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作为中国古代的方法论运用于我国古代至近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之中,并一直作为中医学的说理工具而延用至今。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方法论上与西方科学有着根本的不同,不少迷信西方科学的人就以为这个学说是“伪科学”,理由就是它不具备如玻普所述的科学理论必须具备的“可证伪性”。本来这种错误是不值得一驳的,但传统语言对五行学说描述的模糊性使人们对这个学说一头雾水,而且曲解越来越严重,要想使它成为科学的理论,就必须将之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出来。
一般认为,五行学说揭示的宇宙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所构成。理论依据是我国西周末年,确实出现了一种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五材说”,如《国语·郑语》“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和《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等等,这种观点类似于古希腊哲学中的“原子论”,而现代科学已经在原子论的基础上向前跨进了几大步,因此认为它落后也是理所当然的。但问题是,这种观点仅仅是近代人一种西方化或泛西方化的解释,与真实的五行原义相差甚大。
“五行”学说起源甚早,《史记·历书》说黄帝“建立五行”。公元前22世纪的禹也说到“五行”。这一范畴在文字上初见于公元前20世纪的《夏书·甘誓》,阐发于公元前12世纪末武王克商后,箕子对武王所讲的著名的《洪范》这篇文章,又遍见于《左传》、《国语》、《墨子》、《孙子》、《荀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黄帝内经》、《春秋繁露》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
“五行”之“五”,应该与上古社会的数术观念有关,与原始宗教、巫术、占卜、天文、历算有关。这种数术观追求一种神圣而和谐、天地人相通、世间万物各安其位、完美有序的原则。“五行”之“行”,从字源学上来说,许慎《说文》解释为“人之步趋也”,即如人步行、趋走一样,一徐一疾。这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活动,一种行为,而不是五种基本物质。况且,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彻底的一元论的,阴阳和五行最终都是统一于气的一元论之中。诚如《河洛原理》所说,“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阴阳五行始终被置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根本最高的气范畴之内,即使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极盛时代,也没有成为宇宙观的主体,往往是气一元论宇宙观的构成部分。所以天地万物“本是一气,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宋·吴澄《答人问性理》)。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阴阳或者五行都是描述气的存在形式或者运动状态,也正是这个原因,阴阳之间或者五行之间才能够相互转化。
现代科学对物质世界的理解是机械的,少数死寂不变的砖块组成了丰富多样的实体,它们不可伸缩,不可以相互转换,只有定性它们都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但世界的普遍联系从这里消失了,巨大的生命问题出现了。相比于西方科学的观念,东方人的理解无疑是更容易让人接受的,只是语言的模糊性阻碍了这种理解。世界都是由同一种物质所组成,它在空间的存在是连续的,它所有的运动都可以归结为连续物质的组织或离散,普遍联系就是由连续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产生的,阴阳学说所揭示的就是这种有序和无序之间阴阳转换的规律,而五行学说则说明了这种周期性和它发展上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它和阴阳学说结合起来以后,更发展成为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控制理论。
《尚书·洪范》对五行的描述无疑是最具经典性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墙;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显然,五行在这里不是指静态的五种原质,而气的五种运动形式,水性的气、火性的气、木性的气、金性的气、土性的气。五行学说所要揭示的就是这五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先人相信这五种关系普遍存在于任何一个系统之中,因此,先人用它来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如用它来归纳自然的变化规律和自然界中每一个事物的变化规律,如农作物的生长收藏,人体对应于自然的五脏变化,甚至推演王朝的兴替、政治的治乱等。特别是将它应用于人体之中,揭示了存在于人体内部的控制规律。
