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1299|回复: 19

琅邪王氏发源地-青岛即墨

[复制链接]
<
发表于 2011-2-14 08: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在中国的《二十四史》中,有一个家族创下了这样一个记录:家族中担任宰相以及同级别的高官有186人;位高权重、睡在皇帝枕边的家族皇后有36人;成为怀拥金枝玉叶的皇室驸马有35人,此外,这个家族在琴棋书画方面人才辈出,最负盛名的代表就是书圣王羲之。 不用细说,大家已经猜到,这个家族就是中国的琅邪王氏家族。

   很多资料说琅邪王氏发源在山东临沂。我经过查对《即墨县志》,并根据县志记载到实地考察,发现琅邪王氏发源地-青岛即墨市温泉镇的西皋虞村。到东汉时,琅邪王氏才由即墨搬到临沂。

我的理由见下面的帖子。


楼主其他發帖
<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08:3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ose111 于 2011-2-14 09:27 编辑

下面是临沂史志办公室整理的琅邪王氏的世系。

    琅邪王氏通谱的各个版本也不尽相同,临沂史志办公室整理的琅邪王氏的世系应该是根据通谱的各个版本以及正史分析整理的结果,可以参考。
王吉世系.jpg
王览一支.jpg
王旷分支.jpg
<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08: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ose111 于 2011-2-14 09:43 编辑

在上面的世系表中,最上面的三代,王吉、王骏、王崇三代,墓地在山东青岛即墨市温泉镇西皋虞村。
这是依据清朝同治版的《即墨县志》,县志中记载了王吉、王骏、王崇三代的墓地所在地,也有三人的传记。其中王吉、王骏列即墨九贤,祀乡贤。
县志载古墓位置.jpg
Snap1.jpg
Snap2.jpg
<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09: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ose111 于 2011-2-14 09:53 编辑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在2楼的世系表中,王吉后面的注释为“琅邪临沂王氏奠基人”,似乎没有说王吉一定是临沂人,但欧阳修写的《新唐表》谱图序说王吉“始家皋虞,后迁临沂都乡南仁里”明确说王吉后来迁到临沂。我认为王吉生在山东即墨,死葬在山东即墨,在他有生之年没有搬家。我的理由如下:
   在班固写的《汉书》中,说“王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人也。”,“吉遂谢病归琅邪。”
前一句说的明确,历来无人有异议。关键是后一句中的“琅邪”是指临沂还是“皋虞”。关于这个问题,在《琅邪王氏考信录》一书中说的明白,相关书影见下:
Snap1.jpg
Snap2.jpg
Snap3.jpg
Snap4.jpg
<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09:5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ose111 于 2011-2-14 10:49 编辑

西汉和东汉时期和琅邪郡、临沂(红圈内)、即墨皋虞(红圈内)相关的地图如下:
西汉时期皋虞、临沂行政归属.jpg
东汉时期皋虞、临沂行政归属.gif
<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0: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ose111 于 2011-2-14 10:11 编辑

即墨文史资料
Snap1.gif
Snap2.gif
Snap3.gif
Snap4.gif
Snap5.gif
Snap6.gif
<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0: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ose111 于 2011-2-14 10:15 编辑

和西汉皋虞城有关的资料
1.jpg
2.jpg
3.jpg
4.jpg
<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0: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吉传             《汉书》


王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人也。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右丞,迁云阳令。举贤良为昌邑中尉,而王好游猎,驱驰国中,动作亡节,吉上疏谏,曰:
臣闻古者师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诗》云:“匪风发兮,匪车揭兮,顾瞻周道,中心怛兮。”说曰:是非古之风也,发发者;是非古之车也,揭揭者。盖伤之也。今者大王幸方与,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百姓颇废耕桑,治道牵马,臣愚以为民不可数变。昔召公述职,当民事时,舍于棠下而听断焉。是时,人皆得其所,后世思其仁恩,至乎不伐甘棠,《甘棠》之诗是也。
大王不好书术而乐逸游,冯式撙衔,驰骋不止,口倦乎叱咤,手苦于B258辔,身劳乎车舆;朝则冒雾露,昼则被尘埃,夏则为大暑之所暴炙,冬则为风寒之所偃薄。数以耎脆之玉体犯勤劳之烦毒,非所以全寿命之宗也,又非所以进仁义之隆也。
夫广夏之下,细旃之上,明师居前,劝诵在后,上论唐、虞之际,下及殷、周之盛,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焉发愤忘食,日新厥德,其乐岂徒衔橛之间哉!休则俯仰诎信以利形,进退步趋以实下,吸新吐故以练臧,专意积精以适神,于以养生,岂不长哉!大王诚留意如此,则心有尧、舜之志,体有乔、松之寿,美声广誉登而上闻,则福禄其辏而社稷安矣。
皇帝仁圣,至今思慕未怠,于官馆囿池弋猎之乐未有所幸,大王宜夙夜念此,以承圣意。诸侯骨肉,莫亲大王,大王于属则子也,于位则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责加焉,恩爱行义ED54介有不具者,于以上闻,非飨国之福也。臣吉愚戆,愿大王察之。
王贺虽不遵道,然犹知敬礼吉,乃下令曰:“寡人造行不能无惰,中尉甚忠,数辅吾过。使谒者千秋赐中尉牛肉五百斤,酒五石,脯五束。”其后复放从自若。吉辄谏争,甚得辅弼之义,虽不治民,国中莫不敬重焉。
久之,昭帝崩,亡嗣,大将军霍光秉政,遣大鸿胪、宗正迎昌邑王。吉即奏书戒王曰:“臣闻高宗谅暗,三年不言。今大王以丧事征,宜日夜哭泣悲哀而已,慎毋有所发。且何独丧事,凡南面之君何言哉?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愿大王察之。大将军仁爱勇智,忠信之德天下莫不闻,事孝武皇帝二十余年未尝有过。先帝弃群臣,属以天下,寄幼孤焉,大将军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虽周公、伊尹亡以加也。今帝崩,亡嗣,大将军惟思可以奉宗庙者,攀援而立大王,其仁厚岂有量哉!臣愿大王事之敬之,政事一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愿留意,常以为念。”
王既到,即位二十余日以行淫乱废。昌邑群臣坐在国时不举奏王罪过,令汉朝不闻知,又不能辅道,陷王大恶,皆下狱诛。唯吉与郎中令龚遂以忠直数谏正得减死,髡为城旦。
起家复为益州刺史,病去官,复征为博士、谏大夫。是时,宣帝颇修武帝故事,宫室车服盛于昭帝。时外戚许、史、王氏贵宠,而上躬亲政事,任用能吏。吉上疏言得失,曰:
陛下躬圣质,总万方,帝王图籍日陈于前,惟思世务,将兴太平。诏书每下,民欣然若更生。臣伏而思之,可谓至恩,未可谓本务也。
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其时,言听谏从,然未有建万世之长策,举明主于三代之隆者也。其务在于期会簿书,断狱听讼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
臣闻圣王宣德流化,必自近始。朝廷不备,难以言治;左右不正,难以化远。民者,弱而不可胜,愚而不可欺也。圣主独行于深宫,得则天下称诵之,失则天下咸言之。行发于近,必见于远,故谨选左右,审择所使。左右所以正身也,所使所以宣德也。《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此其本也。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独设刑法以守之。其欲治者,不知所由,以意穿凿,各取一切,权谲自在,故一变之后不可复修也。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诈伪萌生,刑罚亡极,质朴日销,恩爱浸薄。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非空言也。王者未制礼之时,引先王礼宜于今者而用之。臣愿陛下承天心,发大业,与公卿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成、康,寿何以不若高宗?窃见当世趋务不合于道者,谨条奏,唯陛下财择焉。
吉意以为:“夫妇,人伦大纲,夭寿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聘妻送女亡节,则贫人不及,故不举子。又汉家列侯尚公主,诸侯则国人承翁主,使男事女,夫诎于妇,逆阴阳之位,故多女乱。古者衣服车马贵贱有章,以褒有德而别尊卑,今上下僭差,人人自制,是以贪财诛利,不畏死亡。周之所以能致治,刑措而不用者,以其禁邪于冥冥,绝恶于未萌也。”又言:“舜、汤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举皋陶、伊尹,不仁者远。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至于积功治人,亡益于民,此《伐檀》所为作也。宜明选求贤,除任子之令。外家及故人可厚以财,不宜居位。去角抵,减乐府,省尚方,明视天下以俭。古者工不造雕?缘,商不通侈靡,非工商之独贤,政教使之然也。民见俭则归本,本立而末成。”其指如此,上以其言迂阔,不甚宠异也。吉遂谢病归琅邪。
始吉少时学问,居长安。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吉后知之,乃去妇。东家闻而欲伐其树,邻里共止之,因固请吉令还妇。里中为之语曰:“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其厉志如此。
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元帝初即位,遣使者征贡禹与吉。吉年老,道病卒,上悼之,复遣使者吊祠云。
初,吉兼通《五经》,能为驺氏《春秋》,以《诗》、《论语》教授,好梁丘贺说《易》,令子骏受焉。骏以孝廉为郎。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光禄勋匡衡亦举骏有专对材。迁谏大夫,使责淮阳宪王。迁赵内史。吉坐昌邑王被刑后,戒子孙毋为王国吏,故骏道病,免官归。起家复为幽州刺史,迁司隶校尉,奏免丞相匡衡,迁少府,八岁,成帝欲大用之,出骏为京兆尹,试以政事。先是,京兆有赵广汉、张敞、王尊、王章,至骏皆有能名,故京师称曰:“前有赵、张,后有三王。”而薛宣从左冯翊代骏为少府,会御史大夫缺,谷永奏言:“圣王不以名誉加于实效。考绩用人之法,薛宣政事已试。”上然其议。宣为少府月余,遂超御史大夫,至丞相,骏乃代宣为御史大夫,并居位。六岁病卒,翟方进代骏为大夫。数月,薛宣免,遂代为丞相。众人为骏恨不得封侯。骏为少府时,妻死,因不复娶,或问之,骏曰:“德非曾参,子非华、元,亦何敢娶?”
骏子崇以父任为郎,历刺史、郡守,治有能名。建平三年,以河南太守征入为御史大夫数月。是时,成帝舅安成恭侯夫人放寡居,共养长信宫,坐祝诅下狱,崇奏封事,为放言。放外家解氏与崇为婚,哀帝以崇为不忠诚,策诏崇曰:“朕以君有累世之美,故逾列次。在位以来,忠诚匡国未闻所由,反怀诈谖之辞,欲以攀救旧姻之家,大逆之辜,举错专恣,不遵法度,亡以示百僚。”左迁为大司农,后徙卫尉、左将军。平帝即位,王莽秉政,大司空彭宣乞骸骨罢,崇代为大司空,封扶平侯。岁余,崇复谢病乞骸骨,皆避王莽,莽遣就国。岁余,为傅婢所毒,薨,国除。
自吉至崇,世名清廉,然材器名称稍不能及父,而禄位弥隆。皆好车马衣服,其自奉养极为鲜明,而亡金银锦绣之物。及迁徙去处,所载不过囊衣,不畜积余财。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天下服其廉而怪其奢,故俗传“王阳能作黄金”。

附:
王吉与王羲之传承关系:
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祥异母弟览。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0: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祥、王览传《晋书列传第三》


