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奇疾,症状乖戾,纵业医毕生,亦难逢一二,遍览典籍,记载也鲜,乍遇斯证,常茫然失措。难病,或病势凶险,或顽固缠绵,每迭经更医,多方求治,疗效不彰,甚或愈治愈烈,抱病累月经年,以逮困顿不起,多症情繁杂,机因错综,初审此病,难得其要,猝不知从何入手,大有“医者所病,病道少”之憾!今不揣愚鲁,就其诊治思路与方法种种,略陈于次,冀获授人以渔之效,倘稍有助于临床,于心大慰矣。
一、阅深识广,理达博约
欲为良医,必先自修习,博览群书,遍采诸家,明脏腑阴阳,晓生理病理,知识渊博,基础雄厚,医术精湛,由博返约,临证方无望洋之苦。修习之道,首备根基,即《内经》、《难经》、《金匮》、《伤寒》、《神农本草》之类是也。根基既健,再阅诸子,如张子和之倡吐,刘河间主火,李东垣尚补,朱丹溪重阴虚,它如薛立斋之真阴真阳,吴又可之温疫,喻嘉言之秋燥,及近世贤达之医论诊验等等,由博返约。欲达此的,要注意以下数端:
1、博采众长,参悟通达。古人之论,皆有其特定环境,或为其接触面所限,各有其长,同时亦皆有其偏,习读之时,应善于鉴别,去粗存精,不可兼收并蓄。又,书应活读,当从反面悟出其正,从正面悟出其反,知其常,通其变。如仲景治少阴病,因胃实而致心肾不交,处大承气汤攻下,严用和即从其反面悟之,认为脾虚亦可心肾不交,故创归脾汤以治等。可见,读书贵在变通,举一而反三,古云“医者,意也,”学古人之法,妙在参悟玄机,饮略奥妙,运变化于一心。中国医学源远流长,文献汗牛充栋,名家学说异彩缤纷,苟能读万卷书,博采众长,含英咀华,灵活变通,则临证自能得心应手。
2、学以致用,师古不泥。学古人之法,习古人之方,意在治今时之病,故尔,对古人经验,应注意灵活变通,明其理,化其意,师其法,而不泥其方,重在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特别是前所未遇之奇病,应依理论分析其因机,而后立法处方,方不谬误。
3、善于总结,酌古鉴今。医务活动中,不可否认,医疗经验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作为良医,应时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其中包括文献所载,即医籍之论,近时杂志报道,较多成熟经验,应理会其要妙,深入分析,找出规律,将他人经验,化为己有,熟练应用。再者,要注意向周围同道学,并注意收集流散于民间之验方。民间验方,多行之有效,尤其对专病之治,效专力宏,应据方分析其组方原理,探明其主治病证之特征,进而推知其主治范围,将其纳入辨证论治之轨道,以提高辨治的准确性、针对性,将会对疑难病证之治,有所推动。同时,更应总结自己临床之经验,其中不单指成功经验,而尤为重要者,为失败之教训,前所治疑难病证,此法不通,当深思之,以改进疗法,另劈蹊径,多可取满意疗效,为疑难病证疗法,开一新途。此概为医学发展之规律,苟能如斯,临床效果将大有提高。
二、辨证准确,临证不误
奇难病证,其治无他,但遵医道,妙在识证,倘能准确辨证,则病愈之率可过半矣。而辨证之法,最为讲究,不明所以,难达精当,余意其法,大致如次:
1、审证入细,全面分析。审证,为医者疗疾之重要环节,亦是治疗成败之关键所在,岂容玩忽?笔者认为,其过程虽至为复杂,然要言之,即可以“参考以往,直取当前,综合分析”以蔽之。所谓参考以往,即尽可能详尽收集病材,为辨证打好基础,不可因某些材料之遗漏而致辨证不确,甚至误诊,其中,尤应注意以往之诊断治疗及用药情况,仔细分析前法何以不效,症结为何?若自己想法与前医相同,更应慎重仔细,检查各个环节,前医用药量小或未坚持治疗?抑或辨证有误?仔细分析之后,再作结论,此其一。其二,应围绕患者之主诉,及现病史,分析其属寒、属热、属虚、属实,属何脏何腑,或何经病变,以定性定位。二者结合,综合分抓推理判断,多能准确。
2、去伪存真,临证不惑。奇难病证,往往症状乖戾、繁杂,常表现千差万别,扑朔迷离,或大实有羸状,或至虚有盛候,或阴竭有阳象,或阳亏有阴征,或寒极似火,或热极似寒等,但多难越“有诸内必形诸外”,诚如孙悟空七十二变化,其尾巴难藏,万变不离其宗,其真正病机,常有所反映,此类病人,或脉症不符,或舌症不合,或症状之间不相吻。故,临证应详尽分析,不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透过现象,直抓本质,判明引起病变的症结所在,从而治疗可切中病机。
