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786|回复: 4

【转帖】潘子良仙山得道

[复制链接]
信誉: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发表于 2010-4-25 14: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潘子良仙山得道(转)
(潘仙得道的故事由南楚仙山“云水道人曾道长”讲述,其弟子胡志斌笔录)
东晋初年,道教宗师葛洪来益阳布道行医,他从屈原的《楚辞•九歌》中看到了南楚的神仙世界。他到益阳后,了解更多的神鬼故事。屈原文化开拓了葛洪的思维,于是在他的巨著《抱朴子》内篇中,增加《神仙传》一卷。从此道教步入了以神仙为主体的宗教世界,世人对神仙的期盼,增加了道教的魅力,使他成为“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
葛洪来益阳布道,把道教文化带到了梅山地区,当时道士甚多,来此广建庙宇,庙宇众多,成为益阳文化特色。至今古庙虽存之甚少,但以庙留下来的地名甚多:如葛公庙、魏公庙、城隍庙、五启庙、轩辕庙,神农庙,形成了“九宫十八庙”的益阳传统文化。阴世间的庙王、土地的建制仍在民间流传。
一百年后,到南北朝时期,益阳为刘裕取代“东晋”建立的宋朝所管辖,史学称之为“刘宋王朝”。在此年间,有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一个不满十二岁的儿子从浮邱山的潘家洞来到了益阳城,寻找她那外出谋生的丈夫,这个小孩叫潘子良。母子来到城里无亲无友,只得寄居在学门口城隍庙旁。潘母早起到资江边挑水,上街叫卖和帮人家洗刷衣衫,靠体力挣几个钱来哺养着子良这根苗子。好艰难的渡过了两年,不满十五岁的子良,不忍心看着母亲如此劳累下去,便抢过压在娘肩膀上的扁担,从此承担起了挑水叫卖的苦力活。子良想要让街上的人吃上干净卫生的水,就必须早起,在人家倒尿桶、洗马桶之前,给人家把水缸挑满水。从此,他每天天没亮就下河挑水。所以他挑的水最干净,喝了他所挑的水的人很少有生病,因此,买他的水的人越来越多,他只得提前到三更起床,便到河里去挑水。用他水的人无不夸奖子良真是个好伢崽。
潘子良长到了十六岁,他再也不要娘到外面打工了,要凭自己的能力扶养好娘,做一个尽孝的儿子。潘母身体欠佳,眼看自己的儿长大了,自己已耳聋、眼花、体力不支了,也就听从子良的规劝,呆在家中做三餐饭、干些缝补之类的细活,母子安祥渡日。
潘子良挑干净水来助人与他的孝道惊动了“八仙”中的铁拐李。那年八月十二日,潘母忽得一梦,铁拐李站在她面前说:你儿子良多年挑水救济众生,尤以孝道忠厚感动上天,为此我要收他为徒,引渡化为仙,三天后我来带他走,请你不要拦阻。当潘母急得要哭喊时,突然从梦中惊醒。
这两天内,潘母坚决不让儿子下河挑水,但又不敢向子良讲那个梦。第三天,正是八月十五日,天下人团聚的日子。三更刚打过,潘母连续三天没合眼,实在太疲倦了,这下她不知不觉的睡熟了。子良趁娘在熟睡之中,轻手轻脚地挑起水桶和扁担,悄悄地出了门。摸黑下到了河,灌满了两桶最清净的水,便挑到堤岸上。正当歇脚时,突然天空中黑云滚滚,狂风大作。铁拐李从天空中降落到堤岸,站在子良面前,对他说:你多年苦力,挑水济众生,孝道忠厚,感动上天。只要你修道认真,便可成仙。我收你为徒,铁仙连说带拉,把子良引上了祥云。
