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正體中文

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找回密码
 註冊
查看: 1246|回复: 5

社交场合的礼仪

[复制链接]
<
发表于 2011-3-30 11: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握手的礼仪
        手——它是交际一个部分。
  握手的力量,姿势与时间的长短往往能够表达出握手对对方的不同礼遇与态度,显露自己的个性,给人留下不同印象,也可通过握手了解对方的个性,从而赢得交际的主动。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曾写道:我接触的手能拒人千里之外;也有些人的手充满阳光,你会感到很温暖......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握手是一种语言,是一种无声的动作语言。

  今天,握手在许多国家已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礼节。通常,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也以握手为礼。

        握手时,距离受礼者约一步,上身稍向前倾,两足立正,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向受礼者握手,掌心向下握住对方的手,显示着一个人强烈的支配欲,无声地告诉别人,他此时处于高人等的地位。应尽量避免这种傲慢无礼的握手方式。相反,掌心向里同他人的握手方显示出一个的谦卑与毕恭毕敬,如果伸出双手去拜捧接,则更是谦恭备至了。平等而自然的握手姿态是两手的手掌都处于垂直状态。这是一种最普通也最稳妥的握手方式。

  握手时应伸出右手,不能伸出左手与人相握。西方习俗认为人的左手是脏的。戴着手套握手是失礼行为。男士在握手前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女士可以例外。当然在严寒的室外有时可以不脱。比如双方都戴着手套,帽子,这是一般也应先说声:“对不起”。握手者双目注视对方,微笑,问候,致意,不要看第三者或显得心不在焉。

  除了关系亲近的人可以长久地把手握在一起外,一般都是握一下即可。不可太用力,但漫不经心地用手指尖去点一下也是无礼的。握手时间应当长短适宜,一般以三五秒钟为好。如果要表示自己的真诚和热烈,也可较长时间握手,并上下摇晃几下。

       长辈与晚辈之间,长辈伸手后,晚辈才能伸手相握,上下级之间,上级伸手后,下级才能接握;主人与客人之间,主人宜主动伸手;男女之间,女方伸手后,男方才能伸手相握;当然,如果男方为长者,则遵照前面所说的方法。

       交际时如果人数较多,可只握相近几个人的手,向其他人点头示意,或微微鞠躬。为了避免尴尬场面发生,在主动和人握手之前,应想一想自己是否受对方欢迎,如果已察觉对方无握手之意,也可点头致意或微鞠躬,以免失礼。


社交中的肢体语言

        眼神:与陌生人初次交谈,视线落在对方的鼻部是最令人舒服的,直接注视对方眼睛的时间反而不宜过久,因为长时间凝视对方会令人不自在。当然,如果完全不注视对方的眼睛,会被认为是自高自大、傲慢无礼的表现,或者试图去掩饰什么。所以,学会察言观色是非常重要的。当你盯着对方双眼看时,发现对方在谈话时目光从专注变得游移,这就说明对方可能因为你的注视而觉得不太自在了,这时不如就将视线移到对方的鼻部或者嘴部。
  
  轻抚:轻抚可以表达对人的关爱,一般是轻拍对方肩膀或手背,但是就我国的传统习惯,应该注意轻抚一般是长辈对晚辈的行为,尤其是在异性之间、同龄且关系并不亲近的男女同事、生意伙伴间要慎重以轻抚的肢体语言表达关切之情。
  
  嘴:嘴和眼一样都有传情达意的作用。在社交活动中,谈话时尽量少努嘴和撇嘴,因为这样的动作容易流露出不屑的意味,而显得不够有涵养。站立、静坐或握手时,嘴可以微闭,不要露出牙齿,如果能保持微笑状就更完美了。


举手致意和挥手道别礼

         有时看见相熟的同事、朋友,而自己正在忙碌,无暇分身相迎,常会以举手致意。举手致意既可伴以相关的言词,也可代以手势表示。举手致意的正确做法是:1. 全身直立,面带微笑,目视对方,略略点头。2. 手臂轻缓地由下而上,向侧上方伸出,手臂可全部伸直,也可稍有弯曲。3. 致意时伸开手掌,掌心向外对着对方,指尖指向上方。4. 手臂不要向左右两侧来回摆动。
  
