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8-7 14: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131. 生物钟:指机体内的各种活动常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这是由于下丘脑的作用实现的是体内日周期节律,与外环境的昼夜节律同步,这种作用为生物钟。
132. TSH:促甲状腺激素,是由腺垂体的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合成并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133. 孕激素:指由卵巢或肾上腺分泌的多肽激素物质,主要有孕酮,主要作用于子宫内膜和子宫肌。
134. menstrual cycle:月经周期:女性生殖周期称为月经周期。
135. 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由胎盘绒毛膜组织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分子量45000~50000,有两个亚单位组成。
136. 月经:在卵巢甾体激素周期性分泌的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剥落,产生流血的现象。
137. 雌激素的局部正反馈:排卵前一天,高浓度雌激素增强GnRH和FSH,LH分泌其中LH浓度增加最为明显,形成LH峰,雌激素的这种促进LH大量 分泌的作用称为雌激素的正反馈效应 。
138. 脑电觉醒:人的觉醒状态是由于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系统释放介质引起的电刺激维持的,脑电这种唤醒作用称为脑电觉醒。
139. 递质共存:指一个神经元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包括调质)的现象。
140. 条件反射: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它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141. 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指递质通过轴突末梢的曲张体释放通过弥散发挥作用,这种作用不同于经典的突触,所以称为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142. α-僵直: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性作用,直接或间接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提高a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导致肌紧张加强出现的僵直。
143. mixed synapse:混合性突触,指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共存在于一个突触中。
144. muscle spindle :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
145. 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是中枢抑制的一种,是通过轴突一轴突型突触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实现的突触传递的抑制。例如,兴奋性神经元A的轴突末梢与神经元B构成兴奋性突触的同时,A轴突末梢由于另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C构成轴突—轴突突触。C虽然不能直接影响神经元B的活动,但轴突末梢C所释放的递质使轴突末梢A去极化,从而使A兴奋传到末梢的动作电位幅度减少,末梢释放的递质减少,使与它构成突触的B的突触后膜产生的EPSP减少,导致发生抑制效应。
146. 神经生长因子:是一种由三个亚单位组成的蛋白质,其结构与胰岛素相似,它是神经元生成的营养性因子。
147. spinal shock:脊休克: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不出现,直肠和膀胱中粪尿积聚。
148. 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由抑制性突触兴奋引起的突触后神经元膜发生的超极化膜电位变化。
149. Strecth reflex: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能产生反射效应,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此称为牵张反射。
150.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自突触前神经元传至突触前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并以电紧张形势扩布到整个神经元体,此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51. 电突触: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是两个神经元膜紧密接触的部位。电传递,促进不同神经元同步放电。
152. γ-rigidity:(γ-僵直)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冲动,首先提高脊髓r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肌索的敏感性提高而传入冲动加多,转而使脊髓a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提高,从而导致肌紧张加强而出现的僵直。
153. hypothalamus regulation peptides: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肽类激素,主要作用是调节腺垂体活动,因此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154. 调质和递质:在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产生一类化学物质,他们并不是在神经元之间起直接传递信息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因此把这类化学物质称为调质。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155. 异相(反常相)睡眠:睡眠中出现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它与慢波睡眠不同,称为异相睡眠。
156. 第二信使:通常把激素称为第一信使,激素与靶位受体结合后,生成某些物质,这些物质是联系激素引起生物学效应的重要物质,称为第二信使。例如:cAMP、cGMP等。
157. 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是由三个亚单位组成的蛋白质,其上有鸟苷酸结合位点,它是激素受体和腺苷酸环化酶之间起耦联作用的调节蛋白。
158. MPTP造成的震颤麻痹:基底神经节尤其是中脑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被破坏,引起的以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的综合征,称为震颤麻痹。
159. 长时程增强(LTP):当先以一串电脉冲刺激海马的传入神经纤维,再用单个刺激来测试其单个细胞电活动变化时,则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峰电位波幅增大,峰电位的潜伏期缩短,这种易化现象持续时间长可达10小时以上,故称长时程增强。
160. 局部神经元回路:由局部回路神经元及其突起构成的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联系通路。
161. 运动单位:由一个alpha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其大小决定于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数目的多少;同一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可以和其它运动单位的肌纤维交叉分布,增大其面积。
162. 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第三类细胞群,它们弥散的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不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失去了专一的特异性感觉传导功能,是各种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
163.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它通过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发挥作用,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是多突触接替,易受药物阻滞。
164. 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如,心肌缺血时可发生心前区`左肩和左上臂的疼痛。
165. decerebrate rigidity:去大脑动物(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在肌紧张方面表现亢进现象,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166. 肾上腺素纤维:有些神经元的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等介质,称这些神经纤维为肾上腺素纤维,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就是肾上腺素纤维。
167. γ-环路: 指间接通过肌梭传入冲动的改变来兴奋α运动神经元的回路。
168. cholinergic receptor,胆碱能受体:效应器上的与神经递质结合的物质为受体,若阿托品与受体结合阻断其作用,则这种受体为胆碱能受体,它有M型和N型两种。
