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3050|回复: 5

[原创]《易经》中的四把泥之二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07-5-17 16: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2:认识“三才”使事物的分析有了必备条件,以此“三才”为基础,进而分析出每一“才”所处的“四象”状态,这样大的影响趋势就可以得出来了,这就是《八卦》建立的根据。但这只是粗略分析、是第一步,如何作到细致周到,从而最大限度采取有利措施,这就要对“三才”中每一“才”的四象状态,进一步分析,看其为什么处于此种状态,其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怎么利用?这样才能在大趋势了解的情况下,对细部原因也了然于胸。从而制定出最合理、最周密细致的方案来。这也是《八卦》进一步推演、由大到细的过程,也是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这一过程其实很普实,我们平时每人也在无意中运用着,只不过或者没意识到或是过于片面而已。古人通过对现象进行归纳推究,从而提炼出理论来,再抽象化表示,变成普遍适用的规律,我们反而不认识了!!其实想一想,古人作《易经》在于预测万事万物,可谓无事不卜。其道理当然应该是很普实的、且易为大众掌握的东西。不可能高深到只有圣人才能掌握的程度,我们不理解是因为没能将这一过程,反推回到万事万物中,没有看清来路而已!

31127、早700:“三才”的深入理解,可以看出变化的趋势。但“三才”中各有“四象”,如果其中某一“才”中存在特别好或特别坏的因素,则会对大趋势构成重大影响。因此,在基本趋势看明白后,还要分析出“三才”中的各自特性,及其中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从而制定出具体应对方法。而这方面的分析工作是最繁杂的,因此《易经》道理虽简单,应用起来不容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但这些分析又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因素!必须作好才行。

如何分析呢?古人对万事万物的现象进行归类后,得出其根本动力是“阴阳调合”,而万事万物的基本性质是由“五行”构成的。为什么引出“五行”这个概念,举一个例子可知其重要性:如我国南方是大平原,地城辽阔、沃野千里。从用兵角度讲,非常适合大兵团作战,也适合机械化作战;这是大环境,而其中有一不利方面,就是河湖、水泊众多,高湿多雨。这一因素十分重要,因此虽然适合大兵团、机械化作战,但不利于重装备使用。因此,要轻型化、机动化来调整。这就是“五行”的运用,如此,我们来看看“五行”。

4: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对万事万物进行归类的结果。阴阳是动力,五行是形体的基本构成元素,阴阳动力是通过“五行”来显示作用的,这由《易经》建立的基础可以看出来。《易经》讲“以象推理,从而知数”,而其中“象”的分析归类,就是“五行”学说建立的根据。

在《尚书.洪范》中,记载有箕子为周武王说治国纲领里,讲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半,稼穑作甘”。另在《尚书.大传》中讲:“五行者,孜孜不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滋生也,是为人用”。可见,“五行”学说早在周朝,就已经得到应用了,而周文王作后天《八卦》,也就是在周朝建立前夕。如此可知,阴阳五行实是一体,所谓“五行成万物,阴阳在其中”就是此理。

(1)、世界万物构成的基本元素论:古人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而其中五种元素间又存在着相生、相克的作用。这是非常朴实的自然观,而同时代世界各民族文明发展中,几乎都形成过类似或相同的观念。如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在印第安部落中,能找到崇拜地、水、火、风的踪迹;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提出万物的本源是:水、火、土、气四元素;而印度古籍《梨俱吠陀》讲的天神,往往是树木、森林的化身,同时认为金属是孕育宇宙的“金胎”;而佛祖释迦牟尼在《佛经》中,提出构成世界万物的地、水、火、风四大种性,而“自性”又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因。而我们祖先的阴阳五行学说和上面的基本相同,阴阳为气,“金、木、土”同归于“地”,而“水、火”不相容,只不过我们的祖先,之所以将“地”细分为“金、木、土”三种,是出于应用角度讲的,是“地”性的细化。

2)、五行生克:讲的是其作用,不是五种元素本身,讲的是由自然万物的规律得出的道理。因此,五行相生、相克,是讲五种不同性质之间的关系。

 