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辟不就。
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灸,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
汉未遭乱,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母终,居丧毁瘁,杖而后起。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祥年垂耳顺,固辞不受。览劝之,为具车牛,祥乃应召,虔委以州事。于时寇盗充斥,祥率励兵士,频讨破之。州界清静,政化大行。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举秀才,除温令,累迁大司农。高贵乡公即位,与定策功,封关内侯,拜光禄勋,转司隶校尉。从讨毌丘俭,增邑四百户,迁太常,封万岁亭侯。天子幸太学,命祥为三老。祥南面几杖,以师道自居。天子北面乞言,祥陈明王圣帝君臣政化之要以训之,闻者莫不砥砺。
及高贵乡公之弑也,朝臣举哀,祥号哭曰“老臣无状”,涕泪交流,众有愧色。顷之,拜司空,转太尉,加侍中。五等建,封睢陵侯,邑一千六百户。
及武帝为晋王,祥与荀顗往谒,顗谓祥曰:“相王尊重,何侯既已尽敬,今便当拜也。”祥曰:“相国诚为尊贵,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例大同,安有天子三司而辄拜人者!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及入,顗遂拜,而祥独长揖。帝曰:“今日方知君见顾之重矣!”
武帝践阼,拜太保,进爵为公,加置七官之职。帝新爱命,虚己以求谠言。祥与何曾、郑冲等耆艾笃老,希复朝见,帝遣侍中任恺谘问得失,及政化所先。祥以年老疲耄,累乞逊位,帝不许。御史中丞侯史光以祥久疾,阙朝会礼,请免祥官。诏曰:“太保元老高行,朕所毗倚以隆政道者也。前后逊让,不从所执,此非有司所得议也。”遂寝光奏。祥固乞骸骨,诏听以睢陵公就第,位同保傅,在三司之右,禄赐如前。诏曰:“古之致仕,不事王侯。今虽以国公留居京邑,不宜复苦以朝请。其赐几杖,不朝,大事皆谘访之。赐安车驷马,第一区,钱百万,绢五百匹,床帐簟褥,以舍人六人为睢陵公舍人,置官骑二十人。以公子骑
都尉肇为给事中,使常优游定省。又以太保高洁清素,家无宅宇,其权留本府,须所赐第成乃出。”
及疾笃,著遗令训子孙曰:“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不有遗言,使尔无述。吾生值季末,登庸历试,无毗佐之勋,没无以报。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勿缠尸,皆浣故衣,随时所服。所赐山玄玉佩、卫氏玉玦、绶笥皆勿以敛。西芒上土自坚贞,勿用甓石,勿起坟陇。穿深二丈,椁取容棺。勿作前堂、布几筵、置书箱镜奁之具,棺前但可施床榻而已。糒脯各一盘,玄酒一杯,为朝夕奠。家人大小不须送丧,大小祥乃设特牲。无违余命!高柴泣血三年,夫子谓之愚。闵子除丧出见。援琴切切而哀,仲尼谓之孝。故哭泣之哀,日月降杀,饮食之宜,自有制度。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颜子所以为命,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其子皆奉而行之。
泰始五年薨,诏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帛百匹。时文明皇太后崩始逾月,其后诏曰:“为睢陵公发哀,事乃至今。虽每为之感伤,要未得特叙哀情。今便哭之。”明年,策谥曰元。
祥之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门无杂吊之宾。族孙戎叹曰:“太保可谓清达矣!”又称:“祥在正始,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致清远,将非以德掩其言乎!”祥有五子:肇、夏、馥、烈、芬。
肇孽庶,夏早卒,馥嗣爵。咸宁初,以祥家甚贫俭,赐绢三百匹,拜馥上洛太守,卒谥曰孝。子根嗣,散骑郎。肇仕至始平太守。肇子俊,守太子舍人,封永世侯。俊子遐,郁林太守。烈、芬并幼知名,为祥所爱。二子亦同时而亡。将死,烈欲还葬旧土,芬欲留葬京邑。祥流涕曰:“不忘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惟仁与达,吾二子有焉。”
览字玄通。母朱,遇祥无道。览年数岁,见祥被楚挞,辄涕泣抱持。至于成童,每谏其母,其母少止凶虐。朱屡以非理使祥,览辄与祥俱。又虐使祥妻,览妻亦趋而共之。朱患之,乃止。祥丧父之后,渐有时誉。朱深疾之,密使鸩祥。览知之,径起取酒。祥疑其有毒,争而不与,朱遽夺反之。自后朱赐祥馔,览辄先尝。朱惧览致毙,遂止。
览孝友恭恪,名亚于祥。及祥仕进,览亦应本郡之召,稍迁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五等建,封即丘子,邑六百户。泰始末,除弘训少府。职省,转太中大夫,禄赐与卿同。咸宁初,诏曰:“览少笃至行,服仁履义,贞素之操,长而弥固。其以览为宗正卿。”顷之,以疾上疏乞骸骨。诏听之,以太中大夫归老,赐钱二十万,床帐荐褥,遣殿中医疗疾给药。后转光禄大夫,门施行马。
咸宁四年卒,时年七十三,谥曰贞。有六子:裁、基、会、正、彦、琛。
裁字士初,抚军长史。基字士先,治书御史。会字士和,侍御史。正字士则,
尚书郎。彦字士治,中护军。琛字士玮,国子祭酒。
初,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谓祥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固辞,强之乃受。祥临薨,以刀授览,曰:“汝后必兴,足称此刀。”览后奕世多贤才,兴于江左矣。裁子导,别有传。
<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0: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羲之 王献之等      晋书-列传第五十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乃遗羲之书曰:“悠悠者以足下出处足观政之隆替,如吾等亦谓为然。至如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岂可以一世之存亡,必从足下从容之适?幸徐求众心。卿不时起,复可以求美政不?若豁然开怀,当知万物之情也。”羲之遂报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自兒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固当不同于凡使,必令远近咸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汉末使太傅马日磾慰抚关东,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宜及初冬以行,吾惟恭以待命。”
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复图再举,又遗浩书曰:
知安西败丧,公私惋怛,不能须臾去怀,以区区江左,所营综如此,天下寒心,固以久矣,而加之败丧,此可熟念。往事岂复可追,顾思弘将来,令天下寄命有所,自隆中兴之业。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因循所长,以固大业,想识其由来也。
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追咎往事,亦何所复及,宜更虚己求贤,当与有识共之,不可复令忠允之言常屈于当权。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都督将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任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悬之急。
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尚德之举,未能事事允称。当董统之任而败丧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今亟修德补阙,广延群贤,与之分任,尚未知获济所期。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愿复与众共之。
复被州符,增运千石,征役兼至,皆以军期,对之丧气,罔知所厝。自顷年割剥遗黎,刑徒竟路,殆同秦政,惟未加参夷之刑耳,恐胜广之忧,无复日矣。
又与会稽王笺陈浩不宜北伐,并论时事曰:
古人耻其君不为尧舜,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顾智力屈于当年,何得不权轻重而处之也。今虽有可欣之会,内求诸己,而所忧乃重于所欣。《传》云:“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今外不宁,内忧已深。古之弘大业者,或不谋于众,倾国以济一时功者,亦往往而有之。诚独运之明足以迈众,暂劳之弊终获永逸者可也。求之于今,可得拟议乎!
夫庙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功就之日,便当因其众而即其实。今功未可期,而遗黎歼尽,万不余一。且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黄河。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忧,便以交至。今运无还期,征求日重,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叹悼而莫敢吐诚。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愿殿下更垂三思,解而更张,令殷浩、荀羡还据合肥、广陵,许昌、谯郡、梁、彭城诸军皆还保淮,为不可胜之基,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此实当今策之上者。若不行此,社稷之忧可计日而待。安危之机,易于反掌,考之虚实,著于目前,愿运独断之明,定之于一朝也。
地浅而言深,岂不知其未易。然古人处闾阎行阵之间,尚或干时谋国,评裁者不以为讥,况厕大臣末行,岂可默而不言哉!存亡所系,决在行之,不可复持疑后机,不定之于此,后欲悔之,亦无及也。
殿下德冠宇内,以公室辅朝,最可直道行之,致隆当年,而未允物望,受殊遇者所以寤寐长叹,实为殿下惜之。国家之虑深矣,常恐伍员之忧不独在昔,麋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愿殿下暂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可谓以亡为存,转祸为福,则宗庙之庆,四海有赖矣。
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又遗尚书仆射谢安书曰:
顷所陈论,每蒙允纳,所以令下小得苏息,各安其业。若不耳,此一郡久以蹈东海矣。
今事之大者未布,漕运是也。吾意望朝廷可申下定期,委之所司,勿复催下,但当岁终考其殿最。长吏尤殿,命槛车送诣天台。三县不举,二千石必免,或可左降,令在疆塞极难之地。
又自吾到此,从事常有四五,兼以台司及都水御史行台文符如雨,倒错违背,不复可知。吾又瞑目循常推前,取重者及纲纪,轻者在五曹。主者莅事,未尝得十日,吏民趋走,功费万计。卿方任其重,可徐寻所言。江左平日,扬州一良刺史便足统之,况以群才而更不理,正由为法不一,牵制者众,思简而易从,便足以保守成业
仓督监耗盗官米,动以万计,吾谓诛翦一人,其后便断,而时意不同。近检校诸县,无不皆尔。余姚近十万斛,重敛以资奸吏,令国用空乏,良可叹也。
自军兴以来,征役及充运死亡叛散不反者众,虚耗至此,而补代循常,所在凋困,莫知所出。上命所差,上道多叛,则吏及叛者席卷同去。又有常制,辄令其家及同伍课捕。课捕不擒,家及同伍寻复亡叛。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源在此。又有百工医寺,死亡绝没,家户空尽,差代无所,上命不绝,事起成十年、十五年,弹举获罪无懈息而无益实事,何以堪之!谓自今诸死罪原轻者及五岁刑,可以充此,其减死者,可长充兵役,五岁者,可充杂工医寺,皆令移其家以实都邑。都邑既实,是政之本,又可绝其亡叛。不移其家,逃亡之患复如初耳。今除罪而充杂役,尽移其家,小人愚迷,或以为重于杀戮,可以绝奸。刑名虽轻,惩肃实重,岂非适时之宜邪!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暢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或以潘岳《金谷诗序》方其文,羲之比于石崇,闻而甚喜。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先是,羲之常谓宾友曰:“怀祖正当作尚书耳,投老可得仆射。更求会稽,便自邈然。”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之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既而内怀愧叹,谓其诸子曰:“吾不减怀祖,而位遇悬邈,当由汝等不及坦之故邪!”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曰:“维永和十一年三月癸卯朔,九日辛亥,小子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遂因人乏,蒙国宠荣。进无忠孝之节,退违推贤之义,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常恐死亡无日,忧及宗祀,岂在微身而已!是用寤寐永叹,若坠深谷。止足之分,定之于今。谨以今月吉辰肆筵设席,稽颡归诚,告誓先灵。自今之后,敢渝此心,贪冒苟进,是有无尊之心而不子也。子而不子,天地所不覆载,名教所不得容。信誓之诚,有如皦日!”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恆恐兒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时刘惔为丹阳尹,许询尝就惔宿,床帷新丽,饮食丰甘。询曰:“若此保全,殊胜东山。”惔曰:“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保此。”羲之在坐,曰:“令巢许遇稷契,当无此言。”二人并有愧色。
初,羲之既优游无事,与吏部郎谢万书曰:
古之辞世者或被发阳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其为庆幸,岂非天赐!违天不祥。
顷东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或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君谓此何如?
比当与安石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颐养闲暇。衣食之余,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邪!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也。
万后为豫州都督,又遗万书诫之曰:“以君迈往不屑之韵,而俯同群辟,诚难为意也。然所谓通识,正自当随事行藏,乃为远耳。愿君每与士之下者同,则尽善矣。食不二味,居不重席,此复何有,而古人以为美谈。济否所由。实在积小以致高大,君其存之。”万不能用,果败。
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
有七子,知名者五人。玄之早卒。次凝之,亦工草隶,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凝之弥笃。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所害。
徽之字子猷。性卓荦不羁,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又为车骑桓冲骑兵参军,冲问:“卿署何曹?”对曰:“似是马曹。”又问:“管几马?”曰:“不知马,何由知数!”又问:“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尝从冲行,值暴雨,徽之因下马排入车中,谓曰:“公岂得独擅一车!”冲尝谓徽之曰:“卿在府日久,比当相料理。”徽之初不酬答,直高视,以手版柱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耳。”
时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徽之不顾。将出,主人乃闭门,徽之便以此赏之,尽叹而去。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尝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皓然,独酌酒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雅性放诞,好声色,尝夜与弟献之共读《高士传赞》,献之赏井丹高洁,徽之曰:“未若长卿慢世也。”其傲达若此。时人皆钦其才而秽其行。
后为黄门侍郎,弃官东归,与献之俱病笃,时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有生人乐代者,则死者可生。”徽之谓曰:“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术者曰:“代死者,以己年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子桢之。
桢之字公干,历位侍中、大司马长史。桓玄为太尉,朝臣毕集,问桢之:“我何如君亡叔?”在坐咸为气咽。桢之曰:“亡叔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一坐皆悦。
操之字子重,历侍中、尚书、豫章太守。
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蒱,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怒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兒,氈青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
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兒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牸牛,甚妙。
起家州主簿、秘书郎,转丞,以选尚新安公主。尝经吴郡,闻顾辟彊有名园。先不相识,乘平肩舆径入。时辟彊方集宾友,而献之游历既毕,傍若无人。辟彊勃然数之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士,非道也。失是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出门。献之傲如也,不以屑意。
谢安甚钦爱之,请为长史。安进号卫将军,复为长史。太元中,新起太极殿,安欲使献之题榜,以为万代宝,而难言之,试谓曰:“魏时陵云殿榜未题,而匠者误钉之,不可下,乃使韦仲将悬橙书之。比讫,须鬓尽白,裁余气息。还语子弟,宜绝此法。”献之揣知其旨,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长。”安遂不之逼。安又问曰:“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故当不同。”安曰:“外论不尔。”答曰:“人那得知!”寻除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
及安薨,赠礼有同异之议,惟献之、徐邈共明安之忠勋。献之乃上疏曰:“故太傅臣安少振玄风,道誉泮溢。弱冠遐栖,则契齐箕皓;应运释褐,而王猷允塞。及至载宣威灵,强猾消殄。功勋既融,投AX高让。且服事先帝,眷隆布衣。陛下践阼,阳秋尚富,尽心竭智以辅圣明。考其潜跃始终,事情缱绻,实大晋之俊辅,义笃于曩臣矣。伏惟陛下留心宗臣,澄神于省察。”孝武帝遂加安殊礼。
未几,献之遇疾,家人为上章,道家法应首过,问其有何得失。对曰:“不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献之前妻,郗昙女也。俄而卒于官。安僖皇后立,以后父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曰宪。无子,以兄子静之嗣,位至义兴太守。时议者以为羲之草隶,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桓玄雅爱其父子书,各为一帙,置左右以玩之。始羲之所与共游者许迈。
许迈,字叔玄,一名映,丹阳句容人也。家世士族,而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未弱冠,尝造郭璞,璞为之筮,遇《泰》之《大畜》,其上六爻发。璞谓曰:“君元吉自天,宜学升遐之道。”时南海太守鲍靓隐迹潜遁,人莫之知。迈乃往候之,探其至要。父母尚存,未忍违亲。谓余杭悬霤山近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门,潜通五岳,陈安世、茅季伟常所游处,于是立精舍于悬霤,而往来茅岭之洞室,放绝世务,以寻仙馆,朔望时节还家定省而已。父母既终,乃遣妇孙氏还家,遂携其同志遍游名山焉。初采药于桐庐县之桓山,饵术涉三年,时欲断谷。以此山近人,不得专一,四面籓之,好道之徒欲相见者,登楼与语,以此为乐。常服气,一气千余息。永和二年,移入临安西山,登岩茹芝,眇尔自得,有终焉之志。乃改名玄,字远游。与妇书告别,又著诗十二首,论神仙之事焉。羲之造之,未尝不弥日忘归,相与为世外之交。玄遗羲之书云:“自山阴南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之徒,汉末诸得道者皆在焉。”羲之自为之传,述灵异之迹甚多,不可详记。玄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
赞曰: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足可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跨尚,竞其工拙。伯英临池之妙,无复余踪;师宜悬帐之奇,罕有遗迹。逮乎钟王以降,略可言焉。钟虽擅美一时,亦为回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至于布纤浓,分疏密,霞舒云卷,无所间然。但其体则古而不今,字则长而逾制,语其大量,以此为瑕。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故翰墨之病歙!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卧王濛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虽秃千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以兹播美,非其滥名邪!此数子者,皆誉过其实。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0: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中有王吉家族传承,可以参考。

