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4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940
- 回帖
- 0
- 精华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宋代帝王陵墓风水考
历代皇陵和古墓地都集纳了中国风水玄妙和魅力,是后人想探秘的神奇天地。在中国历史上,为了遏制对手发展,总是发生破坏对手祖坟风水的事件,比如;因担心后金强大,明王朝挖掘了他们认为是后金祖先的金朝皇陵;崇祯末年张献忠的起义军队挖了位于安徽凤阳的明朝皇陵;明王朝还掘开了李自成的祖坟;清朝慈禧太后毁掉光绪皇帝的父亲陵墓风水树。古代帝王认为,只有占据了天下最好的“龙脉”,拥有能够“藏风”、“得水”具有“生气”的万年吉地,安葬于此,江山社稷才能永久,福荫子孙后代,因此古代帝王和近代历史人物对自己的安息墓地非常重视。本章所介绍的陵墓风水故事将使我们领略这一神秘世界。
宋陵分布在浙江绍兴和河南巩义两地,位于河南巩义的陵区是北宋“八陵”以及为数众多的皇后陵、皇亲贵戚及勋臣墓,位于浙江绍兴的陵区是南宋六位皇帝及数位皇后的墓,称为“南宋六陵”。
北宋王朝建都河南开封,陵区却设在巩县,远离京师汴梁,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山水秀丽,土质优良,水位低下,适合挖墓穴和丰殓厚葬。陵区南有嵩岳,北有黄河,可谓“头枕黄河,足蹬嵩岳”,是被风水家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曾作了这样的描述:
七(八)陵皆在嵩山之北,洛水之南,虽有岗阜不甚高,互为形势。自永安县西坡上观(永)安、(永)昌、(永)熙三陵在平川,柏林如织,万安山来朝,遥揖嵩少,三陵柏林相接近,地平如掌,计百十三顷,方十二里。
上述永安陵、永昌陵、永熙陵三陵风水好,但是永定陵即宋真宗赵恒的陵墓风水却不佳,关于北宋亡国的原因,有一说法认为是由于宋真宗的陵墓风水不好造成。据宋代何选《春渚纪闻》记载,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县西北)白云山人徐仁旺曾经上表奏告,与宰相丁晋公(丁谓)商议迁永定陵(即宋真宗的陵墓)一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负责山陵(山陵旧指帝王的坟墓)一事的丁晋公不听风水师徐仁旺之言,他固执地将真宗的陵墓确定在牛头山后之地。徐仁旺主张用牛头山前面的土地,而丁晋公坚持要用牛头山后面的土地,不准更换。徐仁旺曾要求将自己软禁在大理寺(大理寺为司法之所,大理寺卿为正三品官),等三年后可以验证谁对谁非,但仍不能改变丁晋公错误做法。徐仁旺当时曾上表陈述“山后”之害:“坤水长流,灾在丙午年内;丁风直射,祸当丁末年终,莫不州州火起,郡郡盗兴。”后来不出所料,金军攻破都城开封果然是在丙午靖康元年(即公元1126年)。丁未年(即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宋徽宗及宋钦宗皆被金兵俘虏,北宋灭亡。由于战乱,诸郡内大火不绝,约有一半的国土变成了强盗横行的地区,史料上记载:丁末年则“诸郡焚如之祸,相仍不绝,幅员之内半为盗区。”徐仁旺的预言果然应验。
都城设在开封的北宋于1127年被北方的完颜氏金朝所灭,同年,皇族赵构逃往南方,在临安(今杭州)建都,称为宋高宗,仍沿用大宋国号,史称南宋。在绍兴的宋六陵里一共埋了六个宋朝皇帝。第一位是宋徽宗赵佶,其陵墓叫永佑陵;第二位是宋高宗赵构,其陵墓叫永思陵;第三位是宋孝宗赵慎,其陵墓叫永阜陵;第四位是宋光宗赵惇,其陵墓叫永崇陵;第五位是宋宁宗赵扩,其陵墓叫永茂陵;第六位是宋理宗赵 昀,其陵墓叫永穆陵。据史料记载,在青龙山和攒宫山之间方圆2.5平方公里的南宋皇陵区,除埋着6位南宋皇帝外,还葬着一大批皇后、后妃,以及几十位宰相和大臣,共有100多座墓。