3、善抓主证,直中肯綮。主证,即是指能够反映和代表某证候病情病机的症状及脉舌,为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因此,在临证之时,只有抓住主证,并据此立法遣药,随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其它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主证在辨认中的位置广为医者所知,亦多见载,皆欲得而辨之,然而,主证辨证之法,却非人人均悉,应以明之。笔者认为,首先,主证多为主诉,而不等同于主诉。一般为患者现阶段最痛苦,最突出的症状,需要立即解决,以缓解病情。然而,亦非尽然,如患者突出的症状为头痛,整日不休,而患者有失眠在先,究其原因,其头痛为失眠引起,此时,头痛虽较失眠为痛苦,然而当以失眠为主证,围绕失眠论治,失眠一除,头痛自愈,从而头痛则降为兼证等,应据机因分析,即所谓治病必求于本也。其次,当两种症状同时存在。且皆较为突出时,应仔细分折,二者中对大局影响较大,如不及时消除,则可迅速导致病情恶化,或机体衰竭,甚至死亡者,即为主证。如患者既有胃热呕吐,水米难进,同时又具有肾虚小便失禁,此时。若不解决呕吐,势必导致化源匾乏,机体正气将困顿难支,故又当以清胃热止呕吐为先等。再者,主证已备,如何辨证?此时应据主证的性质,参考脉舌而定,如头痛一症,可据其胀痛、沉痛、灼痛、凉痛及疼痛的部位,如前额痛、两侧痛、巅顶痛、后脑或整个头部等分析,再综合脉舌,定出主要病机,与此主要病机不相符者,应视具体情况,是从属于主证的次要症状(即副证);还是另有病机所发生的兼证,治疗时对前者勿须去治,后者可以予以兼顾,如此,方可中肯綮而获良效。
4、病在局部,着眼整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有机联系,构成统一整体,彼此气血相通,病变相关,故局部之病变,应放入到整体中去把握,从而得出较为全面的判断,往往取效迅速。
5、参考辨病,立足辨证。辨证论治因其前提为四诊合参,即通过望闻问切所获得的材料,综合分析,辨为某病(中医病名)某证,立法,处方,使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此为中医之法宝。然而,奇难病证临床表现一般都较为复杂,有的通过不恰当的治疗,打乱了病机,使典型的症状体征隐伏或紊乱,或常因患者述说病情症状不清楚或不全面,给辨证带来分析、判断上的不足,以及现代化诊疗手段的发展,许多疾病患者本身毫无痛苦,如隐慝性肾炎、乙肝带毒者等,中医对此,除部分患者可从其气息、二便等方面进行分析辨识外,部分患者尚难辨证治疗,必须与现代化诊疗手段相结合,应参考西医诊断去处方用药。但总的来说,对任何病证皆应立足于辨证的基础上,即将西医之病,诊断指标异常纳入辨证的规范,从而辨证施治,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特有的中西医并存之状况,致使今日中医临证接诊的病员,大部分已经西医诊断及治疗,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中医易受西医病名之约束,重辨病而忽略辨证,重专方专药而放弃辨证指导下的立法处方,故致临证乏效者亦不鲜见。于斯,应以“辨证为主,辨病为辅”,恰当施治,方有佳果。
三、治法随人,治有先后
奇难病证之治,无定法,重在因人而异,灵活施治,然其治不同于一般病,其治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l、分清标本,时时顾正。大凡奇难病证,多虚实夹杂,治应首先权衡轻重缓急,或寓攻于补,或寓补于攻,或攻补齐施。一般情况下,若正气虚衰较重,正虚不能运药,或因虚而致病者,应先治其虚。但在特殊情况下,不论何原因引起的失血证,出血较为严重,不立即止血,将会影响患者生命,抑或正气更伤者,又当先止血,待血止后再补正。同时,中医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无论何病,若有较为严重的呕吐,或纳呆、脘腹胀满及泻泄等脾胃病变,患者难以受纳药物,或纳后即排药难吸收等,又当先调理脾胃之气,待呕恶去,胀消、能进食,泻缓后,再议治本病。若因病而致虚者,一般先治其病,治其虚等。