本帖最后由 rose111 于 2011-2-14 10:32 编辑

溯源山东的“王姓世家”——神奇的“进士家族”
  
   云泉
  
  
   《共产主义小组》一书中,罗章龙撰文道:陈独秀在建党初期,曾给他写过一封信,信中说:“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由山东的’王姓世家’组织”。《中国共产党初创录》一书中记载,陈独秀函约山东的王乐平在济南组织。王乐平、王烬美、王翔千等均为山东诸城王氏后人。《姓氏演义》中说:“王氏共同祖先是黄帝”,“王非姓,王为氏,有姓有氏是氏族,有姓无氏是庶民。”陈独秀的“王姓世家”应为“王氏世家”。并且王氏可一氏独揽“四大世家”,即帝、王、将、相“贵族世家”、进士、举人、贡生“科举世家”、省、府、州、县“官宦世家”、诗文、书法、才子、佳人“书香世家”。王钺所著《世德堂集》中《王氏族谱序》说:“古今言谱谍者,率称族望,而王氏为最盛,言族则有,若姬姓之王,妫姓之王,子姓之王。琅邪、太原为周灵王太子后。王氏二十一望(族,以琅邪、太原尤著)……王于义,大也、君也。天、地、人,一贯三为王,呜呼盛矣。”作者在《四库全书》中属名“琅邪王钺。”琅邪王成为望族于两晋,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谢,就是指宰相王导(王羲之的伯父)及之后的谢安(谢家擅长山水诗,有谢灵运等为代表),三代宰相王导与其堂兄王敦一起,一文一武把持着东晋的命脉,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家是书法世家,除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外,王导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家,”王书谢诗”并称于世。据网上《忠勤祠堂帖及有关石刻》载:“新城王氏(王士祯)与王羲之同祖同宗,都是琅邪王氏,其始迁祖(王贵)是由诸城琅邪迁至新城的。”王贵(居二)与诸城相州王氏始迁祖王庠(居长)是亲兄弟。《姓氏演义》中说:“从晋到宋,王氏出了九十三个宰相。”“唐宋元明清,十八状元三学士;公孙父子,七人拜相九封侯。”更有纵横家、思想家、谋略家、大将军、孝子、书法家、诗人、文学家、改革家、训祜学家、古琴家、现代和当代作家、语言学家、革命家及英雄模范人物等。如:王诩(鬼谷子)、王充、王夫之(船山)、王守仁(阳明)、王允、王翦、王贲、王离、王祥、王览、王导、王羲之、王献之、王维、王勃、王之焕、王昌龄、王安石、王士祯、王士禄、王士祜、王钺(任庵)、王沛憻、王沛恂、王概、王念孙、王尔烈、王国维、王秀南、王心葵、王宾鲁(燕卿)、王冷泉、王心源、王尽美、王翔千、王乐平、王统照、王希坚、王意坚(姜贵)、王愿坚、王蒙、王力、王稼祥、王若飞、王杰、王进喜、王选等等著名人物。其中有山东的“王姓世家”多人。黄帝乃中华民族共同的文明始祖。“王氏世家”源远流长,溯源从黄帝始:
  
   黄帝至周灵王时期
  
   1、黄帝 ,少典之子,有熊氏,本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伏诛,诸侯尊轩辕为天子。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炎、黄为一炉,开中华一统之局面,遂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皇,娶西陵之女嫘祖,是为正妃。嫘祖生二子,长子玄嚣遂为尧、商、周之祖:?
     2、玄嚣,即少昊,黄帝之子,嫘祖所生。居于江水。?
     3、极(桥元),玄嚣之子。?
   4、帝喾,即高辛氏,娶陈锋氏之女,生尧;娶有戎氏女简狄。生契,商族祖。
   5、后稷,帝喾之子,有邰氏女姜原所生,名弃。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以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是为周之祖。约生于公元前1450年。?
     6、不窟,后稷之子。太康时失官,窜于戎狄之间。?
     7、鞠 ,不窟子。?
     8、公刘,鞠之子。率族人迁居 (今陕西彬县境内)。开荒治水,发展农业,周室之兴由此始。《诗经.大雅》有专章颂之。?
     9、庆节,公刘子。?
    10、皇仆,庆节子。?
    11、差弗,皇仆子。?
    12、毁喻,差弗子。?
    13、公非,毁喻子。?
    14、商圉,公非子。?
    15、公叔祖,商圉子。?
    16、古公亶父,公叔祖子,即周太王。为避戎狄侵扰,他率族迁到岐山下的周原。此处土地 肥美,宜农稼。古公亶父率族人在此筑城邑,建房舍,设宗庙,奠定了周室强盛的基础。?
    17、季历,古公亶父幼子,周室开国之祖,亦称王季,臣属于殷。屡伐戎狄,战功卓著。后被殷王文丁所杀。?
    18、姬昌,季历子,继父位为周族领袖。商纣时为西伯,亦称伯昌。一度被纣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后率族从周原迁都至丰(今陕西西安境内),享国五十年,史称周文王。?
    19、姬发,姬昌子。周王朝建立者,史称周武王。姬发继承父志,联合诸侯在牧野(之战,今河南淇县)大败商军,终于灭商建周,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境内)。?
    20、姬诵,姬发子。姬发灭商后在位二年而死,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因成王年幼,叔父周公旦执政。成王时期开始推行分封制,并营建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
    21、姬钊,姬诵子,继父位,史称周康王。在召公、毕公辅佐下使天下大治,史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22、姬瑕,姬钊子,即周昭王。多次率兵伐楚,最后溺于汉水。?
    23、姬满,姬瑕子,即周穆王。曾西征犬戎,南伐九江,相传曾“周行天下”,《穆天子传》即写他西游故事。?
    24、姬伊(翳)扈,姬满子,即恭王,一作共王。
   25、姬禧,姬伊扈子,即周懿王。从镐迁都犬丘(今陕西兴平境内)。戎狄入侵中原,周王室渐衰。(注:姬禧故世后,其弟姬辟方继位,是为孝王,孝王过世后,姬禧之子姬燮继位)?
    26、姬燮,姬禧子,即周夷王。对诸侯恩威并施,对戎狄重兵攻剿。?
    27、姬胡,姬燮子,即周厉王。实行虐政,遭国人反对,公元前842年被逼奔彘(今山西霍州),十四年后病死。?
    28、姬静,姬胡子,即周宣王,公元前828至前782年在位。滥杀无辜,频频对戎狄用兵,人力物力耗费颇巨。?
    29、姬宫涅,姬静子,即周幽王,公元前781至前771年在位,周谄臣,宠褒姒,废太子,攻戎狄,最后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
    30、姬宜臼,姬宫涅子,即东周第一个国王周平王,公元前770至前720年在位。他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靠晋、郑支持立国,史称东周。?
    31、姬孤,姬宜臼子,曾在郑国作人质,未即位而死。?
    32、姬林,姬孤子,即周恒王,共在位23年。?
    33、姬佗,姬林子,即周庄王,共在位15年。?
    34、姬胡齐(僖),姬佗子,即周厘王,在位5年。?
    35、姬阆,姬胡齐子,即周惠王,在位25年。?
    36、姬郑,姬阆子,即周襄王,公元前651至前619年在位,曾一度失国于叔带,后在晋文公帮助下复位。?  37、姬壬臣,姬郑子,即周顷王,在位6年。(注:姬壬臣故世后,长子姬班继位,是为匡王。公元前607年匡王故世,姬壬臣之子姬瑜继位。)
    38、姬喻,姬壬臣子,即周定王,在位21年。?
    39、姬夷,姬喻子,即周简王,在位14年。?
    40、姬泄心,姬夷子,即周灵王,在位27年。?
      
