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读《文化苦旅》有感
前段时间我再次拿起书架上那本的《文化苦旅》,觉得这里面还有很多我没有读到和读懂的地方。然而在我再次读完后,觉得应该把这些感想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但是在我今天提笔时,却感到笔下如此的沉重,或许这与书名中的“文化”有关。
说到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对于一个对文化只有肤浅认识的我自然感到肩膀变得异常的狭窄,有幸我借着余先生的宽大肩膀扛着这沉重的担子,站在他的背后分享他的思考。
在《文化苦旅》中余先生以风景作为主题,从人文的角度来阐述文化,这是一种全新的呈现方式。余先生凭着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用细腻的笔墨,借旅途巡视文化。在他写到的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的背后都流露出中华文化的命运。在读完《文化苦旅》后,我也看到了余先生深厚的文学、史学功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令我折服不已。
正如该书内容提要所言“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作者在全书的布局上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展开的,即一是凭借山水风物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二是对中国文化的追塑、思索和反问。
作者用散文的形式描写了很多名胜古迹,如莫高窟、天柱山、庐山、柳候祠、都江堰等,但在描写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古迹名胜的具体描写只是轻描淡写,或是点到地名马上笔锋一转,开始阐述这里的文化涵义和人文气息,类似镜头切换的形式凝造出浓丽而沉郁的人生图景。在《都江堰》中,余先生没有写都江堰景色,而是重点写都江堰的文明以及李冰父子对都江堰文明的作用。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史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生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背,它,就是都江堰。”这段话充分的展示作者的独到眼光,在欣赏都江堰的时候不是仅仅停留在肤浅的风景欣赏,而更多的是对都江堰身上的文化气息的寻求。
在《道士塔》中王道士对洞穴中灿烂敦煌文化的践踏、摧残、毁灭,引起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担心和怜悯以及对深处这样悠久文化国度中的侩子手的深刻仇恨和哀怜。祖先留下数不清的灿烂文化,它们是一个国家的财富,不言而喻,这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执着地探索它、守护它。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余先生给是在给我们的一个警示,唤醒我们的人性,拯救我们快要失去的文化,而不是在追寻一个个已经逝去的旅途。
合上书卷,我感到自己和余先生一道在山水风物间穿梭,在聆听他对名胜古迹背后的点点滴滴的解说。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这种对文化的思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我感觉这本书是每一个关心祖国文化的人不可少读的书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