169. 姿势反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肌紧张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
170. 生长抑素:是广泛存在于下丘脑、大脑皮层、脊髓、胃肠等组织的由116个氨基酸的大分子裂解而来的十四肽,其分子结构呈环状。它是一种作用范围比较广泛的神经激素,主要抑制腺垂体生长激素的基础释放。
171. 强化:刺激物之间的加强作用,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172. 神经内分泌:下丘脑具有许多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这类细胞既能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合成和释放激素,故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他们产生的激素称为神经激素,神经激素可沿神经细胞轴突借轴浆流动运送到末梢而释放。
173. 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肽能激素,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腺垂体的活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174. 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因受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就会引起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它有两种类型:即腱反射和肌紧张。
175. 诱发电位:指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引起的电位变化。
176. 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传入侧枝性抑制,指在一个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刺激某一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
177. axoplasmic transport:轴浆运输,是指神经元胞体与轴突之间经常进行的物质运输和交换。
178. 行波理论:基底膜的振动是以行波方式进行的,内淋巴的振动首先在靠近卵圆窗孔处引起基底膜的振动,此波动再以行波的沿基底膜向耳蜗的顶部方向传播。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的行波都从基底膜的底部即靠近卵圆窗处开始。频率越低,传播越远,最大行波振幅出现的部位越靠近基底膜顶部,且最大振幅出现后,行波很快消失;高频率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振动只局限于卵圆窗附近。
179. 感受器电位:感受器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转变成特殊的感受细胞的电反应产生的电位。
180. 暗适应:人从亮处入暗室,先是看不清东西,稍后,视敏度才逐渐提高,恢复了暗处的视力。这是眼对光的敏感度在暗光处逐渐提高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视锥细胞色素合成量增加。(2)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合成增加(主要原因)。
181. 微音器电位: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可以记录出一种与声刺激频率一致的电位变化。潜伏期短,没有不应期,对缺氧相对敏感。
182. 简化眼: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计一些和正常眼在折光效果上相同,但更为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或模型。
183. Visual acuity:视锐敏度,视力,视敏度,表示人眼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大小的限度,大致相当于视网膜中央凹处一个视锥细胞的平均直径。
184. 适宜刺激:各种感受器各有各自的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形式,这就是说用某种能量的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时,只需要极小刺激强度就能引起相应的感觉。这一刺激形式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185. 听阈和听域:通常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在16~20000Hz之间,而且对于其中每一个频率都有一个能刚好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强度,称为听阈。不同频率振动的听阈和最大可听阈之间所包含的面积称为听域,包括了所能听到的各个频率声音,所有可听强度。
186. 感觉器适应: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作用,但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频率有开始下降的现象。
187. 眼震颤:前庭反应中躯体旋转运动时出现的眼球的特殊运动。
188. 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他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称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成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189. 视野:单眼注视前方一点固定不动所看到的范围。
190. 换能器: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他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成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成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因此可以把感受器又称生物换能器。
191. 生物节律:机体内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节律称为生物节律。人和动物的生物节律,按其频率的高低,可分为高频(周期低于一天,如心动周期、呼吸周期等),中频(日周期),和低频(周期长于一天,如月经周期)三种节律。
192. 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193. 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的凝集原A与凝集原B的情况而将血液分成4型的血型系统。凡红细胞膜只含A凝集原的为A型,如存在B凝集原的,为B型,若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就称为AB型,这两种凝集原都没有则称为O型。
194. 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195. 血浆清除率:是指两肾在单位时间(一般用每分钟)内能将多少mL血浆中所含的某一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的mL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196. 视敏度:表示人眼所能看清的最小视网膜像大小的限度,大致相当于视网膜中央凹处一个视锥细胞的平均直径。
197. 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198.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反射。分两部成分:肺扩张反射(肺充气或扩张时抑制吸气的反射);肺缩小反射(肺缩小时引起吸气的反射)。
199. 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生理学效应,但它的存在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这种作用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200. 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动物(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在肌紧张方面表现亢进现象,动物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201.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其正常值是55%~65%。
202. 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之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稳态。
203. 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
204. 分节运动: 小肠的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舒张和收缩运动,它的反复运动能把食糜有效的推送到小肠的远端。
205. 肾糖阈: 近球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糖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时,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极限,此时的血糖浓度即为肾糖阈。
206. 月经周期: 女性生殖周期称为月经周期。
207. Facilitated diffusion: 易化扩散:不溶或少溶于脂质的物质在一些特殊蛋白分子的协助下完成跨膜转运。【载体介导(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和通道介导】由高浓度到低浓度。