   太子晋至王言时期?
  
     1、王子晋,东周灵王长子,被立为太子,人称“太子晋”。后因直言敢谏触怒灵王,(坚意自)废为庶人。但晋深受百姓拥戴,虽然最终没能登上王位,人们仍尊称其为“王子晋”,称其家族为“王家”。后来,晋的后人便以王为姓,尊晋为系姓始祖。
     2、王宗敬,晋之子,曾任周司徒。因周室衰微,天下大乱,宗敬遂告老致仕,避居太原,成为太原王氏始祖。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人称“司徒冢”。配妻姜氏系司隶校尉姜元女,生子凤,一名仕蠲。?
   3、王仕蠲,(一名凤,崇敬长子)封彭城开国男。配妻太原守郭显女,子覃、石,覃生渠;石生诩(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号“鬼谷子”)。
   4、王知瑜,(一名覃,凤之子)曾任周司徒,娶温氏。?
     5、王 恙,(一名渠,覃之子)曾任周司徒,娶刘氏。?
     6、王 昱,(一名丰,渠次子)家谱载:为智伯家臣,智伯灭,随入东都,为封人。?
     7、王 颖,(一名芝,丰子)家谱载,任东都城守,娶钟氏,生子亿。?
     8、王 荣,(一名亿,芝子)曾任周司徒,娶戴氏。?
     9、王 错,周赧王时任大将军,封于魏。后仕魏为上将军,官至上军大夫。?
    10、王 坟,错长子,宰相世系表作贲,家谱云:魏中大夫,配范氏,子渝。
    11、王 渝,坟子,魏上将军,配妻上官氏,生子息。
   12、王 息,仕秦,官至司寇,卒封忠烈侯。?
    13、王 恢,仕秦,娶刘氏,封伊阳君。?
    14、王 亢,字典羽,仕秦,官至中军大夫。后辞官退隐,屡召不就。?
    15、王 颐,素有才志,累召不仕。?
    16、王 翦,仕秦,为大将军,北征燕,东平楚,南击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时与蒙恬齐名。赠武城侯。?
    17、王 贲,字典武,王翦之子。仕秦,为大将军,封武陵侯。?
    18、王 离,字文明,王贲之子,娶孙氏。秦末蒙恬失兵权,王离任大将军,与项羽战于巨鹿(之战) ,兵败自殉。?
    19、王 元,王离长子,因避秦末之乱,迁居琅邪皋虞城(今山东即墨),为琅邪王氏始祖。王元之弟王威留居晋阳,汉代曾任扬州刺史,子孙散居各地。?
    20、王 忠,王元子,《王羲之家世》中(下同)家谱云:“避秦乱于梁地,仕汉为后将军。配孙氏,武信君孙知之女,生子浑。?
    21、王 浑,王忠子,字元仲。家谱云:“汉高祖五年,诏拜将军。守河内,封睢阳侯,后临沂城都乡广昌里,寿七十。配钟氏颖川公钟瑾之女,生子三:曜、晖、皎。?
    22、王 曜,王浑长子,字明德,家谱云:“汉秦州牧,寿七十九。配彭城刘氏,尚书刘智之女,生子袭。
  23、王 渊,字光杰,(王袭,字公武,曜子)仕汉,为兵部侍郎。家谱云:“汉武帝时为秋官,拜中书舍监。元封二年出守太原,加后将军,卒于官,葬晋阳,许详志其铭。配许氏,侍中太常许毗之女,生子二:广、吉。
    24、王 吉,王袭次子,字子阳,家谱云:“汉明经,举贤良方正,为临邛令,后举孝廉,为昌邑尉,汉昭帝时任太师。汉宣帝时为博士,后至谏议大夫。其家自身皋虞迁至临沂,其后为临沂之祖。元帝继位,复遣使征之,道病。卒年八十七,时初元(疑为始元)元年三月也,葬即墨县东皋虞社。琅琊诸葛丰志其墓,崇祀名宦乡贤。吉《汉书》有传。配刘氏,生子二:崧、骏。生女一,适槐里令朱云。崧早世。
    25、王 骏 字伟山,王吉次子,以孝廉举为郎,后任京兆尹、御使大夫。家谱云:“受易于梁邱,贺以孝廉。为郎左曹,拜司隶校尉,迁谏议大夫,为幽州刺史,历京兆尹,代薛瑄为御史大夫,汉之左右相也。崇祀乡贤。”骏《汉书》有传。配贡氏,生子二:崇、游。
    26、王崇,王骏长子,字庆安,又字德礼,历任刺史、郡守、大司空,封平阳侯,以清廉闻名。家谱云:“以父任为郎,历任刺史、郡守。治有能名,代彭宣为大司空,封扶平侯,时王莽摄政,谢病归。为傅婢所毒,薨年六十三,葬虞社祖茔之右,崇祀乡贤。”崇《汉书》有传。配解氏,生子遵。?
    27、王 遵,王崇子,字伯业,娶翟氏,东汉时为中军大夫,封义乡侯。家谱云:“ 后汉中大夫,封义乡侯。薨年六十一,葬沂州神峰山。”配师氏,大司空师丹次女。封乡君。生子二:时、音。
    28、王 音,王遵次子,字少元。家谱云:“后汉永平初举明经,为大将军掾。元初中卒,年八十六。”配谭氏,生子:仁。生二女,长适乐安任照;次适北海滕延。”(网上缺音,而少一代)。
    29、王 仁,王音子,字周望。曾任青州刺史。家谱云:“少修清节,汉元嘉初举茂才,历青州刺史。葬神峰山。” 娶茂才郑元女,有贤行。生子四:谊、睿、典、融。生女一,适山阳满宠。仁《山东省志》有载。?
    30、王 融,王仁四子,字巨伟(一作景彰)辟公府不就,官至散骑侍郎。家谱云:“博涉经史,公府拜不就。卒年五十八,葬沂州抱渎岗。”娶高平薛氏,生子祥。继娶芦江朱氏,生子览。
    31、王 览(琅邪临沂人),王融次子,字玄通(一作元通),生于东汉建安十年(205)卒于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初为咸阳令,有廉名。后历任刑曹、光禄大夫,封即丘子。晋武帝时为太傅,卒谥贞荣。“卧冰求鱼 ”的大孝子王祥是其异母兄。祥生五子,三个早世,两个官为太守,第三四代官五品。家谱云:“(览)性至孝,名亚于兄,及兄仕进遂应本郡之召,稍迁司徒西曹掾,历清河太守、五等建封即邱子,拜宗正卿、光禄大夫。年七十三,晋咸宁谥曰贞。葬沂州北乡,高平虞菁薄志其墓,崇祀乡贤。”配金氏,封乡君。生子六:裁、基、会、正、彦、琛。世称“临沂六房”览《晋书》有传。正子旷,旷子王籍之、王羲之(右将军)。
    32、王 裁,王览长子,字士初,史称览后人“奕世多贤才”裁个人官至六品,曾任抚军长史,袭即丘子爵。生子三:导、颖、敞。次幼早卒,导为琅琊王氏家族史上的重要人物。
  ? 33、王 导,王裁长子,字茂宏,小字阿龙(276-339)。晋元帝司马睿为琅琊王时与王导友善,司马睿即位后王导任宰相,王氏族中人多任要职,握重兵,故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导历元、明、 成三帝,皆居宰辅,是调节南迁士族与江南士族关系,稳定东晋统治的重要人物。咸和五年 (330)卒,谥号文献。生子六:悦、恬、洽、协、劭、荟。《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王羲之家世》详载。?
    34、王 洽,王导三子,字敬和,与大书法家王羲之同为王览曾孙。王洽历代散骑中书、吴郡内史、中书令,卒谥宪公。生子三:浩、珣、珉。?
    35、王 珣,王洽次子,字元琳,小字法护,京字阿瓜。曾任侍中,封开府东亭献穆侯,加散骑常侍,并曾都督琅邪水陆军事4年,卒谥献穆。生五子:弘、虞、柳、孺、昙首。?
    36、王昙首,又名王昙,王珣六子。南朝宋时任长史,助文帝义隆即位,任侍中、太子詹事。与兄王弘共掌朝政,深受文帝宠信。卒于元嘉七年(430),封豫章县侯,谥文公。生二子:僧绰、僧虔。
    37、王僧绰,王昙首长子,袭父爵为豫章县侯。娶南朝宋文帝长女为妻,任尚书、吏部郎,掌选举,累官至侍中。后因反对太子劭谋位被害,时年31岁。追赠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谥曰悯。生子二:俭、逊。?
    38、王 俭,王僧绰长子,字仲宝。自幼好学,被南朝宋明帝选为婿,官至吏部郎。南齐时为尚书仆射,累迁至中书监、尚书令、太尉,参掌选事,袭豫宁侯。精研三礼,卒谥文宪。生子二:骞、暕。?
   39、王 骞,王俭长子,字思寂,一字玄成。生于南朝宋元徽元年(473),卒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 。曾任给事中、侍中、中书令、封南昌安侯,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安。? 
   40、王 规 ,王骞子,安威明。任南朝梁,任秘书郎、太子洗马。诏侍东宫昭明太子,寻迁侍中。又出为吴郡太守,回朝后任散骑常侍、左户部尚书,封南昌章侯。卒赠光禄大夫,谥曰文。?
    41、王 褒,王规子,字子渊。举秀才,仕南朝梁,初为秘书郎,累迁至吏部尚书、左仆射。入西魏后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入北周后为光禄大夫、少司空。后出为宜州刺史,卒于官。好文学,与庚信齐名。封石泉康侯。?
    42、王 鼎,王褒子,字玉铉,袭父爵为石泉明威侯。?
    43、王弘直,鼎次子,亦写作宏直,生平不详。?
    44、王方庆,王弘直子,唐高宗时任凤阁侍郎,后辅佐武则天。其后代有迁居镇江府丹阳县者,亦有迁居西安府咸阳县者。史载,武则天向其询求王羲之墨迹。生子二:光辅、睃。
    45、王难得,唐天宝初年任河源(今河南孟县)军使,因作战勇敢受玄宗召见,授金吾将军。从哥舒翰征土蕃有功,又献家产助军,肃宗嘉许,敕领兴平军(今属陕西)及凤翔兵马使。后随郭子仪平安史之乱,攻相州(今河南安阳),累封琅邪郡公、英武军使。肃宗宝应二年(763 )卒,赠潞州大都督。?
    46、王 宠,生平不详。?
    47、王仲舒,字闵中,赠散骑常侍。?
    48、王 练,为莘尉,遂徒莘。?
    49、王 钊,生平不详。?
    50、王 及,生平不详。?
    51、王 ,生平不详。?
    52、王 乾,生平不详。?
    