  挥手道别也是人际交往中的常规手势,采用这一手势的正确做法是:1. 身体站直,不要摇晃和走动。2. 目视对方,不要东张西望,眼看别处。3. 可用右手,也可双手并用,不要只用左手挥动。4. 手臂尽力向上前伸,不要伸得太低或过分弯曲。5. 掌心向外,指尖朝上,手臂向左右挥动;用双手道别,两手同时由外侧向内侧挥动,不要上下摇动或举而不动。


公共场合致意有礼

         公共场合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一般是举右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在西方男子戴礼帽时,还可施脱帽礼,即两人相遇可摘帽点头致意,离别时再戴上帽子。有时与相遇者侧身而过,从礼节上讲,也应回身说声“你好”,手将帽子掀一下即可。
  
  与相识者在同一场合多次见面,只点头致意即可。对一面之交的朋友或不相识者在社交场合均可点头或微笑致意。
  
  在外交场合遇见身份高的领导人,应有礼貌地点头致意或表示欢迎,不要主动上前握手问候。只是在领导人主动伸手时,才向前握手问候。如遇到身份高的熟人,一般也不要径直去问候,而是在对方应酬活动告一段落之后,再前去问候致意。


飞吻 别致的社交吻

        全世界的男女似乎都不会不知道这样一种社交吻——永远都是别致的,永远都是轻佻的——那就是打飞吻。飞吻是对源于欧洲的贴面吻的成功演绎。这种吻看起来有些表演性,在咖啡厅、画廊、机场、饭店、办公室、小店、电影院、人行道——凡是人们进行交往和会面的地方,都很容易见到飞吻。进行交际性飞吻时,你根本不用让嘴唇去碰对方的面颊,脸贴脸就更不必了。欧洲式飞吻要求打两下,而北美人只是在面颊边吧嗒一下嘴了事。至于飞吻的来历,依照那些时髦人士的看法,非欧洲人的社交性飞吻可能和意大利米兰时装业有点关联。他们认为,飞吻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产物,那时的北美买家和时尚编辑们都喜欢风格华丽的设计师,对地中海风格情有独钟。结果呢?A barrage of baci (意大利语,意思是意大利人的吻)就开始流行了。我自身的经验告诉我(我在80年代中期曾和偶像大师乔治·范思哲共事过),模特们喜欢做的事,马上就会有人去跟风。于是乎,吻就变成了没有灵气的吻。时装业(还有娱乐业)被人看成是“搂搂、抱抱、亲亲”行业,这也是原因之一。此外,大都市人害怕传播疾病的心理也是飞吻流行的原因。飞吻是安全的,只需你把脸靠近对方摆个动作而已,两人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接触。通常情况下,通常情况下,打飞吻的人只消通过吧嗒一下嘴,模仿出一个亲嘴的声音就行了,或者干脆就简单地说一声“亲亲”。
  
  对意大利同行来说,吻两下已经差不多了,但对荷兰、瑞士、比利时人来说,吻两下还不够,他们要吻三下才行,这是他们的传统。你若遇到这些国家的人,准保能搞糊涂了。头一次经历的人也许会认为,他们在碰第二下时就要结束了,但没成想刚把脸绷起来就要接受第三次热情洋溢的吻。不太精于此道的人往往是敲敲脑袋、碰碰鼻子,不知道该把哪半边脸迎上去。
  
  不知该从何处开始?该亲一下,两下还是三下?该拥抱还是不该拥抱?该接触还是不该接触?该握手还是干脆就笑笑?社交和职业性礼仪常常使今天的大都市人不知所措,这些礼节有时互相矛盾,彼此冲突。尤其是对那些商人来说,该亲吻还是该握手往往让他们进退两难。有些人像握手一样大方地互吻,而大多数礼仪专家认为,互相亲吻的行为在生意场上是非常失礼的。亲吻行为的论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爆发了,没有人能够找到一种让全球生意人都能满意的问候方式。许多人被吻之后会觉得很不舒服,而另一些人坚持认为,互吻没什么大不了了,没必要妥协,它完全可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握手礼。