潘母被一阵狂风惊醒了,立刻意识到儿子出事了。忙起身见房里的水桶、扁担不见了,心里更加急得发慌,她便摸黑赶到河边,在堤岸上摸着扁担和两个水桶。她用双手向四周乱摸着,但怎能触到儿子的身体。她便大声喊着,嘶哑地哭叫着“良崽!良崽啊!”子良不见,怎么叫喊也没有回音,只听云中喊道:我乃铁拐李,是引渡你儿子成仙去。她仰头朝西南方向夜空中望去,似乎一朵闪亮的祥云上站着两个人影,从那远方渐渐地消失。
铁仙、子良驾着祥云来到桃江松木塘桃花仙井之旁的石山上。此处山崖高耸入云霄,桃花江从此地经过,丛山迭翠真是个神仙福地。这时,铁仙便降落此山顶,对子良交代说:这里是一处仙境,你好好在此修行炼道,为当地山民采药祛病、消灾。说完,铁仙又乘祥云朝梅山而去。此石山因有潘子良在此修仙,今天仍叫“子良崖”。
儿子走了,潘母的日子怎么过?子良走后没几天,东街西巷的人们都知晓了潘伢崽被铁拐李引渡成仙之事。这一来,城隍庙一下子神气起来了。天天香火不断,抽签问卦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满屋子堆放着各种供果、香米。潘母便到庙里接待香客、烧香秉烛和做些斋饭便成了主事,潘母的生活也就有了着落。
潘子良在山崖处修行炼道,白天上山采药,行走于浮邱山、天子山之间。天子山有圣水洞、元霄洞相传为梅山神“张五郎”的洞府。洞府前有棋盘石,潘子良经常在此留宿,并与一老者下棋。黑夜无光,老者用手劈石块作成三支蜡烛放在棋盘石前,这一景观保留至今。每当天明时刻,老者入洞修真,子良动身回“子良崖”,夜宿旗盘石,早在“子良崖”,经常如此,此话流传至今。
他到处问病施药,凡他所到之处,很少见到病人。后来,方圆数十里的乡民纷纷前来求医问道,他分文不取,广大山民非常感激他,为他捐钱、出力修建了一座道观,修建道观的山崖传为“子良崖”。一天,潘子良邀棋友老者前来,那老者飞身在崖壁上用手指写了“石破惊天,仙山第一”八个斗大的字,一直流传下来。二十世纪末,原国民政府元老“陈立夫”为其书写了“桃江风景秀,南楚美人窝”与“桃花胜景”的条幅,此地便成了“南楚仙山”。
潘子良遵循师父(铁拐李)交代的“普渡众生”的教悔,便回到了益阳城隍庙,此时潘母已谢世。他不管天晴落雨、下雪扫凌,天寒地冻;也不顾夏日炎炎,热气腾腾,天天按时在学门口摆课行医布道。不久便结识了县府邦办李云台,感化了知县汪必显,将汪、李二人先后引渡到了“子良崖”,他们一同在此修道。因此,潘、汪、李三仙名声远扬。
潘、汪、李三人后来上了浮邱山,他们在浮邱山顶峰辟谷炼丹,并建祖师殿,供奉“无量天尊”。他们又去益阳城,在资江内降服了鳊鱼精,把它镇压在今日益阳大码头对岸的鳊鱼山下。因此潘、汪、李三仙在益阳境内家喻户晓,供奉者甚多。浮邱山祖师殿的香火鼎盛,道士云集,三人便建浮邱观。方园数百里的信士与道士前来朝拜“无量天尊”。“无量天尊”成为道士见面的“口头禅”。潘、汪、李三人在浮邱山周围行医布道,福佑一方。因而广大山民为他们建庙,在民国年间,浮邱山四周就有九座“三仙观”或“仙圣庙”。
在浮邱山西侧,有个盆地叫黄沙洲。板溪、峡溪与罗溪在此交汇,七尖、露尖与天瑞三条山脉也会集于此。盆地中央一峰突起,处于七尖山之山麓,山上有一庙,名叫仙风寺。寺后有座大坟并立有一块墓碑,为民国三十年,由监察殿所立。墓主人为汪、李二仙,并记载了潘仙葬于他的老家潘仙洞。
墓之西侧有个长约1里的狭个狭窄的山洞,洞里有良田数亩,两旁山脉诸峰如千叶莲花,此洞名叫清风洞。这里流传着太白金星渡化三仙的故事。