“气一元论”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构成,“阴阳学说”揭示了自然界的因果关系,而五行学说则系统地说明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存在于系统内部的控制规律。根据“阴阳学说”,每一个事物的变化和外在世界的变化是一一对应的,系统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则生,违背外在世界的变化则死,“五行学说”用气的五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揭示了这个过程;“阴阳学说”还揭示了气的周期变化规律,即不断周期组织与离散,而五行学说则用五行的循环相生揭示了这种必然性,如木生于水、旺在火、衰于金、亡于土,火生于木、旺在土、衰于水、亡于金等等。如果说阴阳学说只提供了一个理论的框架和方向,那么五行学说就是实践的具体应用。
从气一元论的角度来把握五行,我们可以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具体特点融入于气的几种不同的力量之中来揭示真实的气的运动规律。水的特点是由高至低,意味着混沌之气是从高势点到低势点的流动;火的特点是由下至上,意味着气从它紧张程度高的地方向紧张程度低的地方运动;水和火是对立的,两者的运动也体现了每一个系统中物质运动的两种对立的趋势,一种是由于局部物质的组织形成了一个低热点,造成周边混沌的物质向这里不对称运动,另一种是有组织的物质密度大,内在的紧张程度高,它运动的趋势则是从物质密度大的地方向物质密度小的地方运动,这通常是指有组织的系统要素向周边的扩散。木的特点是生发,意味着气不断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形成系统的一部分;金的特点是改变,意味着物极必反,系统整体的秩序在趋向于无序;而土的特点是稳定,意味着气通过组织与离散的转化以及它连续的运动达到整体的一种平衡。系统发展的趋势永远是从不平衡到平衡,但这种平衡并不象现代科学所理解的那样是物质分布的均匀以及能量的平均,而是一种动量势上的平衡。事实上我们也不断地发现,任何一个系统中的物质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它集中地表现在系统中心的物质密度大,而周边的物质密度比较小,这样的系统只有在运动中才有可能存在。
理解了五行的本质,我们再来看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就很容易地明白,五行学说想用气的五种运动趋势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揭示存在于系统内部的控制规律。五 行的生克关系如下:见图(1)
相生,即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即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以次孳生,循环无尽。
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克也是往复无穷的。
为了更清楚地让大家理解五行生克之间的关系,我们用气的五种力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生克制化。见下图二。第一种力量是有组织的物质从系统中心向周边的扩张,即(火),通常是指组成系统的秩序成长;第二种力量是混沌物质不断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即(木),通常是指系统内部一系列要素按照整体的意志产生;第三种力量是由于有序的产生所带来的低势点,引起连续在系统内部的混沌物质向低势点的流动,即(水);第四种力量是物质分布走向平均化的运动,即从有序到无序(金);第五种力量是系统整体维持平衡的力量,只有达到整体的一种动量势上的平衡,系统才能够存在与发展。
木生火:有序结构物质密度比较大,内在的紧张程度也高,当有序结构不断在系统内部形成(木)的时候,它将导致系统内部的物质从紧张程度高的地方向紧张程度低的地方扩张(火),通常这是指系统的发展。
火生土:系统稳定的基础就是水和火之间的平衡,当组织要素从系统内部向周边扩张(火)的时候,就会平衡混沌物质从周边向中心的运动(水),形成一种动量势上的平衡(土)。如果火的力度大于水,那么就代表着物质分布在走向于均匀(土),而这代表着系统的灭亡。注意:这里的土代表着两种形式的平衡,即动量势上的平衡和物质分布上的平衡,正是这种兼容性,使土能润四方。
土生金:物质分布走向均匀,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揭示的系统的灭亡,它体现在系统的组织走向离散,并向外释放它内聚的能量(金)。
金生水:物质不断地从有序向无序转化(金),伴随着能量的释放,这些能量会导致混沌物质从高低点向低势点运动(水)。
水生木:混沌的物质不断从周边向产生新组织的地方运动(水),也带来了运动的能量,促使着局部更多新组织在这里产生(木)。
木克土:木是新组织的不断产生,而土则是有组织的结构不断离散。两者木占上风,系统就会发展,土占上风,木就会被反克,系统就会走向衰退。
土克水:土是有组织结构的不断离散,它伴随能量的释放将导致混沌物质向周边扩散(排斥力),而水则是有组织结构的不断产生形成低势点,使混沌物质从周边的高势点向低势点运动(吸引力)。两者土占上风,则系统走向衰退。水占上风,则土就会被反克,系统走向新生。
