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亚历山大--这个名字是从公元前336至公元前323年令欧亚大陆所有人--包括他的对手、臣民所不能忘记的名字。某种意义上,这个名字已经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从他的父亲绯力手中接过马其顿帝国庞大的军事机器的亚历山大、迫不及待的发动属于“他自己”的战争,他要继承他父亲那未竟的事业。
不得不提及亚历山大的父亲--绯力二世,马其顿帝国的“开拓者”,正是他用强硬的手段控制住了林卡斯、伊利米奥提斯、泰姆菲亚等不安分的王国,使这些位于哈利阿克梦河上游的王国臣伏在他的脚下。至于绯力出色的联姻手段,在这里不加提及,过于混乱的婚姻关系实在难以理清头绪,不过要提及的是出自莫罗西亚王国的奥林匹亚斯,他是绯力所有妻子当中对绯力影响最大的,正是由于她,绯力的以联合莫罗西亚王室,直接干预了伊纰鲁斯王室的王位并扶植了奥林匹亚斯的堂兄亚历山大上台,这就使得由于绯力二世那些婚姻造成的各王国之间的冲突被化解。绯力二世的确很出色,伊比里亚之战的失败和分崩离析的王室冲突并没有冲垮他的马其顿帝国,它通过一系列的高压独裁统治挽回了劣势。正是绯力这种强势的作风,对日后的亚历山大有相当深远的影响。
似乎有些跑题,亚历山大继位前后的诸多事情这里就不作交待(个人逻辑空间稍微有些混乱,尤其涉及到亚历山大继位初期的那段时间),本文的主题要交待亚历山大最为精彩的一场战役,但是这些铺垫是必不可少的,正是由于亚历山大的父亲绯力培养了一支拥有强大体制的马其顿国民军,而且还长期拥有一批雇佣军部队,他的父亲才敢于在继位23年之后的一系列时间里征战色雷斯、爱琴海。并在这一系列的战斗中锻炼出了一支包括轻装步兵、骑兵、弓弩兵在内的混编军队。包括萨利沙长矛在内的各种优秀兵器诞生。亚历山大继位之后得以在短短的时间先是在他父亲的基础上把境内诸邦联合征服(斯巴达、底比斯、雅典、阿戈斯);在色萨利镇压骚乱(这算是亚历山大小试牛刀),到了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成为科林斯联盟的霸主,在这之后特里巴利、基提人相继沉浮在亚历山大的脚下,当然这一系列的战争都算是马其顿那支先进的混合军队的演习,根本称不上是什么挑战。
从哈利卡纳苏斯到西里西亚,在从伊苏斯到埃及、叙利亚。亚历山大已经征服了地中海沿岸的各个强劲对手,现在要做的,就是实现他父亲与波斯开战的遗愿。说到马其顿与波斯之间的恩怨(不如说是绯力个人与波斯):当时绯力在进攻培林修斯时,波斯人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胁,于是当时波斯的将领与培林修斯人合作,欧库斯这个阴险的家伙最终还是被比他更阴险的大臣巴哥阿斯谋杀,之后巴哥阿斯还继续努力铲除欧库斯的亲信。这次王朝动乱不光引发巴比伦和埃及的相应动乱,更为绯力与波斯开战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借口,绯力试图解放小亚细亚的希腊领土,因此希腊各联邦赞同绯力的这次出征,他要为整个希腊而战,铲除波斯。不走运的绯力最终遇刺,他的儿子从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经过几年的征战之后,亚历山大再次把目光放在了当年他父亲未竟的事业上。著名的伊苏斯之战是两军的第一度交手,那场战役中亚历山大重创了大流士的军队,西里西亚战役结束之后叙利亚的海岸落入了亚历山大的手中,随后整个叙利亚海岸和埃及又落入了亚历山大的手中,马其顿大帝国的触手开始伸向波斯人的领土。
