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 13: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地安萨满巫师
清顺治元年(1644),满清入主中国,立即建立“萨满堂子”,就是萨满跳神的祭坛,萨满是通古斯语“巫”的音译。满洲凡军国大事,均由酋长率领满洲诸贝勒大臣向堂子女巫祈求神谕。时至清亡前夕,被排斥在堂子例祭之外的汉族士绅对堂子巫术仍不明了。这由1903年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指斥“堂子妖神,非郊丘之教”云云可知,清末的“辛亥革命”论者,特别强调满清的印地安信仰与宋明所谓儒教传统之异,便可以理解。
满清入主北京,标榜恪守传统,“改正朔,易服色,正制度”。强迫被征服的各民族剃发留辫,宣扬印地安文化,泯灭满汉外观上的差异,而统治结构更搞满汉双轨制,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以满驭汉”体制,并以印地安八旗驻防保证满洲统治特权,如此等等已使全国印地安化。
满洲以一个文明落后的少数民族部落,渔翁得利,征服全国。它起先似乎不计较被征服诸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以服从满洲酋长军事管制为满足。然而随着全国的征服,由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之间的文化差异,大小族群体现的民族差异,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体现的利益差异,都给满清印地安皇族带来极度自卑感。
因而,满清入主北京的头几十年,以顺治、康熙为首的征服集团,面对中原仍然持续动荡不安而心存畏惧,无法不居安思危。顺治借奏销案、科场案,对江南士绅残酷镇压,但闻报郑成功北伐势如破竹,便吓得要想逃回关外老家。康熙撤三藩征台湾,都以统治命运作赌注,为征台甚至不惜与荷兰侵略者相勾结。诸如此类,均为历史昭示的显例。
自从清顺治元年(1644)在皇城内建立“堂子”直到清亡,满洲酋长的祭天和出征回师等军国大事,必由满清皇帝亲率满洲王公大臣至堂子举行印地安萨满教仪式。起先还允许官居一品的汉大臣参祭,到康熙中叶便取消汉臣参与。这使堂子变得格外神秘,连满洲亲贵也数典忘祖,说不清楚堂子所祭诸神,何以有晚明的“邓将军、万历妈妈”之类。
满清的萨满巫师
直到民初,孟森作《满清堂子所祀邓将军考》诸文,才由偶像崇拜的角度揭示印地安萨满教传统,将以前宗主国有助于满洲努尔哈赤皇族崛起的人物奉作印地安萨满崇拜的神灵。
也如中世纪列朝的“神道设教”,满清酋长首先要求增强以“爱新觉罗”家族为核心的征服族群的向心力。努尔哈赤自称金朝女真族嫡系却非常害怕重蹈金朝汉化覆辙,因此,它在全国统治越稳定,君主专制越强化,而满清酋长对于征服族群丧失权力的担忧就越增长。
人们常常称道康熙尊孔崇儒却忽视其人尊孔实为尊朱子,将朱熹奉作孔孟正宗并将自己诠释的朱子学定作意识形态准绳。这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 ),即他统治晚年之后的事情,康熙按政治需要重新诠释孔孟程朱之道,“平汉人之策当以汉制汉”绝不妨碍他恪守祖制“以满驭汉”。 二、满清皇族与印地安共同的图腾柱。
“图腾”(tutem)一名,为北美印地安阿尔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其他土著部落也有与“图腾”意义相同的名称,如在澳大利亚,有的土著部落称之为“科帮”,有的叫它“穆尔杜”,也有的叫“克南礼”;努尔哈赤印地安皇族则称之为“斑吉”柱。由于印地安人的“图腾”一词最早出现在欧洲学术文献中,因此,学术界把后来出现的所有这一类风俗统称为“图腾”。