传说当年潘、汪、李三仙来此砍柴烧炭,并发现了神香木。神香木、灵芝草、人参果为仙家三大法宝。于是三人便动手砍伐神香木,作寺庙神坛的供香。可神香木是无根会满山跑的仙树,刀斧一来尚未接触到它,他就从南坡跑到北坡去了。潘、汪二仙合力将树抱住,李仙把斧头砍下,突然一股清香直冲凌霄宝殿,被熏醒的玉帝忙派太白金星下凡来察看,见三人在砍神香木,连忙大声喝止。便问道:“你们砍它作什么?”李仙随便答道:“烧炭用”。太白金星瞧着李仙又问道“你们不是樵夫,原来是干什么的?”潘仙道:“老者所言即是,小人原是挑水卖力之人,因看破红尘,作了出家的子弟。汪兄原是益阳县衙知县,李兄是邦办。都跟小道修行。原想砍神木给庙里增些香火,敬奉“无量天尊”。太白试探的问道:“你们是求功名富贵还是求成道成仙,尽管说来,我一定帮你们做到。此时天气炎热,挥汗如雨。汪仙便道“只求有股清风就行。”说罢一股清风从山洞而起,顿生清凉之意。太白便道:“你三人不要功名富贵,不求成道成仙,只要清风,潜心修道为本,且功德无量。今日,我来引渡你们去登仙界。”说罢,将拂尘向上一抛,四人乘坐一朵祥云拔地而起。此时恰巧有人从河水里看见四人骑着一把扫帚上天了,后来此段水域叫扫把滩;有人认为是骑一匹瘦马升天的,因之叫瘦马滩。三人砍柴之地至今叫仙风洞。潘、汪、李三人灵魂升天之后,而尸体留在清风洞。潘仙是本地人,由家族派人接回安葬在潘家洞。汪、李二仙是个外乡人,乡民将其安葬于仙山之上,此地地势高亢,便于二仙眺望着自己的乡。后人在坟下建有仙风寺,以祭祀三仙。
0人打分
|
好评率:100.00%
|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楼主其他發帖
 楼主| 发表于 2010-4-25 14: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潘子良仙山得道(转)

潘子良仙山得道(转)
(潘仙得道的故事由南楚仙山“云水道人曾道长”讲述,其弟子胡志斌笔录)
东晋初年,道教宗师葛洪来益阳布道行医,他从屈原的《楚辞•九歌》中看到了南楚的神仙世界。他到益阳后,了解更多的神鬼故事。屈原文化开拓了葛洪的思维,于是在他的巨著《抱朴子》内篇中,增加《神仙传》一卷。从此道教步入了以神仙为主体的宗教世界,世人对神仙的期盼,增加了道教的魅力,使他成为“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
葛洪来益阳布道,把道教文化带到了梅山地区,当时道士甚多,来此广建庙宇,庙宇众多,成为益阳文化特色。至今古庙虽存之甚少,但以庙留下来的地名甚多:如葛公庙、魏公庙、城隍庙、五启庙、轩辕庙,神农庙,形成了“九宫十八庙”的益阳传统文化。阴世间的庙王、土地的建制仍在民间流传。
一百年后,到南北朝时期,益阳为刘裕取代“东晋”建立的宋朝所管辖,史学称之为“刘宋王朝”。在此年间,有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一个不满十二岁的儿子从浮邱山的潘家洞来到了益阳城,寻找她那外出谋生的丈夫,这个小孩叫潘子良。母子来到城里无亲无友,只得寄居在学门口城隍庙旁。潘母早起到资江边挑水,上街叫卖和帮人家洗刷衣衫,靠体力挣几个钱来哺养着子良这根苗子。好艰难的渡过了两年,不满十五岁的子良,不忍心看着母亲如此劳累下去,便抢过压在娘肩膀上的扁担,从此承担起了挑水叫卖的苦力活。子良想要让街上的人吃上干净卫生的水,就必须早起,在人家倒尿桶、洗马桶之前,给人家把水缸挑满水。从此,他每天天没亮就下河挑水。所以他挑的水最干净,喝了他所挑的水的人很少有生病,因此,买他的水的人越来越多,他只得提前到三更起床,便到河里去挑水。用他水的人无不夸奖子良真是个好伢崽。