手机礼仪

        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无论是在社交场所还是工作场合放肆地使用手机,已经成为礼仪的最大威胁之一,手机礼仪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国外,如澳大利亚电讯的各营业厅就采取了向顾客提供“手机礼节”宣传册的方式,宣传手机礼仪。
  公共场合特别是楼梯、电梯、路口、人行道等地方,不可以旁若无人地使用手机。
  在会议中、和别人洽谈的时候,最好的方式还是把手机关掉,起码也要调到震动状态。这样既显示出对别人的尊重,又不会打断发话者的思路。而那种在会场上铃声不断,并不能反映你“业务忙”,反而显示出你缺少修养。因为在会场或会谈的短短时间里,你不和别人联系天也不会塌下来!
  在一些场合,比如在看电影时或在剧院打手机是极其不合适的,如果非得回话,或许采用静音的方式发送手机短信是比较适合的。
  在餐桌上,关掉手机或是把手机调到震动状态还是必要的。不要正吃到兴头上的时候,被一阵烦人的铃声打断。
  无论业务多忙,为了自己和其他乘客的安全,在飞机上都不要使用手机。
  使用手机,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应该把自己的声音尽可能地压低一下,而绝不能大声说话,以赢取路人的眼球。
  在一切公共场合,手机在没有使用时,都要放在合乎礼仪的常规位置。无论如何,都不要在并没使用的时候放在手里或是挂在上衣口袋外。
  放手机的常规位置有:一是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这种位置最正规)。二是上衣的内袋里。
  有时候,可以将手机暂放腰带上,或是开会的时候交给秘书、会务人员代管,也可以放在不起眼的地方,如手边、背后、手袋里,但不要放在桌上。
  手机短信的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使得它也成为手机礼仪关注的焦点。在一切需要手机震动状态或是关机的场合,如果短信的声音此起彼伏,那么和直接接、打手机又有什么区别?所以,在会议中、和别人洽谈的时候既使用手机接收短信,也要设定成震动状态,不要在别人能注视到你的时候查看短信。一边和别人说话,一边查看手机短信,能说明你对别人的尊重吗?
  在短信的内容选择和编辑上,应该和通话文明一样重视。因为通过你发的短信,意味着你赞同至少不否认短信的内容,也同时反映了你的品味和水准。所以不要编辑或转发不健康的短,特别是一些带有讽刺伟人、名人甚至是革命烈士的短信,更不应该转发。


如何处理找领导的电话?

        1、若熟人找领导且领导在的话,就立即转告,让领导接电话。当需要把电话转给领导时,在传达电话前,要清楚表达“xx公司xx先生打来的电话”,同时,要把从对方得到的消息,简洁、迅速地传给领导,以免对方再重复一次,同时让你的领导有个思想准备。
  2、若是领导不愿接的电话,对于需要搪塞的场合,则应灵活应付,恰当地把握讲话的分寸,按领导意图妥善处理;有时需要机智巧妙,避免给领导接通他所不想接的电话,秘书有责任使领导避开浪费时间的、不必要的电话,有责任辨别领导乐于和哪些人通电话,并应通晓如何巧妙地对待他人。如说:“对不起,先生。xx领导刚离开办公室。”或:“我不知何时能找到他。”
  3、若领导正忙或已出差无法接电话时,可让对方留话,表示会主动联系。
  4、若对方要求找其他人通话时,应马上帮助传达。
  5、若对方要找的人不在时,应温和地转告对方,并可主动提出是否需要帮助,是否可找别人讲话以及对方的电话号码等,以便再与其联络,绝不要简单答“他不在”,这样会显得鲁莽而无礼。要是对方有留言,必须确实记住留言内容:
  (1)何时何人来的电话?
  (2)有何要事?
  (3)需要回电话吗?
  (4)回电话的对象是谁,如何称呼?
  (5)是否再打过来?
  (6)对方电话号码等等。记完后要复述一遍,并告其请放心,一定转告,然后把留言条放到留言对象的桌上,以便他回来的时能看到。


不同场合的介绍礼仪

介绍的场合
  
  双方见面后,宾主就应相互介绍。介绍分为自我介绍,为宾、主双方充当介绍人和被第三者介绍给对方三种情况。在无第三者的情况要进行自我介绍,其常用语言是“我叫×××,在某单位工作。”“ 恕我冒昧,我是某某单位的×××。” “您就叫我×××好了”。如果一方是二人以上,则由身份最高者出面做自我介绍,然后再将其他人员按一定顺序一一介绍给对方。
  
