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4-30 09:4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南會同民間信仰中的炎帝文化[ 來源:
茶亭庵內供奉著包括茶神在內的眾多神像。
湖南會同地區如今仍有著奇特而豐富多彩的民間信仰,因為會同縣的連山鄉就是炎帝故里。在這里,人們能強烈地感受到遠古神農文化的氣息。
隨著社會的推進、演變和人口的遷徙,遠古文化對現代人生活的影響應該已經淡化。也許是神農氏族在會同這片神奇土地生息繁衍不斷的原故,筆者在湖南會同縣的調查過程中仍然能強烈地感受到遠古神農文化的氣息。當地有些生活習俗甚至十分“原始”。
一杯茶水三根香
灶神,民間俗稱“灶王爺”、“灶王菩薩”,亦為炎帝的化身。農歷臘月二十三祭灶神是會同民間的重要的祭祀活動之一,據說這一天灶王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人間善惡的情況。會同連山一帶有民謠:“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殺年豬;二十七,殺雄雞;二十八,打??粑;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天,大團園。”可見祭灶神是每年年關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事情。會同的民謠:“灶神本姓姜,一杯茶水三根香”,說的是祭“灶王”不一定講求祭品的豐盛,“一杯水三根香”就行了,但一定要心誠。祭灶時,一面口中祈禱,一面燒香磕頭,請求灶王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講好話,不講壞話。有些祭祀者還要畫一張“灶王爺”的像,把烤化的糖抹在灶王爺畫像的嘴上,目的是堵住灶王爺的嘴,使其無法說壞話。祭完灶神、將畫像伴香紙一起焚化,以示送灶神升天。有講究的家庭祭灶用香也不是市場上可買到的那種香,而是用當地一種叫做“香樹”的木料,將其劈成筷子粗細的條狀物晒干加工而成的。
據當地老人講,舊時的會同連山還有全村集體祭灶神的傳統。除了農歷臘月二十三日那天外,還有每月的農歷初一也要祭。祭祀的地點在連山場上的“灶王宮”。據說這個“灶王宮”規模很大,為“三進四扇”殿宇式木質結構建築,外圍有防火牆,正宮供有高大“灶王菩薩”木質雕塑,兩邊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據說,這是全國唯一的“灶王宮”。可惜此建築在“文革”期間被拆毀,現僅存建築遺址。
在會同連山,有一座迄今保留完整的茶亭庵。據考証,這是目前我國國內僅存的一個茶亭庵,供奉的主神是茶神,即嘗百草的炎帝神農氏,此茶亭庵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公元4世紀的梁武帝時代。連山當地村民如今還在茶亭庵內敬奉著包括茶神在內的眾多神像,平時經常插香燭,進行祭拜。
連山神牛崇拜
在湖南會同炎帝故居前由北向南的中軸線上,首先看到的是田??的盤古廟,歷代傳說這里是一頭臥伏在田??中的神牛。與神牛一壟相隔,西面山坡有“望牛坪”。在神牛西北角的山坡上還有一座庵,叫太平庵,曾名永寧庵,實際上就是連山的神牛廟。據當地村民說,太平庵內原有一面巨型牛皮大鼓,直徑約3.3米,敲擊它必須上到梯架上。人們奉田??神牛是保佑連山人“太平”和“安寧”的“牛神”。
連山人對牛的尊敬有加,冬天要給牛欄加上厚厚的稻草捆保溫,夏天給牛洗澡后還要給牛梳毛止癢;過年不但要給牛欄上香燭,而且還要給牛灌酒喂??粑,對辛勞一年的牛進行慰問。
據史料記載,炎帝神農氏“人身牛首”,神農氏族自古以來就有崇拜牛的信仰。在湖南的懷化、湘西,貴州銅仁,廣西龍勝、三江等地至今仍保留著“牛打架”的習俗,雅稱為“斗牛”,即農戶與農戶之間、寨子與寨子之間各自挑選健壯的耕牛進行“打架”比賽,比賽優勝者的牛主人有獎。而“人扮牛打架”是會同周邊地區侗族人的傳統習俗,現代人稱“斗牛舞”。它模擬牛打架的動作,采取邊歌邊舞的表演形式,別有風趣。可見會同、天柱一帶的這種“人扮牛打架”的斗牛方式更具原始色彩,是炎帝神農氏“人身牛首”的更形象的體現。郭旭東 文/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