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0
- 积分
- 116
- 回帖
- 0
- 精华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二十四節氣與中國曆法
序 3
中國曆法介紹 4
天干地支 4
二十四節氣簡介 4
二十四節氣 5
立春 5
雨水 6
驚蟄 6
春分 6
清明 7
穀雨 9
立夏 9
小滿 11
芒種 11
夏至 12
小暑 13
大暑 13
立秋 15
處暑 15
白露 15
秋分 16
寒露 16
霜降 16
立冬 17
小雪 17
大雪 17
冬至 18
小寒 19
大寒 19
序
昔者上古之初,天人一體,只有春秋,無有冬夏,獸身鳥形也都是人。《尚書•周書•呂刑》記載,蚩尤作亂,延及平民,罔不寇賊。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於是絕地天通,神人不復相雜。
昔者上古之中,《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始有春夏秋冬焉。《淮南子•時則訓》曰:制度陰陽,大制有六度,天為繩,地為准,春為規,夏為衡,秋為矩,冬為權。天人雖別而相應: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4季而人有4體,天有12月而人肢有12節,天有12月以制366日人亦有12肢節以使366節,天有五行而人有五臟,天有九重而人有九竅。膽象雲,肺象氣,肝象風,腎象雨,脾象雷,以與天地相參也,而心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氣者,風雨也。天有風雨寒暑,人亦有取與喜怒。其他形體的人,就逐漸地從世間消失了。
昔者上古之末,當堯之時,始根據日月星辰定歷數,順其時氣以應天道。因此有《易》曰:“先王以治曆明時。”
據記載漢代開始出現24節氣的劃分。《傳》曰“天六地五”,五六之和十一為天地之中。陽生於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陰生於午,故五月為小刑,冬生草木皆死。冬至子午,夏至卯酉。子午、醜未、寅申、卯酉、辰戌、己亥是謂六府。子午、卯酉為二繩,醜寅、辰巳、未申、戌亥為四鉤。天維建元,常以寅始起,右徙一歲而移,十二歲而大周天,終而複始。
由此可見,中國古老的的曆法,和中國古老的易經、陰陽五行學說、天人合一等說法、乃至修煉是渾然一體的。天地之間,莫貴于人,孔竅肢體,皆通於天。故飲食居處適,則九竅百節千脈皆通利矣。古人講順天知命,是因認為人體和天地息息相通。古人看到了天氣的風調雨順也明白了人需要心平氣和、凡事適度。並且古人根據天道制定了24節氣,以順天地之變、與天地合德。
返回目錄
中國曆法介紹
天干地支
中國曆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365.2419天) 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據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採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曆和陽曆。
中國曆法用天干、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干共十個字,因此又稱為“十幹”,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字,排列順序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乾。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陽幹對陽支,陰乾對陰支得到六十年一週期的甲子迴圈。
這二十二個字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 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曆法充分體現了陰陽五行的思想, 蘊含著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
返回目錄
二十四節氣簡介
二十四節氣是以太陽曆為基礎,根據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從黃經0起,每15為一節,每月一個“中氣”和一個“節氣”,全年分十二個“中氣”和十二個“節氣”,以後合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按天文、氣候和農業生產的季節性賦予有特徵意義的名稱。即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反映四季更替的有二分、二至和四立;直接或間接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和霜降;反映降水的有雨水、穀雨、小雪、大雪。驚蟄、清明、小滿、芒種、處暑則是反映物候的節氣。
二十四節氣以自然季節現象和農業活動相結合為內容。春分、秋分表示晝夜平分,氣候適中;夏至、冬至表示暑夏寒冬的到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雨水表示降雨季節的開始;驚蟄是冬眠蟄蟲開始復蘇,出土活動;清明表示天氣開始轉暖草木新綠,景象清新;穀雨是降雨開始增多,有利於穀物的生長;小滿表示草木開始繁茂,夏熟穀物子粒開始飽滿;芒種是一年中農事繁忙的時節,需要及時進行夏收、夏管、夏種;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炎熱的季節;處暑表示炎熱季節的結束;白露表示氣溫下降快,濕度尚大,多露水;寒露表示地面輻射冷卻快,凝結的露水溫度低;霜降表示進入降水季節;小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中國黃河流域的氣候特點,表示溫度的節氣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表示降水的節氣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大部分在春播和秋播季節,強調水分對農業的重要作用。雨水節氣表示降雨開始和雨量開始增多兩個含義,在這些節氣中白露、寒露和霜降雖是降水現象,但溫度的意義更重要,也可以作為溫度錶示降溫程度的節氣,表示日照長短的有二分、二至,反映了日照時數的季節變化。二十四節氣中的這些節氣明顯地表示氣候的季節變化和轉折。其他節氣中,驚蟄間接表示地溫的升高,清明、小滿通過物象表示氣溫的升高,芒種以農事活動表示盛夏到來。節氣都表示氣候特徵。
據記載,西元前二世紀中國漢朝採用農事二十四節氣。
返回目錄
二十四節氣
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是春季開始的節氣。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是一年中四季開始的節氣“四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中的第一個節氣。
