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0
- 积分
- -7
- 回帖
- 0
- 精华
|

楼主 |
发表于 2010-4-9 16: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5.无为法(心法)
所谓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让事物按照其本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让气血自然地沿其轨道运行,而不掺与人为的干涉。初练者往往总是不能静下来,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或思绪突然撞入心扉,引起烦恼和自责。当静不下,千思万缕缠绕心头之时,便不由自主地强迫自己不要去想,然而越是想要不想事情越是会想,如同陷入泥泽,愈拔愈陷,愈陷愈深,终于不能自拔,于是便自责自恼。这是十分正常的,要达到无念无虑有个阶段,但也有方法可循。流行之法有数息法、意守丹田法等等,目的是使精神集中。为使初学者掌握致静方法,我们不妨借鉴佛家和道家练功的一些方法。口诀曰:“有欲观窍,无欲观妙”,“先存后忘”。
注曰:“有欲者,杂念丛生,六尘之所致;窍者,开窍也,六尘之所由。观窍者,欲人守六根
是也,无欲者致虚守静,自然妙趣横生。”以六根不净者,是五蕴未空,若要得空,当先存之
以虚其心,次忘之以廓其量,随处随时无不自在。”“六根、六尘、五蕴”是佛学的概念。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五蕴指色、受、行、识、想五蕴。佛家认为,(在练功时)人的欲念是由六尘(外界的色、声、香、味、触和内在的法尘)所致。例如,眼见到光(色),则欲辨其色;耳闻声则欲辨其律;鼻吸香、舌触五味皆起香味的感觉,身受触则思动,念头一起则法尘乘入等等。有欲念之人要想致静,则要守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防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乘入。守住眼根(窍,则色不能入;守住耳根,则触觉不能感;守住法(意)根,一念不起,则万念皆绝。守六根而六尘不净者(虽守六根,六尘却不能净绝)是五蕴(色、受、行、识、想五蕴)未空的缘故。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由此可见,关于致静,佛教徒自有一套理论方法。故吕纯阳说:“《金刚经》大旨,总是欲人守六根,绝六尘,而六根六尘之不净者,以五蕴未空也。观自在菩萨,特为拈出。”道家认为:人体是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途径获得知识,获得对事物的看法和了解,故也称眼、耳、鼻、舌、身、意为六识,其中意为六识之主帅,眼为六识之先锋(意识即是人们的思维活动),故诀窍是“欲伏其心,先摄其目。”《阴符经》说:“机在目。”与佛教
理论相区别的是,道教是从人体科学(或医学)的角度来阐述这个问题的,通过方士们自身的体验和临床实验,他们发现,色从眼入,则(肝)魂不守舍;声从耳入则(肾)精摇散;鼻辨香嗅,则(肺)魄飞;舌辨味,则(心)神不宁;触及身体四肢肌肤,则(脾)意念丛生。因此合眼光,则魂归肝;凝耳韵,则精归肾;调鼻息则魄还肺;缄舌气,则神志清朗归心;四肢不动则意归脾。其中尤以合眼光为重要,这是因为眼为六识之锋,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次之是四肢不动,意念不起。若守住六根,使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不感受外来刺激。所谓五识各返其根,则精、神、魂、魄、意(称为身体之五灵)各归其所;五灵归其所,则五行(心、肾、肝、肺、脾)不相涉入,四像(精、神、魂、魄)调和,经络脏腑自然能按自己固有的规律开动气机,心自然定。从而达到入静和入定的目的。现代科学的观点是:眼、耳、鼻、舌、身(肌肤)是人体外部感受器官,意识是人类大脑正常的思维活动。以眼(视)觉为例,当外来的光信号入射并刺激眼内的视觉细胞时,视觉细胞产生生
物电信号,由传入神经(又称感觉神经,属周围神经系)将生物电信号传送到中枢神经系(包括脑神经和脊髓),经中枢神经处理后,作出反应信号,又传出神经(又称运动神经。属周围神经系)将电信号传送到身体的各个效应器官,对入射的光信号作出反应动作。这个反应过程往往很快完成。因此在练功时,色、声、香、味、触五种外来的刺激都将引起中枢神经的“多余”工作,它必须对这些刺激进行分析、比较,并作出相应的反应。“法”刺激引起意识活动,也增加中枢神经的负担,而中枢神经受到刺激,脑神经有活动,则人就安静不下来。在练功过程中,合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四肢不动,使得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受器官感觉不灵敏,感觉细胞的兴奋性受到抑制,当色、声、香、味、触这些外来的刺激作用到感受器官时,感觉细胞不能被激发,因此很少或几乎没有生物电信号到达中枢神经,练功过程中中枢
神经很少受到刺激,大脑处于休息状态,这时它将按照“静”的状态去调节身体各部分(这是身体固有的功能)。由此可见,关于致静致虚的方法,无论佛家还是道家的方法都是符合现代生理科学的原理的,它们的理论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与现代科学使用的名称和符号不尽相同。当然它们没有现代科学描述得那么细致和具体。但是单从宏观结论来说,上面所说道教的理论似乎比现代生理学要深入一步,因为道教(或中医)认为声、色、香、味、触五种刺激不仅影响到脑神经(中枢神经系),而且分别影响到各自所属的脏腑经脉系统,并且在临床上有相应的治病方法。松溪派秘传口诀中处理练静功时不能纯静的情况还有两种简便易学的方法。一种是,若万念俱生,千思百虑之时,当正襟危坐,默默自问一句:“你是谁?”休要回答,休要理他,自能猛省回头,醒悟妙旨,百虑尽除。只此一句,多则不灵。正是:“从来菩萨不
离身,自家味了不相亲。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呼哉!欲知他是谁,灵山佛祖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