潘子良长到了十六岁,他再也不要娘到外面打工了,要凭自己的能力扶养好娘,做一个尽孝的儿子。潘母身体欠佳,眼看自己的儿长大了,自己已耳聋、眼花、体力不支了,也就听从子良的规劝,呆在家中做三餐饭、干些缝补之类的细活,母子安祥渡日。
潘子良挑干净水来助人与他的孝道惊动了“八仙”中的铁拐李。那年八月十二日,潘母忽得一梦,铁拐李站在她面前说:你儿子良多年挑水救济众生,尤以孝道忠厚感动上天,为此我要收他为徒,引渡化为仙,三天后我来带他走,请你不要拦阻。当潘母急得要哭喊时,突然从梦中惊醒。
这两天内,潘母坚决不让儿子下河挑水,但又不敢向子良讲那个梦。第三天,正是八月十五日,天下人团聚的日子。三更刚打过,潘母连续三天没合眼,实在太疲倦了,这下她不知不觉的睡熟了。子良趁娘在熟睡之中,轻手轻脚地挑起水桶和扁担,悄悄地出了门。摸黑下到了河,灌满了两桶最清净的水,便挑到堤岸上。正当歇脚时,突然天空中黑云滚滚,狂风大作。铁拐李从天空中降落到堤岸,站在子良面前,对他说:你多年苦力,挑水济众生,孝道忠厚,感动上天。只要你修道认真,便可成仙。我收你为徒,铁仙连说带拉,把子良引上了祥云。
潘母被一阵狂风惊醒了,立刻意识到儿子出事了。忙起身见房里的水桶、扁担不见了,心里更加急得发慌,她便摸黑赶到河边,在堤岸上摸着扁担和两个水桶。她用双手向四周乱摸着,但怎能触到儿子的身体。她便大声喊着,嘶哑地哭叫着“良崽!良崽啊!”子良不见,怎么叫喊也没有回音,只听云中喊道:我乃铁拐李,是引渡你儿子成仙去。她仰头朝西南方向夜空中望去,似乎一朵闪亮的祥云上站着两个人影,从那远方渐渐地消失。
铁仙、子良驾着祥云来到桃江松木塘桃花仙井之旁的石山上。此处山崖高耸入云霄,桃花江从此地经过,丛山迭翠真是个神仙福地。这时,铁仙便降落此山顶,对子良交代说:这里是一处仙境,你好好在此修行炼道,为当地山民采药祛病、消灾。说完,铁仙又乘祥云朝梅山而去。此石山因有潘子良在此修仙,今天仍叫“子良崖”。
儿子走了,潘母的日子怎么过?子良走后没几天,东街西巷的人们都知晓了潘伢崽被铁拐李引渡成仙之事。这一来,城隍庙一下子神气起来了。天天香火不断,抽签问卦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满屋子堆放着各种供果、香米。潘母便到庙里接待香客、烧香秉烛和做些斋饭便成了主事,潘母的生活也就有了着落。
潘子良在山崖处修行炼道,白天上山采药,行走于浮邱山、天子山之间。天子山有圣水洞、元霄洞相传为梅山神“张五郎”的洞府。洞府前有棋盘石,潘子良经常在此留宿,并与一老者下棋。黑夜无光,老者用手劈石块作成三支蜡烛放在棋盘石前,这一景观保留至今。每当天明时刻,老者入洞修真,子良动身回“子良崖”,夜宿旗盘石,早在“子良崖”,经常如此,此话流传至今。
他到处问病施药,凡他所到之处,很少见到病人。后来,方圆数十里的乡民纷纷前来求医问道,他分文不取,广大山民非常感激他,为他捐钱、出力修建了一座道观,修建道观的山崖传为“子良崖”。一天,潘子良邀棋友老者前来,那老者飞身在崖壁上用手指写了“石破惊天,仙山第一”八个斗大的字,一直流传下来。二十世纪末,原国民政府元老“陈立夫”为其书写了“桃江风景秀,南楚美人窝”与“桃花胜景”的条幅,此地便成了“南楚仙山”。
潘子良遵循师父(铁拐李)交代的“普渡众生”的教悔,便回到了益阳城隍庙,此时潘母已谢世。他不管天晴落雨、下雪扫凌,天寒地冻;也不顾夏日炎炎,热气腾腾,天天按时在学门口摆课行医布道。不久便结识了县府邦办李云台,感化了知县汪必显,将汪、李二人先后引渡到了“子良崖”,他们一同在此修道。因此,潘、汪、李三仙名声远扬。
