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望诊以神、色讲的比较多,这就很难把握了。色,我们都是黄种人,脸色差不太多,在脸上不大好找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京剧上有,临床上很少。
我在临床上有自己的一些体会,我把它提出来,大家共同交流。可能有许多勉强的地方,希望大家不要客气,共同讨论。
望诊在四诊中排第一,很多人讲望诊是最神的。我认为望诊不是最神的,而是最方便的。走在大街上人家不会让你摸摸脉、看看舌头,看看脸总不犯法吧。最早我对望诊有兴趣还是受祝大夫影响,他对耳诊研究很有心得。以前我们俩坐公交车时,经常目不转睛地盯着别人的耳朵看,把人家都给看慌了,发现东西也不能去核实。看的多了,自己的东西也就多了。
我今天主要讲临床上的一些体会。第一部分是望诊中的多信息论。有人望诊望手、望眼睛、望耳朵……都有,生物全息学说说明,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去观察。既然有那么多机会,脸上首先有七窍,有颜面、有脸形、有头发,还有胖瘦,有很多供我们看的。所以我们切不可以在学习望诊时只在一方面下功夫,而应学习多方面。
望诊的书始于《内经》,《难经》、《千金》都有较详细的记述,后世医家都有发展。尤其到了清代,望诊变得很重要。为什么呢?我看到一份材料,因为满汗文化上的差距,在交流上也有差距。看病时,满人对汉人的文化难以接受,他们有自己的民族医,对汉人的医学有成见。有一则故事,清代宫廷里一位要员生病了,病其实很简单,是由于吃螃蟹引起荨麻疹。治了一段时间效果不好,有人举荐了一名汉医。汉医一看荨麻疹是黄色的,就说这疙瘩是中了水毒,应是吃了水里的动物所致。治法用螃蟹壳烧灰,以甘草煮水调服即可。方虽简单,结果证明非常有效。为什么呢?甘草入脾经,土能制水。许多民族对汉族文化的接受是始于中医的。
我认为望诊的望是观察而不是简单的看。不但有观,还要有察。我学习中医以来至今,最喜欢的是张仲景的序言。我对望诊有兴趣亦始于此。连张仲景那么高明的人也佩服扁鹊的望诊,后来他也有许多神奇的望诊的故事,我小时就受此影响。我就想何时我也能“见垣一方人”。从医至今近三十年,我有一种体会:只要掌握了方法,这些并不难。难的是你不要抱着这么个想法:我看鼻子最好,我看眼睛最好……祝大夫有一句话:望诊再准,也只有70%的准确率。我若有三个方法:一个胃病,我在三个地方看出来了,准确率是不是到80%了?若有五个方法,是不是到90%了?临床上我不但望多处,还把望、闻、问、切有机结合进去,准确率就高的多了。
一.望诊中的多信息论:
望诊一定要从多方面获得信息,才能准确。第一点我总结出两句话:“从有意处落目,从无意处发现。”何谓有意?别人找你看病,你还漫不经心吗?我说“有意”首先是病人来了我要专注于他,我要聚精会神的,但绝不是死盯着他不放。曾经有这样的情况:病人来了旁边的学生死盯着人家看,别说是女的,男的也让你给看脸红了,就把某些方面掩盖了,我们还怎么看呢?
