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3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538
- 回帖
- 0
- 精华
|
楼主 |
发表于 2010-7-25 14: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子刪正桃園明聖經奏議--講解
《桃園明聖經》在清朝末年之前,可說是斷簡殘篇,次序不合,故朱熹朱夫子於清末時期,奉第十七代玉皇大帝,刪正這本《桃園明聖經》,並將刪正的經過與成果,以《奏議》方式作報告。
我們由經文「孔明原是廣慧星,即是前朝嚴子陵, 此生諸葛亮,再宋朱文公」中,可知朱夫子在清末時期已經成神。所參照的版本為天聖七年(西元一0二九年)的玉泉真本, 以下研究「朱子刪正桃園明聖經奏議」
--------------------------------------------------------------------------------
朱子刪正桃園明聖經奏議
肅[1]疏[2]奏議,謹副[3],
帝心。臣熹以罔[4]生宋代夙[5]儒,謬[6]接孔門心學[7]。考經編史,不堪往事
上聞;註《易》校《書》[8],豈必今人遵守?第[9]文人高遠,希圖苟掇一科[10];而下等狂愚,末免竟荒八德也。雖然冠、婚、喪、祭,禮敘生前[11];小學[12]、格言[13],期望沒世。奈世人讀之者藐藐[14],而行之者寥寥矣,又何若張聖之《陰騭文》[15]、關聖之《覺世經》[16]之入人益深[17],而更切於化世也哉!
伏蒙
上帝赦刪《桃園經》[18],臣俯查模季少明文,是夢授之流傳者罕[19]。晉初無盛典[20],本新聞之駁議者多。迄而至於後晉之天福九年[21],經固流佈,海內遵行。持誦人家,著驗末幾。而周、漢接踵兵戈,此經之若顯若隱者幾希耳。夫是時原文也,考之《三天著經籙》[22]載。迺先之以原始,次之以力學,又次之以道貌,而終則忠孝廉節焉已。又迄宋之天聖七年[23],民間錄出玉泉真本,始有首之經序、末之經驗二章,然猶錯簡無次。追元人亂揉後,眾口異辭,雖有一二信善,幼而持誦,長而忘焉:長而奉行,老而懈焉。[24]固不得其詳切真解,章句錯訛,以成今之梓行經本矣[25]。臣熹不敏,謹依我宋天聖七年玉泉真本,以符《三天著經籙》文。其經如左:(經文從略,即本經正文。)
於戲!畢生大義,三世因緣[26];刀扶炎漢[27],筆削[28]《春秋》[29]。經著桃園,英靈署節之地[30];夢傳寺僧,義貫古今之言[31]。語出無非金石,本來面目末忘[32];書垂信是靈神,奕出威風猶在[33]。髦髦[34]多士,敢因武弁而忽輕?貿貿群黎,誰謂語粗而戲侮?殊語粗者道破精微,見幾輩心精行將去?武弁[35]細者識高文學,看吾徒步武[36]做得來?願世留心,當與六經不朽[37];欲人立志,要同三傳[38]並勘。聊抒寸衷,仰維
帝聽,伏冀
帝澤覃敷[39],
天恩下逮[40],准錫報恩於奚似,賜諸功過以何如[41]?則民命信有攸歸,而神曹[42]無不景仰。臣熹無任瞻
天激切之至
(奏議終)
--------------------------------------------------------------------------------
至此明白,由朱熹刪正的版本是最正確的版本,要有信心,以免好不容易背誦後的經文,別人拿了另外的版本,就產生動搖,故要講朱子奏議,原因在此。一步一步,身體力行,由誦而入,以熟為歸,由講而明,所以有機會也要跟大家開釋,當這十堂課結束後,希望宇徳佛堂的前賢,有自己的講師可到相關佛堂,自行推廣《桃園明聖經》,最後記得要與大家講:希望「踐履期於篤實,心地務求光明」,依經奉行,做到光明磊落的境界,「看玄妙之理,入上乘之班」,能夠超凡入聖,與關老爺子以心印心,最後達到位列仙班的目標,也就是成聖成賢,成仙作佛,與大家一齊努力。