水克火:水是有组织结构的不断产生形成低势点,使混沌物质从周边的高势点向低势点运动(吸引力)。而火则是由于新组织的产生使局部的物质密度增大,紧张程度变高,它将引起物质从紧张程度高的地方向紧张程度低的地方扩张。两者水占上风,则系统就会发展,火占上风,则水被反克,系统走向衰退。
火克金,火体现着物质从紧张程度高的地方向紧张程度低的地方扩张,这是一种有组织的物质向周边扩张,而金则体现着有组织的物质离散化,它将会向外释放它内聚的能量。两者火占上风,系统就会发展,金占上风,系统走向衰退。
金克木:金体现着有组织的结构离散化,而木则体现着新组织不断产生。两者金占上风,则系统走向衰退,而木占上风,则金被反克,系统走向新生。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发展和衰退是相对的概念,发展是相对于局部的系统而言的,但这也是走向衰退的前奏,因为对局部的系统而言,与发展的环境相和谐是生存之道,如果超越了环境发展的限度,它就会在环境的抑制下走向衰亡。同理,衰退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如果系统超越了环境的承受极限,衰退也是一种理性的生存之道,它保持了中心要素的稳定;当然,衰退的另一种结果则是承受不住环境的压力,中心要素消失,系统走向混乱,或者中心要素突变,形成另一种性质的系统,这也是系统的新生。
系统的发展的趋势就是不断从不平衡走向平衡,但外在世界是变化的,系统通过不断地对这种变化的反抗保持了自身持续不断的运动。但系统的性质是先天形成的,它决定于最初的生成环境,因此它不可能适应所有的自然变化,当它承受不住外在压力的时候,系统就会走向它的灭亡,即物质的离散,并向外释放能量。而周围的混沌物质获得了这些能量,也有可能重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系统。正是系统的不断产生与灭亡,能量才随着连续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在宇宙空间流通。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在不断地周期组织与离散中存在的,五行学说不仅揭示了这种周期性如五行之间的循环相生,而且还揭示了系统产生与灭亡的必然性,如木生于水、旺在火、衰在金、死于土;火生于木、旺在土、衰在水、死于金;土生于火、旺在金、衰在木、死于水;金生于土、旺在水、衰在火、死于木;水生于金,旺在木、衰在土、死于火。系统的性质决定于最初的生成状态,它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性质的事物,而这种性质则会随着外在世界的五行轮换产生规律性变化,而这体现了一个事物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必然性。
人类的存在永远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这是由物的本性所决定的,人们努力去揭示自然在发展上的必然性,并不是要机械地去听天由命,而是利用这种规律指导我们的行为,使我们活得更自然、更踏实。五行学说的出现或许本意上不是如此,但它的出现却为气一元论和阴阳学说的发展提供了框架,这使五行学说最后发展为一套完整的控制理论,并成为人类战胜疾病的有效手段,这不能不说是五行学说的最大价值。
每一个系统都有多个层次所组成,最外在的就是大自然,最内在的就是体现系统性质的核心组织,中间还有诸多层次。这些层次的物质运动都可以归纳为五种性质的气的运动,整体对它们的控制都是通过它们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来实现的。每一个层次中都有一种非线性信息传递方式,这就是通过连续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信息正确传递的关键就是这个层次的平衡,即后一个暂态组织结构继承前一个暂态组织结构的性质。如果失去了平衡,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就会失真和变形,这个层次就会失控。五行学说充分利用了系统组成部分上功能的不同,如木在人体中代表着产生新组织的结构――肝,水代表着促进体液流动的结构――肾、火代表着组织发展的动力――心,而金代表着走向无序的组织能量向外的一种扩散――肺,土代表着通过物质的代谢平衡整体的――脾胃。人体也有多个层次,每一个层次也可以按照气的属性分为五个部分,层次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而且同一属性的组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都是将无序的东西排泄出去。特别重要的是,五行学说还根据阴阳学说将外在世界也看作人体最关键的一个层次,它也有五个方面,它们的变化对内五行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五行学说的出现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第一次将哲学思辨的成果转化为具体实践的指导理论,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只是一个指导人们行为的原理,却无法上升到实践层面为人们服务,而有了五行学说以后,中医学才真真正正地成为一门科学,尽管它还有些唯象,但它远比现代科学不承认这些普遍联系要好得多。目前,现代科学仍局限于可观察的世界,而对不可观察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阴阳五行学说对系统论的完善将大大改变这种现状,使人们能够真正理解生命的本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