图腾标志或称图腾徽号、图腾族徽等,是人类原始社会组织的象征和区分群体的标记,是原始人类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自然现象与部落、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部落、氏族的徽号或标志。满清努尔哈赤皇族有与印第安共同的图腾族徽。
原始人类群体最初是无任何标志和象征的。图腾概念产生之后,原始人为使图腾不伤害自己或得到它的保护,就把自己打扮成图腾摸样。他们或以图腾动物的皮毛制作衣物,或以羽毛、树叶等装扮成图腾摸样,或以布和其他材料制成图腾形状的头饰和鞋,或模仿图腾体肤而断发纹身。他们还在住宅上、器物上、柱子上、旗帜上雕刻、绘画图腾形象。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图腾才会把自己当作亲属、子女或同类,才会得到应有的保护。
种种迹象表明美洲印地安人就是我们满清皇族的祖先,就连他们雕刻的图腾都与满族的一模一样。
图腾柱为图腾标志的一种,即在柱子上雕刻动物或半人半兽形象,以象征其氏族的图腾祖先。如在我国满族可见的“斑吉”(满语)柱,就是努尔哈赤印地安皇族的图腾柱,因此满清皇族和印地安人一样崇尚万物有灵。
满族图腾主要有:“鹰、乌鸦、柳枝、野猪、鱼、狼、鹿、豹、蟒蛇、蛙”等。满族的古姓氏多为氏族和部落的名称,即古代的图腾名称。如地处长白山、英额、珲春等地的“钮祜禄”氏,其意为“狼”;世居哈达、赫图那拉、宁古塔等地的“萨克达”氏,其意为“母野猪”;居住在辽阳的“尼玛哈”氏,其意为“鱼”;生活于黑龙江的“绰罗”氏,其意为“桃子”等。
现在满族人家院落里的“索伦杆”就是由图腾柱演变而来。
如果到满族民俗村去,图腾谷不可不去,这里展示的满族图腾柱(斑吉柱)粗旷、古朴、神秘,充分展现了满族独特的原始文化与美洲印地安人的图腾文化一脉相承。
沈阳陨石山满族民俗村的图腾谷,植物繁茂,曲径通幽,构成了满族村的又一景观。那里展出的35个满族图腾柱(斑吉柱),就是根据从黑龙江、吉林、辽宁满族聚居地收集的图案,选用古松木雕刻而成,在国内非常罕见。其中有长白山主(超哈占爷)、方位女神(和硕赫赫)、父亲神(乌伸阔马发)、母亲神(佛朵妈妈)、蘑菇神(森车妈妈)、多乳妈妈(那丹忽荤妈妈)、雪神(芒你恩都哩)、绣花女神(伊尔哈格格)、金神(爱新恩都哩)以及堂子神、蛇神、鹰神、豹神等。那些带有粗犷、古朴、神秘色彩的满族“斑吉”柱,充分展现出独特的印地安文化传承。
满清皇族与印地安共有的图腾柱
三、满清皇族与印地安酋长共同的鹰崇拜。
鹰是满清皇族的图腾,俗称海东青。满族人用于狩猎的猎鹰,体型中等,比一般鹰、秃鹫小的多,但性情凶猛,产于我国关外黑龙江吉林一带。考古工作者在兴凯湖地E发掘出骨雕鹰头,距今约六千余年。在金上京古城东女真墓群中,发现了以海东青捕捉一只飞翔的天鹅为纹饰的鎏金铜带挎。在吉林敦化一带流传的《阿玛有只小甲昏》的满族民歌:“拉雅哈,大老鹰,阿玛有只小甲昏,白翅膀,飞得快,红眼睛,看得清,兔子见它不会跑,天鹅见它就发蒙。佐领见它睁大眼,管它叫做海东青……”
海东青不仅是努尔哈赤先世的图腾,同时也融入到了满族的文化之中。满族人以鹰用于狩猎,统治者则以鹰捕鹅雁,作为享乐消遣的手段,先民们很早就懂得捕鹰,驯化后,用来帮助猎户捕获猎物,俗称“放鹰”。早在唐代,“海东青”就已是满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贵贡品,唐代诗人李白曾有诗:“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富育光老师写的《七彩神火)故事中写到天雕来自享滚河以东,满语叫它“松昆罗”,意思是天雕从享滚河飞来的,汉语把它译成“海东青”。海东青又叫白尾海雕,它虽然大小如鹊,但天性凶猛,可捕杀天鹅、小兽及狐狸,《满清习俗大观》中这样描写了放鹰的方法:“鹰以绣花锦帽蒙其面,擎者挽绦于手,见禽乃去帽放之。”