 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为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为相克。

3)、阴阳五行的结合应用:这方面太多,可以单成一本厚书,《易经》为古经之首,是一切学问的源泉。而《易经》中本身含有阴阳五行学说思想,其作用可见一斑!现从《易经》《八卦》角度,少说一点,以辅助学《易经》。阴阳五行学说,一是在天文历法上应用,如天干、地支,定出十二月、四季、各节气的关系,及春生夏长、秋生夏长、秋收冬藏中阴阳作用,五行显现的规律,还有五行生克在人体养生及社会变迁中,是如何与阴阳结合而发生作用的等。这方面要细研,可找相关书籍,如广西人民出版社的一套《神秘的文化》丛书,就很不错,深入浅出。我就从其中的《八卦》《五行》中获益良多,今多谢!!现集录一些常规的万物五行表格,以资使用:

        由表可看出,阴阳五行是古人朴素的自然观,并无神秘深奥之处。

3、《易经》中的四把泥

 

有了上面一个概念,知道了两条路径,可以学《易经》了。但现今社会普遍流行的、洋洋大观的《易经》书籍,有几个根本问题要仔细研究,这方面要说的东西太多,也是几天来屡屡下笔,想写又往往不成的原因。一提到这方面,就有无数感慨涌上心头,如同万人围绕,争吵不休,这也要辨、那也要驳,致使越写越多不能自已,可回头一看,已离本意渐远!如此几次,都是一样。后来干脆抛开一切,将所写扯成碎屑,扔在一边,而直抒己见!老子讲:善者不辩;俗讲:真法一张纸,假传万卷书。要尽量简捷、平实、淳厚、清静才行!

《易经.说卦》中讲:“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以立天道曰阴与阳;立地道曰柔与刚;立人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是以六画为卦象,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是以六画为章”。因而“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天道左旋,地道右旋,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里面讲了《易经》建立的原理、使用规则等一系列内容,但这里面的问题不少,让我们来逐步分析!!

一、第一把泥,蒙住了眼:

《八卦》每一卦中由三“爻”组成,是天、地、人三“才”的代表和抽象化:其中上爻为“天”才,中爻为“地”才,下爻为“人”才,《八卦》也就是用来研究天、地、人三才之间的影响变化关系的。而其中每一“才”又有阴阳两性,从而三爻各分两爻为六爻,来演示三“才”中各“才”四象在不同情况下的综合影响,这就是六十四卦的来源,并不是什么乾三画,坤三画而分为六画,更不是八母卦的简单组合,如此一把泥,彻底蒙住眼也!

二、第二把泥,涂了面:

所谓:八母卦、乾坤、离坎、震巽、兑艮是三才相互影响的八种关系,它代表了万事万物中的内在原理,而并不是天、地、日、月、风、雷、山泽的代表,这里面有一个关系弄反了,就是《八卦》是怎么产生的,《易经》中讲由“象及理而知数”《八卦》是由自然界万事万物中的现象,变化中通过归纳总结而得出的内在道理,是本质,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先不讲八卦和八种自然现象是否相符,如果讲代表,也应该是八现象是八原理的阐述,是八原理的形象代表,因此不要弄反了关系,那样就局限住了视野,也埋没了《八卦》“三才”的真相。

如果非要代表的话,也是古人的应用,如现代人用时间的十二点代表平面方位一样,是一种使用关系,也是表面型式的推广应用,而时间和方位不可浑为一谈,这是相同道理,但八卦中,各卦和其对应现象是有一定联系的,通过前面对“三才”的了解,可以知道《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在应用到不同领域中,代表的对象的各不一样,之所以出现上面的对应关系,是《八卦》原理在自然现象中的应用,乾三才皆阳,可以用天代表,也可以用气代表;坤三才皆阴,可以用地的静性代表,震上二才都静,而下才燥动,而引起震动,自然界中采用雷的效果代表,但不确切,更确切的应是阳从地生,是万物萌动引起地动,如节气中的惊蛰更符合原意,雷只取其感觉而已,巽下才静、上面二阳相遇,而搅动可用风为代表,如此艮用山,兑用泽原则相同,而离和坎代表日和月,又是一种原理到现象再到引申的第二次引用,离二阳夹一阴,最符合的应是火,而代表日是火的进一步引用。坎为二阴夹一阳,最适合的应是水,而水主阴,用月亮代表也是如此引用。而这样引用还有一层意思,是“水火不相射”,古人认为日、月永远分开、不相见,因而也作为一种性质代表离、坎关系。同样,《八卦》中的东西南北四方向,因为天地日月的代表关系,进尔也就成了四向的代表。因此,不要以为《八卦》就是八种现象,或甚至认为《八卦》代表了自然界的八种基本元素,那就离《八卦》“三才”的本意差远了。