二、征服的开始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在完成对埃及的征服之后,离开了之前冬天在尼罗河流域孟菲斯的休整,他们抵达了菲尼基,这之间发生了几场无关痛痒的战斗,活捉了几个总督之类的人物并处死了他们,随后在克里特,马其顿均与斯巴达军发生了冲突,随后亚历山大派遣了安福特拉斯的舰队前去克里特支援他的骑兵和步兵。但是此时,亚历山大满脑子都想着与大流士的第二次对决,他并未对与斯巴达人的冲突表现得多么关心,而这次危机显先酝酿成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有一点必须提及,在这之前雅典派出的官方使团曾在一次庆祝酒会上向亚历山大提出释放之前在格拉尼卡斯战役被俘的人员,亚历山大同意了,这很令人意外,因为他曾经在公元前333年拒绝了同样的事情(当时亚历山大对雅典提出释放战俘表现得非常傲慢),这次的释放战俘事件也可以看成是队雅典局势的一种变通,直接的益处就是随后在与斯巴达的对决中,安提帕特总督得以击溃敌人,稳固了亚历山大的“后院”。
此时的大流士也没有忘记自己在伊苏斯之战中被俘获的家眷,他提出以割让小亚细亚给亚历山大换回自己的家人,但似乎亚历山大对此不感兴趣,尽管割让哈里斯河与小亚细亚是那么的史无前例。也许是大流士态害怕战争,但是,兔子急了也会咬人,大流士在愤怒之余最后一次提出以割让从哈里斯河到诱发拉底河的所有领土和大量的金钱,并答应把自己的大女儿许配给亚历山大从而签订一个盟约。但是,亚历山大志在全世界,尽管包括帕曼纽在内的不少心腹大臣都劝亚历山大接受这样优厚的条件,但是后者不为所动,依然声称必须要整个波斯王国臣服于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显然,亚历山大在一轮威胁恐吓之后开始了备战。
让我们来看看大流士手中的兵力;经历了伊苏斯的惨败之后,大流士丧失了西部的资源,但是这也并不是坏处,来自巴格特里亚和索格蒂那的骑兵可以被大流士征用,前者十分的骁勇善战,另外加上一些从索格蒂亚娜北部地区所征集的步兵,还有来自西印度的仆从军队。大流士的军队数量相当可观,这些军队都在帕萨斯总督的指挥下,萨卡骑兵是传统的重装步兵,他们的马匹身上都披上一层细密的铠甲,一般来说,波斯骑兵比较注重使用长矛和尺寸较长的剑,这是重装步兵/骑兵所必需的,但他们在技术上仍然无法与马其顿的重装步兵所对抗。
三、经典阵型
马其顿重装步兵最出名的武器就是“萨利沙”--一种长达7米的矛。这种长矛的重量相当的可观!因此在使用的时候,马其顿重装步兵们会由256人组成一个16X16的方阵,前面第一排的人把长矛放平,第二排的人协助第一排的人使用长矛,他们基本是用身体推动第一排的人前进,这种沉重的长毛可以刺穿波斯军队使用的那种厚度在65mm左右的盾牌。在第一排人后面的士兵把长矛对空竖起,在第一排人遇敌之后放下长矛--这里有一种说法,据说第二排人的长毛是搭在第一排人的长毛上面,即架在第一排人持长矛的胳膊上,这需要相当大的力气!同时还要腾出一只手来拿住盾牌--一般盾牌试用一条牛皮带挎在肩膀上,另一只手扶助盾牌,主要起到护住身体要害部位(心脏、胃等部位)。这里要多说依据,真的很难想象如何来操纵这些重达100多公斤的装备,还要保持完整的队形,光是萨利沙的重量,即使放在现代一个健壮的成年人甚至是一个士兵也未必可以举起他坚持15分钟。
伊苏斯战役中,马其顿军队惯用的招数就是先用重装骑兵冲垮大流士的第一排骑兵,然后骑兵向两侧分开,让位于队伍第二排得重装步兵解决战斗,因为波斯军的主力轻装步兵就是位于骑兵的后方,这样的布阵很不科学(也许亚历山大分析过波斯军的战术安排才敢在伊苏斯兵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敢于迎战吧),可怜的波斯轻装步兵被马其顿的重装步兵用萨利沙挑的血肉横飞,之后被冲垮的波斯军就由马其顿轻装步兵来完成最后的绞杀。高加美拉战役中对于波斯军队数量的记载十分的模糊,有的说法是20万步兵和45万重装骑兵,有的说法居然是100万步兵和40万骑兵,尽管有夸大的成分,但是仍然可以肯定高加美拉战役中波斯军队占据着很大的人数优势。
