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0
- 积分
- 1
- 回帖
- 0
- 精华
好评率:100.00%
差评率:0.00%
质量:5.00分
交流:5.00分
附件:5.00分
浏览他的专栏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三要」谈的是眼、耳、心和环境之间的互动,我们所看见的、所听到的都会对
我的内心造成影响,心念一动对卦理的解释便有了差异,所以在断卦的过程中要
保持灵台清静,明心见性才可见「易」,康节先生为免去后人领悟的辛劳,将常
见的状况条列于梅花易数中的「三要灵应篇」,此篇共列举十五大类,如仰观天
文以验人事,俯察地理以验人事……等,在本书不再登录,读者有心学习梅花易
数,本应购置邵康节先生所写的梅花易数一书,请自行参阅。
「三要」虽然指眼、耳、心,实际上是全身的感觉,在生活周遭一切的变化都可
以也必须被当作论卦的依据,如占男女之情谊忽觉四周花香四溢,这已经引动我
们的嗅觉了,又岂能说「三要」之中未言「鼻」,而将「起心动念」放之于脑后
,梅花易数又被称梅花心易的道理便在这里了,所谓占卦之法全在乎│「心」,
心念一动吉凶悔吝自然存在了,吾人引心经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作为
「起心动念」的基础,凡所看到、听到、嗅到、尝到、感觉到和意识到的一切都
可以作为我们论断的凭借,所以康节先生说:「运乎之要,必使视之不见者,吾
见之。听之不闻者,吾闻之。如形之见示,如形之见告,吾之了然鉴之,则易之
为卜筮之道,而易在吾心矣。」
「三要」之应全然建立于心中直觉的反应,闻他宅之丧事,心中必有戚戚焉,故
以「忧」断之,见金银财宝或世人喜爱之物,心中自然开朗,于占卜之时便以「
喜」论之,虽然卦的建立由「心」而起,但「卦」的本理未失,于占论之时又岂
能全然弃「理」而从「心」,所以康节先生又言「十应」,以明断卦之法。
有些时候我们在占卜之时看见「金银财宝」本来要以吉论断,却改以凶论,又在
大雨纷纷时心里虽感郁闷,反以大吉断卦,这和「三要」的理论大异其趣,但不
是梅花心易的理论有特殊的案例,是「十应」的配合运用。
天地之道不离五行运行之理,八卦又是天地运行的模型,自然不能脱离五行的基
础,五行可以描述自然,自然界的事物便可以用五行分类,「十应」之理就是景
色和八卦之间五行相互生克的原则,如「金银财宝」的五行为「金」,若占得天
风姤卦的体卦为木,虽然「三要」为吉,但体卦受克过重仍须以不吉论之。同上
占,在大雨纷纷的季节五行为「水」,体卦的「木」受「水」的生扶岂不反凶为
吉了,吉凶之道在指掌之间,能否正确论断全在乎│心,占卜之人若能明心见性
则天地都在一掌中,而「三要」与「十应」交互运用的比例也只能「自由心证」
了。
自然界的景色虽然脱离不了五行,但在转换的过程却须要相当的慧根,所以康节
先生认为可以先转成八卦,再以卦的五行相互论断,此法较为明了易懂,因为八
卦本来就是自然界的抽象模型,圣人立卦之初便为自然与八卦定义了对应的管道
,如干为天、为冰、又为马……之类,后人见物思卦则五行知矣。八卦相互对应
之理在本书的前篇已经有明确的论述了,在此不再赘述。在康节先生在梅花易数
书中亦曾多次条列八卦的属性,读者若难明八卦之性亦可以查阅的方式找出对应
的八卦。
如某年的秋天占得「兑为泽」卦,于论断的过程看见「麻鹊」迎面飞来,此必与
问事有关因吾人心念已动,再看「麻鹊」为原生的野鸟,于八卦之中应属「离」
卦,故外应的五行为「火」,体卦为金受火的克制虽得月令的资助仍不可以全吉
论断,但外应亦不可全凶定之,因「鹊」在三要之法有喜悦的意象,在十应之法
反得克体的五行,两者相互矛盾,不明易数之人单取其一均为以偏盖全之说,须
知事情行进均有先后顺序,「三要」为直觉的反应,在应事之时必先发生,「十
应」为学理的推论,藏于景色之后端,故于应事之时后于「三要」之反应,所以
「麻鹊迎面飞来」之事带着两个意含,第一,问卜之事必有喜事将至,第二,喜
事将以悲剧收场,但最后的结论只会以中平结束,因为体卦的五行为金得月令的
辅佐,其势锐不可挡,虽受用卦和外应的克害仍有挡煞的体力,但原本的气势必
遭耗损,故以中平论断。
现再提一例供读者自行思考,如大雪之际占得「离为火」,又于论断之时忽闻雷
声大作,中国的气候雷声大多发生在春夏时节,于寒冬将至之时闻雷声于自然不
符,故事情的发展超乎想象的结果,但雷的五行为「木」,在论断的过程亦不可
偏废,但事情发展的经过要如何贯联,读者务必仔细思考。
上例为笔者自行架构的例子,目的在说明外应的发生必配合自然的进行,如论断
之时观察到不寻常的事情,对卦必会有不寻常的影响,但要如何「不寻常」法则
由占卜之人自由心证了,梅花易数的精粹就在这里了,康节先生深知此理,故于
梅花易数书中以多个案例作为开头,目的在使后人领悟「心易」的奥秘,读者若
有心研习须详读前例,以明此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