 
<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5: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晋书•王导传》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即丘子。司空刘实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后参东海王越军事。
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乂。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帝尝从容谓导曰:"卿,吾之萧何也。"对曰:"昔秦为无道,百姓厌乱,巨猾陵暴,人怀汉德,革命反正,易以为功。自魏氏以来,迄于太康之际,公卿世族,豪侈相高,政教陵迟,不遵法度,群公卿士,皆餍于安息,遂使人乘衅,有亏至道。然否终斯泰,天道之常。大王方立命世之勋,一匡九合,管仲、乐毅,于是乎在,岂区区国臣所可拟议!愿深弘神虑,广择良能。顾荣、贺循、纪赡、周?皆南土之秀,愿尽优礼,则天下安矣。"帝纳焉。
永嘉末,迁丹阳太守,加辅国将军。导上笺曰:"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封不过亭侯。仓舒,爱子之宠,赠不过别部司马。以此格万物,得不局迹乎!今者临郡,不问贤愚豪贱,皆加重号,辄有鼓盖,动见相准。时有不得者,或为耻辱。天官混杂,朝望颓毁。导忝荷重任,不能崇浚山海,而开导乱源,饕窃名位,取紊彝典,谨送鼓盖加崇之物,请从导始。庶令雅俗区别,群望无惑。"帝下令曰:"导德重勋高,孤所深倚,诚宜表彰殊礼。而更约己冲心,进思尽诚,以身率众,宜顺其雅志,式允开塞之机。"拜宁远将军,寻加振威将军。愍帝即位,征吏部郎,不拜。
晋国既建,以导为丞相军谘祭酒。桓彝初过江,见朝廷微弱,谓周顗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欲求全活,而寡弱如此,将何以济!"忧惧不乐。往见导,极谈世事,还,谓顗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流涕。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俄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事,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假节,刺史如故。导以敦统六州,固辞中外都督。后坐事除节。
于时军旅不息,学校未修,导上书曰:
夫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庠序设,五教明,德礼洽通,彝伦攸叙,而有耻且格,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顺,而君臣之义固矣。《易》所谓"正家而天下定"者也。故圣王蒙以养正,少而教之,使化沾肌骨,习以成性,迁善远罪而不自知,行成德立,然后裁之以位。虽王之世子,犹与国子齿,使知道而后贵。其取才用士,咸先本之于学。故《周礼》,卿大夫献贤能之书于王,王拜而受之,所以尊道而贵士也。人知士之贵由道存,则退而修其身以及家,正其家以及乡,学于乡以登朝,反本复始,各求诸己,敦朴之业著,浮伪之竞息,教使然也。故以之事君则忠,用之莅下则仁。孟轲所谓"未有仁而遗其亲,义而后其君者也"。
自顷皇纲失统,颂声不兴,于今将二纪矣。《传》曰:"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而况如此之久乎!先进忘揖让之容,后生惟金鼓是闻,干戈日寻,俎豆不设,先王之道弥远,华伪之俗遂滋,非所以端本靖末之谓也。殿下以命世之资,属阳九之运,礼乐征伐,翼成中兴。诚宜经纶稽古,建明学业,以训后生,渐之教义,使文武之道坠而复兴,俎豆之仪幽而更彰。方今戎虏扇炽,国耻未雪,忠臣义夫所以扼腕拊心。苟礼仪胶固,淳风渐著,则化之所感者深而德之所被者大。使帝典阙而复补,皇纲弛而更张,兽心革面,饕餮检情,揖让而服四夷,缓带而天下从。得乎其道,岂难也哉!故有虞舞干戚而化三苗,鲁僖作泮宫而服淮夷。桓文之霸,皆先教而后战。今若聿遵前典,兴复道教,择朝之子弟并入于学,选明博修礼之士而为之师,化成俗定,莫尚于斯。
帝甚纳之。
及帝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帝乃止。进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以讨华轶功,封武冈侯。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领中书监。会太山太守徐龛反,帝访可以镇抚河南者,导举太子左卫率羊鉴。既而鉴败,抵罪。导上疏曰:"徐龛叛戾,久稽天诛,臣创议征讨,调举羊鉴。鉴暗懦覆师,有司极法。圣恩降天地之施,全其首领。然臣受重任,总录机衡,使三军挫衄,臣之责也。乞自贬黜,以穆朝伦。"诏不许。寻代贺循领太子太傅。时中兴草创,未置史官,导始启立,于是典籍颇具。时孝怀太子为胡所害,始奉讳,有司奏天子三朝举哀,群臣一哭而已。导以为皇太子副贰宸极,普天有情,宜同三朝之哀。从之。及刘隗用事,导渐见疏远,任真推分,澹如也。有识咸称导善处兴废焉。
王敦之反也,刘隗劝帝悉诛王氏,论者为之危心。导率群从昆弟子侄二十余人,每旦诣台待罪。帝以导忠节有素,特还朝服,召见之。导稽首谢曰:"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近出臣族!"帝跣而执之曰:"茂弘,方托百里之命于卿,是何言邪!"乃诏曰:"导以大义灭亲,可以吾为安东时节假之。"及敦得志,加导守尚书令。初,西都覆没,海内思主,群臣及四方并劝进于帝。时王氏强盛,有专天下之心,敦惮帝贤明,欲更议所立,导固争乃止。及此役也,敦谓导曰:"不从吾言,几致覆族。"导犹执正议,敦无以能夺。
自汉魏已来,赐谥多由封爵,虽位通德重,先无爵者,例不加谥。导乃上疏,称"武官有爵必谥,卿校常伯无爵不谥,甚失制度之本意也"。从之。自后公卿无爵而谥,导所议也。
初,帝爱琅邪王裒,将有夺嫡之议,以问导。导曰:"夫立子以长,且绍又贤,不宜改革。"帝犹疑之。导日夕陈谏,故太子卒定。及明帝即位,导受遗诏辅政,解扬州,迁司徒,一依陈群辅魏故事。王敦又举兵内向。时敦始寝疾,导便率子弟发哀,众闻,谓敦死,咸有奋志。及帝伐敦,假导节,都督诸军,领扬州刺史。敦平,进封始兴郡公,邑三千户,赐绢九千匹,进位太保,司徒如故,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固让。帝崩,导复与庾亮等同受遗诏,共辅幼主,是为成帝。加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及石勒侵阜陵,诏加导大司马、假黄钺,出讨之。军次江宁,帝亲饯于郊。俄而贼退,解大司马。
庾亮将征苏峻,访之于导。导曰:"峻猜阻,必不奉诏。且山薮藏疾,宜包容之。"固争不从,亮遂召峻。既而难作,六军败绩,导入宫侍帝。峻以导德望,不敢加害,犹以本官居己之右。峻又逼乘舆幸石头,导争之不得。峻日来帝前肆丑言,导深惧有不测之祸。时路永、匡术、贾宁并说峻,令杀导,尽诛大臣,更树腹心。峻敬导,不纳,故永等贰于峻。导使参军袁耽潜讽诱永等,谋奉帝出奔义军。而峻衙御甚严,事遂不果。导乃携二子随永奔于白石。
及贼平,宗庙宫室并为灰烬,温峤议迁都豫章,三吴之豪请都会稽,二论纷纭,未有所适。导曰:"建康,古之金陵,旧为帝里,又孙仲谋、刘玄德俱言王者之宅。古之帝王不必以丰俭移都,苟弘卫文大帛之冠,则无往不可。若不绩其麻,则乐土为虚矣。且北寇游魂,伺我之隙,一旦示弱,窜于蛮越,求之望实,惧非良计。今特宜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由是峤等谋并不行。
导善于因事,虽无日用之益,而岁计有余。时帑藏空竭,库中惟有练数千端,鬻之不售,而国用不给。导患之,乃与朝贤俱制练布单衣,于是士人翕然竞服之,练遂踊贵。乃令主者出卖,端至一金。其为时所慕如此
六年冬,烝,诏归胙于导,曰:"无下拜。"导辞疾不敢当。初,帝幼冲,见导,每拜。又尝与导书手诏,则云"惶恐言",中书作诏,则曰"敬问",于是以为定制。自后元正,导入,帝犹为之兴焉。
时大旱,导上疏逊位。诏曰:"夫圣王御世,动合至道,运无不周,故能人伦攸叙,万物获宜。朕荷祖宗之重,托于王公之上,不能仰陶玄风,俯洽宇宙,亢阳逾时,兆庶胥怨,邦之不臧,惟予一人。公体道明哲,弘犹深远,勋格四海,翼亮三世,国典之不坠,实仲山甫补之。而猥崇谦光,引咎克让,元道之愆,寄责宰辅,只增其阙。博综万机,不可一日有旷。公宜遗履谦之近节,遵经国之远略。门下速遣侍中以下敦喻。"导固让。诏累逼之,然后视事。
导简素寡欲,仓无储谷,衣不重帛。帝知之,给布万匹,以供私费。导有羸疾,不堪朝会,帝幸其府,纵酒作乐,后令舆车入殿,其见敬如此。
石季龙掠骑至历阳,导请出讨之。加大司马、假黄钺、中外诸军事,置左右长史、司马,给布万匹。俄而贼退,解大司马,复转中外大都督,进位太傅,又拜丞相,依汉制罢司徒官以并之。册曰:"朕夙罹不造,肆陟帝位,未堪多难,祸乱旁兴。公文贯九功,武经七德,外缉四海,内齐八政,天地以平,人神以和,业同伊尹,道隆姬旦。仰思唐虞,登庸隽乂,申命群官,允釐庶绩。朕思凭高谟,弘济远献,维稽古建尔于上公,永为晋辅。往践厥职,敬敷道训,以亮天工。不亦休哉!公其戒之!"
是岁,妻曹氏卒,赠金章紫绶。初,曹氏性妒,导甚惮之,乃密营别馆,以处众妾。曹氏知,将往焉。导恐妾被辱,遽令命驾,犹恐迟之,以所执麈尾柄驱牛而进。司徒蔡谟闻之,戏导曰:"朝廷欲加公九锡。"导弗之觉,但谦退而已。谟曰:"不闻余物,惟有短辕犊车,长柄麈尾。"导大怒,谓人曰:"吾往与群贤共游洛中,何曾闻有蔡克儿也。"
于时庾亮以望重地逼,出镇于外。南蛮校尉陶称间说亮当举兵内向,或劝导密为之防。导曰:"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则如君言,元规若来,吾便角巾还第,复何惧哉!"又与称书,以为庾公帝之元舅,宜善事之。于是谗间遂息。时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导内不能平,常遇西风尘起,举扇自蔽,徐曰:"元规尘污人。"
自汉魏以来,群臣不拜山陵。导以元帝睠同布衣,匪惟君臣而已,每一崇进,皆就拜,不胜哀戚。由是诏百官拜陵,自导始也。
咸康五年薨,时年六十四。帝举哀于朝堂三日,遣大鸿胪持节监护丧事,赗襚之礼,一依汉博陆侯及安平献王故事。及葬,给九游辒辌车、黄屋左纛、前后羽葆鼓吹、武贲班剑百人,中兴名臣莫与为比。册曰:"盖高位以酬明德,厚爵以答懋勋;至乎阖棺标迹,莫尚号谥,风流百代,于是乎在。惟公迈达冲虚,玄鉴劭邈;夷淡以约其心,体仁以流其惠;栖迟务外,则名隽中夏,应期濯缨,则潜算独运。昔我中宗、肃祖之基中兴也,下帷委诚而策定江左,拱己宅心而庶绩咸熙。故能威之所振,寇虐改心,化之所鼓,梼杌易质;调阴阳之和,通彝伦之纪,辽陇承风,丹穴景附。隆高世之功,复宣武之绩,旧物不失,公协其猷。若乃荷负顾命,保朕冲人,遭遇艰圮,夷险委顺;拯其沦坠而济之以道,扶其颓倾而弘之以仁,经纬三朝而蕴道弥旷。方赖高谟,以穆四海,昊天不吊,奄忽薨殂,朕用震恸于心。虽有殷之殒保衡,有周之丧二南,曷谕兹怀!今遣使持节、谒者仆射任瞻锡谥曰文献,祠以太牢。魂而有灵,嘉兹荣宠!"
二弟:颖、敞,少与导俱知名,时人以颖方温太真,以敞比邓伯道,并早卒。导六子:悦、恬、洽、协、邵、荟。
悦字长豫,弱冠有高名,事亲色养,导甚爱之。导尝共悦奕棋,争道,导笑曰:"相与有瓜葛,那得为尔邪!"导性俭节,帐下甘果烂败,令弃之,云:"勿使大郎知。"悦少侍讲东宫,历吴王友、中书侍郎,先导卒,谥贞世子。先是,导梦人以百万钱买悦,潜为祈祷者备矣。寻掘地,得钱百万,意甚恶之,一皆藏闭。及悦疾笃,导忧念特至,不食积日。忽见一人形状甚伟,被甲持刀,导问:"君是何人?"曰:"仆是蒋侯也。公儿不佳,欲为请命,故来耳。公勿复忧。"因求食,遂啖数升。食毕,勃然谓导曰:"中书患,非可救者。"言讫不见,悦亦殒绝。悦与导语,恒以慎密为端。导还台,及行,悦未尝不送至车后,又恒为母曹氏襞敛箱箧中物。悦亡后,导还台,自悦常所送处哭至台门,其母长封作箧,不忍复开。
悦无子,以弟恬子琨为嗣,袭导爵丹阳尹,卒,赠太常。子嘏嗣,尚鄱阳公主,历中领军、尚书。卒,子恢嗣,义熙末,为游击将军。
恬字敬豫。少好武,不为公门所重。导见悦辄喜,见恬便有怒色。州辟别驾,不行,袭爵即丘子。性傲诞,不拘礼法。谢万尝造恬,既坐,少顷,恬便入内。万以为必厚待己,殊有喜色。恬久之乃沐头散发而出,据胡床于庭中晒发,神气傲迈,竟无宾主之礼。万怅然而归。晚节更好士,多技艺,善奕棋,为中兴第一。迁中书郎。帝欲以为中书令,导固让,从之。除后将军、魏郡太守,加给事中,领兵镇石头。导薨,去官。俄起为后将军,复镇石头。转吴国、会稽内史,加散骑常侍。卒,赠中军将军,谥曰宪。
洽字敬和,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中军长史、司徒左长史、建武将军、吴郡内史。征拜领军,寻加中书令,固让,表疏十上。穆帝诏曰:"敬和清裁贵令,昔为中书郎,吾时尚小,数呼见,意甚亲之。今所以用为令,既机任须才,且欲时时相见,共讲文章,待以友臣之义。而累表固让,甚违本怀。其催洽令拜。"苦让,遂不受。升平二年卒于官,年三十六。二子:珣、珉。
珣字元琳。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未易才也。"珣转主簿。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悉识其面。从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琅邪王友、中军长史、给事黄门侍郎。
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安既与珣绝婚,又离珉妻,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希安旨,乃出珣为豫章太守,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迁秘书监。安卒后,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转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复领太子詹事。
时帝雅好典籍,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及王国宝自媚于会稽王道子,而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端右。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迁珣尚书令。王恭赴山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尤不济也。"恭乃止。既而谓珣曰:"比来视君,一似胡广。"旬曰:"王陵廷争,陈平慎默,但问岁终何如耳。"恭寻起兵,国宝将杀珣等,仅而得免,语在国宝传。二年,恭复举兵,假珣节,进卫将军、都督琅邪水陆军事。事平,上所假节,加散骑常侍。
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桓玄与会稽王道子书曰:"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虽逼嫌谤,才用不尽;然君子在朝,弘益自多。时事艰难,忽尔丧失,叹惧之深,岂但风流相悼而已!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虽赖明公神鉴,亦识会居之故也。卒以寿终,殆无所哀。但情发去来,置之未易耳。"玄辅政,改赠司徒。
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珣五子:弘、虞、柳、孺、昙首,宋世并有高名。
珉字季琰。少有才艺,善行书,名出珣右。时人为之语曰:"法护非不佳,僧弥难为兄。"僧弥,珉小字也。时有外国沙门,名提婆,妙解法理,为珣兄弟讲《毗昙经》。珉时尚幼,讲未半,便云已解,即于别室与沙门法纲等数人自讲。法纲叹曰:"大义皆是,但小未精耳。"辟州主簿,举秀才,不行。后历著作、散骑郎、国子博士、黄门侍郎、侍中,代王献之为长兼中书令。二人素齐名,世谓献之为"大令",珉为"小令"。太元十三年卒,时年三十八,追赠太常。二子:朗、练。义熙中,并历侍中。
协字敬祖,元帝抚军参军,袭爵武冈侯,早卒,无子,以弟劭子谧为嗣。
谧字稚远。少有美誉,与谯国桓胤、太原王绥齐名。拜秘书郎,袭父爵,迁秘书丞,历中军长史、黄门郎、侍中。及桓玄举兵,诏谧衔命诣玄,玄深敬昵焉。拜建威将军、吴国内史,未至郡,玄以为中书令、领军将军、吏部尚书,迁中书监,加散骑常侍,领司徒。及玄将篡,以谧兼太保,奉玺册诣玄。玄篡,封武昌县开国公,加班剑二十人。
初,刘裕为布衣,众未之识也,惟谧独奇贵之,尝谓裕曰:"卿当为一代英雄。"及裕破恒玄,谧以本官加侍中,领扬州刺史、录尚书事。谧既受宠桓氏,常不自安。护军将军刘毅尝问谧曰:"玺绶何在?"谧益惧。会王绥以桓氏甥自疑,谋反,父子兄弟皆伏诛。谧从弟谌,少骁果轻侠,欲诱谧还吴,起兵为乱,乃说谧曰:"王绥无罪,而义旗诛之,是除时望也。兄少立名誉,加位地如此,欲不危,得乎!"谧惧而出奔。刘裕笺诣大将军、武陵王遵,遣人追蹑,谧既还,委任如先,加谧班剑二十人。义熙三年卒,时年四十八。追赠侍中、司徒,谥曰文恭。三子:瓘、球、琇。入宋,皆至大官。
劭字敬伦,历东阳太守、吏部郎、司徒左长史、丹阳尹。劭美姿容,有风操,虽家人近习,未尝见其坠替之容。桓温甚器之。迁吏部尚书、尚书仆射,领中领军,出为建威将军、吴国内史。卒,赠车骑将军,谥曰简。三子:穆、默、恢。穆,临海太守。默,吴国内史,加二千石。恢,右卫将军。穆三子:简、智、超。默二子:鉴、惠。义熙中,并历显职。
荟字敬文。恬虚守靖,不竞荣利,少历清官,除吏部郎、侍中、建威将军、吴国内史。时年饥粟贵,人多饿死,荟以私米作饘粥,以饴饿者,所济活甚众。征补中领军,不拜。徙尚书,领中护军,复为征虏将军、吴国内史。顷之,桓冲表请荟为江州刺史,固辞不拜。转督浙江东五郡、左将军、会稽内史,进号镇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卒于官,赠卫将军。
子廞,历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以母丧,居于吴。王恭举兵,假廞建武将军、吴国内史,令起军,助为声援。廞即墨绖合众,诛杀异己,仍遣前吴国内史虞啸父等入吴兴、义兴聚兵,轻侠赴者万计。廞自谓义兵一动,势必未宁,可乘间而取富贵。而曾不旬日,国宝赐死,恭罢兵符,廞去职。廞大怒,回众讨恭。恭遣司马刘牢之距战于曲阿,廞众溃奔走,遂不知所在。长子泰为恭所杀,少子华以不知廞存亡,忧毁布衣蔬食。后从兄谧言其死所,华始发丧,入仕。
初,导渡淮,使郭璞筮之,卦成,璞曰:"吉,无不利。淮水绝,王氏灭。"其后子孙繁衍,竟如璞言。
史臣曰:飞龙御天,故资云雨之势;帝王兴运,必俟股肱之力。轩辕,圣人也,杖师臣而授图;商汤,哲后也,托负鼎而成业。自斯已降,罔不由之。原夫典午发踪,本于陵寡,金行抚运,无德在时。九土未宅其心,四夷已承其弊。既而中原荡覆,江左嗣兴,兆著玄石之图,乖少康之祀夏;时无思晋之士,异文叔之兴刘;辅佐中宗,艰哉甚矣!茂弘策名枝屏,叶情交好,负其才智,恃彼江湖,思建克复之功,用成翌宣之道。于是王敦内侮,凭天邑而狼顾;苏峻连兵,指宸居而隼击。实赖元宰,固怀匪石之心;潜运忠谟,竟翦吞沙之寇。乃诚贯日,主垂饵以终全;贞志陵霜,国缀旒而不灭。观其开设学校,存乎沸鼎之中,爰立章程,在乎栉风之际;虽则世道多故,而规模弘远矣。比夫萧曹弼汉,六合为家;奭望匡周,万方同轨,功未半古,不足为俦。至若夷吾体仁,能相小国;孔明践义,善翊新邦,抚事论情,抑斯之类也。提挈三世,终始一心,称为"仲父",盖其宜矣。恬珣踵德,副吕虔之赠刀;谧乃聩声,惭刘毅之征玺。语曰:"深山大泽,有龙有蛇。"实斯之谓也。
赞曰:虎啸猋驰,龙升云映。武冈矫矫,匡时辑政。懿绩克宣,忠规靡竞。契叶三主,荣逾九命。贻刀表祥,巫水流庆。赫矣门族,重光斯盛。
<
发表于 2011-3-18 15: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这么多关于琅琊王氏的资料,正在查找这方面的东西。谢谢,先收藏了,慢慢研读.
<
发表于 2014-6-24 08:4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啊。。。。。
<
发表于 2014-6-24 20: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传承的家庭呀,厉害。
<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8: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ose111 于 2016-7-23 18:32 编辑