“立”開始之意,立春揭開了春天的序幕,“陽和起蟄,品物皆春”,表示萬物復蘇的春季的開始。此時剛探出頭來的嫩綠柔軟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帶來一派“春到人間草木知”的景色。這時人們也走出門戶踏青尋春,體會那細微神妙的春意。
返回目錄
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每年2月19日或20日視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時為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雨水時節,冰雪溶化,空氣濕潤,氣溫開始回升,天氣轉暖,雨量漸漸增多,植物普遍返青生長。“春雨貴如油”,這時適宜的降水對植物的生長特別重要。雨水季節,天氣變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現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已萌動和返青生長的植物及人們的健康影響很大。
天氣諺語中有根據雨水來預測天氣的,如“雨水落了雨,陰陰沉沉到穀雨”,“冷雨水、暖驚蟄” ,“暖雨水、冷驚蟄”。
返回目錄
驚蟄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位置到達黃經345度為“驚蜇”。“驚蜇”是指蜇伏在泥土裏的冬眠生物開始出土活動。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蜇。”這裏將冬眠動物的蘇醒同春雷聯繫起來。
驚蜇前後的雷鳴能夠預報驚蜇後的天氣,如“未過驚蜇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驚蜇時節正處乍寒乍暖之際,農諺有:“冷驚蜇,暖春分”等說法。驚蜇時節的風也有被用來作預報天氣的依據,如“驚蜇颳風,從頭另過冬”。
返回目錄
春分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0度時為春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所以,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春分時節,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進入明媚的春季。此時,岸柳青青,鶯飛草長。“二月驚蟄又春分,種樹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樹造林的好時機,古詩就有“夜半飯牛呼婦起,明朝種樹是春分”之句。歐陽修對春分也有過生動的描述:“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
返回目錄
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在每年的4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為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代《帝京歲記勝》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淨明潔,故謂之清明”。清明前後,氣候逐漸轉暖,冰雪消融,草木青青,清潔明淨的春季風光代替了草木枯黃、滿目蕭條的寒冬景象。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
清明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演變成民間節日的節氣,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清明前後往往細雨飄飄,和風拂拂,所謂“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此時春色如畫,踏青春遊,掃墓祭祖,是傳統習俗。唐代詩人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名句是清明生動的寫照。
清明節由來
關於清明,有一則感人肺腑的古代傳說。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大公子重耳受奸臣陷害,在大臣介子推的保護下,流亡國外。
有一天,他們在一座大山裏迷了路,幾天幾夜沒吃上東西,重耳餓得頭昏眼花再也無力走動。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一塊肉,用火烤熟送給重耳。重耳吃完後問肉是哪來的,介子推告訴說是自己腿上的肉。重耳感動地說:“你這樣待我,日後我怎樣報答你呢?”介子推說:“我不求報答,但願你不要忘記我割肉的痛苦,要多想些治理國家的方法,希望你以後做一個清明的國君。”
重耳流亡後的第十九年,終於回國做了晉國的國君,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他把流亡時期跟隨他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都封賞了,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
於是,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離開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穿在腳上,望著它哀歎:“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寶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返回目錄
穀雨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每年4月20日或21日視太陽到達黃經30度為穀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讀作去聲,如雨我公田之雨。蓋穀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古代解釋即所謂“雨生百穀”,故此得名。這時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對植物的生長發育關係很大。
穀雨有許多與天氣預測相關的諺語,如“穀雨陰沉沉,立夏雨淋淋”、“穀雨下雨,四十五日無干土”等。
花中之王牡丹又有穀雨花的俗名。歐陽修曾道:“洛花以穀雨為開候”,這裏的洛花即指洛陽的牡丹。穀雨時節,值三月暮春之際,料峭春寒已逝,炎炎夏日未臨,草長鶯飛,氣候和煦宜人,是踏青的大好時光,牡丹當此節候,殿春而開,令遊賞的人們更添意興。
返回目錄