满清皇族和印地安人一样敬鹰,他们认为鹰具有超凡的神力,无所不能,但它毕竟是动物,偶尔也会危害百姓,印地安萨满教为了保护族人就将神鹰的魂魄附着到自己身体里,然后经过萨满驯服后,将鹰神送回到天上去。
爱新觉罗·溥杰在《四平民族研究》创刊号封底题字为:“民族之鹰海东青”。有人考证“海东青”就是努尔哈赤家族的图腾,因此在满族人的心目中海东青是最崇高、神圣的。
北美的印地安人中的某些部落就是以鹰为图腾的。
我过去经常会把通古斯的民族和印地安部落做对比,因为大家都信仰印地安萨满教,而且通古斯不同部落的不同图腾,总能在印地安人不同部落中找到相对应的。比如,通古斯颚温克人崇拜熊,说自己的祖先是半人半熊的,后来从中间撕开,人就是人,熊就是熊了。北美也有很多印地安部落是崇拜熊的,什么崇拜鹰啊,乌鸦啊,狼啊,蛇啊,多的很。北美印地安人(包括极地的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其实是通古斯人种的分支,起码你从长相上可以辨别。如果你有机会去北极圈看到爱斯基摩人或者因纽特人,觉得长的简直一个样子,不要奇怪,那些人都是从中国的东北满洲努尔哈赤家族走出去的。
四、崇拜乌鸦的信仰。
印地安人崇拜乌鸦,努尔哈赤创立的满清皇族也就崇拜乌鸦。传说满族人对乌鸦敬畏是因为乌鸦救过努尔哈赤先祖的命,然而这并不是巧合,对乌鸦的崇拜其实就是古代印地安系民族诸多崇拜中的鸟崇拜,因此美洲印地安各部落每年都要举行乌鸦聚会。
五、努尔哈赤具有典型印地安人的相貌特征。
努尔哈赤皇族和印地安人的脸型特征多呈窄长脸、鹰勾鼻、小眼睛、单眼皮或细长眼、颧骨略高、皮肤偏黄,眼球为灰色或浅棕,适应温带和寒带的气候。北京有不少满族人的这种长相很典型,外型与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类似。我注意到,努尔哈赤的画像就具有显著印地安人的特征。
努尔哈赤真容像
努尔哈赤朝服像
六、满清早期的印地安文化,鹿角椅、人头碗。
清代还有刻有印地安萨满经文的宫廷器物散落于民间,在CCTV的鉴宝节目里出现过,这件珍品得到国家文物专家的鉴定并认可。
央视:清朝皇帝是印地安教徒,当时的皇宫里面竟然有印地安风格的器物。
我们可以从满清早期看到具有鲜明印地安特色的文物。
入关前,皇太极曾坐过的一把鹿角椅,作为满清先祖的重要遗物,至今依然珍藏在旧宫的内库。那是皇太极命人利用捕获的一头大麋鹿的鹿角做的一把具有印地安酋长风格的鹿角椅,这把鹿角椅博得了皇太极酋长的格外喜爱,一直用到驾崩。满清入关之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列帝东巡盛京沈阳,始终都把“恭瞻”印地安鹿角椅作为一项例行的祖制。不仅如此,康熙还曾经效仿祖上用自己猎获的鹿角命人制作了若干把印地安鹿角椅,清代乾隆、嘉庆和道光皇帝每次来盛京故宫“恭瞻”印地安鹿角椅,都要为之写诗做赋颂赞一番。
此印地安鹿角椅是用皇太极酋长狩猎所获麋鹿之角制成,将大鹿之角12岔加工成椅子靠背,镶嵌椅座之上,自然形成靠背及扶手,原始天成。椅座面为长方形,座心以棕绳编制,椅背镶板上刻有乾隆御制五言诗一首,其诗文为:“弯弓曾逐鹿,制器拟乘龙。七宝何须羡,八叉良足供。库藏常古质,山养胜新茸。那敢端然坐,千秋示俭恭。”后刻署款“乾隆甲戌秋九月御笔。”鹿角椅前另附有脚踏。
在清代人皮鼓陈列馆,具有鲜明印地安风俗的人皮鼓、人头碗真品虽历经数百年,依旧保存完好。清代皇帝入关以后仍保留了做人头碗的印地安野蛮陋习,康熙曾将程金山父子处死,并用他两个儿子的头盖骨反扣在一起,中间用白银雕刻成二龙戏珠镶成鼓架,上下鼓面用他们脊背上的皮蒙制而成一个印地安人皮鼓,再用程金山个人的后脑勺做成的一个印地安人头碗,而这正是曾经流行于印地安部落的原始野蛮旧俗。
清早期人头碗
清早期人皮鼓
我们还可以从清代《雍正行乐图》中看到雍正穿戴印地安狩猎服饰的生活画面,可见清代皇帝一直不忘其印地安文化与传统祖制。
七、继承了印地安先世的婚配传统。
