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经》和《道德经》次序混乱,实际上是一种高明的教育方法;《阴符经》是《道德经》的总提纲,二者同来源于《易经》。相关文章见中国老子网—老子论坛—老子研究院—话说老子。
七、《易 经》
《易经》是一团裹着烂泥的明珠。
1、一个概念阴与阳
1、定义:一个事物内部存在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一种矛盾,称为阴阳。
2、什么是《易学》中的阴阳:将事物中的这对矛盾的互相作用,从而使事物产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使事物表现出的不同属性,叫阴阳。而其中维持事物存在的矛盾叫阳,而使事物趋向消亡的矛盾叫阴,易学侧重研究的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呈现的动态规律。
3、阴阳观念的引申,将一个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观念引申,到万事万物中,凡是一种事物的两性则以阴阳称呼,如天地、男、女,公、母,雄、雌;进一步而将事物呈现的不同状态,也以阴阳称之:如动物的少壮称为阳,而衰老为阴,植物生长繁荣为阳,而敛藏枯亡为阴;将一个事物的上升阶段称为阳,而哀退称为阴;一个朝代从产生、建立到鼎盛期间称为阳,而朝代衰落灭亡为阴。而在社会中:民心向、背称为阳与阴;物产丰富的状态叫阳,而缺损贫瘠称为阴;人的精神饱满称为阳,而精神不足称为阴。这些观念的产生,是阴阳观念的表面化、阴阳作用的表面化造成的结果。
4、阴阳观念的泛滥:
如阴历、阳历,如凸出为阳、凹进为阴,表面为阳、内里为阴,山面向太阳为阳、背向阳光为阴,万事万物也是朝向太阳为阳、不见阳光为阴,人世间称为阳间、死后称为阴间等等,见不得人的称为阴谋。这些是阴阳观念,引申以后的滥用,已失去了《易经》阴阳观念的本意。
2:学习《易经》的两条入门途径
一、说说四象:四象是一个事物当中,阴阳转化的几个阶段的描述。是透过事物外在现象,而直接追溯到内部道理的结果。因此,四象不是外象的表示,而是内在原因的表达。
1:《易经》是由象及理的学问,阴阳双方互相转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易经》将这一过程,称为四象。将 代表阳,叫阳爻;用 代表阴,叫阴爻。而阴阳本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因此存在着由阳到阴的转变过程,也存在由阴向阳的转化过程。用“爻”来表示就是太阳 、少阳 、少阴 、太阴 等四种有代表性或者称为具有划时代性质的状态作为四象。也是从小量变到小质变、进尔到大质变的过程。
2:如何理解四象:四象是动态的、是一刻不停的,它代表着事物由生→住→坏→灭的整体过程,也就是由太阴 生→少阴 长→少阳 成→太阳 壮,然后再由太阳 壮→少阳 减→少阴 衰→太阴 亡的过程。因而是一个全景图、周流不息、循环往复。老子《道德经》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指的这一调合过程,也是体现古人认为的:万物由无中生、复回到无中去的观念。这里用后人观念(道德经)来说明前人成果,顺序反了,但因其直达本质,因此借用过来作解说。
3:阴阳、四象,所包涵的对象是宇宙万有、无一不在其内。因为,万物都有生、住、坏、灭的过程,从而也就有内部矛盾相互转化作用的存在,这方面体现了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朴实的自然观念。而万事万物的四象,表现型式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要对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推究出现存状态背后的“四象”本质来,从而根据内部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再反过来,应用到现存事物的管理中,这就是《易经》产生的过程和原理。
二、说说“三才”和“五行”:《易经》是古人通过对万事万物的现象,进行规纳总结后,追究其中的道理、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方向和方法的。因此,其主要内容是研究:人在事物、事业、人生及社会中、自然中,怎样合理生存的方法的,因而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兼“三才”而两之,从而作《易学》而形成八卦的。
1:什么是“三才”:古人将“天”、“地”、“人”称为“三才”。这体现了几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显示,古人认为,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和宇宙、天地的构成是相同的原理,因而人可以认识自然万物的道理。从而顺天应人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导依据。二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万事万物、法为人用!天地生万物,而人利用万物和改造万物,因而人有着天地之道同样的能力。三方面正因为“法为人用”而“法”因“四象”不同,人因四象不同,从而对法的应用效果、对人对物的影响也不相同。因此,才提出“三才”之间的互相影响的关系,来进行研究。四方面,其实“天、地、人”三才,不仅仅代表人在天、地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的万事万物中的大环境,客观物质条件、内在动力等方面内容。从而以“天”来代表大环境,以“地”来代表物质条件,以“人”代表物质存在的内部动力。如果用生物作例子来理解“三才”的话,其神、思想为“天”,其身体、血肉为“地”,其生命力为“人”,从而推广出去,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生、住、坏、灭的过程,都是因为有“阴阳”为根本,“四象”为变化,“三才”相影响的结果,只不过我们平时不易觉察、没有认识到而已。
草例一张四象、三才表格,作为参考,也提供一些思路,其它详细的可自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