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視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節,立字解見春。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立夏時節,是萬物茂盛秀麗的季節,植物開花結果。明人《蓮生八戕》中說:“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禮記月令》篇,解釋立夏曰:“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生動地描述了立夏時節的景象:青蛙開始聒噪著,蚯蚓忙著翻松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爭相出土攀長。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夏三月是指從立夏到立秋前的時間。心通于夏氣,是說心陽在夏季最為旺盛,功能最強。 所以,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
《醫學源流論》曰:“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是相互關聯、相互通應的。
中國古來很重視立夏節氣。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
返回目錄
小滿
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5月21日或22日視太陽到達黃徑60度時為小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致於此小得盈滿。”此時草木開始繁茂,夏熟穀物灌漿乳熟,籽粒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故稱為小滿。
四川盆地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幹斷思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裏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乾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因為“立夏小滿正栽秧”,“秧奔小滿穀奔秋”,小滿正是適宜水稻栽插的季節。
在廣東廣西的農諺則說“小滿大滿江河滿”,是說這個期間是前汛期的雨水集中時期,同時也是防汛的主要時期。
返回目錄
芒種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芒種是反映物候的節令。“芒”就是指一些有芒作物,如大麥、小麥開始成熟,將要收割,“種”就是種子的意思,或表明晚穀、黍、稷等作物播種最忙的季節。有人把“芒種”解釋為“忙種”意思也是相通的。每年6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到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春爭日,夏爭時”,這“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芒種以後,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即將進入梅雨期。
中國長江中下游流傳著許多與梅雨有關的民間諺語,此處收集了其中的一部分。
“三九欠東風,黃梅無大雨”。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三九期間如沒刮過東風,或東風很少,則芒種節氣雨量也將偏少。三九的第一天與芒種節氣第一天相隔約150天左右。三九期間刮東風與芒種節氣的降水有對應關係。
用冬季天氣特點來預報梅雨的諺語還有許多。例如“臘月裏多雪,水黃梅”,就是指臘月雪和梅雨存在著正相關。
“寒水枯,夏水枯”,“枯”指雨水偏少。諺語說,如果冬季雨水偏少,則梅雨也偏少。
“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桃花水”指清明節氣或四月份桃花開放期間的降水。“旱黃梅”指芒種節氣梅雨偏少或梅雨開始偏遲。在長江下游地區,如果清明節或四月份桃花開放期間雨水增多,俗稱“發盡桃花水”,則芒種節氣梅雨將偏少,或梅雨開始偏遲。“桃花落在泥漿裏,打麥打在蓬塵裏;桃花落在蓬塵裏,打麥打在泥漿裏”,與此意思相似。
“春水鋪,夏水枯”,“鋪”是指雨水較常年偏多。諺語說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現乾旱。它和“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一樣,都是用春季的雨水來預測梅雨的。
“行得春風,必有夏雨”,春風,是指偏東方向的風(東南風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諺語意思是說,春季偏東風較多的年份,則夏季梅雨一般也較多。
“小滿不滿,黃梅不管”,它指明小滿與芒種節氣之間,雨水存在著正相關,即如果小滿節氣雨水偏少,則意味著芒種節氣雨水也將偏少,或黃梅偏遲。
以上這些民間諺語,經氣象資料驗認,準確率達70%以上,比建立在現代科學基礎上的氣象預測還“科學”。
返回目錄
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至,是極的意思,是日形長到終極的意思。這一天(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天氣開始炎熱。每年6月21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90(夏至)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五月中,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就是萬物生長茂盛,開始成熟。《漢學堂經解》所集崔靈恩《三禮義宗》:“夏至為中者,至有三義,一以明陽氣之至極,二以明陰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謂之至。”意思是:夏至之日陽氣至極陰氣始生。夏至這天太陽的高度最長,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過了夏至日,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南移動,白天開始一天比一天縮短。
夏至日祭祀,周代已有之,認為可以消除國中的疫癘、荒年與人民的饑餓。《周禮春官神仕》中說:“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魅,以〔礻會〕國之凶荒、民之劄喪。”冬至日陽氣升而祭鬼神,夏至日陰氣升而祭地祗物魅 (魅:百物之神)。致人鬼于祖廟,致物魅于〔土單,音為shan〕壇。《周禮春官大司樂》:“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天神皆降。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地祗皆出。”祭天地人神,都為順其為人與物也。