努尔哈赤先祖本是印地安人支系的后裔,入关前尚处于奴隶社会的晚期,部落风俗仍保留了鲜明的印地安婚配习俗。努尔哈赤家族的婚配传统,丈夫死后,允许妻子转嫁丈夫的弟弟,甚至可以转嫁儿子或侄辈。这种原始的印地安婚俗,把女人当做一种财富和交配的工具。怒、努尔哈赤酋长死前曾嘱咐:俟我百年之后,我的诸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所有,大福晋是指努尔哈赤的嫡妻,大阿哥是指努尔哈赤的长子代善。富察氏是努尔哈赤的第二个妻子,而她曾与努尔哈赤的大儿子代善乱 伦通奸。皇太极酋长时期,莽古尔泰贝勒死后,他的众多妻子分别分给侄子豪格和岳托;努尔哈赤第十子德格类贝勒死后,其众多妻子中的一个被第十二子阿济格纳为妻。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是皇太极的亲弟弟,论辈份多尔衮是豪格的亲叔叔。但豪格娶的嫡妻博尔济锦氏,是叔叔多尔衮其中一个妻子(元妃)的妹妹。侄子豪格死后,其嫡妻博尔济锦氏在叔叔多尔衮逼迫之下,又被多尔衮纳为妻子。
皇太极酋长及其儿子顺治帝的婚配,都是典型的印地安风俗婚配或乱 伦婚配。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酋长,为统一女真各部落,娶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的女儿为侧妃,开与蒙古部落联姻之先河。后来,他的四个儿子都娶蒙古女子为妻。尤其是他的第八子皇太极酋长,为了对付明朝,积极推进满蒙联姻。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册封的五宫后妃都来自蒙古博尔济锦家族,其中三位后妃论辈分乃是姑侄。先是姑姑博尔济锦氏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嫁给时为贝勒的皇太极,后尊称为孝端皇后,生了三个女儿;接着,天命十年(1625年)春,她的年仅十三岁的侄女又嫁给当时仍为贝勒的皇太极,后被封为永福宫庄妃,生了顺治帝福临,还生了三个女儿,后被尊为孝庄皇后;之后,天聪八年(1634年),她的另一个二十六岁的侄女,也就是庄妃的亲姐姐,也嫁给了继承汗位多年的皇太极酋长,被封为宸妃,生过一个两岁即夭的儿子;在皇太极死后就发生了孝庄下嫁摄政王“多尔衮盗嫂”的事件。有人统计,皇太极在位期间,满清贵族仅与蒙古科尔沁部联姻就达十八次之多。皇太极酋长之子顺治与其父亲一样,也是印地安婚配或乱 伦婚配:孝庄的两个侄女,都嫁给了顺治帝,一个封为皇后(即孝惠皇后,后被废降为静妃),另一个封为淑惠妃,顺治帝娶的这两个妻子,是他同一个亲舅舅的两个女儿,都是他的表妹妹;后来,孝庄皇后的一个侄孙女,又嫁给顺治为妻,后被封为孝惠皇后。这就是说,顺治帝不仅娶了两个表妹,还娶了表侄女为妻。而从蒙古科尔沁部首领莽古思的角度来讲血缘伦 理,他将女儿(孝端皇后)嫁给了皇太极,又将两个孙女(孝庄皇后、宸妃)嫁给了皇太极,后又将两个孙女(静妃、淑惠妃)、一个曾孙女(孝惠皇后)嫁给皇太极酋长的儿子顺治帝福临。顺治帝福临又抢了自己亲弟弟的老婆,为此还逼死了亲弟弟。而当时努尔哈赤皇族视之为祖上印地安传统婚配旧俗便理所当然。
八、努尔哈赤酋长继承了印地安先民的饮食习惯,吃生肉。
印地安后裔满清努尔哈赤家族,它的建州部落历史上曾几经迁徙,最后定居在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境内苏子河流域。这批人地域环境虽然改变,但通古斯印地安嫡系的饮食习惯却难以改变,他们仍然主食玉米兼食面粉辅以肉类,玉米以粥食为多,面粉以饼为主。
满清早期,努尔哈赤家族所吃的肴馔,野味所占的比重较大,即主要是吃虎、熊、狍、獐、鹿、山羊、野猪、山鸡、野雉、野鸭等,并有吃生肉的习俗,反映了通古斯印地安人粗犷、实用的传统食风。