公元1131年,宋高宗赵构24岁,在皇帝的宝座上才坐了4年,他的祖母隆佑太后病死,兴建皇陵就作为国家大事摆到皇族的议程上。赵家的祖皇陵(即北宋八陵)在河南省巩义县,已经沦为完颜氏的金国土地,赵构就派一个叫杨华的吏部侍郎在江南勘察新的陵址。浙江本是个多山 的省份,适宜建皇陵的风水宝地比比皆是,杨华偏偏看中了浙江省绍兴市东南17公里的一条山沟,山沟里有座泰宁寺,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祖先陆佃的功德院。杨华在泰宁寺住了一晚,对那里的山水感觉很好,回京向赵构写了个勘察报告说:“泰宁寺四面环山,雄壮峻秀,东是青龙山,南接紫云山,西靠五峰山,北倚连雾山,是块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宝地,在那里建皇陵,有层层山峰相拱,青龙白虎保卫,不仅适宜埋藏先帝的弓箭,而且预示皇朝万载的兴隆。”赵构皇帝就同意了杨华的报告,下昭在那里建皇陵。当然南宋绍兴的帝陵不能和在河南巩义的北宋帝陵相比,南宋六陵除了风水上不如北宋八陵好外,南宋六陵的建制均草率简陋,既没有高崇的陵台,也没有神道的石像生,后人称为“攒宫”,意为暂时在一个地方建宫室安放棺椁而已。
宋代各陵地形皆东南高而西北低,越向北地势越低,这就背阳向阴,因此违反了“负阴抱阳”的风水法则,此为宋陵风水不足之处。
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傍水,而南宋的皇帝陵在地形选择则相反,陵墓地形南高北低,陵台在地势最低处,一反中国古代建筑基址逐渐增高并将主体建筑置于最崇高位置的传统做法。原来,当时盛行与汉代“五音图宅术”有关的“五音姓利”风水说法,“五音姓利”是把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方位。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乾兴元年(1022年)举行宋真宗葬礼,八月六日司天监上言说:
按经书(阴阳堪舆之术的经书),壬、丙二方皆为吉地,今请灵驾(载运棺椁的车驾)先于上宫(献殿)神墙外壬地新建下宫(寝宫)奉安,候十月十二申时发赴丙地幄次,十三日申时掩皇堂(地宫)。
在南宋朝廷担任重要职务的大臣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翁、晦庵,云谷老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文学家、理学家、天文学家,世称“朱子”,与当时很负盛名的风水大师蔡元定亦师亦友,他俩精通形势与理气风水术)对于朝廷所任用的某些风水师死板地信守“五音图宅术”之“五音姓利”风水说极力批驳,朱熹强调“负阴抱阳”的风水观,他在给赵扩皇帝上的奏章《山陵议状》中说:
但以五音尽类群姓而谓冢宅向背各有所宜,乃不经之甚者,不惟先儒已力辨之,而近世民间亦多不用。……古之葬者,必坐北而向南,盖南阳而北阴,孝子之心不忍死其亲,故虽葬之于墓,犹欲其负阴而抱阳也。岂有坐南向北,反背阳而向阴之理乎?(来自《朱子大全》卷十五)
朱熹认为在绍兴的皇陵“土肉浅薄”,不适合作葬地,他还特意为南宋朝廷在新安江流域寻找吉穴,只是后来因种种原因没有被采用。宋孝宗死后,垂暮之年的朱熹被刚即位的赵扩皇帝召进朝廷,并作为“帝王讲师”为赵扩讲论经史。他当官任职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新皇帝上了《山陵议状》,因为在他上任之前,许多官员早已在山陵(专指帝王的陵墓)好坏上争论不休,他主张广求术士,博访名山,为死去的宋孝宗另择“最吉之处”,以免使其尸骸长久地浸泡黄泉浊水之中。他认为孝宗山陵是关乎“垂裕后昆”的国家大计,在《山陵议状》奏折里提出:“葬为言藏也,所以藏其祖考之遗体也。以子孙而藏其祖考之遗体,则必致其谨重诚敬之心,以为安固久远之计,使其形体全而神灵得安,则其子孙盛而祭祀不绝,此自然之理也……或择之不精,地之不吉,则必有水泉蝼蚁地风之属以贼其内,使其形神不安,而子孙亦有死亡绝灭之忧,甚可畏也……”他说葬法不能背阳向阴,要遵循“负阴而抱阳”的风水法则,同时“必先论其(注:其指山脉)主势之强弱,风气之聚散,水土之浅深,穴道之偏正,力量之全否,然后可以较其地之美恶。”
南宋统治者不仅在治国上昏庸无能、软弱偷安、任用佞人,还在皇家阴宅风水大事上显示出他们的幼稚,不遵循“向阳背阴”的风水法则,天真地认为陵墓面向北方的已被完颜氏金军占领的先祖赵匡胤永安陵和宋朝建国都城开封就能振兴国力,收复失地。(摘自毛上文与温芳著作《阴阳宅风水文化谈》)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