坏邦交”罪。冯出于民族义愤,在上海美国领事馆前自焚以示抗议。激起海外同胞公愤,反美拒约运动日益澎湃。上海各界发起追悼会。广东省同乡会将其灵柩运回广东,经佛山回沙头,沿途民众纷纷组织演说队,大张旗鼓宣传拒约运动。并决定将灵柩葬于西樵山白云洞。1986年迁墓于现址。
    清  花都  赖汉英墓  位于广州市花都炭步镇民主水库左侧,土名金钩环山岗上。是赖汉英与妻汤氏合葬墓,1991年重修。交椅形,用片石结砌。坟高1.4米、坟面纵深2.2米,碑高0.75米、宽0.35米,上书:“太平天国夏官副丞相讳汉英赖公之墓”。
    赖汉英(?—1909年)花县炭步赖屋人。其姐赖惜英嫁与天王洪秀全,称“又正宫”。赖汉英参加金田起义,建都天京后,曾任太平天国的夏官副丞相,曾率军西征,奉命救扬州,因功授东殿尚书。太平天国失败后回到家乡隐藏,于宣统元年(1909年)病逝,葬于炭步四角围五马岭下。几年后,其子将他的骨殖收贮于陶罐内,存放在赖屋村附近达20多年。民国28年(1939年)其孙赖寿其将祖父遗骨迁葬于现址。
    清  广州  戴鸿慈墓   位于广州市白云山南坡能仁寺后,即今白云索道上端出口站下方10余米处。墓坐北朝南,用花岗石砌筑,为抄手墓,上有二级护岭。墓前保存花岗石旗杆夹一对, 上刻“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仕至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戴鸿慈立”等字。
    戴鸿慈(1853—1910年),广东南海人。清光绪二年(1876年) 进士,为出洋五大臣之一。欧美考察后,极力主张以立宪政体代替专制政体,提倡中国要富强,必须“固边疆”,“振兴实业”,以及兴学、开矿、修铁路等,著有《欧美政治要义》。《南海县志》称:“清朝二百余年来,吾粤由军机入相者,惟鸿慈一人。”
    199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21: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概况] 笪桥镇地处化州市西南部,是化州、廉江、吴川三市六镇的交汇点,207国道贯穿全镇,是南路革命斗争的策源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镇,辖区面积94.6平方公里,现辖13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52条自然村,全镇总人口45000多人。
    镇内地貌以丘陵半丘陵为主,全镇耕地面积2450公顷,其中水旱田1740公顷,农业结构形成了“山岭林果、坡地甘蔗、垌里香蕉、田头黄瓜”的生产布局,甘蔗种植是茂名市最大的主产区。该镇素有“黄瓜之乡”美誉,传统特制“黄瓜干”是名优特产。
    笪桥镇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及历史古迹较多,有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陈兰彬墓;有自然风光与周围农业生态布局协调优美的谢半嶂与江头水库;有花红草绿,风景怡人,集现代文明于一体的高志塘绿色环保生态示范新农村;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的柑村革命烈士纪念馆。
88888888888.gif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21: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登穴视之,感觉太美了!
发表于 2009-12-7 12: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兰彬祖父墓立什么向?乾坤艮巽之山峰如何?
发表于 2009-12-7 20: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果然名山出名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14: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田生生田


    陈兰彬祖父墓及陈兰彬墓同为乙山加卯,化州之南全为丘陵地带,没有卓秀之星峰,但奇瑞之处甚是,个人读书少,文字难以表达,谢谢!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9 09: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