入关前,努尔哈赤便不忘印地安传统祖制,设堂子祭萨满,立神竿,吃生肉。入关后,顺治酋长订立了早、晚祭萨满、吃生肉的制度,另外还有日祭、月祭、春秋大祭等等……规定满清努尔哈赤皇族为每年正月、十月间,各有一次大祭,祭祀时用猪两头。北京故宫坤宁宫原是明代皇后的寝宫,清朝入关后改成祭祀时屠宰、烹煮的场所,里面有两口大锅便是祭祀时煮肉用的。在满清早期努尔哈赤家族祭祀时有吃生肉的印地安习俗,入关后由于口味的提高,改成了不加盐吃煮后的白肉,随祭的诸贝勒大臣也跟着吃,因为难以下咽,有的大臣往往偷偷地在袖子里放了点盐才能勉强吞咽下去。
九、满清皇族和印地安人帽子上喜欢插鸟毛。
印地安人的传统风俗是头饰上插有鸟毛,代表尊贵。所以,努尔哈赤印地安皇族入关建国后也不忘印地安传统祖制,于是清代的官帽上插有鸟毛便成了满清的一项定制,这也是清代努尔哈赤印地安皇族统治全国的象征。
十、据考证,清早期的金钱鼠尾发型也是发源于印地安部落风俗,前秃后大辫子则是后来逐步演变的成果。
十一、具有印地安特色的部落会议与八旗制度。
具有浓厚印地安军事特色的酋长部落议政制度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初即已形成,当时努尔哈赤家族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之际,尚存有浓厚的印地安酋长军事风俗,后金的军国大事,都由各部落诸酋长、贝勒等人共议裁决。至乾隆五十七年被裁撤,自此印地安部落议政制度也随之消失。
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正式创立,初建时设四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归服益广”将四旗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一人,五牛录为一甲喇(队),设甲喇额真(参领)一人,五甲喇为一固山,约7500人,设固山额真(都统、旗主)一人,副职一人,称为左右梅勒额真(副都统)。
八旗制度也具有鲜明的印地安军事特色,努尔哈赤的先祖印地安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酋长,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印地安牛录章京,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酋长),甲喇又作扎拦、扎兰、札栏、加兰、家喇、夹喇等,是印地安军事制度中牛录之上、旗(固山)之下的一级组织。
十二、清朝和印地安部落国家有很好的外交关系。清朝统治者鉴于美洲印地安祖先被西方殖民者屠杀的悲惨教训,制定了“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基本国策,以确保印地安支系努尔哈赤酋长的统治地位,这是因为清朝是印地安后裔建立的王朝,清朝皇族是印地安萨满教信徒。
十三、印地安日历在清朝成为努尔哈赤皇族日历。
十四、清朝是印地安农作物发展的黄金时期。
清朝是印地安传统农作物发展的黄金时期,上面说了印地安努尔哈赤酋长对印地安萨满教的异常关怀。16-17世纪,中国人口由明万历时期的1.5亿激增到乾隆六十年的2.97亿。毫不夸张的说,乾隆时期中国人口的激增和恶性膨胀,从三个亿到现在的不得不实行计划生育15亿,这与清朝印地安统治者对土豆、玉米等印地安传统农作物的热衷是分不开的。
十五、清代也是鸦片盛事的黄金时期。清朝印地安皇族喜欢吸食鸦片烟,如: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慈禧、宣统都有吸食鸦片烟的传统,溥仪的皇后郭布罗.婉容就是因吸食鸦片烟而亡,而吸烟正是印地安的传统风俗象征,许多印地安部落酋长就有吸食土烟的风俗习惯,因此清朝是鸦片烟的黄金时期,清代国民吸烟者更盛,清朝被称之为“鸦片盛事”毫不为过。