--------------------------------------------------------------------------------
[1] 肅:恭敬、誠敬之意。
[2] 疏:在這裡當動詞用,即呈上奏疏之意。
[3] 副:符合。
[4] 罔:茫茫然,無知貌。
[5] 夙:通「宿」。夙儒:飽學之士。
[6] 謬:指僥倖。 返原文
[7] 孔門薪傳:孔子傳曾子,曾子傳孟子,孟子傳子思。又「孔廟從祀十二哲」為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貢、冉有、季路、子游、子夏、有若及朱熹十二哲,從祀於孔子;其中除朱熹為宋儒以外,餘均為孔子之門生,或門生之弟子。可見朱熹在整個中國文化地位的重要性。
[8] 朱熹,宋人,字元晦,晚號晦翁。紹興進士,歷事高、校、光、寧四朝。累官為轉運副使,煥章閣待制。慶元中致仕,卒,諡號文,後追封信國公,叉從祀孔廟。清康熙時,升位於十哲之次。人稱其學派為孝亭學脈(今建陽孝亭為其講學之處)。有《周易本義》、《易學啟蒙》、《儀禮經傳通解》、《詩集傳》、《大學中庸或問》、《論語或問》、《孟子或問》、《大學中庸章句》、《論語孟子集註》、《大極圖解》、《大極圖說解》、《西銘解》、《楚辭集註》、《楚辭辨正》、《韓文考異》、《論孟集議》、《中庸集略》、《孝經刊誤》、《小學書》、《通鑑綱目》、《宋名臣言行錄》、《伊洛淵源錄》、《正蒙解》、《陰符經注》、《周易參同契考異》等著作。
[9] 第:但是、只是。 返原文
[10] 掇:苟,如果。掇,音「奪」,拾取也。科,事物之品類也,亦為科舉取士之條格也。如漢有甲、乙之科,宋分經義、詩賦科。
[11] 禮敘生前:敘,端緒也,陳述也。謂生前已將冠、婚、喪、祭等禮儀加以整理、陳述。學得禮儀後,為人莊重,亦對心情調適有幫助;常起肅穆之心,對修行必有幫助。當朱子整理冠、婚、喪、祭等禮儀後,對於當世社會風俗有所助益。
[12] 指文字、訓詁、考據之學。 返原文
[13] 勵志之作。
[14] 不重視。
[15] 只要好好持誦《陰騭文》,善人可獲庇祐,各福齊至。 返原文
[16] 亦鼓勵持誦《覺世經》,如經文所稱:「有能持誦。消凶聚慶。求子得子。求壽得壽。富貴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求。如意而獲。萬禍雪消。千祥雲集。諸如此福。惟善可致」。
[17] 《陰騭文》與《覺世經》讓人明瞭為善得福,為惡遭殃;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而這些作品勸化世人的功效很深,朱熹認為勝過他所做的多篇文章,故有如此感慨。而中國歷代讀書人受到孔夫子的「子不語怪力亂神」之影響,而缺少天人共辦此一大事姻緣,缺少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甚至專注於儒家之說,而將佛教、道教經典視為異端。反觀我們白陽修士,堪稱幸福,能夠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辦理三曹普渡,與仙佛共同圓滿此一大事。故朱熹本義,對於《桃園明聖經》旨在神道設教,啟迪人心,藉由經文的忠孝廉潔,講述五常八德,讓我們由人道而天道,讓我們更上一層樓,故我們有幸參予讀誦桃園明聖經,能夠「由誦而入,以熟為歸,由講而明,以知為要,踐履其於篤實,心地務求光明」,希望大家有這樣的使命感。故奏議乃在與後面的《桃園明聖經》本文作呼應,如第六章談到「自戰國以來,帝出世匡君救民,不得已以公善之心望世,此桃園經之所以現身說法也。」整個娑婆世界會呈現黑暗醜陋一面,需要關聖帝君作神道設教,感化世道人心,故說若單從註解下功夫,無法明白心性上的功夫;因此,要了解關帝為何要從人道而天道的道理。故文章前後相呼應,同時是清代神明的朱熹替宋代的朱夫子作個介紹。
