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清晨,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寿皇亭旁自缢而死,时年33岁。前夜周皇后在坤宁宫悬梁自尽,崇祯挥剑杀死了幼女昭仁公主,长女长平公主右手被斩断昏死过去。袁贵妃自缢的时候绳索断裂,崇祯冲上去补了三剑,所幸未伤及要害。癫狂过后,崇祯恢复了一个父亲的理智,命心腹太监将三位皇子乔装改扮送出宫去。
崇祯恐怕万万没有想到,因为自己特殊的地位,死后也不得安宁,围绕着谥号、三位皇子的下落,居然引出一场波及全国旷日持久的政治风波。
谥号之争
三月十九日上午大顺军进入紫禁城,围绕崇祯帝的下落,城内谣言纷起,直到二十二日,才在煤山发现了崇祯的尸体。生性鲁莽的权将军刘宗敏命人把崇祯夫妇的尸体一起陈放在东华门外,强令京师百姓观看,以正视听。
崇祯的尸身以发覆面,一只脚赤足,衣衫零乱,尸臭四溢,状况惨不忍睹。陈列三日后,明朝兵部主事刘养贞将二人葬于昌平银泉山田贵妃的墓中。虽是亡国之君,却少不得有一番盖棺定论,大顺政权在《永昌元年诏书》中评价道“君非甚暗”。四月三十日,大顺军退出,五月初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军占领了无人管理的北京。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多尔衮深知若想稳定政权必须要安抚人心。从五月初六日开始,命前明在京官员为崇祯哭灵三天,既然设灵祭祀,牌位上就必须要有谥号了。前明左中允李明睿提出以“怀”为崇祯的庙号,以“端”为谥号,合称“怀宗端皇帝”。根据帝王谥法,“怀”表示“执义扬善、慈仁短折”,“端”表示“内外宾服”。但根据惯例,亡国之君绝无庙号,因为国祚断绝,宗庙无存,谁来祭祀?多尔衮对这些繁文缛节还不十分了解,于是一干前明故臣在“怀宗端皇帝”灵前真真假假地哭了三天。多年后渐悉中原文化的顺治皇帝恍然大悟,降旨取消崇祯的庙号,并改谥号为“愍”,此后的清代官方出版物上一概以“愍帝”称呼崇祯。
崇祯身亡的消息四月中旬才传到南京,各派势力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改元弘光,即南明的第一个政权。弘光帝立刻表示不承认“怀宗端皇帝”的称谓,重新定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庙号“思宗”。不想立刻遭致文士反对。“思”字是蜀汉后主刘禅死后的谥号,用于殉国的崇祯帝极为不妥,最后定为“毅”,再无争论。
1645年弘光政权瓦解,黄道周、郑芝龙等又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建立了南明的第二个政权隆武王朝,于是再次折腾起崇祯来,改庙号为“威宗”,称之为“威宗烈皇帝”。但隆武政权存在的时间更短,地域更小,只限于东南沿海一带流传。不可思议的是后世那些以“反清复明”为己任的人士,居然为了“毅宗”还是“威宗”争论不休。
作为亡国之君的崇祯获得如此之多的美好字眼,即便如此,明朝的遗老遗少依然不依不饶,曾在崇祯朝出任过大学士的文震孟之子文秉专门撰文指出:“先帝以两宫毕命后始自为计,义也;初拟从权,徐图后举,既慨然知天命之不可争,不难身殉以谢天下,智也;业已身殉尤曰不敢终于正寝,礼也;从睿殉难合乎天理大道,仁也。夫当变起萧墙,祸介俄顷,而仁义礼智俱全而无失焉?可不谓正乎?”谥号应为“烈宗正皇帝”,一时间广为流传,崇祯不再是那个悭吝成性苛刻加派自作聪明滥杀无辜犹豫不决视民如草芥的亡国之君了,而是合乎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标准的完人。
同崇祯帝幸存的几个皇子在后来掀起的政治波澜相比,谥号之争显然是小巫见大巫了。
真假太子
崇祯和一后二妃生育了7子6女,到甲申之变时尚有三子二女。多尔衮将长平公主送到外祖父周奎家恩养,16岁的太子朱慈烺、13岁的三子定王朱慈灿和12岁的四子永王朱慈焕乔装改扮后被送出宫去。
护送太监将三位皇子献于李自成,李自成很大度地封太子朱慈烺为宋王,朱慈灿和朱慈焕也被封为公爵。从王朝更替的角度看,三位皇子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战利品,对安抚民心,招降明朝官员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但太子的存在也是一柄双刃剑,大顺政权在北京的一个月中多次发现传单,称“东宫已称帝,灭贼有期”,太子朱慈烺的名号俨然已经成为反对大顺政权的旗帜。