所以,我眼的余光特管用,最会偷看人!这偷看还得有技巧,不能让别人认为你贼眉鼠眼的,得让别人感觉你很亲切,很关心别人。病人有一个优点,你马上就点出来,气氛一下子就缓解了许多。我看病时,若细看病人眼上长的痣,就会对他说:“你眼睛长得真好。”病人就会喜笑颜开,他的面部就放松了。
在专注时一定要用活法。我看眼睛大多与舌同时看。在看一次病时,我通常会看病人四五次舌头,实际我在看一次舌时就偷看一次脸,真的很重要,在看舌时他不戒备你。
后来我发觉舌头看三遍后结果不一样。我看病很重视津液。一个人刚进门还没说话,一伸舌头津液是很好的。如果说半天话后再伸舌津液不少仍然很润的话,这人的病就不要紧,治疗起来容易得多;如果说十分钟话后与初时舌象不同,治疗时要考虑津液的问题,津液供不上了,这人可能出现急躁、易怒。治疗时我就要加重一些气阴方面的药,或加一些升腾方面的药。
“关注”还有另一个含义,就是不停的去看,并把看放在语言交流之中,要尽快地让病人放松下来配合你。比如说站在这里讲课,我就有点紧张,表情就很不自然。我不随意,你就看不到真正的我。看病时也是这样,很多病人一坐下来手心就冒汗,其实他手心并不是真的出汗,等他坐了十分钟后再去摸他的手就不一样了。这时候才对他的诊断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所谓在“无意中发现”,是指在自然中发现。我有这么一个信念:希望在两分钟内与病人打开隔阂,进入默契阶段。这很重要。所谓默契,绝不是病人跟你默契,而是你跟病人默契。病人刚进来,你有意地观察他,他却什么都不知道还跟你说个不停呢。
第二个阶段是进入诊病状态,病人有不同的心态,他们跟你配合的程度就不一样。这时我就要采取一些方法。我认为对疾病最了解的是病人而不是医生。你得先知道病人来求诊的目的是什么。作为医生来说,病人要解决的是他的所求,不是说你认为他有什么病应该从哪里治。
第三个阶段是出神入化阶段。这个“神”是病人出来,“入化”是医生入进去。你要把病人的表现迅速转化为你所掌握的信息,然后在他身上得到反馈。病人说腰疼,你就说好我给你治腰疼。病人肯定不干,他要求你说明腰痛是怎么回事。如果你脑子根本没有去想,这就麻烦了。病人来看腰痛,我可能在望诊中先看他肾的部位——肾的部位在两颐(即耳前),如果没有问题我就看另一个部位——目外眦下方也属肾。这一点是怎么得出来的我后面会说明。
所以要病人配合,不知不觉就进入医生所设的圈套之中。这圈套不是要去坑害病人,而是让病人把他身体上的不适纳入你的视线和诊疗中来。举个例子:如果有一病人眼窝深陷,我一般认为眼窝深陷是胃气虚,这时候我就迅速地看鼻翼颜色的变化,这两部分都是胃气的体现,同时看舌有没有胃气,我还看耳朵上的胃区。若病人只是眼窝深陷,在别的部位都找不到支持胃不好的证据,这时再细心的体会他的脉,发现两寸脉弱,这时我就不把两寸脉看作心、肺而是看成是头部。因为眉属膀胱经,膀胱即太阳,太阳居最上,一定要往下照。这是我就认为病位在头。我再看舌,还没伸舌他就长出一口气,这是就要找根据了。他没有胃的症状就该有头晕的症状,一问果然,并说有家族性低血压。以前我一直以为这儿(上眼睑)只诊胃气虚,这时我就多了个发现。这个发现是在诊病当中无意碰撞得出的,绝不是刻意找的。我就开方,并问他除了治头晕还有什么要求。他说还有脱肛。大家知道,不管低血压,还是胃气下陷,还是脱肛都是一个方法:提升中气。这病人是不是给了我一个信息:以后碰到脱肛的,我就从这个地方去观察?从上眼睑下陷观察脱肛的符合率是多少?在这之前,我们脑子里之有一个成见,今天病人无意中给了我们两个信息,在这时候我就特别感谢病人。现在很多医生老跟病人发火,没有理由啊是不是?病人那么信赖你,把生命交给你,把钱送来,你说干什么就干什么?你说和苦药汤就喝,你说扎针就扎两下。
望诊一定要注意多信息、多靶点、多方位的丰富诊断。
第二点是“医患互引,连环望诊”。这个“望”有时候在他脸上还真找不到迹象,尤其是年轻人,皱纹也没有,又有化妆品遮盖着,来找你看病前头也梳了、脸也洗了、衣服也穿的倍儿整齐,你还真的在脸上找不到证据。这时候就得跟病人交流。我喜欢在看病时把表达病情的权利给病人。怎么讲呢?一般医生在看病时看出病人头痛了,不要说:“你头疼吧?”我会问他:“你头疼吗?”你诊出头疼,他说是你怎么办,他说不适你又怎么办?他说头疼你千万别得意,接着往下问。这时候你发现他舌是淡的,他管头的额面长满了疙瘩。年轻人长疙瘩比较多见,还有他面部的表情也拦不住,也许他脸上没有皱纹,但他一说话就皱眉,我们也会发现东西,我们可以看他的表情。我管这叫“活看”,你要在他脸上找活的迹象。然后问他哪儿疼。在病人配合的前提下,一定要把权利交给病人。这个病人说了偏头痛,你在望诊时看出是偏头痛,你的诊断就符合了。这时要看他的舌苔是寒是热,脉象是虚是实,看他有没有头痛的表情,有人正在头疼,也有人没在头疼。这时你要怎么分辨?大多要在跟病人交流的表情中给你信息。如果你一上来就说:“你头疼。”病人对你很服气,但病人怎么疼你不知道。为什么因为他脸上有头疼迹象,但他可能今天没疼,你解痉药一上去就耗血了。