[18] 清末時期有諸多版本,部分版本,可能有比較粗俗、驕矜,本版本係以老前人由天津攜來,毛筆親騰之版本為據。本版本經過朱熹刪正後,已無所謂的粗俗、驕矜,使得整個版本不論在文字與精神,均有所提升,讓大家得以接受,也將三教聖人的注解加入《桃園明聖經》內,〈武聖帝君自序〉內,有「救苦大仙、太上真君、太白金星」依章補入之語,其中救苦大仙就是觀世音菩薩、太上真君就是老子,太白金星是李白,即是釋家、道家、儒家之註解。正因為是經文起初是夜夢予凡人,可能有所遺漏,故三教聖人加以註解,朱子刪正時,也認為頗為正確,就依章補入,該屬何章,就納入其中。故整個版本,讓我們更有信心。
[19] 關老爺子是在漢朝建安廿四年(西元219年)被捕,有人說是遭囚禁當年年底(十二月)歸空,有說是隔年(建安廿五年,西元220年)元月歸空,是年年底曹丕兒子篡漢(紀錄者按:漢朝壽命只到建安廿五年的二月),建國為魏,乃是三國之始。劉備為承繼漢朝之祚,於西元221年,在成都立位稱為昭烈帝,後世稱之為蜀漢時期。於西元222年,孫權稱吳王,到西元229年,才登基為吳大帝,在武昌稱帝,建都於建業(南京),三國分立正式開始。到西元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285年晉又滅吳,三國至此結束。故所謂的漢朝末年,嚴格而言,是到220年,廣義則是包括三國時代,因此,談到「漢季」也有可能涵蓋三國時期。
[20] 當時竹簡難以保存,且魏晉視蜀國為敵國,不會樂意推廣《桃園明聖經》。而且這種經文甫出現時,一般人難以相信,經過百千年後,才能安定下來。
[21] 後晉為五代時期,兒皇帝石敬瑭就是後晉人物,到這時候,《桃園明聖經》才逐漸推廣開來,但尚無顯著應驗,可能是信心不足(紀錄者按:史載後晉高祖之年號只有到天福8年,西元943年,可能是當時亂世之世,道教著書產出甚多,著書者未能詳明年代,是有可能)。到了後漢、後周時期,又因為兵荒馬亂,此經處於若隱若現之間。
[22] 《三天著經籙》無法考證,可能是當時的天書,也可能因為是「籙」,故將當時關於三教之書,只要是到達一定水平的,則輯錄之。
紀錄者按:「經籙」一詞,較與道教有關;而「籙」與道教的符籙有密切相關;「三天」亦係道教用語。東晉哀帝年間(西元362至365年),江東天師道(五斗米道)盛行,造作大量道書,開始出現了以造作道書.傳授經法為首務的「道教經籙派」;五代十國時期,由茅山宗衍生的南嶽天台派,傳授《上清大洞秘法》或《三洞經籙》。
[23] 西元1029年。 返原文
[24] 此均因版本不一之故。現有一致的版本,可終身信服。
[25] 指清末版本,歷經1800年的蘊釀,以及三教聖人之同註,朱夫子之刪正而趨於完美,於是,將以推行天下,乃有水到渠成之勢。故盼此經推廣到一貫道發一組、國內、大陸、華人世界,以成就此一大事因緣。記得尼克森當年訪問大陸,曾言勿將世界三分之一人口,摒棄於世界之外。我們身為白陽修士,有常聽到「老水還潮」,以客觀環境而言,似不可能。大陸宗教封閉,政府禁止,兩岸對立,故「老水還潮」不容易,以現今大陸同文同種十三億的中華民族,實不能不納入這三曹普渡的範圍,縱使環境不許,這應該是我們的志向,慢慢做,慢慢行。前幾年,訪大陸時,知紅衛兵在文化大革命時,什麼都敢破壞,唯有關聖帝君不敢破壞。故本經是否為一媒介,將忠孝節義,中國的五常八德,推廣出去,只要在中共統治下的中華人民能夠理解忠孝廉潔、孝悌忠信、綱長倫理,受過教養的人較容易有所提昇,此時再來求道,就比較容易。
[26] 「吾乃紫微宮裡朱衣神,子胥五轉做忠臣」,顯示神明無忘渠宿世因緣,倒裝降世,乘願而來。我們的前人,乃是菩薩倒裝降世,在座的楊點傳師也是神明倒裝降世,有使命而來,在座的前賢,也會是有此使命而來。我們不要太驕傲,也不要妄自菲薄,每一位神明來世間,乃是「在塵不染塵」,故關老爺子幾世的記載,都是護國佑民的身分,即使在天以氣天神的身分,仍然在修。