探访琅琊王氏历史迁徙地——即墨皋虞     王锦亭
   
国民党元老高人张群,晚年在台湾说过一句经典话语——“人活七十始明白。我乃凡夫,虽已年过七秩,很多事都不知道,更谈不上明白;甚至连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都不够清楚。脑海中的印象多是老辈的传说和书籍里的片段记载。晚辈们问询家史,我告诉他们孝王的老祖是王祥、王览兄弟,他们的老辈是从海边的皋虞迁移来的。可是当他们有的去过太原之后却对我提出质疑,说我给他们讲的琅琊王氏(又称孝王)的传承与他们在太原看到的不对头。我去过那个龙城太原不止一次,知道不对头是指天下王氏出太原。这事让学术界打了多年笔墨官司,进行过不少场次口水战,由于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我只好付之一笑。因此,我深感对历史上的关键事件、人物、时间、地点搞准确的重要性;这对后代明白自己的由来、继承祖先的美德、汲取经验教训、做到以史为鉴至关重要。由此引起了寻根问祖、把心中的疑窦弄明白的想法。我于是蹲孝友、跑岔河、上梨行、下河里,希望把从王祥王览哥倆往后到自身这五十世迁徙情况搞清楚。经过查谱和访问諮询,除从岔河到河里有两代人尚未落实外,其他总算基本厘清了。王祥、王览哥倆之上,因历史久远、史料有限、谱谍不全,说法不够统一,成为专家教授们研究的课题。而即墨皋虞,正是瑯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关键事件和人物聚焦的地方,是个重要的站点。到这里,或许会有所发现,得到启迪和感悟——这就是走访皋虞的缘起或动机。