四月十三,李自成亲率大军征讨吴三桂。在军中除了带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之外还带上了三位皇子,显然将他们视为要挟吴三桂的人质。大顺军惨败于一片石,吴三桂发出檄文,要求归还太子和二位皇子,却只字不提父亲吴襄。可见当时太子政治价值之大。
四月三十日,大顺政权撤出北京,其后兵败如山倒,在庆都、真定两次大败,元气大伤。民间都认为太子死于乱军之中,弘光政权还正式为三兄弟进行了祭奠,但实际上三兄弟居然分别逃脱出来。太子朱慈烺一路乞讨回到北京,意欲投奔外祖父周奎,不想被拒之门外,旋即被捕获。前朝太子的出现,无疑是个巨大的隐患,无论是谁都可以打出拥戴太子的旗号反抗清朝,而名正言顺的太子必定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多尔衮刚刚颁布优待前明各藩王的诏令,以示“宽仁”,如何自食其言将太子置于死地?于是导演了一出认真为伪的闹剧。
十二月初,多尔衮命令周奎带着长平公主和见过太子的大臣来辨认,周奎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兄妹如何不相识?长平公主开始说是真的,被周奎打了几记耳光后便不敢再开口了。太子身边的几个太监都说这个太子是真的,当晚便暴亡,大臣们却异口同声说太子是假冒。甚至连太子的老师内阁大学士谢升也信誓旦旦说太子是假的,朱慈烺对他说:“某年某月某日,先生讲《孟子》时说过某事,现在还记得吗?”谢升实在无法回答,只得狼狈不堪地退下。
民间百姓果真以太子的旗号聚众起义。山东东阿地主祁八联合秀才杨凤鸣等人聚集千人起义,一举攻占东阿县城,给清政府发出通牒,要求“还我太子殿下”。尽管此次起义须臾便被镇压,但多尔衮在如此刺激下更加紧张,对凡是坚持太子是真的一律处死,其后“假”太子也被处斩。高压之下,一场认真为伪的风波才算平息。
南明弘光元年,北京的太子事件刚刚平息下来,南京又冒出来一个“太子”,事情更加曲折,风波之烈,甚至直接影响了南明政权的存亡。
三月初,前明鸿胪寺少卿高梦玘在从北京南下南京的路上遇到一个少年自称是东宫太子朱慈烺,高梦玘没见过太子的面貌,听此人大谈宫中往事朝廷秘闻,还真是难辨真伪。朱由崧大为吃惊,太子来到南京,自己的皇位如何维持下去?刚听到这个消息,朱由崧就对马士英说:“朕将何以自处?卿等细细查辨。”潜台词昭然若揭。
马士英协同大学士王铎、蔡亦琛以及皇亲国戚会同九卿科道的官员对少年辨别真伪。南明的大臣中见过太子面容的并不多,只有刘宗政、李景琏两个翰林远远的见过太子,都觉得这个少年比太子朱慈烺要矮一些,哪有年轻人无端变矮的道理?朝臣们疑心顿起,问了一些宫中内情,回答也多有谬误,但此少年态度傲慢,凡是朝臣认为谬误之处,都是答以“尔等宵小懂得什么?”一时还真是很棘手,被激怒的大学士王铎大声说了一个“假”字然后拂袖而去,马士英立刻推波助澜,诸位大臣一致认同这个南来的“太子”是假冒。
一番审讯,这个少年叫王之明,是万历朝驸马王蘂的侄孙,家住保定府高阳县,听说太子下落不明,突发奇想假冒太子之名希冀富贵,所谓宫中见闻多半是听家里老人和父亲在朝为官时的朋友说的,还有一些就是道听途说。此事在民间搞得沸沸扬扬,弘光帝朱由崧特意把审讯记录刊刻出来颁行天下,以正视听。但民间和各地官员早对朱由崧的横征暴敛极为不满了,各式各样的谣言立刻满天飞,尤其是一些手握重兵早已蜕变成军阀的驻镇大将出于各自的目的认定朱由崧是故意以真为伪,屈打成招,大逆不道。皇帝遇见兵有理居然也说不清,只得把王之明关在狱中,期望慢慢解释,以安抚各位军队首领。
不料多铎大军攻到了长江北岸,此时驻扎在武昌的大军阀左良玉自称奉了“太子朱慈烺”的密诏,借口救护“太子”,率二十万大军顺长江东下,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要攻入南京诛杀奸贼以清君侧。弘光政权顷刻瓦解,五月初十,朱由崧弃城而逃,南京的一些百姓拥着王之明到南明故宫的武英殿即位登基,希望他能率领南京军民抵挡住清军,这个王之明的确无赖,第一件事居然要选秀女,到五月十五日城破,小冒险家王之明死于清军的刀下。
神秘的朱三太子
“三太子”这个说法本身就很有趣,太子是储君,属于唯一法定继承人,何来序列?