  如何介绍
  
  为宾、主充当介绍人,应按一定顺序进行介绍。一般是,先将主人介绍给客人;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以示 对客人、年长者和女士的尊重。  
  
  被第三者介绍给对方时,要说“您好”“久仰久仰”或“见到您非常高兴”,并主动握手或点头示意,表示友善、创造良好气氛。   
  
  有些国家(如日本)的客人习惯于以交换名片来介绍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这样 双方见面时,只需将自己的名片恭敬地递给对方即可。   
  
  若宾主早已相识,则不必介绍,双方直接行见面礼就可以了。  
  
  在双方介绍时,如遇有外宾主动与我方人员拥抱时,我方人员可作相应的表示,万不可推却或冷淡处之。
  
  不同场合的介绍
  
  在交际场合结识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绍,也可自我介绍相识。为他人介绍,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不要贸然行事。无论自我介绍或为他人介绍,做法都要自然。例如,正在交谈的人中,有你所熟识的,便可趋前打招呼,这位熟人顺便将你介绍给其他客人。在这些场合亦可主动自我介绍,讲清姓名、身份、单位(国家),对方则会随后自行介绍。为他人介绍时还可说明与自己的关系,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与信任。介绍具体人时,要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点。   
  
  介绍也有先后之别,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子介绍给妇女。介绍时,除妇女和年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会谈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   
  
  在非正式场合,自我介绍要注意一些细小的礼仪环节。比如,某甲或某乙正在交谈,你想加入,而你们彼此又不认识,你就应该选择甲乙谈话出现停顿的时候再去自我介绍,并说一些:" 对不起,打扰一下,我是×××。""很抱歉,可以打扰一下吗?我是×××。""你们好,请允许我自己介绍一下……" 之类的话。如果你参加一个集体性质的活动迟到了,你又想让大家对你有所了解,你就应当说:"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对不起,我来晚了,我是×××,是×××公司销售部经理,很高兴和大家在此见面。请多关照!


自我介绍的礼仪

         在人际交往中如能正确地利用介绍,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广交朋友,而且有助于自我展示、自我宣传,在交往中消除误会,减少麻烦。自我介绍,即将个人介绍给他人。从礼仪上讲,作自我介绍时应注意下述问题:
  
  (1)自我介绍的时机:在下面场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自我介绍。如:应试求学时、在交往中与不相识者相处时、有不相识者表现出对自己感兴趣时、有不相识者要求自己作自我介绍时、有求于人,而对方对自己不甚了解,或一无所知时、旅行途中,与他人不期而遇,并且有必要与之建立临时接触时、自我推荐、自我宣传时、 如欲结识某些人或某个人,而又无人引见,如有可能,即可向对方自报家门,自己将自己介绍给对方。
  
  (2)自我介绍的注意事项:
  * 注意时机:要抓住时机,在适当的场合进行自我介绍,对方有空闲,而且情绪较好,又有兴趣时,这样就不会打扰对方。
  
  * 讲究态度:态度一定要自然、友善、亲切、随和。应镇定自信、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既不能委委懦懦,又不能虚张声势,轻浮夸张。表示自己渴望认识对方的真诚情感。任何人都以被他人重视为荣幸,如果你态度热忱,对方也会热忱。语气要自然,语速要正常,语音要清晰。 在自我介绍时镇定自若,潇洒大方,有助给人以好感;相反,如果你流露出畏怯和紧张,结结巴巴,目光不定,面红耳赤,手忙脚乱,则会为他人所轻视,彼此间的沟通便有了阻隔。
  
  * 注意时间:自我介绍时还要简洁,言简意赅尽可能地节省时间,以半分钟左右为佳。不宜超过一分钟,而且愈短愈好。话说得多了,不仅显得罗嗦,而且交往对象也未必记得住。为了节省时间,作自我介绍时,还可利用名片、介绍信加以辅助。
  