古代醫家有“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的說法。認為人體合於四時陰陽則不會生病,這是中國古代醫學“天人合一”的陰陽消長規律的觀點。從這裏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科學是將人體、生命和宇宙融合為一體的科學,與現代科學分割學科的方式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
返回目錄
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太陽黃經為105度。“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是反映夏天暑熱程度的節氣,表示天氣已經很熱,但不到最熱的時候,故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古籍《群芳譜》中也說:“暑氣至此尚未極也。”這時,暑氣上升氣候炎熱,但還沒熱到極點。
從農曆小暑至立秋的31天時間內俗稱為“伏夏”季節,有初伏、二伏、三伏。人們說,“熱在三伏”,這是一年中氣溫最高、陽氣極旺的時候。按照中醫“春夏養陽”的養生原則,一些冬季常發而以陽虛陰寒為主的慢性病,多可通過伏夏的調養,使病得以好轉,甚至痊癒。這就是中醫稱的“冬病夏治”的方法。
返回目錄
大暑
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是最熱的時期。“大暑”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這時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管子》說:“大暑至,萬物榮華”。中國許多地區有“三伏不熱,五穀不結”的農諺, 反映出這段時間的氣溫與農作物生長的密切關糸。
炎熱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開的季節。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氣愈熱香愈濃郁,給人潔淨芬芳的享受。高潔的荷花,不畏烈日驟雨,晨開暮斂,詩人讚美它“映日荷花別樣紅”。
返回目錄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是秋季開始的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節氣)以後,秋後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東漢崔 《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裏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報奏。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返回目錄
處暑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每年8月23日或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50度時為處暑。明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 “處暑”表示炎熱的暑天要結束了。
處暑之後,暑氣雖然逐漸消退,但是,還會有熱天氣。所以有“秋老虎,毒如虎。”的說法。顧鐵卿《清嘉錄》也說:“土俗以處暑後,天氣猶暄,約再曆十八日而始涼;諺雲‘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還要十八天的流汗沐浴。之後,氣溫將逐漸下降。
返回目錄
白露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每年9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為夜晚水氣凝結在上面的,故名。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進入“白露”之後,在晚上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
返回目錄
秋分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八個節氣(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之一。 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每年9月23日或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為秋分。中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月令七十二侯解集》上曰:“分者平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陽在這時到達黃徑180度,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二是按中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秋分以後,氣溫逐漸降低,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和“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
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後來因為“秋分”在八月內每年不同,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遂逐漸約定俗成,將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返回目錄
寒露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每年10月8日或9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時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此時氣溫較“白露”時更低,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潔白晶瑩的露水快要凝結成霜了,且帶寒意,故名。寒露後,天氣漸漸涼起來了,真是露水冰涼。
返回目錄
霜降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每年10月23日或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210時為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此時氣溫達到0℃以下,空氣中的水汽在地面凝結成白色結晶,稱為霜。霜降是指初霜。不耐寒的植物將停止生長,呈現一片深秋景象。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返回目錄