潘、汪、李三人后来上了浮邱山,他们在浮邱山顶峰辟谷炼丹,并建祖师殿,供奉“无量天尊”。他们又去益阳城,在资江内降服了鳊鱼精,把它镇压在今日益阳大码头对岸的鳊鱼山下。因此潘、汪、李三仙在益阳境内家喻户晓,供奉者甚多。浮邱山祖师殿的香火鼎盛,道士云集,三人便建浮邱观。方园数百里的信士与道士前来朝拜“无量天尊”。“无量天尊”成为道士见面的“口头禅”。潘、汪、李三人在浮邱山周围行医布道,福佑一方。因而广大山民为他们建庙,在民国年间,浮邱山四周就有九座“三仙观”或“仙圣庙”。
在浮邱山西侧,有个盆地叫黄沙洲。板溪、峡溪与罗溪在此交汇,七尖、露尖与天瑞三条山脉也会集于此。盆地中央一峰突起,处于七尖山之山麓,山上有一庙,名叫仙风寺。寺后有座大坟并立有一块墓碑,为民国三十年,由监察殿所立。墓主人为汪、李二仙,并记载了潘仙葬于他的老家潘仙洞。
墓之西侧有个长约1里的狭个狭窄的山洞,洞里有良田数亩,两旁山脉诸峰如千叶莲花,此洞名叫清风洞。这里流传着太白金星渡化三仙的故事。
传说当年潘、汪、李三仙来此砍柴烧炭,并发现了神香木。神香木、灵芝草、人参果为仙家三大法宝。于是三人便动手砍伐神香木,作寺庙神坛的供香。可神香木是无根会满山跑的仙树,刀斧一来尚未接触到它,他就从南坡跑到北坡去了。潘、汪二仙合力将树抱住,李仙把斧头砍下,突然一股清香直冲凌霄宝殿,被熏醒的玉帝忙派太白金星下凡来察看,见三人在砍神香木,连忙大声喝止。便问道:“你们砍它作什么?”李仙随便答道:“烧炭用”。太白金星瞧着李仙又问道“你们不是樵夫,原来是干什么的?”潘仙道:“老者所言即是,小人原是挑水卖力之人,因看破红尘,作了出家的子弟。汪兄原是益阳县衙知县,李兄是邦办。都跟小道修行。原想砍神木给庙里增些香火,敬奉“无量天尊”。太白试探的问道:“你们是求功名富贵还是求成道成仙,尽管说来,我一定帮你们做到。此时天气炎热,挥汗如雨。汪仙便道“只求有股清风就行。”说罢一股清风从山洞而起,顿生清凉之意。太白便道:“你三人不要功名富贵,不求成道成仙,只要清风,潜心修道为本,且功德无量。今日,我来引渡你们去登仙界。”说罢,将拂尘向上一抛,四人乘坐一朵祥云拔地而起。此时恰巧有人从河水里看见四人骑着一把扫帚上天了,后来此段水域叫扫把滩;有人认为是骑一匹瘦马升天的,因之叫瘦马滩。三人砍柴之地至今叫仙风洞。潘、汪、李三人灵魂升天之后,而尸体留在清风洞。潘仙是本地人,由家族派人接回安葬在潘家洞。汪、李二仙是个外乡人,乡民将其安葬于仙山之上,此地地势高亢,便于二仙眺望着自己的乡。后人在坟下建有仙风寺,以祭祀三仙。
发表于 2010-4-27 11: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    佩服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5: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量天尊。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5: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道友的评论。
无量天尊。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5 07: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