  * 注意内容: 自我介绍的内容包括3项基本要素:个人的姓名、供职的单位以及具体部门、担任的职务和所从事的具体工作。这3项要素,在自我介绍时,应一气连续报出,这样既有助于给人以完整的印象,又可以节省时间,不说废话。要真实诚恳,实事求是,不可自吹自擂,夸大其辞。
  
  * 注意方法:进行自我介绍,应先向对方点头致意,得到回应后再向对方介绍自己。如果有介绍人在场,自我介绍则被视为不礼貌的。应善于用眼神表达自己的友善,表达关心以及沟通的渴望。如果你想认识某人,最好预先获得一些有关他的资料或情况,诸如性格、特长及兴趣爱好。这样在自我介绍后,便很容易融洽交谈。在获得对方的姓名之后,不妨口头加重语气重复一次,因为每个人最乐意听到自己的名字。
  
  (3)自我介绍的具体形式:
  * 应酬式:适用于某些公共场合和一般性的社交场合,这种自我介绍最为简洁,往往只包括姓名一项即可。“你好,我叫XX。”“你好,我是XX。”
  
  * 工作式:适用于工作场合,它包括个人姓名、供职单位及其部门、职务或从事的具体工作等。如 “你好,我叫XX,是XX公司的销售经理。” “我叫XX,在XX学校读书。”
  
  * 交流式:适用于社交活动中,希望与交往对象进一步交流与沟通。它大体应包括介绍者的姓名、工作、籍贯、学历、兴趣及与交往对象的某些熟人的关系。如“你好,我叫XX,在XX工作。我是XX的同学,都是XX人。”
  
  * 礼仪式:适用于讲座、报告、演出、庆典、仪式等一些正规而隆重的场合。包括姓名、单位、职务等,同时还应加入一些适当的谦辞、敬辞。如“各位来宾,大家好!我叫XX,是XX学校的学生。我代表学校全体学生欢迎大家光临我校,希望大家……。”
  
  * 问答式:适用于应试、应聘和公务交往。问答式的自我介绍,应该是有问必答,问什么就答什么。


社交场合中如何介绍他人

        在社交场合,我们往往有为不相识者彼此引见一下的义务,这便是为他人作介绍。为他人作介绍,有三点应作得合乎礼仪:
  
  * 是介绍人的问题。在公务交往中,介绍人应由公关礼仪人员、
  秘书担任;在社交场合,介绍人则应由女主人或被介绍的双方均有一定交情者充任。
  
  * 是被介绍者的先后顺序问题。礼仪规定:尊者有权先了解情况,因此男士应被介绍给女士、晚辈应被介绍给长辈、下级应被介绍给上级、客人应被介绍给主人、迟到者应被介绍给先到者。熟悉的人介绍给不熟悉的人,把未婚者介绍给已婚者,把家人介绍给同事、朋友。
  
  * 是介绍的内容问题。为他人介绍的内容,大体与自我介绍的内容相仿,可酌情在三项要素的基础上进行增减。作为第三者介绍他人相识时,要先向双方打一声招呼,让被介绍的双方都有所准备。
  
  他人介绍
  
  他人介绍是经第三者为彼此不相识的双方引见、介绍的一种介绍方式。他人介绍通常是双向的,即将被介绍者双方各自均作一番介绍。
  
  遇到下列情况,有必要进行他人介绍。
  
  * 与家人外出,路遇家人不相识的同事或朋友。
  
  * 个人的接待对象遇见了其不相识的人士,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 在家中或办公地点,接待彼此不相识的客人或来访者。
  
  * 打算推介某人加入某一方面的交际圈。
  
  * 受到为他人作介绍的邀请。
  
  * 陪同上司、长者、来宾时,遇见了其不相识者,而对方又跟自己打了招呼。
  
  * 陪同亲友前去拜访亲友不相识者。
楼主其他發帖
<
发表于 2011-4-8 14: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收好,谢谢楼主
<
发表于 2011-4-17 16: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
发表于 2011-4-17 17: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挺详细,挺周到,拜读了
<
发表于 2011-4-17 18: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謝樓主分享
<
发表于 2011-6-6 23: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提供。

本网免责声明|Archiver|手机版|網站索引|百度Sitemap|谷歌Sitemap|天機易學論壇(風水168)

GMT+8, 2024-11-29 06: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