如此一把泥,涂了面,使人不得相识。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07-5-17 16: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易经》中的四把泥之三

三、第三把泥,糊了心:

第三把泥不易发觉,我是在看《系辞》中发觉的,因为《易》中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为卦象和系辞,而《易传》则是指《十翼》,是辅助篇章,我最初看《易》,是为了寻找老子《道德经》的思想根源。因此,只看《易》当中的《系辞》部分,确实收获不少,但因其文字简捷,内容跨度大,往往不得要领,而广西人民出版社的这套丛书,只是简介,筋骨虽有,但欠详实。如此,在看完《系辞》及书中对“德”的总结后,便想看的更深入一些、细致一些。谁知,这一看、看出了问题,按照《易》前面讲的原理,卦象和《系辞》无法连系起来。如按每一卦都由上、下两卦组成,根据不同卦象代表的“八种”现象,根本解释不了其中的道理!如此,疑情大生!而如果按“天时、地利、人和”来看,则要顺的多、矛盾少的多!那问题出在哪呢?自已对三爻的三才理解的对不对呢?不敢确定,于是又跑到安阳新华书店,去查书。果然查到了前面的《说卦》所言,但为什么《说卦》中那么明显的事,会被弄得面目全非呢?一看,其中有注解,虞翻讲:六画者,乾三、坤三也。而崔憬也无异议!!如此,天下人误矣!但不知二者何人?但这也给了自已一个压力,从而产生理一理《易经》的心来!!

而进一步看书,当看到其中的《彖》和《象》时,一下觉得非常别扭。直觉感到解释的非常片面、牵强,明显充斥着儒家思想,再一看其作者为孔子,不禁有些怀疑起来。从《易》学思想看,本来讲的是朴素的自然之理,其中并没有什么男尊女卑思想,并且一再用“母”性来比喻大地之德、万物生命之根、天地之母,怎么会有男尊女卑的念头呢?从《八卦》变易循环中,看不出此一观念来,而从《彖》和《象》中才有此解释,而这些又和原经中《系辞》部分差异很大。而所有这些是孔子所作,相传,孔子晚年好《易》,终日研习,以致于将绑书简用的牛皮绳都断了三次,因而作了《十翼》或是其中的几章。这里面孔子的意图不得不令人起疑了?

众所周知,老子和孔子对世事的观念有很大不同,且老子对孔子学说很不以为然,并在《道德经》中讲“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些言论和孔子有点针锋相对的味道!而道家学说,上出《易经》,是有圣人之学作基础的,可谓根正苗红!那孔子自已的学说怎样也言有所据呢?如此,孔子研《易》,颇有深意!而以前“三皇五帝”时治理天下,以《易》学为根基,以“让贤、养民、无为而治”为根本作法,且以身作则!抱朴守素、潜居养德,尽量不扰动民生,而使万民可以安居乐业,并且一有贤人,马上谦让天下!深以自已不能为万民表率而自惭,这些“应天治世,无为之道”,与孔子提出的忠君思想正好相反!那怎么办呢?三皇五帝的光沾不上,只有从《易》学下手了。于是废尽心机,终于在《易经》中找到了可依附的地方:乾坤卦象来!只有在此可作文章。其实,古人作《易》是以变化为主,并没有分出高低来,一切都是变化中的一部分,将卦排为圆形,一方面内显其理,另一方面外示其象,本无差别!而如果非要从《八卦》中找出好坏、高低来,也不应是乾、坤两卦,因为两卦是变化中的两极,不可持久、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状态,而且其卦意从发展眼光看,乾卦是盛极而衰,走的是下坡路;而坤卦反而是静极生动,是上坡路,从中也得不出男尊女卑的意思来。最好的反而是《泰》卦,从其命名就可看出,卦理是小往大来,且是生机调合的最好状态,而一切变化也可以达到泰卦为持久,而《泰卦》却是阴上阳下不能被其用,因而孔子从乾坤卦中挖出了天尊地卑的观念,并由此推广出去,则儒学有根矣!