甘麦大枣里加了两味药起交泰作用,用了三克黄连,十克肉桂。病人吃完后再也没来,后来看别的病时那病人对我说,吃完你的药真好。我没有去治腹泻啊?逍遥甘麦大枣里哪味药是治腹泻的?这里我特别有个窍要的药——云苓用了50克。你想他“胆气乃横”,我用了50克给他交通,胆汁到肝胆再到十二指肠里去。这是一种意。茯苓为什么有淡渗作用?就因为它在逍遥散里面,不信你把云苓搁在苓桂术甘里就不会有这个作用。这一个药必须和其他药相配,才能产生它应该产生的效果。病位是定在肝胆,定性定在虚上。虚是脾虚,实是肝胆实。这就符合了肝郁脾虚。为什么再用甘麦大枣?我对病人讲:事情有两个结果,一个好结果一个坏结果,你常往坏结果上想。他说是。将来大家可以看,颈椎病的人、失眠的人,胃不好的人大多都有这个特点,这是个规律。这句话也有不准的时候,这就说明我不够专注。这种医患互相引动的关系,我称为连环望诊。我给病人信息,病热给我反馈。病人给我反馈,我有发现,再反过来调动他。有很多望诊我都是这样发现的。
我下面讲一个例子。在看病过程中,有很多是医生没有留意到,因为病人太多了。若是一上午看三十个、四十个病人,你不可能每一个病人都看得那么细。也有可能你漏掉、丢掉的时候。有时候患者的无意的表情可以给医生很好的启迪。曾经有那么一个男性病人,三十多岁,他有一个动作。他还年轻,脸上没有皱纹,但脸颊上的一块肌肉老频繁的往上抽,给我的感觉好像在眨眼。他的动作多了我就发现了。发现他这地方实际上有个印。我问病人你想看什么?他说耳朵老痒。我才知道,他这地方老皱是因为耳朵痒,神经反射。后来我在看病时,一看这里有皱纹就问病人是不是耳痒、耳鸣,病人都说是。耳跟肾有关系,所以我诊断肾时也看这个地方。但也有这里有皱纹的病人无耳痒、耳鸣,肾也不虚。你别着急,慢慢找,一定能找到肾虚的根据。我曾经看一个病人,肾性高血压,这时西医的名词。我问病人你耳痒吗?不痒。耳鸣吗?不响。腰疼吗?不疼。然后我一评脉,病人是个男士,两尺脉却特别大。我说你有高血压吗?他说我有啊。我说你的高血压是肾性高血压。他说协和也是这么说的。我发现这个地方与肾有关系,同样的情况呈现在不同人身上,结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要把一样东西看得太死了。有一次我和学生在讨论手诊,有一个擅长看手诊的人给病人看手,说病人胃不好,还得说出胃怎么不好,是胃溃疡、是胆囊炎什么的,得精确地说出来。我说那就不是中医了。我们一定要切忌这种刻舟求剑的望诊。后来我发现爱眨眼的人,你们说眼睛与谁有关系呀?同学:肝。只跟肝有关系吗?“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呀!有人认为眨眼病位就在肝,可是那位病人恰恰不在肝在肾。
曾经有这么个病例,我当时过于自负了,病人眼睛频繁地眨。我问他眼干吗?他说眼干。我因为太喜欢用逍遥散了,所以加味逍遥就上去了。结果吃完什么事都没管,还拉稀。我找不到答案啊,我在舌象上、脉上死拉硬拽地硬是要找到肝血不足的证据,但病人吃了没效还腹痛,说明我的药过于凉了。我就反复地观察,并与病人交流,最后他告诉我一个现象:早上一起来脚后跟就疼。我问他睡觉什么姿势。同学们注意啊,早上醒来脚后跟疼也可能与睡姿有关系。他说:我一般睡觉不枕枕头。这时我脑中就有个想头了:他不枕枕头,往头上去的血就多,脚底的血就少,因为头离心脏比较近,对不对?我们说手凉脚凉,但没人说我脑袋凉的。“头为诸阳之会”,它决不能够脑袋先凉,头部血管又那么丰富。我问他除了脚后跟疼,有没有脖子不舒服?他说有。中医讲“肾主骨”啊。这时候我赶紧再在脉上去体会,这时的脉不知怎么肾脉竟是虚的。我当初怎么就没发现呢?然后我就开了独活寄生汤加上青黛、木瓜。这两味药以前介绍过,是祝老治疗脚后跟疼的经验对药,再来复诊的时候,病人眨眼的现象得到了改善。这就给了我一个启示:若有人早上到我这来看病,上眼皮是肿的,我就问他有没有脖子梗不舒服,我发现上眼皮跟颈椎也有关系。大家试想一下,这个关系是怎么联系上的。这一是临床上发现颈椎不好时这里有变化,第二从经络上说这是足太阳膀胱经,它是相邻的。你能眉毛不动地眨眼么?试试可以,这是正常的眨眼。但当你老是眨眼睛时,眼眉是不会不动的,它的幅度太大了。它的幅度变大后,一定跟膀胱经有关系。也有的人频繁眨眼眉毛不动的,这时你就不要考虑肾了,要考虑肝,加上养肝血的药就有效。