   
动机和效果是难以一至的。尽管皋虞比较偏僻,现今从国内任何地方去那里都用不了太多的时间。但是我这次必须从两千多年前的历史长河中走过来。
历史是一面不能还原和复制的镜子,只能尽可能接近原貌地扫描。对史料不足难以论断的人和事,可以大胆地假设、合理地推论,但必须小心地求证弄确凿之后再公布于众。两千多年前的皋虞是啥样子?王元和王威哥倆避秦乱为什么要跑到这里?他们的后代是怎样迁徙到临沂和太原等地方的?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还有什么遗迹?在此居住的后代状况如何?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只好先从史料上了解。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史记·项羽本记》等文献记载:王翦和儿子贲、孙子离都是秦国的大将。他们在战国末期七雄争霸中,除韩国外扫灭了赵魏燕齐楚五国,为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秦始皇颂德扬威三次东巡,王翦子孙王贲和王离都伴驾同行,在瑯琊台逗留了三个多月。秦始皇还移民三万户扩建原来越王勾践修筑的瑯琊台。秦始皇东巡时封禅泰山、游览历下、参观齐都、登芝罘岛、上成山头(天尽头),最终死于巡视的路上。秦二世胡亥篡位,在宰相李斯的操控下,胡作非为,搞的民不聊生,至使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各国贵族也群起反秦。王离原来同蒙恬在北疆戍边防范匈奴(其部队号称长城军),蒙恬含冤遭囚杀后,王离被调遣南援章邯围攻赵国。王离把赵王歇和丞相张耳围困在巨鹿城内,即将攻城。在这危急关头,项羽率精兵渡过漳河,破釜沉舟以一当十,断王离军队的粮道,九战皆捷俘虏了王离,杀死其将领苏角,另一将领涉间自焚身亡。不久,王离与二十万士卒全被坑杀。
回首当年:秦始皇派李信率二十万大军伐楚大败而归,秦始皇亲自登门(王翦的家在关中頻阳东乡,即现在的陕西省富平县美原镇千口王村)对没有听王翦的意见造成失败表示歉疚,并恳求八十高龄且身体有恙的王翦统领倾国六十万大军(连五万御林军都编入伐楚军队序列)再次伐楚,在灞桥摆酒宴为王翦壮行。王贲和王离都是战将,可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秦楚两军对垒后,王翦先施緩兵之计、麻痹战术,当楚军粮草不继、军情懈怠时,秦军一鼓作气全面出战,很快就斩杀项燕,活捉楚王,扫灭了楚国。而今巨鹿之战(战史上最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身为楚国贵族后裔的项羽,与楚国的仇敌秦军交战,旗开得胜,坑杀秦国士卒二十万,大将王离亦未能幸免。项羽满怀复仇的心理,对王离的亲属当然是不会放过的。另一方面,秦法严苛,对被俘将领的直系亲属定要严惩治罪。可以推测,王元和王威哥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十六计走为上逃离关中频阳,来到瑯琊皋虞这个偏远滨海的地方。
他们为什么长途跋涉跑到这里,可以考虑有以下四点理由:一是距离遥远难以追踪;二是此地南至瑯琊台北到成山头都在百公里上下,父亲和祖父陪秦始皇东巡瑯琊的过程中或者在三万户移民中,有结识的人可以投奔;三是这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适合生存发展;四是从战略眼光看进路宽广,退可以隐身海岛(田横岛就在离皋虞不远的海上),安全系数较大。
王翦祖孙三代为秦国大将,南征北战立下不世之功皆被封侯,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秦始皇是个倍受争议的人物。但他能把战乱频仍的国家统一起来,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比如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钱币,车同轨、修直道等等,都是解放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这是大家公认的丰功伟绩。在全国设了三十六个郡,瑯琊是其中之一,皋虞属于瑯琊辖区。秦亡汉兴,汉武帝也是最有影响的帝王。汉武帝元丰元年(西元前110年),封胶东康王刘寄之子刘建为皋虞侯,置皋虞县,在这里筑都城,子孙一直沿袭了六代。王莽建立新朝,改皋虞县为盈庐县。王莽政权被推翻后,恢复原名,隋朝时其地域并入即墨县。皋虞故城在今即墨市温泉镇东十余里皋虞村北。城址北依钱谷山,南面黄海,东西两面远山拱围,城墙南北东西各四百米,文化层深约二米。清朝末年于古城址东北角挖出石垛两个,于西、北两边各挖出墙角一个,出土文物还有鈕钟、铜钱、板瓦、筒子瓦和陶片等。王元哥俩逃难来到皋虞繁衍生息,把培养下一代的重点由尚武转变为崇文。祖上三代名将,操练枪刀剑戟,研习战策谋略,属于诸子百家中兵家学科,家教传承是主要培养方式。血的教训和客观环境条件使他们改变了培养目标,侧重课子读经攻研儒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到王元的四世孙王吉已大有造就。汉书卷七十二《王吉传》载:吉,字子阳,瑯琊皋虞人也。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補若卢右丞迁云阳令……”在宣帝时征为博士谏大夫。可以说王吉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第一茬受益者。其子王骏在成帝时一度官至御史大夫。骏子崇亦以父任为郎,历刺史、郡首,治有能名……”在哀、平之际,王崇先后历官大司农、卫尉左将军、大司空等,封扶平侯。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自周灵王太子晋(琅琊王氏的肇姓始祖)至王错——王翦——王元(琅琊王氏的始迁祖)以至王吉(琅琊王氏的郡望始祖)直至王祥、王览及其后人,写的全面系统(但有讹错疏漏)。内中说王离,字阳,武城侯。其子元、威,避秦乱迁于瑯琊,后徙临沂;四世孙吉,字子阳,汉谏议大夫,始家皋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可见,这两个字既指后人又指后来,具体指何人、何时并不明确。清朝同治版《即墨县誌》中《人物·王崇》记载:崇祖孙父子世居于墨,数传至祥、览,居临沂为晋名臣……瑯琊诸王所以出也。由此可知,王吉之孙王崇还居住在皋虞,数传才至王祥和王览。2009年,即墨电视台主持人、老酒馆节日主编傅中魁先生撰文《即墨皋虞——一个望族迁徙的起点》中说:老酒馆节目请来了临沂两位嘉宾、临沂望族文化研究会的王氏后人,带来的家谱准确地厘清了皋虞与临沂两地宗亲血缘关系——王崇的耳孙王融始居临沂,为临沂王氏的一世祖。
在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祠堂的《王氏族谱》中,对王翦之孙王元这样记载:元,离之长子,避秦乱迁居瑯琊皋虞城,即今即墨县也。为瑯琊始祖,后称瑯琊派……威,离之次子,官爵无考,其后九世孙霸居太原,为王氏始祖,后称太原派……”王元是瑯琊王氏的始迁祖,其四世孙王吉系当时的大儒,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因长于经学并能直言进谏而显名于世,官至博士谏大夫。其子骏、孙崇皆为高官大儒,步吉之后登上三公之位,禄位弥重,声名显赫,为瑯琊王氏的郡望始祖。至于王元与王威后人的传承情况,很多治学严谨的专家教授认真详细考辨,已有恰当的结论。但有的地方无视正史,任意杜撰,造谣造庙造神,还美其名曰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实在叫人涕笑皆非。
                           访   
往事越千年,弹指一挥间。从历史的长河走过来,由王元到王吉再到王崇及其子孙世居皋虞。现在的皋虞有何特色?遗留下的后裔和古迹情况怎样?这是我此行要明确的问题。
由于此次走访纯属民间活动个人行为,没有什么公函也未找向导。走访之路只能凭鼻子下面是大路边走边问。停了几次车、询问了几个人,围绕皋虞几乎转了一圈,才看见皋虞村名碑。

该碑竖立在温泉镇东行十多里的乡间公路北面,是一块两米多高、箭头状、带有彩色斑斑点点的花岗岩石头。向北五十多米是东皋虞村,西皋虞与其毗邻,相距半里。村名碑西面是皋虞小学,正放寒假,看校容校貌富丽堂皇。问询得知该校总投资三千多万元。教学楼二座、办公楼、综合楼、幼教楼各一座,各种专用教室齐全。还有规范的跑道操场,校园高标准绿化美化,24个教学班的规模达到了省级规范化标准。第一印象让人感到皋虞是个尊师重教的地方。这天是腊月二十五,此地逢五排十大集。学校西边就是集场,因为是年集,显得格外热闹繁华。吃的、穿的、用的、玩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别具特色的是那些春联窗花、鞭炮礼盒、香烛纸箔、神具供品……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联想到问路时有问必答,答必详细,甚至再次走过来补充说明或修正原来的指向,可见这里民风纯朴、讲礼仪重传统。但是,当问询王元、王吉及其后人的情况,却鲜有人知。有两个看似挺有教养的中年妇女,听明白了我们的问题后,认真思考了一下回答说:您说的是王莽的叔叔吧?他的坟墓在村子西北,走着去怪远的。(不知她们如何把王莽与王吉扯上关系的?)在东皋虞村委会门口,一位村干部说:这村里没有几家姓王的,老年的事您问问他吧。他指着从西边走过来的一位髦耋老人,看样子这老人是村里的明白二大爷。老人姓崔,已九十八岁高龄。他说王吉的后代都搬走了,早的去了临沂,晚的去了新加坡,王吉的墓地在村子西北方向,原来有二十六个坆墓……(因为来了亲戚叫他回家未能细谈)。
出了东皋虞村,在最北头一家养鹅专业户门口(此地从历史上就有养鹅的传统,一用它看家,二图它下蛋),老板向西北和正西方向指了指说:王吉的坟墓有前吉、后吉、左吉、右吉四组二十多座坟,文革期间不少被挖、被平,只有北边一组比较完整。又说:其实真正墓葬在离这里十几里的东山前,几年前被盗,孩子们上学有拾到玉片的,传说墓穴中有金缕玉衣(这个说法不可信。虽然王吉祖孙三代都是大儒高官,但都为政清廉。王吉辞官从长安回家时,除了衣服书籍别无它物。他们的地位,设疑冢、穿玉衣既不合乎实际情况也不符合当时的规制)。按照鹅老板指的方向,沿着田间小道越过三四道沟坎,来到北边最集中的一组墓群。这组墓地共有六座坟冢。北边一连三座,东西两侧向南十多米各有一座似连若断呈簸萁状,中间向南约五十多米有一独立的坟墓,墓前三米处有一块一米见方的石碑,阳面书写:
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吉墓群
                                      一九八二年