從漢壽廷侯(西元1102年 )、壯穆侯(西元260年,後主劉禪追諡)、忠惠公(西元1102年,徽宗趙佶追封)、崇寧真君(1102年)、昭烈武安王(1108年)、義勇武安王(1123年)、壯繆義勇武安王(1128年)、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1187年)、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1328年,元文宗圖帖睦爾追封)、三界伏魔大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1614年,明神宗朱翊鈞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1644年,清順治)、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羽贊宣德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乾隆之後,曆嘉慶、道光二朝,羽的封號陸續加成此24字)、仁義古佛、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玉皇大帝( 一說1864年,一說1824年升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
[27] 漢代以火德得天下,故稱炎漢。 返原文
[28] 批註
[29] 據《春秋》之忠孝節義而行,關老爺子曾救張遼,後陷曹營,對張遼設計在晚上減少燭火的方式,讓人猜疑關老爺子與兄嫂共處一室,是否有所不軌,終而可能因此而無顏見兄長劉備,而不得不留在曹營這一個「減燭張遼謀」,既然這種各為其主、相互諒解的兄弟情,已遭破壞,故將這筆帳書於經上,使得千秋之後,讓張遼難以翻身,天堂地獄之別由此而生,這就是類如孔子的春秋之筆,是忠是奸,難逃褒貶。
[30] 英雄薈萃,節義靈秀之地。署,完成。英雄豪傑完成氣節之地。
[31] 伍子胥、嚴子陵、岳武穆、蘇武、伯夷、叔齊、諸葛武侯等氣節之士都收錄在經內,顯示中國歷代的英雄人物,彷如看電視的連續劇,了解千秋萬世的正氣皓然。值此繁忙社會,難以熟讀各家經典,故《桃園明聖經》就將三教經典的要義也收錄其中。
[32] 佛性本自俱足,只是被污垢沾染,故要讓我們自身的佛性不曾稍忘,並更加發揮出來。關老爺子當年為要能在亂軍中保護兄嫂,故投入在曹營,且強調是「降漢不降曹」,並要求將劉備的俸祿給嫂嫂,可使兩位兄嫂得到保護,免受騷擾。立場始終堅定,若知道劉備的下落,即離開曹操,做人光明磊落。只要我們常持誦,雖然不容易完全學得關公的為人,但常常跟著腳步,總會有羞恥之心,從而知恥近乎勇,自我督促,期望做到此千秋大義,這對於提振正氣,對於本來面目的恢復,必有很大的影響。
[33] 各位前賢持誦本經多遍後,不妨開始以第一人稱念誦,則您的浩然正氣就會與關老爺子合在一起。
[34] 髦髦,很有才能。本書經過刪正後,經文已不再粗俗,而更加深奧。對我們修己成人的工夫,對我們個人生命的保佑,福德綿延,受到這樣經的加持與庇祐。
[35] 武弁就是武官,關老爺子也是武官儒將,能夠心思細密,見識高遠,神道社教,在同輩之中,能有幾人如此,故在此有推崇關公之意。而以《桃園明聖經》濟世救人,朱夫子也自謂弗如。
[36] 六尺為步,半步為武。有一步一趨,追隨效法之意。 返原文
[37] 期待人人共同奉誦,改過遷善,信受奉行,就能與六經同為不朽。
[38] 即《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
[39] 覃敷:深遠傳怖。 返原文
[40] 人心順來天心順,天心下逮,希望可大家沾十八代玉皇玄齡高上帝之庇祐,身體安康,道物宏展,聖凡如意。
[41] 諸葛亮的元神也想報答天恩師徳,推行天下,皇圖鞏固,萬民永賴,百姓安康,眾生也能藉著持誦《桃園明聖經》的機會,將以往過錯去除,能夠留守玄關立德,免掉往昔諸惡業。估不論要推行天下,只個人常「持誦」,則「持」不僅是捧誦,也是依經奉行,補過遷善之意。奚似,也是「何如?」的意思,有反問玉帝,希望准許賜此以報恩,可好?
[42] 神明也有濟世救人之志,普渡眾生的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