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840|回复: 2

范仲淹打仗是草包!!!

[复制链接]
<
发表于 2010-1-6 11: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1040年,宋与西夏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三川口之战,此战宋军伤亡惨重,颜面尽失,宋仁宗撤换了驻边统帅,改由夏竦任主帅,韩琦作为副手,后来大名鼎鼎的范仲淹也成为副手,并负责今天陕北一带的防务。然而,这位范帅的军事才能确实让人“刮目相看”,作者李寻在《仁者误国》文中结合相关史料详尽地分析了范仲淹在处理边务的种种“昏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范帅”形象。
关于范仲淹被任命为边帅的原因,作者李寻通过史实分析指出:范仲淹是韩琦推荐任边关副帅的。其时,范仲淹已是名满天下,尽管那时,他还没写出为后人包含有广为传诵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记》,但因为纵论朝政,言人所不敢言,加之品德操守均是一流境界,所以已经成朝廷中所谓“君子一党”的精神领袖。韩琦素来敬重范公的为人,尽管两人政见经常分歧,但彼此仰慕欣赏之情从未中断,是那种不折不扣的诤友。所以,韩琦推荐当时已任陕西都转运使的范仲淹担任经略安抚副使,使范仲淹由一名主管后勤的官员变为前线带兵的主官,夏竦当然也同意这个任命,他也想借与范仲淹的合作来减弱朝内“君子”一党对他的压力。

纸上空谈误国蒙羞
宋军统帅部可谓是“群英荟萃”,夏竦、韩琦、范仲淹三人都是有宋一代有名的文章高手,但是在军事上,三人却是“三个诸葛亮赛不过一个臭皮匠”。对于前线防务,三人很快出现分歧,作者李寻在文中写道:夏竦、韩琦、范仲淹大概都是在1040年(宋康定元年)五月前到任的,很快就发生了严重的争论。争论不是发生在范仲淹代表的“君子”一党与夏竦这个“奸人”之间,而是发生在韩琦和范仲淹这两个“君子”之间。韩琦来边关之前,就以力主对西夏采取军事攻势而著称,他认为皇上派他来前线就是要进攻的,所以,必须进攻。他说西夏的军队总共只有四、五万人,而我们虽然在边境上陈列了二十多万大军,耗费军资无数,但分散布防,每一处兵力都处于弱势地位。二十万重兵经年累月坐守界壕,不敢主动接触敌人,实在令人痛心。不如将各处防守兵马集中到一起,沿一个方向,攻入西夏,方可破敌。范仲淹则认为,以宋军现在的战术素养和将领的指挥水平,远不如太宗朝,太宗曾以精兵强将发起过对西夏李继迁部的五路进攻,无功而返,何况我们这些不如太宗时期的兵将,我们部队不了解西夏内部的地形,不适应其气候条件,深入敌境纵深作战,没有胜算。而且,现在我们的防御兵力百分之八十布署在沿边境一线,陕西腹部关中地区没有多少防御力量,各州城甚至没有防御工事,一旦我进敌也进,元昊的主力兵团避开我军,直击关中,卡住四川北上的粮道,那整个陕西就会失守,天下震动。所以,现实可行的政策仍是加强边境各寨堡的防御力量,虚张声势,宣称沿边五路同时向敌人进攻,让敌人摸不清我们的意图,然后沿边诸将寻找一个薄弱环节,相机进攻敌人边境城塞,不深入敌境太远,浅攻即止,得手便回。同时加强陕西境内纵深各城堡的建设,这样先和敌人耗上两三年,以观察形势的变化。两人争执不下,作为一把手的夏竦,他本来的主张也是持防守战略的,理由和范仲淹的差不多,但这时他揣测到皇帝可能会支持韩琦的进攻战略,所以,他不再坚持自己原来的主张,也不表态支持韩、范任何一方,只是把双方的观点如实上奏朝廷,请皇上裁决。推责任、耍滑头,这是夏竦一贯的为人风格,要不,别人怎么说他是奸邪之人呢!果如夏竦所推测的那样,皇上表态支持韩琦的进攻战略,要求他们拿出具体的进攻方案来。夏竦提出的方案是各路同时进攻,如一路为主攻方向其余各路为疑兵,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使之分散兵力,由主攻兵团完成任务。范仲淹以他一贯的迂直继续固执已见,坚持说自己不出兵,夏竦派范仲淹的挚友伊洙北上延安,亲自给范仲淹做工作,就是做不通(尹洙在范仲淹被贬的时候,曾主动提出和他同贬,是很仗义之人,范仲淹与他的私交很好)。范仲淹甚至说,你们其余各路进攻吧,留下我这一路,万一将来失败了,要谈判,我这里可做为回旋的理由。尹洙无功而返,韩琦负气地说,就他这一路,也要进攻。这时,夏竦的聪明之处表现出来,他说,只一路进攻就不能进攻,于是,又上奏朝廷,皇帝下诏,命范仲淹鄜延路和韩琦的泾源路同时进攻。面对圣旨,范仲淹不能抗拒,他不能再提说不进攻的话,但又找了另外一个理由,说现在已进入冬季,天寒地冻,我方军士不适应西夏境内寒冷的气候,还是等到开春以后天暖和些,西夏的马也瘦了,再进攻吧。
这场争论中,韩、范这两位文章高手,各抒己见,引古论今,双方的奏章更像是学者战略思路的论文,而不像军人提出的恶实际作战计划。双方各说各的理,几乎没有对对方提出的任何理由给予正面的回应,而且双方的理由还有不少重合之处,以至于后人很难弄清楚:两人争得那么热闹,实际的分歧点究竟在何处。
仔细分析两个人的奏章,会发现范仲淹的思路还是比较明晰的,他的方案是一个彻底的全面防御的方案,不仅边境一线加修寨堡、甚至在关中腹部纵深也要修建城防工事,在本质上,和范雍奉行的防御主义战略如出一辙,只是范围更宽,措施更细而已。
最终在宋军统帅部吵吵嚷嚷之际,元昊发兵了。元昊发兵前,先派人向韩琦和范仲淹处给送了请和信,但很其拒绝了,范帅竟然以为是个“纳降”的机会,很认真地写了回信,并等待元昊来投降,结果传来了好水川宋军战败的消息:好水川战败过了后一个月,范仲淹才收到了元昊对他上封书信的答复,长达26页,极尽侮辱谩骂之能事,范仲淹气得将原件焚毁,仅选录了6页还可入目的文字上报朝廷。参知政事宋庠上奏皇帝,说范仲淹违反国家制度私自派官员出使西夏并送文书,按律当斩,宰相吕夷简等一批官员为范仲淹说好话,说他一贯忠于国家,只是想招降元昊,不应重责。仁宗皇帝听从了这个建议,没有严处范仲淹。