阴面有几行文字,由于风雨剥蚀皆无法辨认。墓冢直径约八米,复土高约两米,布满荆棘。文物保护碑周边种的苞米秸秆没有收割,在寒风中发出瑟瑟响声。看样子当年墓群是按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设计安排的,看中了这里是块风水宝地。
人乡随俗。我把在集市上买的贡果供品摆放在文物保护碑的碑座上,找了几块石头围成一圈,将香烛纸箔放在石圈里燓烧,把两瓶瑯琊台原浆浇洒在文物碑四周的衰草上,在叩拜的静默中,思考王吉祖孙的历史表现:三代人皆为大儒高官,经学修明,为政清廉。王吉精通《春秋》和《论语》,是当时唯一能讲《邹氏传》的人。其子骏孙崇传道授业,不少门生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因此声名远播享誉朝野,三代相继,有累世之美。王吉祖孙三代的德行表现,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在深入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公务员或干部队伍中,也应该属于上乘中的佼佼者。于是抓起身边的树枝两只手并用在黄土地面上写下了阴阳双书对联,以祈阴阳和合自律励人,文曰:
                   修身齐家治国堪称孝廉
                   做人为师当官可谓楷模
据史誌和谱谍记载,原来在即墨有王吉的祠堂和祭田。可想而知,一定颇具建筑规模并且有高端人物题写匾额和楹联。因为王崇的孙子王遵在东汉明帝时为博士、经学大师,是皇帝的近臣,应诏组织团队去西天(印度)取经的领队(据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晓家最新考证)。后人的地位与孝行,必然会使祠堂修建的比较辉煌壮观。惜年久湮没,不知所踪。
    此地为黄色土壤,团粒结构,土质肥沃深厚,适合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农作物生长。东皋虞靠近集市的大街,建筑物有四层以上的楼房,其他街巷皆为平房大院。西皋虞村全部平房。两村的居委会、文化大院、卫生室、体育运动场等一应俱全。西村居委会西边的大街上画有二十四孝图,王祥卧冰求鲤的画面安排在靠近街道口的显眼位置。西皋虞村史简介:明洪武十二年(1379),辛氏、傅氏居住于此。明永乐二年(1404),列氏由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来建村,随东皋虞村起名。综合表面现象,估计村民的生活已接近小康水平。可是,东西皋虞两个村千户人家,姓王的不到十户,且无一王吉后裔。为了尽可能多问询一些情况,在小学北边村子南头访问了曾任东皋虞村支部书记的岳先生。他说:村里几户姓王的都是从外边搬过来的,附近的村庄姓王的也不多。向东四十多里有个王村,不少人姓王,但不知与王吉有没有关系。要了解王吉的后代情况,最好去临沂,那边知道的人多,我曾经去那里开会听人讲过(如果他知道了我是从临沂过来的,会怎么想呢?)。

   
走访皋虞返回的路上,浮想联翩,感慨唏嘘,思维的串串火花幻化成下面几段文字:
(一)
始迁郡望瑯琊王,
三代将门儒术强。
累世之美谁堪比?
孝子贤孙数王祥。
(二)
时光荏苒沧桑变,
历史转瞬两千年。
瑯琊王氏发祥地,
难觅后裔话祖先。
(三)
瑯琊王氏第一望,
武略文韬美名扬。
王吉墓群今犹在,
荆棘丛生叹凄凉。
(四)
远来祭祀形影单,
时光流逝两千年。
先祖懿德昭日月,
后继有人超前贤。


:   做客老酒馆
走访皋虞的时候,正是数九寒冬,朔风凛冽,雾霾沉沉。因为没有见到一个王吉的后人,我心里困惑的疑团总是难以释怀。难道除了西迁诸城相州、潍坊安邱、临沂南仁里(即现在的孝友村)、山西太原(据瑯琊王氏族谱记载),在本地就没有遗存吗?带着这方面的问题,在阳春三月百花竟放的时候,我再次来即墨,到市电视台询访原老酒馆节目的主持人傅中魁先生。傅先生在当地有很高的知名度,佛光阁画店的韩老板说:在即墨,有不知道市委书记的,没有不知道傅中魁的。他干过教师、搞过宣传、现在是电视台的主任。知识面广,号称杂家。他曾做过两期有关王羲之的节目,撰写《即墨皋虞——一个望族迁徙的起点》等文章,对瑯琊王氏的来龙去脉是用过考究功夫的。根据当地的历史资料,他对我解释说:南宋时期,此地战乱频仍,灾害不断。到元朝时保有的人口不足万人,全县只剩下四十个村庄,王吉的后人稀少不足为奇。那个王村,其实姓王的并不是太多,也不是王吉的后代。您去青岛,有个音乐家王邦直据说是王吉的后裔。我来到青岛市史誌办公室,邢延军书记介绍我到城阳区惜福镇小庄村去咨询。小庄村社区总支书记王修训找出族谱和有关纪念王邦直的资料,说明他们正是王吉的后人。还说:在即墨的索戈庄和王圈两个村庄姓王的,同他们小庄村是一个支泒的(肯定还有不是一个支泒的)。对王邦直的简介是这样写的:王邦直(1513——1600),字子鱼,号东溟,山东即墨人。系西汉宣帝时谏议大夫王吉后裔,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音乐理论家,著有《律吕正声》六十卷传世……万历年间该书入国史馆收藏,载入《明史·艺文志》,清乾隆年间人《四库全书》
至此,在即墨和青岛都找到了王吉的后代,而且还有王邦直这样的著名音乐理论家。

王锦亭  琅琊王氏(孝王)后裔,号一夫,1937年出生于山东莒南;1955年由江苏徐州回到故乡任教师,1959年入党。从教四十三年,任教过小学、初中、高中,辅导过函大、电大。在教育局从事过中学教研工作;先后在莒南县五七大学、农业技术学校、农民中专、成人中专学校等学校主抓教学管理;为原莒南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中学高级讲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理事。退休后,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
<
 楼主| 发表于 2016-7-23 18: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以来,只知道王羲之所在的家族--琅琊王氏,在山东临沂。现在突然发现,他原来源出山东即墨的皋虞村,与我竟是一个镇的老乡,心里不免有点小小的自豪!
<
发表于 2016-12-28 06: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
81370.jpg
<
 楼主| 发表于 2017-1-26 21: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墓群碑正面。
P1010430墓群碑正面.JPG
<
 楼主| 发表于 2017-2-1 11: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即墨皋虞一个望族迁徙的起点
        傅中魁

          在中国,说起书法,就不能不提到王羲之--中国书法无可替代的楷模。王羲之虽然生在琅琊临沂,但他的家族却和即墨有着很深的渊源,因为他的祖先从西汉起就生活在当时的琅琊皋虞。从王羲之的九世祖西汉博士谏议大夫王吉开始,王氏族人名士辈出,文堪风雅绝代,武能安邦定国,王羲之和他的先人们构成的显门望族在西汉至晋朝的数百年间,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中国历史。
          人们对王氏祖居即墨这一事实的怀疑,一是缘于正史对于王氏迁居临沂原因的语焉不详,二是所有关于王羲之的籍贯介绍都是“王羲之,会稽人,祖籍琅琊临沂”,确实未再进一步介绍“祖居即墨皋虞”云云。清同治版《即墨县志》中“人物·王崇”记载:“崇祖孙父子世居于墨,数传至祥、览,居临沂为晋名臣,……琅琊诸王所从出也。”这一记载尽管十分简略,但对于皋虞王氏和临沂王氏的接连关系交代的也算明了。王崇(西汉大司空)是王吉之孙,王骏(西汉丞相)之子,这清楚地表明,王吉就是琅琊临沂王氏的先祖。2009年,即墨电视台《老酒馆》节目请来的两位临沂嘉宾、临沂望族文化研究会的两位王氏后人带来的家谱,准确地理清了皋虞、临沂两地王氏宗亲的血缘关系:王崇之曾孙王融作为临沂王氏的一世祖,始居临沂,而王融之曾孙王旷则是书圣王羲之的父亲。到了东汉,王家后代迁居琅琊郡南仁里,就是现在的临沂兰山区孝友村。
          今天的皋虞王吉墓群,横陈于阡陌之间,似乎要淹没于黄尘古道,然而墓群的位置选择之佳,历来为风水大师们所称道。“山水”之间,浩浩渺渺,风云变幻。26座丘冢,“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累累罗列,森然有序。数百年王氏族人的英士辈出,确也佐证了墓地风水之佳。
          其实,与其说风水庇佑和基因优良是王氏家族累世光荣的先天优势,不如说是诗书继世、儒学传家的家风引导着这个传奇家族的长盛不衰。从王吉到王羲之,王氏族人不管从军从政,都未中断儒家文化教育的传承。所以,王氏族人文武兼备,纵横捭阖,进退有据,左右逢源。
          王吉为官刚直,严于律己,曾因妻子偷摘邻居鲜枣犒劳自己而决意休妻,邻居以锯掉枣树为条件才叫王吉回心转意。这样的率身垂范、严厉治家,儿子不当丞相,孙子不授大司空才是怪事。再说王融孙子辈的两个著名人物:一位是24孝故事“卧冰求鲤”的主人公王祥,一位是24悌故事“王览争鸩”的主角儿王览,这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弟的真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孝子贤孙”。王氏家族还创下了这样一个记录:家族中担任宰相以及同级别的高官186人;位高权重、睡在皇帝枕边的家族皇后36人;成为怀拥金枝玉叶的皇室驸马35人。这个家族在文学艺术领域卓有建树者更是源源不绝,而最负盛名的自然就是书圣了。
          王羲之影响后人的是书法艺术,而不是为政治国,他的官做得不大,只是相当于中级军官的“右军”,而且自他以后,以他和儿子王献之为代表的王氏精英们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了。为什么?诚然,以王羲之的禀赋和能力以及人脉,要跻身政界、军界并有较大作为并非难事。但王氏家族在王羲之伯父王导、叔父王敦之后大多主动选择远离政治舞台。正是因为有这样显赫的家族背景,使得王氏族人积极用世和消极避世的两种血液同时流淌于王羲之的血脉,所以,在相对缓和的治平之世应付翻云覆雨的政治气候游刃有余。
          历史长河波诡云谲,政治舞台旌旗变幻。数百年来,王吉的子孙们从即墨到临沂,从临沂到南京,从南京到杭州,再到绍兴,走了一个巨大的逆时针的马蹄状空前迁徙路线。他们在朝堂上“弹冠”,他们在战场上厮杀,他们在亭台上酬唱……不知道,簇拥着司马睿匆匆南下的王导们是不是情绪悲凉到了极点,他们从临沂动身的那一刻,就意识到离开祖居之地皋虞越来越远了。王羲之在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的兰亭,在熏风微微的气息之中,是否沉醉在对埋葬着他先人的即墨的追忆之中。可以肯定的是,如今,每年的清明,临沂王氏后人来即墨皋虞祭扫祖墓,他们的心意是虔诚的,因为这里山水气息,正是他们家族的灵性之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诗中的“王谢”正是魏晋门阀士族最著名的代表。在汉魏晋南北朝时代,众多世家、贵族子弟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主角儿,他们的政治活动和精神意识始终代表着那个时期的主流。回溯这段历史,面对绵延繁盛的王氏家族墓冢,人们在发出感叹的同时,更多的应当还是尊重和崇敬。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8 21: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