话题回到战前准备上,由于巴比伦是波斯帝国最后征服的地区之一,因此大流士并不准备在这里作战,他的理由是臣民不够忠诚,公元前331年夏天,大流士派出一支由东叙利亚总督马扎亚斯指挥的军队去阻截亚历山大的军队度过幼发拉底河。大流士泽率领军队跨过美索布达米亚平原,抵达阿拉伯半岛上的战场--高加美拉。
他的对手亚历山大经过大约2个月的时间,击退了马扎亚斯的骚扰部队和波斯骑兵,但亚历山大并未向诱发拉底河前进,而是选择了底格里斯河,他们认为那里有可供战马食用的肥沃草原,在这个行军过程中,波斯军队派出的侦察队一直在观察着马其顿军队的行程,其中一些波斯侦察兵很倒霉的被俘,亚历山大从战俘口中得知大流士可能在底格里斯河的一些渡口等待亚历山大,于是他加快行程,于9月到达底格里斯河。但是到达底格里斯河之后并未发现大流士的军队,而此时远在高加美拉的大流士还在忙于派他的军队去执行坚壁清野的任务。9月18日,亚历山大的军队完成渡河,在这里修整两天之后亚历山大的军队沿着库尔德山右侧东进,直到9月24日,一支亚历山大的骑兵队伍发现了波斯军的骑兵,亚历山大亲自率领一支骑兵部队活捉了几名战俘,从战俘口中得知波斯军队就在150里之外的马克卢卡山丘下。于是他命令军队修整四天,次日晚上亚历山大的先头部队再一次和波斯人的前哨遭遇,双方没有什么大动作,因为都不愿意在夜间开战,马其顿军得以窥视整个战场地形。
四、开战
当天夜里,亚历山大招集手下军官开始布置阵型,士兵们则整夜的保持阵型以防波斯人的偷袭。亚历山大乡福波斯神献祭,保佑他在第二天的战斗中有神灵的庇佑。第二天一大早,亚历山大身穿战袍出现在他的盟友面前,他请求宙斯相助,据说当时立刻有一支鹰从马其顿阵前飞过。
马其顿骑兵仍然是老阵型,前翼:重装步兵位于队列的最前方,左边则是轻装步兵,右边是亚历山大个人率领的骑兵部队。在马其顿军的左翼是希腊人的骑兵和色撒利人的部队,右侧则是希腊人的轻装步兵和轻装骑兵。中翼:马其顿最重要的轻装步兵、希腊雇佣军、法萨卢骑兵。在每个队伍的后面都有由轻装步兵和弓弩兵组成的支援部队,左翼和右翼之间的空隙由色雷斯步兵保卫。
波斯军队当中由大流士和他的亲戚以及一部分大臣的卫队组成的皇家卫兵和骑兵组成的精锐位于队伍中间,还有一部分希腊雇佣军。队伍的前方是波斯军著名的镰刀战车和西印度的象阵,队伍后方是轻装步兵部队和来自叙利亚的部队,队伍右翼由来自东达帕西亚、美索布达米亚地区征招的部队组成。波斯军最强大的左翼由来自本土的骑兵、巴克特里亚骑兵、萨卡骑兵、以及不少于100辆的镰刀战车组成,他们负责对付亚历山大的精锐骑兵。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战斗是在某一天的某个特定时间开始的,那是电影桥段,大家也不要以为这场战役是一口气打完的,他分成若干个小战役。史料对此的记载模糊不祥。由于战斗在9月末进行,当时正值中东的夏季,因此双方都显得燥热不堪,战斗刚开始的时候,波斯军队保持了一个铁桶般的阵型,他们企图包围亚历山大,而亚历山大的目的似乎是何大流士个人正面对话,波斯军队的整个左翼与马其顿的轻装步兵遭遇,他们起于引导马其顿军队向他们的左翼移动,因为那里有100多辆镰刀战车在等候马其顿大军。波斯军队的阵型过于紧密,因此他们无法迅速移动,马其顿军顿的重装步兵举着“萨利沙”长矛不可阻挡的向波斯军队的右翼移动,马其顿军队的左翼由大臣帕曼纽指挥,他们的任务就是原地不动阻挡波斯人的进攻,而整个进攻任务交给了马其顿军的右翼精锐,实际上,左翼帕曼纽的军队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他们要充当预备队,在亚历山大的右翼军冲垮波斯军队并找到对方空隙的时候插进去,进一步的打击波斯军队,他们很清楚波斯军队一旦第一层被冲垮那么它们的第二层步兵将不堪一击,那将是希腊雇佣军和马其顿轻步兵的到手猎物。而波斯人之所以保持密集的阵型,为的就是不被马其顿的精锐骑兵冲垮,这样波斯人的骑兵就可以伺机从中切断马其顿大军从而为镰刀战车创造战机。
亚历山大的骑兵部队到达波斯人的阵前时,在他侧翼负责掩护的萨卡骑兵则与波斯人的第一波阵形展开战斗。波斯人的右翼部队则遭遇了马其顿的希腊雇佣军和米尼达斯骑兵。这是双方的第一次遭遇战。大流士寄予厚望的镰刀战车出击,但是由于波斯骑兵太过不争气,马其顿重装步兵并未被冲垮阵型,他们根本不用做什么,他们身后的弓弩兵,掷标枪兵就轻而易举的歼灭了波斯人的镰刀战车。