立冬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冬季的來臨。早在《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確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八個節氣,它清晰準確地標誌了四季轉換的過程。
“冬”即“終也”,結束之意。中醫學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
返回目錄
小雪
每年11月22日或23日,太陽位置到達黃經240度時為“小雪”節氣。《月令七十二候肌集解》書說:"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氣溫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小雪意為降雪開始,而雪還不是很大之意。從此逐漸感受到冬天的到來,但是陽光還很足,所以此時又有小春之稱。
瑞雪兆豐年,霜重見晴天。小雪節氣以後的降雪是應時的好雪,俗稱瑞雪。瑞雪有利於糧食豐收,對人體健康也有益。雪水中所含的重水要比普通水所含的重水少四分之一,長期飲用,利於人的健康。
返回目錄
大雪
每年12月7日前後,太陽位置到達黃經255度時為大雪節氣。《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自今以後天氣將更加寒冷,氣溫明顯下降。雪將由小到大,降雪天數和降雪量比小雪節氣增多,地面漸有積雪。
積雪覆蓋在大地上,對農作物起到了保暖作用並能緩解旱情。“瑞雪兆豐年”,就是講這個道理。
返回目錄
冬至
每年12月22日前後,太陽位置到達黃經270度時為冬至節氣。《月令七十二候肌集解》書說:“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是反映季節變化的節氣之一。冬至這天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越向高緯白天越短而黑夜越長,到北極圈以內,則終日為夜。過了冬至,太陽光直射點開始向北半球移動,所以北半球的白天逐漸加長,黑夜逐漸縮短。而南半球則相反。
俗話說:“不過冬至不冷”。冬至日,氣溫還不是最低的時候,冬至過後,氣溫在一段時間內會繼續下降。因此,中國民間把冬至過後的日子稱作“數九寒天”,並編成"冬九九歌"來描述冬至後的氣候變化:“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把冬至日作為數九的第一天,之後共描述了九九八十一天的天氣由冷到最冷再逐漸轉暖的變化及物候現象。從九九歌中可看出,三九四九是最冷的時期,故民間有“冷在三九”或“三九嚴寒”的說法。
冬至節的由來
古代,人們對冬至非常重視。冬至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被確定了,從殷周到秦朝,都以冬至為歲首。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宋朝以後,冬至是祭祀祖宗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拜節。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故冬至歷來有“亞歲”之稱。《清嘉錄》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呼為“冬至節”。 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
關於冬至的傳說
《燕京歲時記》說:“冬至,民間不為節,唯食餛飩而已。”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冬至講究吃餛飩相傳有這樣一個故事: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而能過上太平歲月。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後來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裏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裏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裏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餛飩”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耳。
返回目錄
小寒
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陽位置到達黃經285度時為小寒。小寒與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雲。月半則大矣。”這時,天氣開始寒冷。“小寒”一過,就進入“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民間有句諺語: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上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許多地方小寒卻比大寒冷,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
返回目錄
大寒
“大寒”,是冬季最後一個節氣,亦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0度時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見前(小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這時是許多地方一年中的最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
按中國的風俗,特別是在鄉村,每到“大寒”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佈新,醃制年肴,準備年貨。清代《真州竹枝詞引》記載:“醃肉雞魚鴨,曰,年肴,煮以迎歲……”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季的大忙之後,進入了“冬三月”的農閒季節,而隨著大寒的到來冬季農閒接近尾聲,在準備醃魚、臘肉之時,已經隱隱可以感受到大地回春的景致。
這段時期,大自然中正是一片嚴寒蕭條景象。但是,儘管漫天冰雪,梅花卻淩冬怒放,白如雪,紅似火。大寒,最為嚴寒之時,但寒極必反,也就是說,春天已經不遠了。歲欲窮,春欲臨,笑迎新一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