十六、英使马葛尔尼于1793游历中国,佩雷菲特先生就这一主题在1989年5月出版了《停滞的帝国》一书,他在波兰克拉科夫的一家旧书店里偶然购得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外交部长恰尔托雷斯基收藏的一套游记,其中就有随马戛尔尼访华的斯当东与巴罗写的有关中国之行的书。该书全面介绍了当时清朝社会各方面的状况。作者以较多的篇幅着重介绍了清朝贵族与印地安萨满教之间的关系,说:“宫廷内有鞑靼皇帝专用的萨满堂子,有印地安萨满巫师,大祭日鞑靼皇帝到关外的萨满庙做印地安聚礼,并说:“从鞑靼皇帝的某些行为看,他十分信奉印地安萨满教,然而由于害怕丧失权力,他不能对此公开宣布。这是因为他的国家风俗和法规所规定的……。”巴罗的描述是他亲眼所见,与中国民间的传说相吻合。
人类学家裴文中曾参照清史、满文老档、史学家的评述、萨满教口碑传说, 对清朝皇族的族属和宗教信仰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考证,于1963年写出《清代印地安信仰与萨满教》一书。确认努尔哈赤家族及其亲戚均为印地安通古斯后裔。清太祖努尔哈赤姓氏无考,满族的先世女真人,它的建州部在历史上几经迁徙,最后定居在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境内苏子河流域,努尔哈赤出生于建州左卫一个小部落酋长的家里,此地为历史上色目人聚居区。父名塔克世,母奚塔喇氏,生兄弟二人,努尔哈赤排行老大,次兄舒尔哈齐。新宾县城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归抚顺市管辖,新宾是长白山支脉延伸部分,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属于长白山支脉延伸部分,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海拔492米,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全境东西长100公里,南北宽84公里,最狭处35公里,总面积4432平方公里。古时居民大部为色目民,有萨满堂子一所,位于赫图阿拉中央偏西,努尔哈赤生于部落群内,按常理,努尔哈赤应为色目人印地安支系通古斯后裔无疑。1935年,裴文中曾到辽宁新宾考察访问,当时所见所闻和当地土民父老所说与上述情况相符。
印地安学者梅瑞迪斯.帕克主要著作有《印地安人种学》、《世界印地安迁徙史》等,是著名人类学家。在《世界印地安迁徙史》一书中,有条脚注提到过“父老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原是印地安后裔;顺治帝的出走,系赴印地安认祖归宗。”
努尔哈赤的菜单:“参加第九届清史学术讨论会的历史学者陈捷先先生首次公开了他从清人笔记中发现的这张菜单。“生野猪肉、烤熊掌、蒸羊羔、土豆、芝麻卷、烤鱼、黄油山鸡、手抓米饭、咸鼓玉米羹、宫保野兔、蒜醋白血汤、五味烤野鸡、元汁土豆泥、辣椒黄瓜汤、麻辣烤驴肉、牛肉土豆汤、奶汁鱼片、腊肉、三鲜玉米粥、玉米薄饼、高粱米饭、油塌肉片、古柯茶、芭蕉”。这是天命十一年(1626年)2月某天,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午餐菜谱。
总之,清朝努尔哈赤皇族是印地安后裔的证据很多,历史倒底如何,还要等待历史在我们面前显现出新的踪迹,只有有了新的发现,我们才能向探索事实本身再迈进一步。不久前,日本和埃及科学家曾试图对古埃及12世法老图特卡门的木乃伊进行DNA检测,想揭开了法老死亡和身世之谜。有关人士认为,沈阳城东二十里的清福陵是努尔哈赤的坟墓,至今未被打开,据称也未被盗过,或许若干年以后,我们可以从清福陵里躺着的努尔哈赤自己那里得到最科学的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