这就是活!这就是中医整体观念在望诊中的体现!千万不能一开始就把病给定住了,于是也把你定住了。我看病时还喜欢问职业。曾经有这么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画京剧脸谱的。我就让他给我讲讲,各种剧目不同,霸王项羽的脸谱也不同。这些脸谱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他说有,眼睛这里是往下垂的。我问他眼睛为什么要画下垂,他说眼睛下垂的短寿。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就问他是谁告诉他的,他说他的老师就这么传的。我认为这其中一定有道理。后来我去看医院心脏监护室的危重病人,看他们的眼窝是不是低的。真有一部分人是低的。后来我觉得我错了,又跟画京剧脸谱的人交流。我说我发现眼睛下垂的人都心胸狭窄。为什么?因为我后来一想,项羽早死是因为他跳乌江死的。这就是悟,我把它弄活了。因为我去心脏监护室去看,有人的眼睛不低也照样死了。我就想项羽不是患心脏病死的,而是自杀死的。这类人有自杀倾向,或者说这类人小心眼,易得抑郁症。后来我临床观察,还真的是爱得抑郁症,所以开方就开十味温胆汤啦
第三部分是把望诊载于闻、问、切诊之中。大家都知道中医看病是通过望闻问切进行的。现在有非常多的论述望闻问切的文章,但我认为分述可以,分用不可以。你可以分别去论述,但绝对不可分开运用,一定要有机结合,即是不要怕病人,要学会与病人对话。王萌写了一篇小文,讲得特别好,她看了同学的同学,就记下了她是怎么一环扣一环地问那个病人的。尽管那里面没有太多的望、闻的内容,以问为主,但还是说明她掌握了看病的方法,把这些东西很自然的融合到一块去了。在看病时若光凭望,常常会望而不见,滑过去了。如果结合了舌诊、脉诊、问诊,漏掉的东西就会很少。经常有同学对我说:“老师您的望诊真神,可是为什么我们拿您教的知识回去练习的时候常常不好使呢?”我说:“那是因为你把望诊和其他三诊脱开了,就不准了。”同学们说:“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们一看就知道,先不管三诊,让我们先掌握点?”大家别着急,到最后我一定有两招会告诉大家。
有的时候望诊和其他三诊结合不好,诊断不清楚,改怎么办?没有关系,我有一个方法。当给以为女性患者看病,你什么都看不出来,患者又不配合你,你就围绕她的月经问,一定能问出东西来。女同志十有七八都要影响到妇科。若这位病人来月经前乳房胀,一定是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后就会影响消化系统,这时你再在她脸上找有没有消化不好的迹象,一定能打开。有时你把这些方法都使完,病人就是不告诉你她有什么不合适,没关系,她迷惑你你也迷惑她,你就告诉她“肝胆郁滞,疏泄失常”,她肯定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这时候病人就会告诉你“我曾经得过胆囊炎”、“我曾经得过胆结石”……她把曾经的事都告诉给你了。所以,打开病人的话时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关于脸面、七窍、身体的外露部位,你一望就知道了。但是,有很多内在的东西你看不见。并且即使外在的东西你看见了,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办?这时候就需要把学过的医学知识和从病人处得到的信息迅速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学习中要有积累。现在有人跟我抄方抄得很辛苦,问有什么感想吗?“没有。”回去后因为学习太忙了,因为要过英语六级,因为要做……那些病历抄回去根本就没有“温习”,学而不思,肯定没有什么收获。我今天抄了50个病例,哪怕只有一个病例有意思,回去后也改翻翻,不会感觉自己写没的写,说没的说,也没有问题可提了。
下面我讲多靶点望诊与现代科学合参。所谓多靶点望诊,我已经讲了很多了。望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者多以颜面、七窍为主,这时我们在看病中比较方便、常常看的部位。但是在看病时,病人的手、指甲、甚至坐姿、步态、穿衣的颜色,都能变成望诊的内容。狭义望诊是只为望诊而望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