波斯人也并非一无所获,波斯右翼军的组织的骑兵+镰刀战车的冲锋很快的冲入了马其顿军左翼防线的空隙中,左翼希腊人的骑兵部队并未能对波斯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只不过这次冲锋波斯骑兵成功的攻下了马其顿的大本营,可惜亚历山大和一批高级将领不再,据说当时帕曼纽向亚历山大请求救援,但被亚历山大拒绝了。
此时的亚历山大不管它的左翼遭到如何的穿插,也不管是否要回援大本营,他的心思全都放在了右翼上,因为右翼是对这场战役有决定作用的,米尼达斯的骑兵和亚历山大亲自率领的骑兵部队发起了对波斯军的冲击。而波斯军队左翼指挥帕萨斯指挥下的骑兵部队和巴克特里亚部队在移动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空隙。亚历山大的骑兵在左,他个人和他的骑兵部队位于阵前,他的重装步兵略微前初,形成一个斜型的进攻队列,这很像是一个^型,我无法描述得很具体,这个阵型不断的拉平,伸展,很快的波斯军队左翼的重装步兵暴露在外面,马其顿军队的“萨利沙”长矛阵步步紧逼。波斯军队的阵型越来越乱。不少人开始恐慌的逃跑,但是由于波斯军队的阵型过于拥挤,他们很多人被马其顿军队的长矛刺穿,随即跟进的轻装步兵抽出短剑一个一个的斩杀掉队的波斯士兵。马其顿军队的阵型组织得十分出色,骑兵与重装步兵的配合十分的到位,尽管他们的左翼一度告急,但是右翼在亚历山大坚定的领导下仍然坚持战斗,很快的波斯军的主力右翼被冲垮。实际上大流士个人在看到马其顿骑兵扬起的巨大灰尘时就有逃跑的念头。这场骑兵大战是整个战役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战斗的成败就在这场大对决中确定。
此时马其顿军队的左翼再也支持不下去了,尽管右翼获得了成功,但是他们的左翼却被包围了。左翼和中间的步兵之间无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个空隙,亚历山大也并未打算去照顾左翼的部队,他实在是没有多余的精力。波斯军队右翼当中充当掩护任务的波斯和印度骑兵一度突入到马其顿军的阵中,但是他们很快就被希腊雇佣军和米尼达斯的骑兵击退。尽管左翼的局势严峻,但是处于地形的优势,帕萨斯可以指挥自己的军队从容的撤退,弓弩兵的掩护也起到的一定的作用。左翼的部队被波斯军队的骑兵反复的冲击。据说此时帕曼纽向亚历山大球援,正是这个求援使得亚历山大放弃了对大流士的追击。由于亚历山大还在持续的追击大流士及其逃亡者,他也只是口头答应了这个请求,他还是率军追击到夜间才撤回。此时步兵开始展开互相的对决,逐渐的,波斯的中均被马其顿军冲垮,大流士逃亡的消息迅速的传到了波斯军的右翼,他们逐渐的退却了。混乱之中马其顿重装步兵和色撒利骑兵开始了对波斯军残余的追击。一路上骑兵们不断了遇到溃散的波斯骑兵、西印度骑兵和步兵。他们也没有过多的顾及这些残兵。
五、尘埃落定
高加美拉战役基本上拉下了帷幕,战役以波斯军队的失败而告终,但是这场战斗双方的伤亡和伊苏斯战役比起来简直小巫见大巫,因为波斯军队的中军被亚历山大迅速击溃,因此双方的战斗并没有过多血腥的厮杀,反倒是担任左翼侧翼掩护的马其顿步兵损失惨重。
高加美拉战役与之前的伊苏斯战役异曲同工,伊苏斯战役中同样是承担侧翼掩护任务的色萨利人骑兵部队和轻装步兵由于跟不上亚历山大迅速的突击、而被远远的甩在了品那拉斯河对岸,这使得战况一度不利,波斯军队的骑兵在伊苏斯战役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而在高加美拉战役则一塌糊涂。由于在伊苏斯战役中波斯军队溃败时被挤在一个狭隘的隘口,因此马其顿的骑兵、重装步兵得以屠杀波斯军队。而在高加美拉战役由于亚历山大没有做过多的乘胜追击,因此并没有出现伊苏斯战役那样的一边倒的屠杀。换言之,高加美拉战役在战略上的作用远远要高于第一次的伊苏斯战役。