民间弄不清皇子的排名,更弄不清皇子的姓名,只知道按照皇家取名字的习惯应该叫朱慈什么的,于是乎便给朱三太子取了很多名字,影响比较大的叫朱慈璊、朱慈英等等,最靠谱的叫朱慈炯,根据明代皇室给子孙起名沿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做偏旁以示朱明王朝执掌乾坤经天纬地的规矩,崇祯的男性子侄辈的名字中必然会有个“火”字做偏旁的字。
顺治8年,一个自称是永王朱慈焕的年轻人被抓获,根据他的口供说是随着大顺的败军流落到荆湘,后来自己流浪到江南,本想找前朝的故官要些盘缠,没想到这里曾闹过有人假冒朱三太子的骗局,被当作骗子立刻扭送官府。根据陆邤先生所著的《畿言》一书记载,这个年轻人对宫中往事能说得八九不离十,对一些宫殿也很熟悉,对宫中太监、宫女的生活也颇有些了解,很难想象是凭空捏造或是听说的,很可能是真正的永王朱慈焕。他在出宫时已经十二岁,完全可以有深刻的记忆,押送北京之后下落不明。但这只是一家之言,并无旁证。
顺治12年,有个叫朱周稘的书生自称“朱三太子”,在苏北组织反清活动,事败遇害。顺治13年在直隶真定有一个破产商人自称“朱三太子”朱慈煷,搞庙会招揽香火钱,香客可以按照未来光复明朝的官职相应的价码来捐献香火钱,一年后原价退回。按现在的说法是典型的招摇撞骗非法集资,结果骗局还没来得及搞大,两个花了几两银子的“未来”的七品“县令”在大街上因为争抢道路大打出手,下场自然是随同朱周稘一起被处死。
引起全国轰动的“朱三太子”案发生在顺治16年,一伙江湖无赖以朱三太子朱慈英的名义几乎骗遍了大半个中国,这伙骗子分工明确,开口就能让人平步青云做清朝的官,而且大多是盐道、粮道、工部、吏部等肥缺,半年间骗了七万余两银子,朝野轰动。
康熙12年,吴三桂叛清,落第秀才杨起隆自称“朱三太子”密谋在北京起事,成为仅次于“三藩”首领人物的的特级通缉犯,被称之为“朱三太子案”。
康熙18年,清朝定远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湖南新化抓获一名还俗的僧人,自称崇祯之子定王朱慈灿。当时就连许多明朝遗臣对这个名字都并不熟悉的情况下,一个游方僧从何以得知?而此人不仅知道朱慈灿,而且还知道朱慈焕和太子朱慈烺以及夭折的几个皇子的名字和排序。反复强调自己是定王,并非太子,不能僭越太子名号。对于他的皇子身份真伪问题,康熙轻描淡写的“推测”道:“彼时朱慈灿年纪甚小,乱军中必不能逸出,今安得尚存?”无疑是否定了。
真正的“朱三太子”
随着清朝统治的和缓,康熙25年之后“朱三太子”已经鲜有所闻,崇祯帝幼子永王朱慈焕竟然奇迹般地幸存下来。朱慈焕不仅尚在人世,还繁衍出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康熙47年,一场意外使年过古稀的朱慈焕再一次站在风口浪尖上,并随同他的家庭惨遭灭顶之灾。
甲申之变后朱慈焕流落到安徽凤阳时偶遇一位姓王的明朝给事中,说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王给事收养了他,为了掩人耳目,按照凤阳王姓的家谱取名王士元,让他随同自己的几个子弟读书。朱慈焕十九岁时王家突遭变故,朱慈焕再度流落江湖,几年后,他娶了胡姓女子为妻,落户浙江余姚,在家开设私塾。
朱慈焕隐约对密友透露出其非同一般的出身,这种爆炸性的消息更大范围流传开来。在浙东有位念一和尚,在康熙45年在大岚山起事。凭此传闻号称自己拥戴着崇祯之子,两个从未谋面的人就这么阴差阳错的搅在一起。
康熙47年,念一和尚被捕,四月在山东汶上县躲避了两年多的朱慈焕被官府抓住,和念一对质,两人素昧平生如何认得?朱慈焕一口否认参与谋反,他对主审的官员说:“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九月,五位大学士在审讯后结案由张廷玉书上奏称:“王士元自认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太监,俱不认识。王士元明系假冒,其父子俱应凌迟处死。”崇祯的第四子根本没有在崇祯14年死去,这是明末清初各式各样的史籍中有明确记载的,而明朝亡国六十余年,就算有当年的小太监还留在清宫,那最小也要七十多岁,怎能根据童年的模样来辨认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的相貌?康熙为了显示他的宽仁,特旨改凌迟处死为斩立决。
至此,崇祯的子孙俱已不在人世,再也不能被人奉为反叛的旗帜了,民间再也没有“朱三太子”统领大军的消息了。可谓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