2、数法齐施,顿挫病势。疑难痼疾,病情顽固,胶结难愈,故其治疗,应采取多法齐施,如汤散并用,汤丸齐施,内外合治等。除药物外,又可配合推拿、针灸、按摩等,多途径治疗。其次,少数病证,配合西药后疗效可以提高,亦可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如部分肾病综合征患者,对激素敏感者,在较重时单用中药效缓,不妨配以西药,待病情稳定后,逐步减停西药等,取效迅速,疗效稳固。
3、患者信心,医者耐心。奇难病证,其病机复杂,证情缠绵,往往难以在短时内显效,其疗效每有一个积累的过程,需长时间治疗,故尔,医者要对患者耐心解释,增强患者信心,争取患者配合,坚持药物持续应用,不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医者在治疗上亦需有信心和耐心,不少奇难病证非是无效,而是治不得法,尤其是不能坚持长期治疗之故。
4、效与更方,仔细酌定。在投药论治过程中,要时刻注意:①效不更方:经过准确辨证,恰当处方,患者已经见效,此时应注意,在短期内疾病主机未发生大的变化时,千万不要中途换法,改弦易辙,而应守法守方,继续治疗,始可获良效。②不效亦不更方:在投用药物后,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并未见效,此时应仔细审查各个环节,在确认辨证无误,用药适宜的前提下,检视患者的情况,或症状未改善但无不良反应,或舌脉已有变化等,多为疗效积累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亦即在病愈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过渡阶段,仍应守法服用,坚信勿疑,终有良果。③效必更方:因是类疾病症状繁多,病机较为复杂,常非一种病机存在,在治疗之时,应先后有序,每需先解决一些次要机因,扫清外围,使病机趋于单纯,待较为轻浅之病机证候祛除后,转而专事主攻顽坚的主要病机,一举歼之,终取佳效。因此,初服过程中,往往收到较为明显的疗效,其兼证逐一渐次消失,但此期一过,当及时转法变方,才能收效满意。否则,初效之药,乃为其它次要机因而设,次机已失,再服无益,反而有害。
5、先轻后重,智圆行方。疑难病证,病情复杂,经过上述深思熟虑,周密处方后,若病情不危急,可按照其法,先小其量而用之,以观察患者之反应,待患者受药,机体对药物适应后,再加大药物剂量,由缓渐急,克敌制胜。初次辨证,若虽经反复诊察,但仍无十分把握之时,不妨先以药测病,先投轻量药物试服,而后据患者反应情况,及时调整药物,以便有效治疗,切不可在无十分把握情况下,骤用大寒、大热、峻猛及大毒、大补之剂,孟浪行事。因患者多病机复杂,且久病后正气每虚,或邪势深锢,倘有差迟,药一下咽,祸不旋踵。
6、重视善后,巩固疗效。奇难病证,病程较久,每易复发,因此,在准确辨治之余,即使症状消失,疾病痊愈,亦应继续服药调理,以防病邪暂潜而死灰复燃,前功尽弃。
四、遣药精当,平稳为上
在辨证准确,立法无误之前提下,精当遣药亦为疗效发挥之关键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亦显得异常之重要。首先要熟识药性,对于斯疾,何药非用不可,何药可用可不用,何药决不可用,组方尽量选用前者,有时或药不凑手,或病有兼挟,可用可不用者亦可入方,但应随机佐入他药,以制约其副作用,或用其性,或扬其用,皆依法而定。后者则万不可入,否则,将引起严重之后果。其次,要注意用药平稳,大毒攻邪,衰半即止,不可过剂,矫枉过正,后患无穷。迫不得已,选用竣猛药物时,应注意随机加入扶正之品,寓攻于补,方致不谬。再则,因斯类疾病病程较长,用药一般最好选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凉而不寒,温而不燥,久服而无大碍,活血而不破血,以及利水而不伤阴等,同时尤应选一药多用,一举多得之药,精妙配伍,参机佐使,以利久服无弊,切不可好大喜功,或急切求功,往往欲速则不达,甚而贻祸于病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