伊苏斯战役是马其顿和波斯的第一次交手,马其顿可以说是险胜,但是在战术上,马其顿军队的方阵是富有创造性地,波斯军队的杀手锏就是镰刀战车和重装骑兵,但是这要求重装骑兵必须先冲垮对手的阵型,制造出一个巨大的空当,或是利用重装步兵的“质量”“数量”优势去压垮对方的阵型来迫使对方进入镰刀战车的攻击范围。
马其顿军队的战术显然更具有针对性,正应了那句话,战术是死的人是活的。亚历山大这两次战役都是率领精锐主力寻找大流士个人决战,“擒贼先擒王”,两次战役中马其顿军队都是先用优势骑兵来设法松动波斯军的阵容,然后由重装步兵来扯开对方的防线,这时亚历山大和他的皇家骑兵部队就开始寻找位于波斯军第二波阵容的大流士及其精锐,这个战术对其他侧翼的部队要求极高,他们必须能抵挡波斯军队的反冲击,尤其是不能被波斯军队扯乱阵容,一旦两翼之间出现空隙,波斯军的镰刀战车方阵将对以轻装步兵、轻装骑兵为主的马其顿侧翼部队形成巨大的威胁。但是亚历山大显然是想到了这一点,他把为数众多的弓弩兵,标枪投掷兵配备给侧翼的色撒利骑兵,事实证明这些弓弩冰以及标枪投掷兵对战局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波斯军队显然没有吸取教训,第一次伊苏斯战役的亏第二次高加美拉战役又再次吃到。也许大流士过于相信数量可以压倒质量,因此两次战斗的布阵上并未出现太多的不同。波斯军队缺乏足够的弓弩兵、训练有素的可以对抗马其顿重装步兵萨利沙长矛的军队,这是他失败的关键,过于沉浸在对巴比伦这样的小国的征战中也多多少少对波斯军队产生了影响。
马其顿军队头一次阐述了“兵不在多在精”这样一个道理。快速移动、拥有强大战斗力的轻骑兵如同突击队一般横扫波斯军的精锐,寻找对方精锐作战就是马其顿骑兵的战斗任务,其余为数众多的波斯步兵、镰刀战车兵和突入马其顿阵营的波斯骑兵则交给弓弩兵来对付,剩余残存的波斯军则由可怕的长茅来对付,马其顿军队这套分工组织清晰的战术是未来几百年之内的经典军队战术,直到罗马军队方阵和汉尼拔的出现才接替了马其顿方阵。
这是战术的必然,亚历山大卓越的指挥才能在一次得到了发挥,他出色的布阵使自己的骑兵和波斯的精锐骑兵交战并击溃对方,尽管他的左翼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是他们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亚历山大对战役得出色把握只是一个方面,左翼帕曼纽指挥下承受波斯军右翼巨大的压力也是战役取胜的关键,尽管他不太受亚历山大的喜欢,亚历山大总是认为它“缺乏进取精神”。
大流士则一路逃亡到巴比伦,这之间他手下的骑兵部队和一部分残余雇佣兵和他会合,大流士经底格里斯河最终逃到了巴比伦,这期间不甘心的亚历山大亲自组织了一次进攻企图抓住大流士,但是没有成功。
高加美拉战役之后马其顿军队顺水推舟的攻下了巴比伦城。亚历山大进入巴比伦城之后身穿华丽的锦袍,头戴王冠,坐在缴获的印度大象身上骄傲的向人群宣布它才是小亚细亚真正的国王,迎接他的是热情的人群和满街的鲜花。它取代了大流士和他的波斯帝国,并且他还向更多的偏远地区发放战利品,恢复他们的自治,这包括普拉提亚。他在巴比伦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被封为巴比伦新的国王--一个荣誉的称号而已。这是亚历山大征战史上的一个高峰。
在征服了北印度之后他未能征服南部印度,随着亚历山大这颗帝王之星的陨落,庞大的马其顿帝国随之瓦解,一代帝国的传奇就这样结束,希腊诸邦再次陷入内乱之中,恐怕亚历山大和绯力的灵魂也没有想到吧,他们一手缔造的大帝国,就这样的瞬间垮掉。随后,新的历史开始,更加强大的帝国随即诞生,漫漫历史长河里,亚历山大和他的马其顿方阵只是一个小单元,但留给我们的,是永远的回忆,一个横跨三大洲的军事霸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