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中国古代文典经籍,上起殷周之际,下迄清季近代,其渊源之流长,数量之浩繁,意蕴之深邃,即令在世界文明的长河中,也堪称璀璨夺目、无与伦比,成为中华民族最为绮丽辉煌的精蕴所在。而如若细味气象恢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审瞻浩如烟海、氤氲渺瀚的瑰文宝典,一部神秘而博深的《周易》便会仿佛天国里伟岸却又窈邃的巨灵,飘然而出,沉然而至,在那斯芬克斯般的谜团之中,积淀着人类文化的日月之华。
“人更三世,世历三古”的《周易》,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非独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道家亦崇之为"三玄之一”。数千年来,从帝王将相到寻常百姓,从鸿儒博生到江湖术士,从世外高人到凡夫俗子,无不奉之为至宝,力趋其若鹜。遑论国家治乱兴衰,亦或个人生死得失,均求诸于《易》,视之为学究无人,趋吉避凶的圣典。而《周易》更以其磅礴精深的理论体系,在数千年中为古今中外的学者所倍加推崇,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堪称千古之绝响。
清人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言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帝及天文、地理、乐津,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以为说,而好异者又可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周易》以卜筮之文现世,却汇集了中华先民最深邃而幽微的智慧,又潜经历代系统的哲理核心。其博大深邃的哲学思想、周密玄奥的数术理论、神奇科学的归纳方法、探颐索隐的思维模式,使得千载学者各据其为典、引以为源。五千年来,《周易》和易学的精深义理和奇妙象数,在中华文化史上一脉相传,经久不衰。历代易学著述沉沉颗颐,有如星汉无际,同构浩瀚磅礴的易学体系,形成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具有广泛而强劲渗透力的易学思想更深入到诸多领域,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数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正是中华文化蓬勃而衍的脉源。《汉书·艺文志》更推崇其曰:“易不可见,则乾坤几乎息矣。”这确是一个不竭的源泉,或究天人之际,或通古今之变;或为天地而立心,或为生民而请命;或思盛衰兴亡,或明治乱得失;或超然于物外,或神游于方内;无论世事移易,在每一时代的魂魄之中,却总能有一泓取之不竭的思想和智慧的源头活水。而此千万条涓涓细流,正融汇成更为丰盈的易学之体,如巨人之血脉,虽历逢沧桑,却依旧奔涌如故。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智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不速,不行而至。”时至今日,《周易》这部独具多元文化价值的圣典正在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于人类文明史中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学术地位,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中国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如何在二十一世纪建设成一个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已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那么,背负着百年深重灾难和无尽梦想,并且面临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严峻挑战的中国,势必要冷静地思考其发展的走向和方式,也势必要审慎地思考如何使我们的文化在继承与创新、吐纳与扬弃中走向现代化。而对于《周易》这样一部被西方学者盛誉为“东方圣经、济世良方”,并且浑然贯注中华民族精神智慧的国学宝典,就已经不能不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惟有借助于现代文明的洗礼,借助于审慎科学的研究考察,《周易》的诸多精义方能尽显其神妙方用,也方能避免“明日黄花”之深遗痛憾。
《周易》可谓博大精深,易学堪称源远流长,然而数千年来研究者虽百家蜂起、代有才人,却终不免难脱“我注六经”之苦,更鲜有恢弘之论。我们于此正是以光大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为祈望,囊古今而通百家、致广大而尽精微,在诸多权威专家学者的悉心指教和不缀笔耕之下,穷经数年之心哺而育成了《周易宝典》这部气势恢弘,构架精妙的巨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