这样做,孔子还觉得根扎得不牢入土不深,又将《易经》中的原始《说卦》这一讲解卦理的部分作了加工、修改,如《易经说卦》中的“以立天道曰阴曰阳,立地道曰柔与刚,立人道曰仁与义”等句,从句式上和前面精短简捷的风格不符,且意思也前后矛盾,并且其中的“天道曰阴曰阳”本身也言不达意,天道指的是什么?如讲自然之天,则阴阳应具体化,如生、杀、恩养、寒热等,而如果讲的是万物本质之道则又与后文不连贯!并且其中“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明显失去了阴阳相对的本质,人之道如讲自然人似应为善恶,如讲社会众生当为民心向背或生息休养方面内容,怎么会出了仁与义这一对不能称为相对的关系来,如此,孔子之心明矣!而原文应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兼三才,而两之,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是以六画为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知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如此,以儒解《易》不亚于缘木求鱼,这第三把泥糊了心!

四、第四把泥,转了向

这把泥更不易发觉,非理解八卦原理而难知道,但你可以感觉出来,就是八卦中的数字问题,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事,你在地上画一个圈,走走看,非晕头转向不可。但你先转着,到后来就转明白了

三、第三把泥,糊了心:

第三把泥不易发觉,我是在看《系辞》中发觉的,因为《易》中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为卦象和系辞,而《易传》则是指《十翼》,是辅助篇章,我最初看《易》,是为了寻找老子《道德经》的思想根源。因此,只看《易》当中的《系辞》部分,确实收获不少,但因其文字简捷,内容跨度大,往往不得要领,而广西人民出版社的这套丛书,只是简介,筋骨虽有,但欠详实。如此,在看完《系辞》及书中对“德”的总结后,便想看的更深入一些、细致一些。谁知,这一看、看出了问题,按照《易》前面讲的原理,卦象和《系辞》无法连系起来。如按每一卦都由上、下两卦组成,根据不同卦象代表的“八种”现象,根本解释不了其中的道理!如此,疑情大生!而如果按“天时、地利、人和”来看,则要顺的多、矛盾少的多!那问题出在哪呢?自已对三爻的三才理解的对不对呢?不敢确定,于是又跑到安阳新华书店,去查书。果然查到了前面的《说卦》所言,但为什么《说卦》中那么明显的事,会被弄得面目全非呢?一看,其中有注解,虞翻讲:六画者,乾三、坤三也。而崔憬也无异议!!如此,天下人误矣!但不知二者何人?但这也给了自已一个压力,从而产生理一理《易经》的心来!!

而进一步看书,当看到其中的《彖》和《象》时,一下觉得非常别扭。直觉感到解释的非常片面、牵强,明显充斥着儒家思想,再一看其作者为孔子,不禁有些怀疑起来。从《易》学思想看,本来讲的是朴素的自然之理,其中并没有什么男尊女卑思想,并且一再用“母”性来比喻大地之德、万物生命之根、天地之母,怎么会有男尊女卑的念头呢?从《八卦》变易循环中,看不出此一观念来,而从《彖》和《象》中才有此解释,而这些又和原经中《系辞》部分差异很大。而所有这些是孔子所作,相传,孔子晚年好《易》,终日研习,以致于将绑书简用的牛皮绳都断了三次,因而作了《十翼》或是其中的几章。这里面孔子的意图不得不令人起疑了?

