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0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700
- 回帖
- 0
- 精华
|
楼主 |
发表于 2010-2-26 11: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正困惑于佛法讲的外道包不包括风水呢。但据说藏传的佛教也讲风水术,不知道是否真实……困惑中。
ruyun03 发表于 2010-2-25 19:25
寺院作为僧侣们安身、弘法的道场,在建设布局方面受到风水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这在文献中多有记载。例如:
(1)《虞山兴福寺》卷一中有云:“虞山为海隅之镇,发脉自北而西迤俪南迈。其首则邑治在焉,其中最为深秀。以山形磅礴,环抱灵气所钟也。旧有志曰:破山今曰兴福”
(2)《普陀洛迦新志》:“后山系寺之来脉,堪兴家俱言不宜建盖。常住特买东房基地,与太古堂相易。今留内宫生祠外,其余悉载竹木,培荫道场。后人永不许违禁建造。其寺后岭路亦不得仍前来往,踏损龙脉,犯者槟出。凡本寺前后左右山场,不可侵渔,且风水莜关。竹本务悠久培荫,开山取泥,俱所当慎。
(3)《慈溪保国寺志》:“推其发脉之祖,仍从四明而下。到陆家阜过江百余里凸为石柱山,为慈邑之祖山。转南折东崔巍而特立者。贸山之顶也。顶之下复起三台,越数百丈为寺基。堪兴家渭是山乃西来之结脉处”。
除寺院选址以风水为司南外。寺院布局也多从风水的角度出发。如《虞山藏海志》卷下:“一切寺观庵宇以大殿为主。大殿要高,前后左右要低。如后殿高于大殿者谓之欺主。寺院安灶与俗家作灶同。监斋司不可朝内逆供。如逆供主有口舌出入忤逆。”风水权威著作《阳宅三要》中有说:“京都以皇殿为主,省城以三司衙署作主,儒学以文庙为主,庵观寺院以正殿作主。庵观寺院,此以禄为主。略重厨灶可也。”明代之后寺院布局的演变使佛殿的位置日益突出,这也许不完全是出于风水的理由,但这种提倡佛殿为主,要体量高大的说法,至少有促进这种演变的作用。寺院布局以风水为指导的比比皆是,如《天童寺志》:“太白一峰高压千岭。雄尊突秀,为一郡之望。绍兴初,宏智大师正觉欲撤其寺而新之,谋于众。有蜀僧,以阴阳家自献曰:此寺所以未大显者,山川宏大而栋宇未称,师如能为层楼杰阁从发越淑灵之气,则此山之名且将震耀于时也。觉师然之,乃招旧址。谋兴作内外鼎新,极崇侈。门为高阁,延褒两庑。铸千佛列其上。前为二天池,中立七塔。交映澄澈,路径如斗形。双池并突,中筑七塔以象斗。形家云两池象斗。七塔乃七星之象。七塔四白三赤,白以居水。赤以炎火。禅堂在回光阁东,凡七间,两偏各一间。高广益于西制。中设初像。钟楼在佛殿东廊外,高与大殿对峙,欲建鼓楼,以形家言中止。”天童寺布局至今如此。
古来大德们在为寺院选址时也从风水角度来考虑。如《天童寺续志》:“有山僧云善青乌术,来游天童。寄公闻之喜,请再择地寻穴,至青龙岗,指为吉地,寄公亦以为可。”《普陀山吉祥庵》:“明万历五年,明潭以内臣出家,卜筑居焉。”
古来大德们在寺院营建时也常请风水师推算。如普陀山普济寺:“卜求九月十九日吉”。浙江莫干山天池寺:“明抱璞禅师创修天池寺,某月日时大殿上梁。日者言不利于师,师于是日疾。仍还庵中,数若先定”。
近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驻锡南华寺时亦将寺院布局以风水为指导来新建置。如《虚云老和尚年谱》中所载:“曹溪水直冲前大路边,向寺门激射,此反弓格[1]也。故先必更改河流以避凶煞。寺所枕山,形象以象,后人将方丈后之靠山分段铲去,使寺后落空无主。寺坐象口,其左右系象之下颔。夷成平地,阴阳不分。其右系象鼻。应当高耸分节起伏。又被人在毗卢中处切断,一路挖平,直到头山门成大空缺。又无树木拥护,远望孤山无依,近察象鼻已陷,殊痛恨也。云于拆平旧殿堂及丹池时,所有土石悉归三处。右高于左,形象鼻也。中凿莲池,象鼻所吸水处也。培高后山,依绮固也。”曹溪祖庭自虚公上人新布局后。风水和顺,海众安和。法筵重光。
佛教许多文献都对风水的理论推崇备至,如《天山台方外志》与《明州阿育王山志》中关于山源的考察。几乎对风水理解中的名言:“垂风则散,兴水则止”的进一步的论证注释:“山有脉,水有来源犹人身之有经络,树木之有根也。水以地载,山以水分,考山犹当考水。知水之所由,后能知山之发脉也。故堪兴家之言曰: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山岂为风水之止散?盖山之为气,风则散,水则止耳。”这里对山、水关系的表述与风水理论相合。尤其是关于气非在山之最高处相聚的说法颇有相同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