208. Local excitation:由阈下刺激引起局部膜去极化(局部反应),引起邻近一小片膜产生类似去极化。主要包括感受器电位,突触后电位及电刺激产生的电紧张电位。特点:分级;不传导;可以相加或相减;随时间和距离而衰减。
209. Stroke volume: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
210. Pulmonary strenth reflex: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它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两种成分。
211. Inhibitore postsynaptic potential: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由抑制性突触兴奋引起的突触后神经元膜发生的超极化膜电位变化。
212. 量子式释放:在轴突末梢的轴浆中,除了有许多线粒体外,还含有大量直径约50nm的特殊结构的囊泡,囊泡内含有Ach,Ach首先轴浆中合成,然后存储在囊泡内,每个囊泡内储存的Ach是相当稳定的,而且当它们被释放时,也是通过出胞作用,以囊泡为单位倾囊释放,被称为量子式释放。
213. 血液凝固:血液离开血管数分钟后,血液就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这一过程为血液凝固。
214. 正性变时作用:心交感神经兴奋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膜上的β受体结合引起的心率增加,称为正性变时作用。
215. 最大通气量:尽力做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216. 脑—肠肽:既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也存在于胃肠道内的这种双重分布的肽类物质为脑—肠肽,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激素,神经降压素等20余种。
217. 辐射散热: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热量传给外界较冷的物质的散热形式。
218. 听阈:通常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在16~20000Hz之间,而且对于其中每一个频率都有一个能刚好引起听觉的最小振动强度,称为听阈。
219. 上行激动系统: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它通过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发挥作用,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是多突触接替,易受药物阻滞。
220. 神经分泌:有些神经元除了有神经元的功能外还能分泌一些激素影响机体的功能,这种现象为神经分泌。
221. Cardiac index: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min.m2)。
222. clearance清除率:是指两肾在单位时间(一般为每分钟)内能将多少mL血浆中所含的某一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的mL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
223.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胃肠激素,在胃肠道粘膜下存在着数十种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多种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统称胃肠激素。
224. Spinal shock:脊休克: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主要表现为:在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甚至消失,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不出现,直肠和膀胱中粪尿积聚。
225. 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由抑制性突触兴奋引起的突触后神经元膜发生的超极化膜电位变化。
226.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存的环境为内环境,人体的内环境为细胞外液。
227. 纤维蛋白溶解:血栓的血纤维溶解的过程称为纤维蛋白溶解。
228. 生理无效腔: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从上呼吸道至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解剖无效腔,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两者统称生理无效腔。
229. 能量代谢:通常把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的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等称为能量代谢。
230. 神经激素:有些神经元除了作为神经系统的功能外,还能分泌一些激素类物质,这些物质称为神经激素。
231. depolarization:去极化,静息电位一般为内负外正,如果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
232. extrosystole:期外收缩,心肌受到人为的刺激或起自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刺激时,心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外收缩。
233. antidiuretic hormone: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是由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肽,它是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作用主要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234. motor unit:运动单位,由一个alpha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其大小决定于神经元轴突末梢分支数目的多少;同一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可以和其它运动单位的肌纤维交叉分布,增大其面积。
235. microcirculation: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血液循环,进行血液和组织的物质交换。
236. 最适初长度:由长度—张力曲线可知当前负荷逐渐增加时,肌肉每次收缩所产生的张力也随之增大,但在前负荷超过一定限度时,再增加前负荷反而使主动张力越来越小,以致为零,故称使肌肉产生最大张力的前负荷称为最适前负荷。与之相对应的称最适初长度,在这样的初长度情况下进行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
237. 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简略估算,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238.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239. 水利尿:大量饮用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临床上可用它来检测肾的稀释能力。
240. 靶器官:被激素选择性作用的器官称为靶器官。
241. 胆盐的肝肠循环:胆盐发挥作用后,绝大部分在回肠末端吸收入血,通过门静脉再回到肝脏,再组成胆汁。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242. 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243. 单收缩:整块骨骼肌或单个肌细胞受到一次短促的刺激时,出现的一次机械收缩。
244. action potential: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扩布性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245. compensatory pause :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后伴有的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
246. 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肺泡通气量/血流比值(及正常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为0.84。
247. glomerulotubular balance: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或减少,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左右,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248. presynaptic inhibition: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是中枢抑制的一种,是通过轴突—轴突型突触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实现的突触传递的抑制。例如,兴奋性神经元A的轴突末梢与神经元B构成兴奋性突触的同时,A轴突末梢由于另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C构成轴突—轴突突触。C虽然不能直接影响神经元B的活动,但轴突末梢C所释放的递质使轴突末梢A去极化,从而使A兴奋传到末梢的动作电位幅度减少,末梢释放的递质减少,使与它构成突触的B的突触后膜产生的EPSP减少,导致发生抑制效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