众所周知,老子和孔子对世事的观念有很大不同,且老子对孔子学说很不以为然,并在《道德经》中讲“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些言论和孔子有点针锋相对的味道!而道家学说,上出《易经》,是有圣人之学作基础的,可谓根正苗红!那孔子自已的学说怎样也言有所据呢?如此,孔子研《易》,颇有深意!而以前“三皇五帝”时治理天下,以《易》学为根基,以“让贤、养民、无为而治”为根本作法,且以身作则!抱朴守素、潜居养德,尽量不扰动民生,而使万民可以安居乐业,并且一有贤人,马上谦让天下!深以自已不能为万民表率而自惭,这些“应天治世,无为之道”,与孔子提出的忠君思想正好相反!那怎么办呢?三皇五帝的光沾不上,只有从《易》学下手了。于是废尽心机,终于在《易经》中找到了可依附的地方:乾坤卦象来!只有在此可作文章。其实,古人作《易》是以变化为主,并没有分出高低来,一切都是变化中的一部分,将卦排为圆形,一方面内显其理,另一方面外示其象,本无差别!而如果非要从《八卦》中找出好坏、高低来,也不应是乾、坤两卦,因为两卦是变化中的两极,不可持久、是一种最不稳定的状态,而且其卦意从发展眼光看,乾卦是盛极而衰,走的是下坡路;而坤卦反而是静极生动,是上坡路,从中也得不出男尊女卑的意思来。最好的反而是《泰》卦,从其命名就可看出,卦理是小往大来,且是生机调合的最好状态,而一切变化也可以达到泰卦为持久,而《泰卦》却是阴上阳下不能被其用,因而孔子从乾坤卦中挖出了天尊地卑的观念,并由此推广出去,则儒学有根矣!

这样做,孔子还觉得根扎得不牢入土不深,又将《易经》中的原始《说卦》这一讲解卦理的部分作了加工、修改,如《易经说卦》中的“以立天道曰阴曰阳,立地道曰柔与刚,立人道曰仁与义”等句,从句式上和前面精短简捷的风格不符,且意思也前后矛盾,并且其中的“天道曰阴曰阳”本身也言不达意,天道指的是什么?如讲自然之天,则阴阳应具体化,如生、杀、恩养、寒热等,而如果讲的是万物本质之道则又与后文不连贯!并且其中“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明显失去了阴阳相对的本质,人之道如讲自然人似应为善恶,如讲社会众生当为民心向背或生息休养方面内容,怎么会出了仁与义这一对不能称为相对的关系来,如此,孔子之心明矣!而原文应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兼三才,而两之,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是以六画为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知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如此,以儒解《易》不亚于缘木求鱼,这第三把泥糊了心!

四、第四把泥,转了向

这把泥更不易发觉,非理解八卦原理而难知道,但你可以感觉出来,就是八卦中的数字问题,天道左旋,地道右旋的事,你在地上画一个圈,走走看,非晕头转向不可。但你先转着,到后来就转明白了。

4、先天八卦说什么

   

 

1-1:先天八卦为伏羲所做如图,今只列卦象卦名。其它的方位及日月等不列,得分析后自有定论!那此卦说了些什么内容呢?有这样几种深度:

1)讲阴阳变化推演关系,这是表面化等于无知之见,

2)讲三“才”互相影响的关系,贴边但不确切;

3)讲八卦及演生64卦顺序,有这方面作用,但是浅层理解,不见内含;

4)讲阴阳相生,天道左旋,地道右旋,从而出现“8”字型运转线路,这是误解,一无是处。

 

 

 

 楼主| 发表于 2007-5-17 16: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易经》中的四把泥之四

 

1-2 :八卦是怎么来的?

文本框: 天地人《八卦》有先天伏羲八卦、后天文王八卦两种不同顺序,但八个母卦是如何来的呢?这是先人对“天时、地利、人和”三才在不同的情况下,互相影响关系的组合,试推如下:以乾    为例:

天变

地变

人变

天地变

地人变

天人变

天地人变

 

  

发表于 2007-5-21 00: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
发表于 2007-5-28 16: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深奥...........
发表于 2007-8-22 21: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学习了!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5-2-20 20: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