范帅竟是绥靖政策的始作俑者
以夏竦、韩琦、范仲淹为例。夏竦聪明,有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但自私,不敢坚持原则;韩琦坦荡磊落,在朝廷内部的权力角逐中,秉公守正,坚持原则,确是一位良相之才(详见韩琦小传),但心肠软,受不了战场上血腥的打击,而且缺乏真正的军事韬略,其军事建议是自己都执行不下去的夸夸其谈。范仲淹个人道德素质优秀,体恤民众,在和平年间,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地方官,可是,见解卑陋,议论迂腐,他与仁宗之间的相知,完全在于共同拥有一个“仁”字的心理相通。他深知仁宗的心理,所以提出了被奉为国策的防守战略,当仁宗与西夏媾和时,他是欢欣鼓舞的。其实,早在1042年(宋庆历二年)五月,定川寨战役之前,宋夏两国边境拉锯战正酣的时候,他就向仁宗皇帝提出与西夏议和的建议,说:“兵马精劲”是西夏的优势,“金帛丰富”是大宋的优势;西夏人依仗其优势,是不会听从我们的仁义教诲的,而我们又不想大动干戈,与敌人打仗。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用金钱买和平,多给西夏人“金帛”,以换得休战。他还举自己当越州知州时的财政收入为例,说仅越州一地一年的税收就值绢三十万匹,足以够支付对西夏一年的“赏赐”了。
初读到这种建议,让我们瞠目结舌,这就是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千古名臣为天下“忧”出的道理吗?这是什么道理?人家来打咱们,咱们不还手打人家,还要给人家“钱帛”,换得人家不再打咱们!不在于钱多钱少,而是凭什么给敌人这么多的钱?
范先生自有他的道理,他说,这样虽然使越州人民受了些苦,可是天下不打仗了,可以少死多少人呐!
我无言,这也是由其天赋的生命本质所造就的意见,不可沟通,不可更改。我只是在努力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或许是某些孩子被绑架了的父母,害怕绑匪“撕票”,不敢报案,想拿钱给绑匪“私了”的心态?
这种人是不能镇边打仗的!
除了韩琦之外,夏竦和范仲淹两人其实都不愿意在外镇边,夏竦削尖脑袋走后门想调回京城,范仲淹也屡次上表以身体原因辞掉边帅之职。他们的文才都没得说,十分优秀。范仲淹镇边期间,留下过一首著名的词《渔家傲》,其中的下半阙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言辞精到,意境悲凉。但确不是他的职务及所处的地位该发出的声音,作为镇边统帅,应该高歌“马蹀於氏血,旗枭可汗头。”怎么能发出如此悲凉颓废的韵调!主帅如此,全军的士气可想而知
原文摘自《休闲读品·天下》2010年第一辑,《仁者误国——宋仁宗与西夏立国之战》,原文作者:李寻。
楼主其他發帖
<
发表于 2013-3-26 23:25: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如中国之现状,同美帝国交战,常规武器打仗,不是我长他人志气,美国出一万精兵,中国出四万精兵,中国未必就能打赢。所以中国现在采取守势。君不见中国买美帝两万亿国债,那也是被逼的。
<
发表于 2013-3-27 10: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纸上空谈误国蒙羞.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5-4-20 02: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